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了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0、0.5、1.0、1.5和2.0 g/kg)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胞外多糖(EPS)对黄盖鲽(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生长和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础饲料中EPS添加量为1.5 g/kg时,试验组黄盖鲽的体重和体长均高于对照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量为1.0和1.5 g/kg试验组的脾脏和后肠淋巴细胞呼吸爆发能力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也有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添加量为1.5 g/kg试验组的脾脏蛋白含量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脾脏和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力明显提高,呈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量为1.5和2.0 g/kg试验组的肝脏蛋白含量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明显提高,呈显著差异(P0.05)。攻毒实验表明,试验组黄盖鲽均获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且添加量为1.5 g/kg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最高(50.0%)。由此得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EPS可促进黄盖鲽生长,提高特异性免疫活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活力,提高黄盖鲽抗病能力,且添加量以1.5 g/kg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陶静  丁冬各  陈荫  王斌  王加斌  赵玉勤  霍健聪 《水产学报》2018,42(10):1648-1660
以带鱼为原料,通过双酶分步水解制备蛋白酶解液,利用活性炭吸附脱除芳香族氨基酸,紫外和氨基酸组成分析测定高F值寡肽(HFP)的F值,并对昆明小鼠体内的活性进行了系统评价。酶解实验结果显示,带鱼蛋白采用胃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进行双酶分步水解,胃蛋白酶的最优酶解工艺参数为酶用量3%,料液比1∶5(g/m L),温度35°C,p H 2.0,酶解时间3 h;风味蛋白酶的最优酶解工艺参数为酶用量3%,p H 7.0,温度50°C,酶解时间3 h。活性炭型号筛选和脱芳工艺研究表明,4号粉末活性炭(200目)优于其他4种活性炭,在料液比1∶20(g/m L)、p H 6.0、常温下处理4 h,蛋液的脱芳率最高,F值(OD220/OD280)由脱芳前的5.75增加到脱芳后的30.72。制备的带鱼高F值寡肽经氨基酸组成分析验证,F值(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为28.06。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F值寡肽剂量组昆明小鼠的醉酒时间明显延长,醒酒时间显著缩短,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游泳后的剂量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增加,血清尿素氮和乳酸含量下降,而乳酸脱氢酶活性则明显提高。另外,剂量组小鼠体内的抗氧化酶SOD、GSH-Px和CAT的活性均显著提高,而丙二醛含量则显著减少。本实验为带鱼高F值寡肽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所制备的高F值寡肽对小鼠具有较好的抗醉酒、醒酒、抗疲劳作用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 g/kg、1.0 g/kg、1.5 g/kg、2.0 g/kg、2.5 g/kg的云芝多糖,饲喂(9.0±1.0)g奥尼罗非鱼(rom is niloticus×O.aureus)56 d后,测定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补体替代途径溶血(ACH50)活力。结果表明:添加量为0.5 g/kg时,试验组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增高,饵料系数显著降低;添加量为1.0 g/kg时,血清溶菌酶和ACH50活性达到最高,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而添加量为2.5 g/kg组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素对杂交鲟(Acipenserbaeri♂×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生长和形体指标、血清生化、代谢酶活性、抗氧化功能和肠道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5 g/kg、0.05 g/kg、0.1 g/kg和0.2 g/kg的姜黄素配制成5种饲料,投喂初始体重(16.24±0.11) g的杂交鲟幼鱼。实验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血清总胆固醇(TG)含量在姜黄素添加量为0.2 g/kg时显著降低(P<0.05)。肝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在0.05 g/kg姜黄素组明显降低,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在0.05 g/kg、0.1 g/kg、0.2 g/kg添加量时活性显著降低(P<0.05)。十二指肠蛋白酶和淀粉酶分别在0.05g/kg和0.1g/kg姜黄素组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在0.025g/kg时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0.025g/kg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5.
三疣梭子蟹幼蟹对大豆卵磷脂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幼蟹对大豆卵磷脂(SL)最适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实验以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红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添加不同含量的SL(0、10、20、40、60、80 g/kg),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饲料。每个处理60只蟹,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平均体质量为(3.68±0.02)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养殖于长方形塑料筐中。结果发现,当SL添加量为0~40 g/kg时,增重率(WGR)、蜕壳率(MR)、蛋白质效率(PE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显著升高,而WGR、FCR显著而降低;当饲料中SL添加水平为40~80g/kg时,三疣梭子蟹的WR、MR和SGR无显著性变化,而FCR显著升高,PER显著减低。饲料中适宜水平的SL可以提高三疣梭子蟹幼蟹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血清中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不受SL添加量的影响;当SL添加量为0~40g/kg时,血清中胆固醇(CHO)、葡萄糖(GLU)的含量显著升高,而随着SL添加量继续增加时,血清中CHO、GLU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SL添加量为0~20 g/kg时,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显著性升高,但随着SL添加量的增加,LDL含量显著性降低。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SL对三疣梭子蟹幼蟹中肝胰腺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及溶菌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但当SL添加量为0~60 g/kg时,肝胰腺中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当SL添加水平为0~40 g/kg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PX)的含量显著性上升。饲料中添加不同的SL对三疣梭子蟹幼蟹肌肉中C20:5(EPA),C22:6(DHA),n-3PUFA和C18:2脂肪酸含量无显著性影响。但当SL添加量为0~40 g/kg时,肝胰腺中C18:2的含量极显著降低,DHA和EPA含量显著上升,而肝胰腺中n-3PUFA的含量虽然无显著性差异,但当SL的含量为40 g/kg时,n-3PUFA的含量高于其他组;随着SL添加量的继续增加,C18:2显著性升高,而n-3PUFA极显著性降低,DHA和EPA含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当大豆卵磷脂添加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高三疣梭子蟹肝胰腺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特别是n-3PUFA、DHA和EPA。以SGR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得出三疣梭子蟹幼蟹饲料中大豆卵磷脂的适宜需要量为41.96 g/kg。  相似文献   

6.
水温21~26℃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维生素C(以抗坏血酸多聚磷酸酯为维生素C源,添加量分别为0、50、120、240、360、500mg/kg),研究维生素C对(1.996±0.176)g泥鳅幼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泥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并在添加量为132.2mg/kg时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试验组(P0.05)。组织和肌肉中的维生素C积累量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32.2mg/kg时和248.8mg/kg时分别达到最高。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溶菌酶活性也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在362.6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呈上升趋势,以特定生长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为指标,做折线模型回归分析最终求得泥鳅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95mg/kg和423.3mg/kg。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月桂酸单甘油酯(GML)对凡纳滨对虾幼体生长、免疫、肌肉氨基酸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制作6组包含0、500 、1000 、1500、2000 和2500 mg/kg GML的等氮等脂实验饲料对凡纳滨对虾幼体(体重为0.31±0.02g)进行56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 ①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0 mg/kg GML能显著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并显著降低饲料系数。 ②饲料中添加GML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影响不显著。③各添加组对虾尾肌呈味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④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水平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显著上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下降;500 mg/kg和1500 mg/kg组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⑤当GML添加水平为1500 mg/kg 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表达量显著上调,GML添加水平超过2000 mg/kg时,IMD、TOLL表达量以及溶菌酶活性显著上调,2000 mg/kg组酚氧化酶原表达量显著上调。⑥添加组Chao指数和Ace指数显著上调,1500 mg/kg组和2500 mg/kg组Shannon指数显著下调,2500 mg/kg组Simpson指数显著下调。实验表明,添加适宜水平的GML可提高凡纳滨对虾幼体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效应,且GML可下调肠道有害菌的丰度,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以增重率为依据,饲料中添加2142.99 mg/kg GML对虾的生长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益倍康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刺参为试验对象,在其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5、10、20g/kg的微生态制剂益倍康,进行60d的饲养试验,研究益倍康对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益倍康具有一定的促长作用,20g/kg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益倍康对提高刺参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其中20g/kg组的淀粉酶、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g/kg组的淀粉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分析表明,5g/kg为益倍康最适添加量。  相似文献   

9.
以2%棉粕酶解蛋白肽(以下简称蛋白肽)分别等质量替代基础日粮中2%鱼粉和2%植物蛋白原料(1.0%豆粕+0.5%菜粕+0.5%棉粕),考察蛋白肽对(48.56±1.39)g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生长性能、血清及肠道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肽替代鱼粉或植物蛋白后试验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蛋白肽可降低脏体比和肝体比,并显著性提高鱼体粗蛋白含量(P<0.05);同时可提高试验组建鲤血清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7.5℃~31.2℃下,将平均体质量(30±5)g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饲养在长2 m×宽2 m的网箱中,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抗菌肽200 mg/kg(组Ⅰ)、400 mg/kg(组Ⅱ)、600 mg/kg(组Ⅲ)和800mg/kg(组Ⅳ)的试验饲料。68 d后,测定黄鳝的生长及免疫相关指标及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攻毒后各组黄鳝的成活率和免疫保护力,研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黄鳝生长性能及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抗菌肽黄鳝的相对增重率比对照组高8.9%~33.0%,饵料系数降低3.1%~16.2%,成活率高3.1%~7.2%;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增加(P<0.05),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添加量为800 mg/kg时AKP活性最大,比对照组增加37.6%。添加量为600 mg/kg时ACP、SOD、GSH-Px和CAT活性最大,分别比对照组增加了63.3%、...  相似文献   

11.
灿烂弧菌对厚壳贻贝免疫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灿烂弧菌对厚壳贻贝免疫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1×10~6、1×10~7、1×10~8个/mL 3个浓度的灿烂弧菌刺激厚壳贻贝,探讨弧菌刺激后厚壳贻贝的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AD)等免疫指标和淀粉酶、蛋白酶等消化酶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灿烂弧菌刺激48 h后,厚壳贻贝足、鳃、消化腺等组织中仅消化腺的NOS活性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且酶活性随初始细菌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故选用消化腺来测定灿烂弧菌刺激后72 h内的免疫指标和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灿烂弧菌刺激后,48 h内NOS活性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NO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与NOS显现相同变化趋势。SOD活性在各浓度灿烂弧菌刺激下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MAD含量在实验组中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淀粉酶活性在实验组中显著低于对照组,总体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蛋白酶活性在各实验组中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灿烂弧菌对厚壳贻贝免疫指标和蛋白酶活性的升高有诱导作用,但对蛋白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本研究初步探明了厚壳贻贝对灿烂弧菌的免疫应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灿烂弧菌和厚壳贻贝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厚壳贻贝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方卫东  鲁康乐  张春晓  王玲  冯伟  骆源 《水产学报》2016,40(11):1742-1752
为减少牛蛙饲料鱼粉使用量以降低养殖成本,研究了豆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对牛蛙的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力和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用豆粕分别替代0%、20%、40%、60%、80%和100%的鱼粉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重复,养殖牛蛙60 d。结果显示,豆粕替代鱼粉对牛蛙摄食率、成活率、肝体指数、脏体指数、蛙体水分和灰分含量、蛙腿肌肉组成以及肝脏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不显著;豆粕100%替代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蛋白质累积率;随豆粕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牛蛙的肥满度和后腿指数呈下降趋势,替代10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肥满度,替代6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后腿指数;替代80%鱼粉显著降低牛蛙全体粗蛋白的含量;牛蛙全体粗脂肪含量随替代鱼粉比例的提高呈上升的趋势,替代100%鱼粉组粗脂肪含量最高;随着替代比例的提高,牛蛙肠道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降低,而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提高。豆粕替代鱼粉显著影响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最低值出现在替代80%鱼粉组,过氧化氢酶活力最低值出现在替代100%鱼粉组。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建议牛蛙饲料中豆粕可替代鱼粉的比例为60%~8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32±0.01)g的凡纳滨对虾96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的实验饲料,饲养50 d后测定成活率、生长相关指标、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及抗低氧胁迫能力。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等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桑叶黄酮对凡纳滨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150 mg/kg和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添加10~300 mg/kg桑叶黄酮可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降低肝胰腺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添加5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0.05)。低氧胁迫2 h时,10 mg/kg、5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低氧胁迫4 h时,10 mg/kg、50 mg/kg、100 mg/kg组的累计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以血清总抗氧化能力为评价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桑叶黄酮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6.18 mg/kg,添加10~100 mg/kg桑叶黄酮可提高凡纳滨对虾抗低氧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旺  李洪琴  罗莉  陈拥军  白富瑾  林肯 《水产学报》2017,41(11):1756-1765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粪肠球菌对吉富罗非鱼生长、体组成、消化能力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选用初始体质量为(50.59±0.59)g的吉富罗非鱼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养殖实验期60 d。分别投喂实测含1.3×10~2(对照组)、1.4×10~5、1.7×10~6、1.5×10~7和1.8×10~8 CFU/g粪肠球菌的5种等氮(36%)等脂(6.75%)的实验饲料。结果显示:(1)罗非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尾均摄食量(FI)均在1.5×10~7 CFU/g组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对照组。以FBW、WGR和SGR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罗非鱼饲料的粪肠球菌适宜添加浓度范围为7.5×10~7~1.1×10~8 CFU/g。(2)各添加组的全鱼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7 CFU/g组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1.5×10~7 CFU/g组的干物质、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均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3)1.5×10~7和1.8×10~8 CFU/g组的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8×10~8 CFU/g组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间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差异。(4)1.5×10~7 CFU/g组的平均红细胞体积、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组间红细胞数无显著差异。(5)1.8×10~8 CFU/g组的血清中胆固醇、葡萄糖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5×10~7 CFU/g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吉富罗非鱼(50~210 g)饲料中粪肠球菌的适宜添加浓度范围为7.5×10~7~1.1×10~8 CFU/g,但添加粪肠球菌对血液载氧能力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对刀鲚幼鱼生长、存活和几种酶活性的影响,对用配合饲料和活饵料喂养178 d的刀鲚幼鱼的生长、存活和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最终体长、体质量、成活率、鱼体肥满度和肝指数(分别为125.17 mm、6.27 g、65.73%、0.31 g/cm3和1.4%)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150.66 mm、12.39 g、85.59%、0.36 g/cm3和1.9%),两组鱼的肠长和体长比无显著差异(分别为25.3%和23.6%);两组鱼的肝脏中均未检测出蛋白酶,配合饲料组的幽门盲囊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43.49 U/m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86.37 U/m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胃中酸性蛋白酶和肠道中碱性蛋白酶的活性均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肠道和幽门盲囊中的淀粉酶活性(分别为196.63和575.93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分别为928.91和1 755.90U/g prot),但两处理组鱼肝脏和胃中的淀粉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两处理组鱼的肝脏和胃中均未检测出脂肪酶,配合饲料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23.55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14.39 U/g prot),但两处理组幽门盲囊中脂肪酶活性(分别为17.90和13.23 U/g prot)没有显著差异;配合饲料组的肝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103.44 U/g prot)显著高于活饵料组(58.20 U/g prot),而配合饲料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GOT)活性(20.38 U/g prot)显著低于活饵料组(32.51 U/g prot);肝脏中其余被检测的5种酶活性(ACP、ALT/GPT、SOD、GSH-PX和CAT)和血清中被检测的代谢酶(ALT/GPT和AST/GOT)及抗氧化酶(SOD和GSH-PX)活性在两处理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配合饲料组和活饵料组的大多数消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配合饲料组的刀鲚生长和成活率远低于活饵料组,建议今后研发和改进刀鲚配合饲料,逐步替代活饵料。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急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HSP70和HSP90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随机挑选了360尾黄颡鱼[初体质量(17.25±0.05)g],分别暴露于含有0(对照)、5.70(低浓度组)、28.50(中浓度组)和57.00(高浓度组)mg/L总氨氮浓度的水体中,进行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实验开始后,分别于0、12、24、48和96 h取样。结果显示,氨氮胁迫发生后,低、中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高浓度组则持续降低;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开始后显著升高;3 h时,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SOD活性达到最低,而MDA含量最高;24 h后,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鳃中HSP70基因表达量持续升高,但脑中HSP70基因在0 h后显著降低;氨氮胁迫3 h时,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脑中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鳃中正好相反;相比HSP70基因,高氨氮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鳃中HSP90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24 h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原因与丙二醛的积累量有关;相比HSP90基因,黄颡鱼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氨氮胁迫发生后迅速上调,这种生理调控机制提示HSP70在应对急性氨氮胁迫时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饲料中胆碱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抗氧化机能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 (对照组)、700、1 400、2 100和2 800 mg/kg的氯化胆碱,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胆碱实测含量分别为2 369.57、2 716.90、2 993.49、3 443.60和3 799.05 mg/kg),分别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0.00±0.10) g的大口黑鲈幼鱼56 d。结果显示,实验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在添加量为2 100 mg/kg的饲料组均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氯化胆碱对实验鱼的存活率(S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无显著影响。当氯化胆碱添加量达到2 100 mg/kg饲料及以上时,鱼体肌肉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于对照组,添加1 400~2 800 mg/kg氯化胆碱组的鱼体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血清中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降低;氯化胆碱添加量为2...  相似文献   

18.
冀东  王璞  程卓  李小勤  冷向军 《水产学报》2019,43(10):2268-2277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氯化钠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20、30和40 g/kg氯化钠,配制成5组饲料,饲养平均体质量为(12.26±0.03) g的草鱼60 d。结果显示,添加10和20 g/kg氯化钠对草鱼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但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各组肌肉水分、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肌肉灰分含量随氯化钠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蒸失水率、离心失水率和冷冻失水率(除10 g/kg氯化钠添加组外)显著增加,10和2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20、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游离谷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显著降低;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硬度及30、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肌肉咀嚼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肌肉弹性和回复性无显著差异;在肠道组织学方面,30和40 g/kg氯化钠添加组的绒毛高度和绒毛宽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各氯化钠添加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40 g/kg氯化钠,对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没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肌醇对草鱼生长、脂质代谢及抗氧化机能的影响,以实用饲料配方为基础,分别添加0(对照)、50、100、150、200、300和400 mg/kg肌醇,配制成7组等氮等脂的饲料,每组饲料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5.00±0.15)g的草鱼25尾,养殖56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0~150 mg/kg肌醇能显著提高草鱼终末均重(FB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随饲料肌醇添加水平的上升,全鱼脂肪、肝脏脂肪和脂肪沉积率先升后降,在50~300 mg/kg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且均在100 mg/kg达到最大值。肌肉脂肪则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00 mg/kg达到最小值,100~400 mg/kg差异不显著;肠脂肪酶、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及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LDL-C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均在100~150 mg/kg达到最大值;添加肌醇能显著增强肝脏和肌肉中肉碱脂酰转移酶(CPT-I)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肝脏CPT-I的增幅比例低于ACC的增幅比例,肌肉则相反;当肌醇添加水平为100~150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实用饲料添加适宜的肌醇能改善草鱼的生长、饲料转化和肝脏功能,促进脂肪消化,加快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代谢,使全鱼和肝脏增脂、肌肉降脂,且能够提高肝脏和肌肉的抗氧化机能。以FE和SGR为效应指标,草鱼实用饲料肌醇适宜添加量为90.3~96.4 mg/kg。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硒对铜胁迫下大菱鲆幼鱼生长、抗氧化能力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24.85±0.10) g的大菱鲆为研究对象,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五水硫酸铜和亚硒酸钠,配制铜、硒含量分别为(0、0,1 000、0,1 000、2,1 000、4 mg/kg) 4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命名为D1、D2、D3和D4组。养殖实验持续84 d。结果显示:①各组间实验鱼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在D2组显著低于D1、D3和D4组;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呈相反趋势,在D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②幼鱼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背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全鱼、脊椎骨和肝脏中Cu含量在D2组达到最高值;Zn含量则在D4组达到最高值;肝脏中铁含量呈下降趋势,在D3和D4组显著低于D1和D2组。③D2组显著降低了幼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相反趋势,在D2组显著高于D3和D4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均在D4组达到最低值。④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在D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而血糖浓度、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活性均在D2组达到最低值,显著低于D1组。⑤肝脏金属硫蛋白(MT) mRNA相对表达量在D4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溶菌酶(LZM) 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D2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热休克蛋白70 (HSP70) mRNA相对表达量则在D2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综上所述,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硒(2~4 mg/kg)可缓解高铜(1 000 mg/kg)胁迫导致的鱼体生长缓慢等症状,并可调控鱼体的抗氧化能力、生理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而对鱼体在高铜胁迫下的内环境稳态恢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