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景天三七醇提物和水提物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景天三七醇提物和水提物对20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景天三七醇提物和水提物对20株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醇提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为0.125g.mL-1,水提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50大于0.5g.mL-1。结论景天三七醇提物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馏提取法提取垂枝红千层叶片精油,并进行正交设计优化提取条件;测定精油对7 种人类病原细菌的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研究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垂枝红千层精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8颐1(V/W)、提取时间1.0 h、浸泡时间1.5 h、提取功率250 W,提取率为0.793%。垂枝红千层精油对7 株受试菌(枯草芽胞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抑菌圈范围在9.26~17.35 mm 之间,MIC 在0.03125 ~ 0.0625g/mL 之间。  相似文献   

3.
采用刃天青微量板法检测多株沙门氏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得到最小抑菌浓度(MIC).通过肉眼观察和荧光检测都可判定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判定时间仅需5 h,刃天青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得到的耐药性结果一致.其中用颜色观察能更清晰明确地分辨出耐药折点,荧光检测可以动态地反映细菌随时间变化的生长情况.刃天青微量板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的特点,能确定抗生素的耐药性和精确耐药MIC值.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的体外抗菌作用,采用2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MIC的基础上,以MIC、5倍MIC、10倍MIC和20倍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5种药物抗菌效果并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的最佳参数比较5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鮰爱德华氏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对鮰爱德华氏菌的MIC和MBC最小,分别为3.2和6.4μg/mL,其次是伯乐立康,分别为12.8和25.6μg/mL,而鱼康和肠炎烂鳃灵的浓度为1638.4μg/mL时仍无抗菌效果;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筛选抗菌药物的最佳参数,5倍MIC下,鮰爱德华氏菌对抗菌先锋高度敏感,对伯乐立康、菌必清、菌毒康和海鱼安中度敏感;菌必清+抗菌先锋的联合抗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博落回提取物(Macleaya cordata extract,MCE)的体外抗菌活性,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使用和添加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受试菌,采用抑菌圈法测定MCE对4种受试菌的抑制效果;运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CE对4种受试菌的最小抑制质量浓度(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法,测定MC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菌效果。【结果】MCE对4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受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猪霍乱沙门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别为64、64、128和512μg/mL,MBC分别为128、128、256和1 024μg/mL;MCE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杀菌速率随质量浓度升高而增快,其中8、4、2倍于MIC的MCE分别在2、12、24 h可将2种受试菌完全清除,而1倍MIC的MCE在24 h后仍有少量细菌存活。【结论】MCE对受试菌均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外杀菌速率呈现质量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3种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amonas fluoroscens)的体外抑菌效果,为其在鱼类赤皮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打孔法检测荧光假单胞菌对13种中药提取液的敏感性,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选择抑菌效果最佳的中药为试验药物,进一步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和静置时间对中药杀灭荧光假单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荧光假单胞菌对乌梅、大黄高度敏感,对芦根、黄柏、青皮、车前草、熟地黄、地榆等中度敏感,对柴胡、决明子、贯众、麦冬、青蒿等不敏感.不同中药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排序为:乌梅>大黄>熟地黄=地榆>车前草>黄柏>芦根=青皮,其中以乌梅的杀菌作用最强,MIC和MBC分别为7.813和15.625 mg/mL.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乌梅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杀灭效果不断增强,14.00~18.00 mg/mL的乌梅提取液能迅速杀灭病原菌,且静置32h后仍具有较强的药效作用.[结论]乌梅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在14.00~18.00 mg/mL的条件下能够快速杀灭病原菌,在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加大使用剂量,充分发挥其迅速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培养优质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液,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草鱼铜绿假单胞菌灭活疫苗发酵培养基的氮源、碳源和磷酸盐成分进行了筛选,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培养基各主要成分的用量进行了优化组合,并经过验证试验绘制出了铜绿假单胞菌JP802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的5 L发酵罐生长曲线。结果表明:草鱼赤皮病铜绿假单胞菌JP802发酵培养基中最佳氮源为蛋白胨+牛肉膏+酵母膏,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磷酸盐为磷酸氢二钾;确立了培养基的优化配方为蛋白胨10 g/L、牛肉膏5.0 g/L、酵母膏2.5 g/L、葡萄糖5.0 g/L、磷酸氢二钾0.75 g/L、氯化钠5.0 g/L,JP802菌株在此培养基中发酵14 h菌体浓度达到最大(OD_(600 nm)值为6.44)。研究表明,通过对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可以获得更高产量的铜绿假单胞菌JP802发酵菌液。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考察不同香辛料(乌梅、石榴皮、鼠尾草、公丁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腐败希瓦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影响并探讨香辛料可能存在的协同增效效应。【方法】采用牛津杯平板扩散法,以最小抑菌圈直径确定不同香辛料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同时采用棋盘法测定乌梅、石榴皮的联合抑菌效果。 【结果】 4种香辛料(乌梅、石榴皮、鼠尾草、公丁香)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5.62、15.62、125、31.25mg/mL;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为7.81、3.905、250、62.5mg/ml;乌梅与石榴皮复配对大肠杆菌的FIC为1.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为2.5;对荧光假单胞菌的FIC为0.25;对腐败希瓦氏菌的FIC为0.75;对枯草芽孢杆菌的FIC为2.5;对铜绿假单胞菌的FIC为1。【结论】乌梅与石榴皮单独使用时表现出较鼠尾草和公丁香更好的抑菌效果;腐败菌对香辛料更为敏感;乌梅与石榴皮复配后对荧光假单胞菌有协同增效作用;对腐败希瓦氏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有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为给制定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轮换用药方案,降低耐药性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细菌传代、营养因素和耐药菌下大肠杆菌耐药菌株D600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耐药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D600经210代传代,对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128μg/mL(高度耐药)降至32μg/mL(中度耐药),而对恩诺沙星的MIC值没有变化;在稀释32倍的LB肉汤培养基中传代,D600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的MIC值由≥128μg/mL(高度耐药)分别降至0.25μg/mL和1μg/mL(敏感)。营养因素水平越低、传代次数越多、耐药菌比例越小,D600对药物的MIC值越小,直至恢复到敏感。且上述因子对环丙沙星敏感性恢复的作用强于恩诺沙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感染糖尿病足(DF)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方法 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琼脂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敏感性,双纸片协同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情况,分析浅部与深部溃疡的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及耐药性.结果 8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3株(41.25%)是多重耐药菌,30株(37.50%)是产ESBLs,在产ESBLs铜绿假单胞菌中90.0%(27/30)为多重耐药菌.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在多重耐药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耐药组(P<0.05);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在ESBLs阳性组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阴性组(P<0.05);深部溃疡的多重耐药菌比率、产ESBLs比率和既是产ESBLs菌又是多重耐药菌比率均明显高于浅部溃疡(P<0.05).结论 感染DF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形势不容乐观,其中产ESBLs和来源于深部溃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菌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对27株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体外抗菌活性,从而观察副猪嗜血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参考标准为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结果]恩诺沙星(MIC50,MIC90,0.25μg/mL,2μg/mL)、环丙沙星(MIC50,MIC90,0.125μg/mL,2μg/mL)、加替沙星(MIC50,MIC90,0.125μg/mL,1μg/mL)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加替沙星的抑菌活性最明显。在耐药性方面,副猪嗜血杆菌对恩诺沙星的耐药性最强(22.2%),环丙沙星(3.8%)和加替沙星(7.4%)具有轻微的耐药性。[结论]抗菌药物恩诺沙星、加替沙星以及环丙沙星对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耐药性方面,HPS已经对恩诺沙星表现出一定的耐药性,因此,今后在临床上遇到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相关疾病,可以采用合理的给药方案进行疾病的治疗,对于预防耐药菌株产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秦岭霉素产量提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No.24菌株及其诱变株Ms-24菌株的原生质体的制备、融合、再生条件及融合子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探索了秦岭霉素的产量提高与融合条件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对融合子进行了标记,秦岭霉素含量的测定采用了HPLC法进行。【结果】融合后得到的3株高产秦岭霉素的融合子即为pf77,pf126和pf138菌株,其发酵产物的杀菌活性比原始No.24菌株分别提高了43.48%,60.87%和65.22%。HPLC检测发现,融合子pf77,pf126,pf138菌株发酵产物中秦岭霉素的含量与No.24菌株相比分别提高了36.59%,74.39%和91.46%。【结论】进行原生质体再生时,添加甘氨酸、溶菌酶的浓度要适中;原生质体融合时,酶解时间、聚乙二醇(PEG)的浓度和分子量也要适宜。  相似文献   

13.
平阳霉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发生及其植株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平阳霉素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0~1.5mm长的幼胚,在MS+2,4—D2mg/L+NAAO.5mg/L+CH200mg/L固体培养基上,10~40μg/ml的平阳霉素可作为对小麦幼胚外植体离体培养时的适宜诱变浓度。  相似文献   

14.
刘胜贵  陈富城  李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322-14324
[目的]研究羊耳菊不同浓度提取物对细菌存活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pH值条件下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供试菌种,绘制时间杀菌曲线和浓度杀菌曲线。在提取物浓度为最低抑菌浓度(MIC)时培养24h,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的抑菌率。[结果]羊耳菊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62.5、125.0mg/ml和125.0、250.0mg/ml。绘制了羊耳菊提取物16MIC、4MIC、2MIC、MIC、1/2MIC和对照条件下的杀菌曲线。羊耳菊水提物抑菌作用最适pH值为6~8。[结论]羊耳菊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并没有进一步提高杀菌速度,表现为时间依赖性,但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表现为浓度性依赖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保加利亚乳杆菌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条件;从酸奶中分离培养了保加利亚乳杆菌,观察生长动力学特性,在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变溶菌素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制备。分离的保加利亚乳杆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生长对数期为2-16h;在培养基中添加甘氨酸(1mg/ml)能够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原生质体的形成率随着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原生质体制备的最适酶浓度为4ug/ml,作用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16.
巫冠中  苏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70-17973
[目的]研究DM130大孔吸附树脂纯化葎草总黄酮工艺并采用梯度洗脱HPLC法测定各洗脱组分中牡荆素、木犀草素和大波斯菊苷的含量。[方法]通过单因素分析考察DM130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葎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HPLC检测波长为350 nm,流速1 ml/min,温度25℃,色谱柱为Hanbon Kromasil C_8色谱柱(250.0 mm×4.6 mm,5.0μm),流动相A为水相(甲醇:水:甲酸=30:70:0.1),流动相B为有机相(0.1%甲酸甲醇,即每100 ml甲醇含0.1 ml甲酸)。[结果]DM130树脂具体工艺条件为控制上样浓度0.2mg/ml,流速2.0 BV/h,上样液pH值为6,洗脱用水4.0 BV,50%乙醇共3.5 BV进行洗脱,洗脱流速2.0 BV/h;牡荆素进样浓度在0.16~20.00μg/ml,大波斯菊苷进样浓度在0.16~20.00μg/ml,木犀草素进样浓度在0.40~50.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DM130型树脂在此工艺条件下,纯化葎草总黄酮效果良好,总黄酮回收率可达近88%,各洗脱组分中牡荆素、木犀草素、大波斯菊苷含量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胰蛋白酶浓度对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增殖后的HA滴度。[方法]通过3株禽流感H9亚型病毒分别接种MDCK细胞单层,加入含有不同胰蛋白酶浓度的DMEM维持液,每隔24 h观察细胞病变,并测定上清液中的HA滴度。[结果]当维持液中胰蛋白酶含量为10~20μg/ml时,培养液上清液中的HA滴度最高,达到7 log2(1∶128)。当病毒的接种浓度为10-3和10-4时,MDCK细胞在96 h几乎全部病变,峰值出现在接种后的72~96 h。[结论]当维持液中胰蛋白酶含量为10~20μg/ml时,有利于H9亚型AIV病毒在MDCK细胞上增殖。  相似文献   

18.
采用虫体捣碎浸提法,用乙醇、氯仿、丙酮、水4种溶剂浸提青翅蚁形隐翅虫成虫毒素,浸提效果为:氯仿浸提率>乙醇浸提率>丙酮浸提率>水浸提率.采用叶片夹毒法测得乙醇、丙酮、氯仿、水4种溶剂毒素浸提物的LD50依次为:0.3117、0.0090、0.421 3、0.4751μg/g.乙醇、氯仿、丙酮、水4种溶剂浸提物对3~4龄的菜青虫非选择性拒食率24h时依次为88.38%、79.07%、89.60%、69.77%;48 h时依次为85.25%、72.27%、83.85%、44.21%.  相似文献   

19.
猪cGAS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adenosine monophosphate synthase, cGAS)是近期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一种新型核酸转移酶,能够识别胞质DNA,催化ATP和GTP生成第二信使cGAMP,继而通过STING依赖的方式活化转录因子IRF3,启动机体固有免疫。通过构建含猪cGAS基因的重组质粒pBbB3a-His6-NusA-cGAS,进行原核表达,得到cGAS蛋白,为进行体外催化合成cGAMP及探讨其在天然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以猪脾脏cDNA为模板克隆猪cGAS的蛋白编码区 (open reading frame, ORF),用非酶连接技术将此基因克隆至丙酸诱导型原核表达载体pBbB3a-His6-NusA-LIC中。菌液PCR进行阳性克隆鉴定并测序。将测序鉴定正确的克隆菌液提取质粒,转化至E.coli BL21 (DE3)中。当细菌生长到对数期时,丙酸钠诱导表达His6-NusA-cGAS融合蛋白,用20 mmol·L-1丙酸钠在20℃,180 r/min分别诱导0, 2, 4, 6, 8, 10 h,以确定最佳诱导时间;然后,分别用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mmol·L-1的丙酸钠在20℃,180 r/min诱导6 h,以确定最佳诱导丙酸钠诱导浓度;另外,分别在20℃,30℃,37℃条件下用20 mmol·L-1丙酸钠,180 r/min培养6 h,以确定最佳诱导温度。筛选最佳诱导条件,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鉴定。【结果】(1)本试验成功克隆了猪cGAS基因,其ORF长度为1 494 bp;(2)构建了cGAS丙酸诱导型原核表达载体pBbB3a-His6-NusA-cGAS;(3)His6-NusA-cGAS融合蛋白在37℃,添加20 mmol·L-1丙酸钠,诱导6 h时表达量最高。(4)His6-NusA-cGAS融合蛋白在裂解菌液的上清和沉淀中均有表达,相对分子质量为111.87 kD。【结论】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成功表达了cGAS融合蛋白,本试验为体外表达cGAS融合蛋白提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三黄汤与环丙沙星对耐药性大肠杆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差异,探讨二者联合使用的临床意义。[方法]试管稀释法测定三黄汤和环丙沙星的MIC,采用分批培养法绘制在亚MIC浓度下二者抑菌曲线和组合用药时抑菌曲线。[结果]三黄汤、环丙沙星的MIC值分别为450 mg/ml和15.63μg/ml;在亚MIC浓度下三黄汤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曲线一直保持平稳状态;而环丙沙星抑菌曲线在起始3~4 h内呈下降趋势,随后保持较平稳状态。通过转接20次培养后,发现三黄汤的MIC没有明显改变,而环丙沙星MIC增至90.7μg/ml,显著增高;组合药物培养时,FIC指数<0.5,表现为协同作用;通过不同梯度组合培养测出最佳组合浓度为三黄汤112.5 mg/ml、环丙沙星9.38μg/ml,在最佳组合药物的培养下,大肠杆菌的抑菌曲线起初表现环丙沙星的抑菌作用,但随后保持稳定;组合药物中转接20次的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药敏性有所提高,其MIC值降至11.4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