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资源丰富且放牧家畜种类和数量较多,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促进草畜平衡,本试验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人工草地不同牧压下山羊放牧行为的变化。试验采用野外群体观察法对2种牧压(重牧H和轻牧L)下山羊放牧行为及其参数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表明,2种牧压下放牧山羊采食时间都极显著(P<0.01)大于其他行为时间;鸭茅、黑麦草、白三叶的采食时间分别占总采食时间的29.2%,29.0%,25.4%,3种牧草的采食时间之和极显著(P<0.01)大于杂草的采食时间,但3种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牧压增加与时间推移,山羊采食速度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采食速度与口食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表明,放牧载畜量作为草地管理手段之一,可用来调控草地组成,增加家畜有效采食量,提高山羊放牧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当地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3.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可一定程度为该类草地退化等级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分析了显著退化(DG)和未退化(CK)禾草/白三叶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特征、群落特征、生物量构成、土草养分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分蘖重均为CK>D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重在CK与DG之间相近;2)播种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83.750%±2.067%)>DG(55.100%±4.593%),杂类草和白三叶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DG;(4)CK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接近反J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演替度值为CK(42.25±3.43)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不同家畜放牧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构成和群落稳定性,可一定程度揭示其植被演替特征。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多年放牧牛(grazing cattle pasture,GC)、放牧羊(grazing sheep pasture,GS)的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构成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草地死物质量及植物物种数为GC>GS,植物物种Simpson指数为GS>GC;2)草地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及原生禾草]、原生双子叶(马鞭草科、车前科、酢浆草科和十字花科)及适口性中等植物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C>GS,播种白三叶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S>GC;且GC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为主(77.20%),GS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51.79%)和豆科(28.02%)为主;3)草地土壤K含量为GC>GS;4)GC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呈反J型,群落演替度(37.08)比GS草地(45.45)的低。研究认为,GC草地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GS草地群落处于更高演替阶段,牛放牧更利于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因此,放牧时可实行牛、羊混牧制,或牛、羊轮牧制,以提高禾草/白三叶草地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6.
对7个牧草品种物候期、适应性、产草量、再生性能等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年生黑麦草、苇状羊茅、鸭茅、草地雀麦、白三叶、苜蓿、高丹草7个品种可作为毕节地区主推品种;苇状羊茅、苜蓿和高丹草在海拔较高区域生长不稳定,其中苜蓿和高丹草水土条件要求较高;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草地雀麦、白三叶等品种适宜建植长久放牧型草地和用于水土...  相似文献   

7.
贵州威宁地区栽培草地的建植常以鸭茅(Dactylis glomerate)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为主,通过在建植均匀的草地上进行分群分区放牧,研究了不同羊群的放牧强度对人工栽培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强度放牧利用下的群落高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而低度和中度放牧处理下的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均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放牧利用降低了鸭茅和白三叶的频度和盖度;放牧利用对表层土壤容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是在高放牧压力处理中,10~30cm土层土壤容重比其他处理平均升高32%;放牧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草产量和草地恢复能力分析,贵州威宁地区的栽培草地最适载畜量应该在17~23SU/hm^2。  相似文献   

8.
云贵高原人工草地混播组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黑穗画眉(Eragrostis uigra)、紫羊茅(Festuca rubra)、草地早熟禾(Poapratensis)八种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豆科及禾本科牧草组成三大类(刈牧兼用型复杂类、刈草型简单类、放牧型简单类)十二种不同的混播组合,在力求一致的试验条件下研究各混播组合植被类型的产量动态和植物群落内部各组分的变化规律,以了解各混播组合草地的生产能力和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包括豆、禾比例在生产意义上的合理性及稳定性),并据此为当地筛选出建立人工草地的理想混播组合。结果表明,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鸭茅、紫羊茅、草地早熟禾在其参于的混播组合中,表现出较好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可以当选为混播成员,而黑穗画眉、无芒雀麦在其参于的混播组合中逐渐被淘汰。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刈牧兼用型复杂组合总体上优于刈草型和放牧型简单组合,其中当选的组合有 V9(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紫羊茅)、V10(红三叶+白三叶+鸭茅+紫羊茅)、V12(红三叶+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当选的刈草型组合有 V2(红三叶+鸭茅);当选的放牧型组合有 V6(白三叶+紫羊茅)、V5(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  相似文献   

9.
不同利用强度对混播草地牧草产量与组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本试验中,放牧绵羊对草地的实际利用率(采食率)各为40%、60%、70%、80%左右以及适时刈割这五种处理方法,对多年生黑麦草、红三叶、白三叶混播草地不同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全年产量和植物组分动态等均产生了明显的处理效应。试验期内(1987~1989年),连续刈割条件下,草群中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草比例逐年下降,而红三叶草比例逐年上升;中等偏高的放牧强度(实际利用率为70%左右)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相对稳定,豆、禾比率保持在1:2左右;放牧本身有降低红三叶在草群中的比例的作用,各放牧处理中红三叶比例仅达10%左右。在实际放牧强度为40%~70%的范围内,草地牧草产量较高(各年份情况相似),其中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草地产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明显降低了草地牧草产量,并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年度间变化。本试验中,割草处理产生的综合效应与过度放牧强度类似。不同放牧强度对春、夏、秋各季节牧草地上生物量都产生了极显著处理效应,春、秋二季,以适度放牧强度(利用率60%左右)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夏季以割草处理下牧草地上生物量最高;过度放牧强度(利用率80%左右)下,春、夏、秋季测得的牧草地上生物量均极显著低于适牧处理。本试验为当地选出的适宜放牧强度是实际利用率为60%左右,相应的牧后地上牧草剩余量约为900公斤干物质/公顷左右。  相似文献   

10.
甘南玛曲夏季牧场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南玛曲夏季牧场草地状况对欧拉型藏羊牧食行为的影响,根据草地植被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了解甘南玛曲夏季牧场的草地状况,并采用跟踪观测的方法对欧拉型藏羊的牧食行为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在夏季草场的昼采食时间最长(约450 min),游走时间较长(约80 min);反刍和站立时间基本相近,分别为32 min和28 min;夏季牧场白天的卧息时间非常少,约8 min。采食时间与地上生物量和牧草盖度成正相关(r=0.782, 0.902; P>0.05);昼反刍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极显著正相关(r=0.995; P<0.01);昼卧息时间与地上生物量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94; P<0.01);昼站立时间与牧草高度成显著正相关(r=0.989; P<0.05),与牧草盖度成极显著负相关(r=-0.995; P<0.01);昼游走时间与牧草盖度成负相关(r=-0.905; P>0.05)。随牧草高度的增加,欧拉型藏羊的昼采食时间呈下降趋势,但采食时间占放牧时间的71.4%;由于夏季牧场牧草幼嫩多汁,欧拉型藏羊采食牧草后的反刍和卧息行为较少。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笔者对栗园草场牛耳大黄蔓延挤占其他牧草生存空间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该草场已处于牛耳大黄蔓延最严重阶段,危害区域集中分布在草场平坦肥沃的地块和道路附近,尤其是水肥充足的区域。该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繁殖特征表明,它可以利用种子向外进行远距离随机扩散,占据一定位置后,再以无性繁殖方式和种子扩展侵占范围,  相似文献   

12.
碘伏毒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碘伏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增强剂形成的不定型络合物,具有高效、广谱、贮存稳定、毒性低等特点。小鼠的LD50大于5000mg/kg·BW,属于实际无毒。蓄积系数均大于5,为弱蓄积作用。慢性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000mg/kg。碘伏无致突变作用。过敏反应很少见,出现口腔粘膜瘙痒、肿胀和灼痛感,并伴有头痛、头昏,嗜睡等症状。碘伏有效浓度为5%时对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阴道粘膜有极轻刺激性。有效浓度大于2.5%时,对角膜上皮产生明显损伤作用,用1.5%有效浓度注入前房即可产生内皮毒性作用。有效浓度小于1.0%时对角膜上皮和内皮无毒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业对肉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猪肉品质的改良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学者也相继从肌肉组织学、生理生化指标和遗传学等方面对猪肉品质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网络运行时如果出现故障会给企业带来很大损失,VRRP就是一种用来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协议。本文基于eNSP环境研究了VRRP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人工草地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998年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施N肥和P肥均使草地生产力显著提高;N肥以225kg/hm2尿素较为适宜,P肥以150kg/hm2过磷酸钙较为适宜;在混播草地中,施N肥和P肥对羊草+草原2号苜蓿草地与无芒雀麦+草原2号苜蓿草地增产效果都很显著,相对来说前者比后者更好.  相似文献   

16.
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欣然  牛翠娟 《饲料研究》2001,(10):20-21,27
大蒜素(Allitridi)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具有防癌、降压、健胃、抗病毒等多种功能,在我国医疗上的应用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有大蒜油治疗家禽疾病的记录,现已广泛用于医药、兽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中,近年来已开发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蒜素的作用广泛、效果显著、无残留、无抗药性,不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性,对提高动物采食量、促进生长、改善动物产品肉质及预防疾病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为研究大蒜素对鲤鱼生长的影响,我们近期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进行了鲤鱼养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试验分别进行预防对比试验、雏鸡治疗试验及阳性种鸡治疗试验三种类型,预防对比和雏鸡治疗试验分别各选取400只1日龄的健康雏鸡,阳性蛋种鸡治疗试验选取400只240日龄确诊为鸡白痢的种鸡,预防对比和雏鸡治疗试验两个类型各随机分为4个组,每个组100只,试验Ⅰ(白头翁)、试验Ⅱ(微生态制剂)、试验Ⅲ(白头翁+微生态制剂)及CK,试验为期30d;种鸡治疗试验则选取400只240日龄经检测呈阳性蛋鸡,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饮水中添加试验Ⅰ(白头翁)、试验Ⅱ(微生态制剂)、试验Ⅲ(白头翁+微生态制剂),自由饮水5d,间隔5d重复治疗一次,共治疗3个疗程,以观察各组的治疗效果,试验期间各组的饲养管理均相同。结果表明:(1)对雏鸡预防效果方面,试验Ⅰ成活率为89%,试验Ⅱ成活率为85%,试验Ⅲ成活率高达97%,CK成活率为55%,试验Ⅲ的成活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提高了8%(P0.05)、12%(P0.05)和42%(P0.01);(2)在雏鸡治愈率方面,试验Ⅰ治愈率为80.46%,试验Ⅱ治愈率为66.67%,试验Ⅲ治愈率为85.39%,试验Ⅲ的治愈率分别比试验Ⅰ和试验Ⅱ提高了4.93%和18.72%;(3)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试验Ⅲ的死亡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及CK降低了11%、16%及26%。产蛋数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多产692枚、727枚和1810枚,检测阳性率分别比试验Ⅰ、试验Ⅱ和CK降低了52%、70%和77%。使用白头翁和微生态制剂结合起来,对预防和治疗鸡白痢,提高雏鸡提成率和产蛋量,降低阳性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