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不同育苗基质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黔北地区资源丰富的农业有机废弃物和珍珠岩为基质原料,筛选适合辣椒种植的育苗基质。将老糠灰、珍珠岩以及腐熟后的有机物料A和有机物料B按不同比例混合组成8种处理[V(有机物料A)∶V(有机物料B)∶V(老糠灰)∶V(珍珠岩)分别为1∶4∶5∶0(T1)、2∶3∶4∶1(T2)、3∶3∶3∶1(T3)、4∶3∶2∶1(T4)、4∶4∶1∶1(T5)、3∶4∶2∶1(T6)、3∶2∶4∶1(T7)、4∶1∶5∶0(T8)],以菜园土为对照(CK),对辣椒品种湘辣12号进行穴盘育苗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辣椒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1处理的水气比和CK的容重不在理想基质的要求范围内,其余处理均能满足辣椒育苗要求。除T1处理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低于CK外,其余7种处理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高于CK,其中,出苗率比CK提高12.25%~36.79%,成苗率比CK提高12.88%~33.67%。不同育苗基质处理的辣椒幼苗形态指标优于CK(T1处理除外),其中,T3处理的辣椒幼苗株高、茎粗、单株鲜质量、根冠比、壮苗指数以及G值最优。T3处理能够有效地促进辣椒幼苗的生长,可以作为育苗基质应用于辣椒育苗。  相似文献   

2.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了红壤旱地有机肥不同施用量有机无机配施模式(T1: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7500 kg/hm2,T2: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1 250 kg/hm2,T3: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5 000 kg/hm2,T4:常规施肥+有机肥施用量18 750 kg/hm2)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主要生育期,各处理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T4T3T2T1CK,均显著(P0.05)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T4和T3处理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T4和T3处理植株根系干质量、茎干质量均显著(P0.05)高于其它处理;T1、T2、T3和T4处理植株叶干质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T2、T3和T4处理的穗长均明显高于对照;T4处理的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P0.05)对照;T1和T2处理的行粒数、每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高于对照,但均无明显差异。春玉米产量顺序为T4T3T2T1CK,T1、T2、T3和T4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93%、16.57%、22.77%和24.72%。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改善春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改善耕作土壤结构,提高养分含量,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将通过菌剂发酵后的秸秆与膨润土、聚丙烯酰胺(PAM)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改土材料,并筛选出FS[秸秆(粉碎)∶膨润土∶PAM=800∶200∶50]、FQ[秸秆(粉碎球磨)∶膨润土∶PAM=800∶200∶50]2种较优的混合改土材料,进行施用量比较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FS_(1125)[下标数字表示施用量(kg/hm)~2,下同]、FS_(1875)、FQ_(1125)、FQ_(1875)、CK(不施用秸秆混合改土材料),初步探究了该混合改土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CK,FS_(1875)处理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该处理下土壤容重为1.20 g/cm~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7.72、61.12、177.60 mg/kg,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6.6 g/kg。其中土壤容重较CK降低了0.19 g/cm~3,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38.15%、38.24%、37.45%、34.96%。且该处理下玉米产量较高,达到6 947.8 kg/hm~2,较CK增产8.5%。综合来看,FS_(1875)处理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且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施肥和保水措施对油茶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设置对照(B0CK)、氮肥(N,0.13 g N·kg~(-1))、磷肥(P,0.065 g P·kg~(-1))、氮磷肥(NP,0.13 g N·kg~(-1)+0.065 g P·kg~(-1))、低复合保水材料(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B1,每盆13.65 g炭+1.35 g聚丙烯酰胺)、高复合保水材料(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B2,每盆27.30 g炭+2.70 g聚丙烯酰胺)、低复合保水材料和N(N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N(NB2)、低复合保水材料和P(P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P(PB2)、低复合保水材料和NP(NPB1)、高复合保水材料和NP(NPB2),共12个处理,进行不同施肥和保水措施下土壤N_2O排放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N、P添加均显著增加土壤N_2O的累积排放量,NP添加与对照无差异。施加复合保水材料抑制土壤N_2O的排放,随着复合保水材料施用量的增加,土壤N_2O的排放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B1和B2处理N_2O减排50%以上。N添加条件下,与对照相比,添加复合保水材料NB1、NB2的N_2O累积排放显著降低。P与复合保水材料无交互作用。N、P和复合保水材料对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具有显著作用,在NP同施时,与对照相比,添加复合保水材料NPB1、NPB2的N_2O累积排放分别降低了1.18%、30.69%。因此,高复合保水材料类型的施肥措施对减少油茶土壤N_2O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马铃薯产量,改善马铃薯品质,减少长期施用无机肥的负面作用,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有机肥处理为对照(CK),研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有机氮∶无机氮=2∶8(T1)、有机氮∶无机氮=3∶7(T2)、有机氮∶无机氮=4∶6(T3)]对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提高了马铃薯各农艺性状指标、叶绿素含量、根干质量、产量及品质。其中,T1处理的各农艺性状指标均显著高于CK和T3处理(除主茎数外),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T2处理的根干质量在各时期均最高;马铃薯产量以T2处理最高,为31572 kg/hm~2,比CK提高了22.08%;淀粉含量以T3处理最高,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均以T2处理最高,还原糖含量则以T1处理最高。综上所述,在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过程中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比例以20%~30%较适宜。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表土替代材料不同夹层位置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和蒸发过程的影响,以风沙土和由风沙土、红黏土、煤矸石、玉米秸秆和腐植酸5种材料重构的表土替代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设置3种不同夹层位置(T1、T2、T3,分别距离土表5、10、15 cm),以传统均质土壤剖面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夹层位置对入渗率、湿润锋运移、累积入渗量、累积蒸发量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K、T1、T2、T3处理的平均入渗率分别为3.714、0.238、0.182、0.271 mm·min-1,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湿润锋在土柱中完成运移时,CK、T1、T2、T3处理的入渗时间分别为56、860、1 190、810 min,即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入渗时间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与CK相比,T1、T2、T3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13.57%、9.83%、9.52%,即累积蒸发量随夹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水分蒸发损失主要来自夹层上部和下部风沙土,夹层部分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Kostiakov入渗模型和Rose蒸发模型拟合的R2均在0.91以上,说明两种模型适合描述含表土替代材料夹层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研究表明,在风沙土中10 cm深度处夹15 cm厚度的表土替代材料层,是西部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壤剖面重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7.
施用聚丙烯酰胺(PAM)对盐碱土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用土壤调理剂PAM可减少盐碱化土壤蒸发量和抑制盐分表聚,为了研究不同PAM施用量对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影响,以耐寒耐盐碱的糜子作为供试作物,研究不同浓度PAM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水分、盐分等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施加一定量的PAM可以提高土壤保水特性,减少土壤蒸发,且存在一定线性关系;一定量的PAM可以起到保水抑盐效果,促进植物生长,当PAM浓度过大时,会影响土壤透气性,进而影响植物生长。综合各个处理对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影响及作物生长状况的改善效果,建议PAM施用量为5 g/m~2。  相似文献   

8.
以发酵完全的玉米秸秆和菇渣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体积的蛭石、珍珠岩配制成复合基质,设置T1处理(菇渣∶蛭石=1∶2)、T2处理(菇渣∶蛭石=1∶3)、T3处理(菇渣∶蛭石∶珍珠岩=1∶1∶1)、T4处理(玉米秸秆∶蛭石∶珍珠岩=1∶1∶1)、T5处理(玉米秸秆∶蛭石=1∶1)5个处理,以传统的育苗优势基质配方(草炭∶蛭石=2∶1)为对照,以‘津春4号’黄瓜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析黄瓜幼苗的生长指标及生理指标,筛选出适宜黄瓜幼苗生长的复合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在含有菇渣的(T1、T2和T3)处理中,T2处理的各生长指标、根系活力及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根冠比及叶绿素质量分数与对照均无显著性差异,而T1和T3处理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含有玉米秸秆的(T4和T5)处理中,T4处理的生长指标及叶绿素质量分数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且根系活力、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而T5处理的各指标均低于对照。同时,T2和T4处理的综合评价系数(分别为0.96、0.60)均大于0.50,而T1、T3和T5处理的综合评价系数均小于0.20。综上所述,菇渣∶蛭石=1∶3和玉米秸秆∶蛭石∶珍珠岩=1∶1∶1可以作为黄瓜幼苗基质。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土壤水分、胡杨幼苗叶片光合特征及长势对地表覆盖材料的差异反应,试验采用地表覆膜(T1)、覆草苫子(T2)、覆细沙(T3)连续4个月(5-8月)覆盖处理,以无覆盖(CK)作为对照,采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覆盖材料的效果差异,旨在为塔里木河胡杨林更新复壮的覆盖材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0~8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T1、T2与T3较CK高11.71%、13.36%和9.29%,7月和灌水8d后表现最明显。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均提高胡杨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各处理与CK均差异显著。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增加胡杨幼苗对午间光能利用,没有出现"午休",且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T1、T2与T3较CK高17.17%、24.24%和12.12%,有利于形成干物质。不同覆盖材料覆盖处理显著提高胡杨幼苗的成活率,T1、T2与T3较CK高12.45%、16.02%和10.38%,株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比均明显增长。通过对1 hm~2土地种植预算,T1、T2与T3成本分别较CK降低84.27%、 86.38%和18.52%。根据隶属函数均值大小,综合效果为T2T1T3CK,覆草苫子较适宜在胡杨幼苗栽植过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山东农业科学》2019,(7):48-54
针对粮田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以及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产量和环境条件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的适宜配比,为科学施肥、减少氮素淋失、保护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麦玉轮作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肥(T1)、牛粪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比分别为1∶1、1∶2、1∶3、1∶4(简称T2、T3、T4、T5)和单施化肥(T6)6个处理,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对作物产量、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比为1∶2时小麦、玉米平均总产量最高,为11.4 t·hm~(-2),比不施氮肥处理提高46.2%,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3.6%。0~100 cm各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着牛粪有机肥所占比例降低而升高,以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最高,此趋势在小麦玉米收获期的80~100 cm土层表现更明显。表明该时期土壤硝态氮已存在迁移累积现象,对地下水带来潜在的污染风险。因此,在兼顾小麦玉米产量和环境双重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的结果均表现为有机与无机氮肥最佳配比为1∶2,在此比例下,有机肥的替代施用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  相似文献   

11.
探究填埋不同配比鸡粪秸秆复合发酵物对设施蔬菜根区温度及CO_2释放的影响,为复合秸秆发酵物在冬季日光温室蔬菜栽培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番茄为供试材料,共设置9个处理,未填埋秸秆(CK),番茄秸秆∶鸡粪=5∶1(均为质量比)(S1)、6∶1(S2)、7∶1(S3)、8∶1(S4),玉米秸秆∶鸡粪=5∶1(T1)、6∶1(T2)、7∶1(T3)、8∶1(T4)以垄沟填埋的方式施入土壤,对番茄根区温度、CO_2释放及番茄的生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相比,S2处理和T4处理的根区温度表现最好,比CK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提高1.93℃、1.63℃和2.78℃、1.53℃;S2处理的平均CO_2释放量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并较CK提高37.37%;S2处理能够促进番茄生长,主要表现在提高了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叶片叶绿素SPAD值和番茄生物量。综上,以提高根区温度为目的时,填埋比例为番茄秸秆∶鸡粪=6∶1和玉米秸秆∶鸡粪=8∶1时效果最好;以产生CO_2和促进植株生长为目的时,填埋比例为番茄秸秆∶鸡粪=6∶1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酰胺保水剂在番茄育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基质育苗中水分利用效率,以番茄品种"棚悦"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为保水材料,以不同浓度加入普通育苗基质(草炭∶蛭石∶珍珠岩=2∶1∶1)配置成保水基质,并对聚丙烯酰胺(PAM)的基本性质、保水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幼苗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育苗基质的容重相应增加,总孔隙度、通气孔隙逐渐减小持水孔隙先升高后降低,EC和pH变化不大;2g·L-1的聚丙烯酰胺浓度可提高番茄出苗率、壮苗指数等,过量添加反而抑制番茄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使用多年的设施栽培(温室和大棚)内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次生盐渍化等土壤性质恶化问题,以田园土、粉碎的玉米秸秆和干鸡粪作为试验的主要材料,分析不同配比堆制人工营养土对温室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4个处理:T1,玉米秸秆∶园土=3∶1;T2,玉米秸秆∶园土=2∶1;T3,玉米秸秆∶园土=1∶1;CK,100%园土作对照。其中各处理及对照均加鸡粪20 kg/m3,混合均匀后,加水使肥堆的含水率保持在70%左右。[结果]T1处理(秸秆比例最高)的番茄糖酸比最高为7.15±0.02,T1、T2、T3处理分别比不加秸秆的CK高出72.7%、21.2%、30.2%。番茄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T1处理最高,T1、T2处理分别比CK高出45.0%和22.1%。T1、T2和T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CK高出了32.7%、20.0%和12.8%。[结论]建议采用T1处理(干玉米秸秆∶园土=3∶1+干鸡粪20 kg/m3)作为设施栽培内番茄人工营养土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基质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基质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探索有机生菜的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将香菇菇渣、玉米秸秆、羊粪、珍珠岩按不同体积比混合配制成12种有机栽培基质,以V(沙土)∶V(羊粪)=10∶2为CK1、台湾美庭基质为CK2,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散叶生菜进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试验,探讨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评价各基质配方的优劣。【结果】12种有机栽培基质对生菜均有增产效应,较CK1的增幅为226.51%~746.86%,较CK2的增幅为6.19%~31.58%;有机栽培基质能有效提高生菜的VC和还原糖含量,其中VC含量较CK1的增幅为0.34%~208.26%,较CK2的增幅为2.28%~202.79%,还原糖含量较CK1的增幅为7.55%~156.64%,较CK2的增幅为5.78%~86.68%;12种有机栽培基质能显著降低生菜的硝酸盐含量,较CK1的降幅为28.28%~84.35%,较CK2的降幅为10.10%~78.00%。【结论】综合产量及品质指标,得出V(菇渣)∶V(玉米秸秆)∶V(羊粪)∶V(珍珠岩)=3∶4∶1∶4、V(菇渣)∶V(玉米秸秆)∶V(羊粪)∶V(珍珠岩)=2∶4∶2∶4、V(菇渣)∶V(玉米秸秆)∶V(羊粪)∶V(珍珠岩)=4∶3∶1∶4和V(菇渣)∶V(玉米秸秆)∶V(珍珠岩)=4∶4∶4为较理想的有机栽培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5.
不同轻型基质对加工番茄穴盘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菇渣为主料与蛭石、珍珠岩、草炭、牛粪等按不同配比组成轻型复合基质,用于加工番茄穴盘育苗.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加工番茄幼苗生长影响有明显差异.复合基质T1(菇渣∶蛭石∶珍珠岩=2∶1∶1))育苗效果最好,表现为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数、根活力及单株干物重各项指标都接近于对照CK(草炭∶蛭石2∶1),代替CK用于工厂化育苗.T2、T3、T4育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抗淋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淋溶试验,研究了沙质土壤在加入不同施加量和配比的秸秆改良材料后钾素的淋溶状况.结果表明:秸秆改良材料对沙质土壤钾素的淋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施加量大和配方中聚丙烯酰胺(PAM)含量高的处理效果最好,添加秸秆∶膨润土∶PAM为900∶100∶30的改良材料(处理T10-3)的土壤钾素累积淋溶量较CK减少了48%.此外,施用秸秆改良材料能有效抑制沙质土壤钾素的垂直迁移,处理T10-3上层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较CK提高了102%,下层则降低了58%,说明沙质土壤中施用秸秆改良材料具有抗钾素淋失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枸杞枝条不同复配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参数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比方案。【方法】以枸杞枝条、珍珠岩和蛭石作为基质材料,共设10个处理,其中T1处理全部使用枸杞枝条,其余9个处理中枸杞枝条、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分别为2∶1∶1(T2)、3∶1∶1(T3)、4∶1∶1(T4)、5∶1∶1(T5)、6∶1∶1(T6)、3∶1∶2(T7)、4∶1∶2(T8)、5∶1∶2(T9)、6∶1∶2(T10),以"壮苗二号"育苗基质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光合参数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添加枸杞枝条可降低复配基质的容重,提高复配基质的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其中T10处理(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在栽培基质的适宜范围内。由育苗指标可知,T10处理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根体积指标较好,壮苗指数较大,长势最强;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比CK高51.28%;番茄的单位中心吸收光能(ABS/RC)、能量散耗(DIo/RC)比CK高出7.2%和25.73%;番茄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比CK高17.02%;番茄的MDA含量较低,比CK低39.65%。【结论】综合比较认为,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为番茄育苗的最适枸杞枝条基质配比方案,可作为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研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东北半湿润地区深埋秸秆和覆膜对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美津599为供试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种植方法,在沈阳地区进行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秸秆无膜(S)、秸秆+覆膜(S+M)、无秸秆+覆膜(M)和无秸秆无膜(CK),并对不同处理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玉米产量和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和S+M处理能够显著提高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S处理0~30cm土层的玉米播种初始含水率分别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2,0.04,0.04cm3·cm-3,玉米收获后,S处理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比S+M、M和CK处理分别提高0.04,0.04,0.04cm3·cm-3;S和S+M处理的玉米产量均高于M和CK处理,S+M处理产量最高,比S、M和CK处理分别增产0.731%、5.85%和10.75%。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半湿润地区深埋秸秆可有效提高农田土壤水分,深埋秸秆有效地利用了秋冬季降水资源,明显改善土壤的蓄水、保水和供水能力。覆膜措施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不利于土壤水分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不同蛭石基质对黄瓜穴盘育苗的影响,试验以蛭石为主,加以黄沙、炉渣和菇渣,复配出六种不同配比的育苗基质,以商品营养土作对照,以黄瓜为供试材料进行育苗试验,研究以蛭石为主不同基质对黄瓜穴盘育苗的影响,旨在选出适宜黄瓜幼苗生长的较优基质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处理T2(蛭石∶黄沙∶炉渣∶菇渣=2∶1∶2∶2)、T3(蛭石∶黄沙∶炉渣∶菇渣=2∶0∶1∶1)和T4(蛭石∶黄沙∶炉渣∶菇渣=4∶1∶2∶1)符合黄瓜穴盘育苗基质的要求,处理T2、T3、T4株高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处理T2、T4茎粗、叶面积和壮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CK);T2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CK);T3、T4叶绿素含量与对照(CK)无显著差异;T3壮苗指数高于对照(CK),综合来看T2、T3、T4适宜作为黄瓜穴盘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20.
在芍药与小麦间作模式下,设置7个有机菌渣肥不同施用量处理,分别为每666.7m~2施1 000 kg(T1)、2 000 kg(T2)、3 000 kg(T3)、4 000 kg(T4)、5 000 kg(T5)、6 000 kg(T6)及不施肥对照(CK),研究有机菌渣肥不同施用量对芍药、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N、P、K、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5处理下,芍药和小麦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出较高水平,666.7m~2芍药根鲜重和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1 865.6、669.7 kg;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综合表现较好,分别为60.3 g/kg、224.6 mg/kg、351.0 mg/kg、312.0 mg/kg,比CK分别高出458.33%、203.51%、267.15%、110.81%。本试验初步得出,666.7m~2施用5 000 kg为芍药间作小麦地块的最佳有机菌渣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