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株牛源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一头猝死牛的脾脏内分离得到1株细菌,对该菌染色镜检可见其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呈单个或链状排列。该菌对头孢氨苄、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药物敏感。生化检测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经PCR检测该菌含有hbl、nhe、entFM等毒素基因以及看家基因groEL。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
一株猪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无菌采集流行性腹泻耐过仔猪的肝脏样本,经无氧及有氧培养获得一株疑似蜡样芽孢杆菌的纯培养物,命名为HN1203。16S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X294967)分析表明,HN1203为蜡样芽孢杆菌群第7基因型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该菌的生化特性符合蜡样芽孢杆菌群成员的特征。药敏试验和伴孢晶体蛋白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对链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对青霉素不敏感,其芽孢不形成伴孢晶体。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表明,该菌带有蜡样芽孢杆菌看家基因pta新的等位基因pta153,序列基因型为ST611。毒素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该菌携带肠毒素基因(hbl、nhe和entFM)和细胞毒素K基因(cytK)。综合以上结果,分离菌为一株新的蜡样芽孢杆菌,且提示分离培养蜡样芽孢杆菌时,不宜采用常用的有氧条件。进一步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能够致死实验小白鼠。提示生产实践中应该重视监控猪源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3.
天津某规模化鸡场出现一批疑似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感染的病鸡,为分离该鸡病的病原菌并分析其致病性,研究通过临床综合诊断、病料采集、细菌分离培养、鉴别培养基和生化鉴定、16SrRNA检测、系统进化树与同源性分析、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小鼠致病性试验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剖检可见典型的腹膜炎、肝周炎、心包炎等症状;分离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小杆状菌,培养基和生化鉴定结果与大肠杆菌的生长特性一致;16S rRNA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和系统进化树及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与大肠杆菌亲缘关系为同一分支,同源性高达99.99%以上;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四环素、多西环素中度敏感;PCR扩增出fimC、hlyF、ompT和iroN4种大肠杆菌毒力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中接种分离菌株的小鼠在16h内全部死亡,且在小鼠肝脏和血液中均检测到细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感染小鼠的肝脏、心脏、肺脏、肾脏、脾脏以及肠道均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研究结果表明,该病鸡分离菌株为大肠杆菌,且该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并携带多种毒力基因,对动物有较强的致病...  相似文献   

4.
中华鳖致病性蜡样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中华鳖体内分离得到多株优势细菌,经感染性试验证明对健康中华鳖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症状与自然发病中华鳖的症状相同。取代表菌株JY02、JY05、JY07和JY09进行形态学、溶血性、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分离的代表菌株JY02、JY05、JY07和JY09均为蜡样芽孢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阿米卡星等8种药物敏感,对壮观霉素、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头孢曲松、氨曲南等6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海洋生物和环境中分离鉴定出产消化酶代谢产物的芽孢杆菌,为微生态制剂的研制提供益生菌种。【方法】从雷州半岛近岸海域采集样品,用高温处理、富集培养和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得分离菌株;通过菌落形态、细胞结构、染色特征、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福林-酚比色法、淀粉-碘比色法和橄榄油乳化法测定分离菌株代谢产物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从22份样品中初步鉴定出疑似芽孢杆菌43株,筛选3种消化酶综合活性最强的8株,经生化试验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有蜡样芽孢杆菌3株、暹罗芽孢杆菌3株、特基拉芽孢杆菌1株、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1株。其中,解木糖赖氨酸芽孢杆菌BC1产脂肪酶活力最高,为52.13 U/mL;蜡样芽孢杆菌BC3产蛋白酶活力最高,为4.78U/mL;暹罗芽孢杆菌BC6产淀粉酶活力最高,为2.35 U/mL。【结论】成功筛选出产消化酶代谢产物的海洋源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6.
从四川省某大型养殖场病死猪肺脏分离到一株副乳房链球菌,观察该菌株的生长特性、染色特性,进行生化鉴定、药敏鉴定、毒力试验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的16S rRNA序列与副乳房链球菌的同源性为99%。分离株在TSA琼脂培养基上呈光滑圆形,半透明的菌落,在血琼脂上呈β溶血;对小鼠的致病性试验测得LD50为206×107 cfu·只-1;药敏试验表明,其对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对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以及氨基糖苷类不敏感。该研究为该菌的临床诊断、疾病预防、选药治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临床病死仔猪体内分离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猪群中流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耐药性、致病性情况.【方法】病死仔猪肠外组织分离大肠杆菌,然后进行16S rDNA PCR测序鉴定、种系发育分群、毒力基因检测、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小鼠致病性试验、全基因组测序验证.【结果】共筛选到30株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中A群4株、B1群15株、B2群5株、D群6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发现vaT、iutA、kpsMII、hlyD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0.0%、33.33%、23.33%、20.0%;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都对多粘菌素B较敏感,对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杆菌肽以及利福平的耐药率为100%;获取了Ex-P27菌株基因组序列图谱,构建了该菌株基因组圈图.【结论】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主要分布在B1群,对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杆菌肽以及利福平均耐药,为指导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防治与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鼠伤寒沙门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不仅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还对禽类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主要是对鸡源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的测定。首先采集病死产蛋鸡的脾脏组织进行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以及16S rRNA基因的PCR鉴定,然后用圆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28个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分离株在普通营养琼脂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为无色菌落,在BS培养基上为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染色镜检结果显示分离株为革兰阴性的红色短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与鼠伤寒沙门菌OLF-FSR1-WB-Sparrow-ST-87的相似性为99.86%,与10个鼠伤寒沙门菌参考菌株的同源性介于99.5%~100%;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环丙沙星最为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0 mm;除sseC基因未检测出外,其余27个毒力基因的测序结果与参考菌株对应毒力基因的相似性介于98.58%~100%。本研究成功从病死产蛋鸡分离鉴定出一株鼠伤寒沙门菌菌株FY2021,为深入研究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病机理和禽源沙门菌...  相似文献   

9.
从病死兔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两极着色、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根据发病情况、病理变化、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性及其16S rRNA序列测定结果,确定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动物试验证实,该分离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特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常用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在所检测的22种抗生素中仅对氟苯尼考、头孢氨苄、磺胺六甲氧嘧啶、头孢噻肟、洛美沙星、菌必治等8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因此防治时应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分离菌株携带有多种耐药基因,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从四川省15个肉牛养殖场采集222份鼻腔拭子样本,采用CHROMagar ESBL显色培养基,利用16S rRNA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双纸片协同验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检测产ESBLs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22份样本中共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株(7.21%)。16株分离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特征,主要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耐药,耐药率在62.50%~93.75%,对亚胺培南敏感。16株分离株全部携带氨基糖苷类aac(3)-Ⅱ、aac(6')-Ⅰb、四环素类tetA、链霉素strA、磺胺类sul1、sul2基因,14株(87.50%)携带aph(3')-Ⅰa基因,11株(68.75%)携带strB基因,仅一株携带aac(3)-Ⅰ基因。16株分离株中,荚膜血清型检出5株(31.25%),包括3株K5、1株K1、1株K20。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观察病理组织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损害严重。综上,从四川地区分离的1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强毒力菌株以K5荚膜型为主,提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力菌株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11.
杨梅污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其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污染,为分析杨梅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携带情况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分别从杭州市场和杨梅生产基地采集90份杨梅样品,测定大肠菌群污染状况,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测序方法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采用VITEK 2阴性菌药敏卡对所获得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表明:90份样品中共有51份样品存在大肠菌群污染,污染率为56.7%,有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为10%,其中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簇。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呋喃咀啶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8.89%。9株菌株均携带tetA基因,检出blaTEMgyrAaadA1和aac(6')-1b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均为88.89%,blaCTX-MfloRereAermBmecA等耐药基因未检出,毒力基因wcaGmagArmpA和菌素未检出。综上,杨梅中存在一定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污染,但这些菌株未携带wcaGmagArmpA等毒力基因和菌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确定重庆地区仿生态养殖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患病死亡的原因,从患病鳖的肠道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PS01,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人工感染、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感染中华鳖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16S rRNA和gyrB序列构建的进化树表明,该菌与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同为一枝,相似性分别为99.7%、98.7%;病理组织观察发现,患病中华鳖的肝、脾、肾、胰和肠均有不同程度病变,其中以肠、肝脏、脾脏3个组织病变最为严重,肠绒毛大部分坏死脱落、肝细胞肿胀、胞核空泡化、脾脏红白髓混合分布、胰脏和肾脏轻度病变、胰腺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大,其余组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药敏试验表明,菌株PS01对多西环素等18种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等3种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等18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耐药。研究结果表明,弗氏柠檬酸杆菌为中华鳖的致病菌,其对30 g左右的中华鳖半致死浓度为9.3×104 CPU·g-1,有较强的致病性,可造成中华鳖多个组织病变。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16S rR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南省内送检的疑似患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的猪病料中分离到12株细菌,细菌学试验证明12株细菌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根据HPS 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对12株细菌进行PCR扩增,均得到预期目的条带,将扩增片段测序并运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中不同血清型HP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不同血清型HPS菌株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0.4%~99.9%,其中与血清5型同源性最高,对所测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1株属于血清5型HPS.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同步检测检疫性细菌洋葱腐烂病菌和菊基腐病菌的双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洋葱腐烂病菌ITS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B3/B6,将设计的引物与已发表的检测菊基腐病菌特异性引物ADE1/ADE2结合,经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双重PCR反应体系,并进行特异性和灵敏度验证。应用双重PCR体系能从洋葱腐烂病菌和菊基腐病菌基因组DNA以及人工带菌样品中扩增到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能同时检测出洋葱腐烂病菌和菊基腐病菌,可应用于口岸进口郁金香种球2种检疫性细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快速并能同时检测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3种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方法,根据无乳链球菌16S rRNA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耐热基因、绿脓杆菌ETA基因序列并参考文献各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反应各项参数的调整优化,建立多重PCR检测体系,并同时进行灵敏性试验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可以同时扩增出无乳链球菌270 bp、金黄色葡萄球菌153 bp和绿脓杆菌375 bp的特异性片段以及细菌16S rRNA 1 500 bp的通用片段,而对于其他的6种病原菌只能扩增出1 500 bp的通用片段,具有较强的特异性。三种特异性引物扩增条带与GenBank上的细菌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增菌培养24 h,该体系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最低灵敏度分别为8×104、4×104、1.5×105 CFU·mL-1。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完成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快速检测,对于生产上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鉴别诊断和快速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Two strains of Gallibacterium, isolated from one laying hen flock in Zhengzh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genus-specific PCR, and analysis of 16S rRNA gene, which was used to generate the phylogenetic tree, with the 21 members of the 12 genera belonging to Pasteurellaceae to analyze the homology. Two strains were named Yu-ZZ-HL-I-SLG and Yu-ZZ-HL-II-GZ. The comparative result of the 16S rDNA sequence shows that the 2 isolated strains are identical in sequence; the highest identity (99.9%)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isolated strain and one of the strains of Gallibacterium anatis (AF228002), the homologies between the isolated strain and 3 strains of gallibacterium accessed in NCBI (AF228016, Gallibacterium genomosp.1, AF228017, Gallibacterium genomosp.2, AF228018, Gallibacterium genomosp.1) were above 97.1%,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isolated strain and the other strains of the other 11 genera which were between 90.7%-93.2%.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phylogenetic tree that the 2 isolated strains and the other 4 strain of gallibacterium fell into the same branch, furthermore the 2 isolated strains and the strain of Gallibacterium anatis locate in an internal branch, indicating that the 2 isolated strains belong to Gallibacterium anatis.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肉牛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因并有效防治该病。取发生皮癣病肉牛患部的皮屑、被毛进行真菌学检查和分离。采用沙保弱氏培养法对皮屑和毛发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小鼠致病性、药敏试验。最终从样本中分离到一株真菌(编号zrfg01)。对分离株进行PCR扩增,获得长度为542 bp的转录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IGS)序列片段,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MF401393.1。序列在Blast中比对结果显示,zrfg01与编号KT936593.1的Trichosporon loubieri的相似性为100%。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其鉴定为T. loubieri。动物实验表明该菌对小鼠有选择性致病作用。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在25 ℃环境条件下,对特比萘芬和氟胞嘧啶耐药,对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较为敏感。该研究可为诊断和治疗T. loubieri引起的肉牛皮肤癣菌病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泥鳅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病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肝脏中分离得到优势菌NQ150728。对该菌进行了人工感染试验,并利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16S rRNA、gyrB序列分析对纯培养细菌进行鉴定。此外,对分离的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人工回感试验泥鳅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泥鳅有致病性。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菌株NQ150728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16S rRNA、gyrB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也表明其为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头孢曲松、利福平、恩诺沙星、四环素、氯霉素、头孢哌酮、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克拉霉素、氟罗沙星、头孢噻吩、多西环素、新霉素、头孢他啶、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头孢拉定、米诺环素、头孢氨苄、氨曲南、左氟沙星、甲氧嘧啶、甲氧胺嘧啶等2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从患内脏白点病的斑鳢Channa maculata肝、脾、肾组织中分离并筛选出一株致病菌GC1,对该病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均符合舒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的特性。以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该菌的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长约1 502 bp。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该序列与舒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高达99%。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极强的致病力,LD50为104.5CFU/mL。29种药物筛选结果显示:该菌对菌必治、先锋必、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先锋V、萘啶酸、四环素、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18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阿莫西林、红霉素、克拉霉素等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杆菌肽、苯唑青霉素等不敏感。  相似文献   

20.
鸡卡氏杆菌的分子鉴定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Christensen等将过去归为输卵管炎放线杆菌、禽溶血性巴氏杆菌及鸭巴氏杆菌的细菌归为巴氏杆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卡氏杆菌属。卡氏杆菌主要引起产蛋母鸡发病,可以导致输卵管炎、卵巢炎、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肝炎、肠炎和呼吸道疾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