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南方人工草地上,采用跟踪观察法和齐地刈割法,研究了不同月龄贵州黑山羊的牧食行为和放牧前后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月龄和15月龄山羊在牧食行为上存在明显差异,3月龄山羊的采食时间和游走站立时间均较15月龄的长(P<0.05),反刍卧息时间比15月龄的短(P<0.01),两种月龄的山羊不同放牧时间段的采食规律也不一样;3月龄羊放牧后各牧草品种的地上生物量与15月龄羊放牧后地上生物量存在差异,与3月龄贵州黑山羊放牧后的草地相比,15月龄羊放牧后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生物量显著减少(P<0.05),两种月龄的山羊都喜欢选择采食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而较不喜食白三叶;山羊的牧食行为对人工草地牧草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探索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cv.Qinghai)栽培草地群落植被特征、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趋势,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栽培草地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建植年限栽培草地群落盖度、植株高度、地上植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建植年限草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不同建植年限栽培草地之间物种数和Shannon 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9年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均比2年草地的高,且2年和9年的草地各土壤层含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9年比2年草地各土层土壤容重增加0.03~0.33 g/cm3 。  相似文献   

4.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不同家畜放牧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构成和群落稳定性,可一定程度揭示其植被演替特征。本研究定量分析了多年放牧牛(grazing cattle pasture,GC)、放牧羊(grazing sheep pasture,GS)的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生物量构成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草地死物质量及植物物种数为GC>GS,植物物种Simpson指数为GS>GC;2)草地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及原生禾草]、原生双子叶(马鞭草科、车前科、酢浆草科和十字花科)及适口性中等植物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C>GS,播种白三叶地上生物量组分为GS>GC;且GC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为主(77.20%),GS草地地上生物量以禾草(51.79%)和豆科(28.02%)为主;3)草地土壤K含量为GC>GS;4)GC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呈反J型,群落演替度(37.08)比GS草地(45.45)的低。研究认为,GC草地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GS草地群落处于更高演替阶段,牛放牧更利于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因此,放牧时可实行牛、羊混牧制,或牛、羊轮牧制,以提高禾草/白三叶草地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禾草/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主要刈牧地之一,探究退化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可一定程度为该类草地退化等级的划分提供科学依据。定量分析了显著退化(DG)和未退化(CK)禾草/白三叶草地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特征、群落特征、生物量构成、土草养分及群落稳定性。结果显示:1)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及多年生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分蘖重均为CK>D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重在CK与DG之间相近;2)播种禾草(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83.750%±2.067%)>DG(55.100%±4.593%),杂类草和白三叶地上生物量比例为CKDG;(4)CK草地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直方图接近反J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群落演替度值为CK(42.25±3.43)相似文献   

6.
魏伯平  赵生国  焦婷 《草地学报》2012,20(5):855-862
对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强度不同,温性荒漠草原草地植物的优势种不同,优势植物的高度和频度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植被总盖度和总密度及地上生物量在重牧区极显著低于其他放牧区(P<0.01);土壤水分、全氮、有机质、速效磷及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因子均为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而土壤容重则相反;植被总密度与土壤pH和土壤容重成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成正相关;植物群落盖度除与土壤有机质显著相关外,与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pH之间相关不显著或成负相关(P>0.05);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pH、容重和全氮成负相关,与含水量和有机质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对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三江平原放牧季6月中旬~9月中旬,设置3个放牧强度即轻度(0.87头牛/hm2),中度(1.42头牛/hm2)和重度(1.94头牛/hm2),以不放牧作为对照,观测不同放牧强度对小叶章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变化的影响。2010年放牧结果表明:放牧对土壤浅层物理性状产生影响,对土壤深层性状影响微弱。重度放牧强度下土壤含水量0~10cm最低,为42.84%,并与其他放牧处理产生差异(P<0.05);放牧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5cm的土层,与对照相比放牧处理对土壤容重略有增加趋势,放牧对土壤深层容重不能产生显著影响(P>0.05);家畜对土壤有夯实作用,土壤孔隙度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重度放牧土壤孔隙度最低,与对照相比降10.8%并与其产生显著差异(P<0.05)。放牧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表现在,重度放牧降低0~10cm的土层速效氮含量,其他放牧强度对小叶章草地土壤速效氮的影响微弱,各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放牧强度与对照相比对速效磷含量影响微弱;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降低,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较对照下降1.72%,3.8%和8.2%,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放牧对小叶章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8.
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不同放牧干扰强度下喀纳斯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及土壤养分分布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下降,生物量减少,盖度降低,密度则在一定放牧强度内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含水量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两者在重牧与极牧阶段均无差异(P>0.05);从轻牧到重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在土壤表层(0~10 cm)均呈下降趋势,到极牧阶段又上升,而土壤速效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分布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且土壤有机质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植物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放牧对典型草原群落特征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立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区,研究围栏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重度放牧(EHG)对植被特征(物种组成、群落数量特征、生物量及多样性)和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容重的影响,以期确定合理放牧强度,为典型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大,植被的优势种由羊草、大针茅等多年生禾草演替为画眉草、尖头叶藜等一、二年生植物。放牧显著降低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P0.05)。中度放牧条件下,植被丰富度(1.46)和均匀度指数(0.83)最高,群落结构较稳定;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均有增加,容重显著降低(P0.05),土壤物理状况良好。因此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中度放牧[340SSU·d/(hm~2·y)]是适宜的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10.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适度放牧可维持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山西典型农牧交错带建立的草地放牧试验平台,采用收获法监测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植物群落优势种赖草生物量(Leymus secalinus Tzvel. biomass,L.s.B)、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和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 BGB)指标。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该地区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P<0.01),提高了群落的根冠比(P<0.05);放牧影响优势种赖草生物量在群落地上生物量中的占比,与不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对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大,而中度放牧的影响小。因此,放牧降低了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但中度放牧对优势种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小,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为农牧交错带草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北京郊区荒滩地植被快速恢复模式,以延庆区大榆树镇荒滩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京郊荒滩地土壤理化性质与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延庆区荒滩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植物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介于10%~100%之间,属中等变异性;植物多样性指数较低,植物物种以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藜科(Chenopodiaceae)为主,所有物种中59.2%为一年生晚春型草本植物;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指数、盖度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及总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植物盖度与土壤全磷、速效磷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结果,表明在土壤严重退化区域,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总孔隙度是其植被正向演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呼伦贝尔天然羊草草原退化打草场为研究对象,分析蚯蚓粪和菌渣有机肥对退化草地的响应机制,研究不同处理对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对照,蚯蚓粪45 t·hm-2,30 t·hm-2,15 t·hm-2,菌渣45 t·hm-2,30 t·hm-2,15 t·hm-2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时地上生物量和群落盖度较对照显著提高(P<0.05),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有机肥对天然草地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羊草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菌渣和蚯蚓粪45 t·hm-2施肥量时改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挖掘重要功能基因提供了转录组分析方法,但如何利用海量测序数据准确、高效地挖掘功能基因,仍是转录组学分析方法研究的重要瓶颈。本文综述了RNA-seq数据质量控制与读段定位、基因组注释、转录本拼接、表达水平评估、差异表达分析等环节分析方法,比较了数据分析常用软件、算法和数据库等的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又综述了蛋白调控互作网络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等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析方法。转录组分析正在从只利用物种内信息挖掘差异基因,向引入其他物种参考系进行目标物种功能基因挖掘分析方向发展。结合同源基因预测候选基因法、选择信号法、极端数据法、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法及BSR-Seq(bulked segregant RNA-Seq)法等鉴定方法,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可靠。随着测序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不断进步、数据库资源不断完善,测序数据中隐含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生命规律将会逐渐得到准确、深入揭示。  相似文献   

15.
旨在揭示DLK1-DIO3印记域上一个新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natural reproduction,NR)与体细胞核移植牛(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中的组织表达与印记状态,对进一步了解DLK1-DIO3印记域在供体核重编程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自然繁殖牛的大脑组织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在牛的DLK1-DIO3印记域内鉴定了一个新的印记的lncRNA基因,命名为LINC24065。用基于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pisms)的RT-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分析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的表达及印记状态。序列分析发现,LINC24065编码6个可变剪接体,并在自然繁殖牛被检测的7个组织中都表达,而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组织中没有检测到可变剪接体LINC24065-V3,且其它5个剪接体呈现组织特异性表达。印记状态分析发现,LINC24065在自然繁殖牛和体细胞核移植牛的7个组织中均为单等位基因表达,但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组织中出现了与其他组织亲本来源不同的单等位基因表达。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在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大脑中出现了印记紊乱,并且剪接体在组织中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以上研究结果说明LINC24065基因与体细胞核移植牛的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AGD)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影响。以平均体重为(1.98±0.0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0.25%、0.50%、0.75%和1.00%AGD的5种试验饲料,5种试验饲料中AGD含量的实测值依次为0.08%、0.23%、0.56%、0.69%和1.09%。摄食生长试验持续56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GD添加量的增加,试验鱼的增重、特定生长率以及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补体3和补体4含量与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先增加后降低,0.50%和0.75%AGD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AGD均显著提高了试验鱼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5),显著降低了丙二醛含量(P<0.05)。氨氮胁迫96h后,对照组试验鱼大脑中氨和谷氨酰胺含量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同时累积死亡率也显著高于各AGD添加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AGD能够提高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基于特定生长率的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获得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最适添加量为0.56%;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免疫应答能力及抗逆能力,推荐黄颡鱼幼鱼饲料中AGD的添加量为0.50%~0.75%。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近些年来世界奶牛乳房炎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1-2018年发表的奶牛乳房炎研究文献7 470篇,利用VOSviewer软件绘制该研究领域的机构合作网络、作者合著网络、关键词热度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参考文献共被引图谱,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年-2017年期间,国际奶牛乳房炎领域发文量总体趋势不断上升,但在2004年、2006年、2007年和2014年发文量较前一年有下滑趋势;全球研究奶牛乳房炎主要国家及机构主要集中在美洲和欧洲,大学是主要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核心作者大多集中在比利时、荷兰和美国,中国在该领域仍处于劣势;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乳房炎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耐药性和致病机理、疫苗免疫和病原菌检测方法等。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及实验动物乳腺感染模型的建立可能会是未来奶牛乳房炎研究领域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降水对典型草原地区土壤动物的影响,我们对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进行增加降水试验,于2013-2015年5,7和9月,对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季节降水变化对土壤动物数量的影响。3年9次调查,共采集土壤动物1969头,分别隶属3门5纲13目。优势类群有:线虫(Nematodes)、鞘翅目(Coleoptera)、膜翅目(Hymenoptera)和蜱螨目(Acarina);常见类群有:蜘蛛目(Arachnids)、半翅目(Hemiptera)和弹尾目(Tails),其余为稀有类群。研究发现:降水处理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种类的密度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季节中大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种略有变化,优势类群鞘翅目和膜翅目较为稳定;降水变化对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中小型湿生土壤动物密度的影响显著增加(P<0.05),且在5月增加降水50 mm,最有利于其生长繁殖。结果表明:大型和中小型干生土壤动物对降水变化的耐受性较强,线虫类对降水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细胞黏合素C(Tenascin-C)是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分子,其在组织损伤时特异性瞬时表达。Tenascin-C有着许多不同的作用,介导炎症和纤维化过程,参与组织损伤修复,动物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迁移与外周神经系统的再生等。在心脏和动脉损伤、肿瘤血管生成和转移、脊髓再生、骨质疏松以及调节干细胞行为中起重要作用。论文对有关Tenascin-C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综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加工工艺与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血液指标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30 kg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试验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重复4头猪,进行14周的饲养试验(生长期6周、育肥期8周)。对照组饲粮采用普通加工工艺生产,配方中添加正常剂量的复合维生素(生长期350 mg/kg、育肥期20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组饲粮均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其中试验1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与对照组相同,同时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A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0%和40%(试验2组:生长期280 mg/kg、育肥期16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B组;试验3组:生长期210 mg/kg、育肥期120 mg/kg,作为复合维生素添加量C组)。结果显示:1)生长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及淀粉糊化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及平均日增重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生长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2)育肥期,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颗粒硬度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末重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的粗蛋白质、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和葡萄糖(GLU)含量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普通加工工艺组(P<0.05);各生长性能指标在不同复合维生素添加量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及C组(P<0.05),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B组及C组(P<0.05)。由此可见,采用高效调质低温制粒工艺生产生长育肥猪饲粮,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优于普通饲料加工工艺,且配方中减少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对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