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柳广东 《水产学报》2005,29(5):711-714
动物线粒体DNA(mtDNA)具有比核DNA的进化速率快等特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的起源、演化和种群遗传学研究。完整的线粒体基因组包括37个基因:13个编码疏水性蛋白质亚基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各基因排列紧密,不含内含子,且有些基因区域出现重叠。  相似文献   

2.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白云石珠核"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马氏珠母贝外套膜表皮细胞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在"平板珍珠"生成过程中,白云石珠核与贝壳珠核结果一致。外套膜受到异缘物的刺激,发生一系列的表皮细胞形态和细胞器的变化。(1)细胞形态变化:外表皮细胞高度发生变化,先增高再变矮,其中插片后6、12d变化较明显,而12d最高,且胞质中的空泡化最明显。(2)黏液细胞量变化:插片后Ⅱ型黏液细胞数量增多,而插片后6、12、19d外表皮中则很少黏液细胞分布。(3)细胞器变化:插片后22h,柱状细胞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消失,高尔基体减少,线粒体也多转变为分泌泡;39h,原来具成群线粒体和分泌泡的细胞内的线粒体很少,分泌泡则非常多;6d,粗面内质网增多;12、19d,有较多含有成群的线粒体的细胞,分泌泡则很少。  相似文献   

3.
精子作为物种生殖生物学、受精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生及超微结构具有属种特异性,是系统分类、亲缘关系和生殖进化的重要依据。头足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精子发生主要经历顶体的演变、精核的建成、核后端线粒体的系统演变等过程,不同属种的成熟精子超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八腕目属种精子顶体呈螺旋状钻头形,精核为直核,线粒体于尾部形成线粒体鞘;乌贼目属种精子顶体呈圆屋顶形或圆锥形,精核稍弯,线粒体裹于线粒体距中;幽灵蛸目的幽灵蛸和旋壳乌贼目的旋壳乌贼精核均为直核,线粒体围绕鞭毛形成线粒体袖套,前者顶体球形,后者顶体圆锥形。其中,线粒体距、线粒体袖套、线粒体鞘等头足类精子的线粒体系统变化,是精子对受精环境的适应,也是头足类不同属种生殖进化的演化产物。  相似文献   

4.
郝海波  刘文忠 《畜禽业》2007,200(6):8-13
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研究领域,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文章综述了动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特征、遗传特征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的研究方法,并概述了家猪线粒体DNA(mtDNA)的一些特点,着重讨论了家猪mtDNA多态性的最新研究领域成果,详细地论述了mtDNA多态性在家猪的起源、进化、分类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旨在为今后开展家猪的繁殖、育种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草海鲫DNA含量与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草海鲫的倍性及核DNA含量特性,以鸡(Gallus sp.)红细胞DNA含量(2.5 pg/N)为标准、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和普安鲫(C.auratus gibelio(Bloch))子一代为参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了25尾草海鲫的红细胞核DNA含量。结果显示:25尾草海鲫的核DNA检测直方图明显分为两种类型,其核DNA绝对含量分为3.92 pg/N和5.44 pg/N两种值,DNA指数(DI)分别为0.99和1.37,其核DNA含量与鲫和普安鲫子一代接近,符合二倍体和三倍体特征。综合分析表明草海鲫是由多种倍体组成、具有核DNA含量特性的混合群体,是贵州省已知除普安鲫和正安鲫外的又一种独特的鲫鱼类型,加强其繁殖方式和资源增殖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结构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新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介绍了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结构、结构的分区情况和各区域的结构特点以及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多态性及其主要检测方法;综述了最近有关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在鱼类系统学、地理种群识别、类群的起源、地理分化和扩散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RAPD技术在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评价 ,其方法主要是从形态学、经济性状、同工酶、线粒体DNA和核 DNA等几方面分析。对 DNA的研究以前主要测量 DNA的含量和分子量的大小 ,现在已深入到 DNA序列的测定和功能基因的标记等层次。 RAPD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一、RAPD技术的原理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DNA,简称 RAPD)技术由 Williams等 (1 990 )首先运用 ,它是建立在聚合酶链反应 (Polyin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检测基因组 DNA多态性、基因组遗传标记的方法。其原理是…  相似文献   

8.
野猪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动物,是现代家猪的祖先,因而野猪是可用于改良家猪品种的宝贵遗传资源之一。本文从野猪的核内基因、野猪线粒体DNA与家猪的起源进化关系及家野猪杂交利用方面对野猪的遗传学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野猪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鱼类是脊椎动物门中最原始的,同时也是种类最多的一个纲。线粒体中电子传递的作用是使ADP磷酸化成ATP。概述了鱼类线粒体代谢的研究近况,为人们认识和深人研究鱼类线粒体代谢提供基础资料。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的能量代谢是能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线粒体代谢研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内物质的能量代谢主要发生在线粒体呼吸链上,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将其能量转化为能量通货ATP。而鱼类不但种类多,而且原始,是进行脊椎动物线粒体代谢研究的模式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俊全 《水产学报》2005,29(5):643-648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疣荔枝螺精子的超微结构。成熟精子由头部与尾部组成。头部由顶体和核构成,顶体细长锥状;核呈长圆筒状,核内沟从核后端中央向前伸至核的近前端,位于核近前端的核内沟顶端有一单个中心粒形成的基体,由基体向后发出“9 2”结构的轴丝贯穿整个精子。尾部分中段、主段和末段,中段“9 2”结构外包丝状线粒体螺旋环绕形成的线粒体鞘;主段线粒体鞘消失,“9 2”结构外包糖元颗粒鞘;末段仅“9 2”轴丝结构外包质膜。比较了疣荔枝螺与前鳃亚纲其它动物精子结构的异同,进一步证明了顶体的有无及其形态、精核的长短与形态、尾部线粒体的形态与数目及其排列方式、糖元颗粒鞘结构的有无等是前鳃亚纲动物精子结构比较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DMEM为基础培养基, 通过优化改良培养基及缓冲液的配方, 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外套膜进行细胞培养, 并且以显微观测、RNA/DNA的比值作为该细胞增殖的评价指标, 分别对体外培养细胞的迁出时间、速度、数量以及增殖活力进行测定。分别取体外培养第24108120 小时的细胞进行Hoechst DNA荧光标记, 然后将3组标记细胞植入三角帆蚌外套膜中在蚌体内培养, 在植入后第2472120168216 小时运用RNA/DNA指标检测活体培养的细胞增殖活力。结果表明, 经过优化后的缓冲液和培养基更有利于细胞从外套膜组织中迁出, 迁出速度和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 且细胞的活力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 培养至108 h, 细胞活力达到最大, RNA/DNA比值为 24.53, 108 h后显著下降(P<0.05), 显微观测的细胞生长状况与RNA/ DNA指标测定相吻合。对体外培养的细胞植入蚌体外套膜中再进行培养时发现, 对体外培养活力较好的细胞, 活体内环境可增大细胞的活力, RNA/DNA比值最高达到25.45, 但在活体培养168 h 后活力显著下降(P<0.05); 而对体外培养活力较差的细胞, 活体内环境对细胞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本研究旨在为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增殖的深入研究及建株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2.
家鸡囊胚细胞微量DNA提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微量的家鸡囊胚细胞DNA应用于种蛋孵化前的PCR性别鉴定,本实验应用Chelex-100法、常规试剂提取法、DNA试剂盒提取法进行微量囊胚细胞的DNA提取,并应用W染色体性别鉴定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提取适合于PCR的模板,其中以Chelex-100法提取的效果最好,最小细胞数为10个,其次为常规试剂提取法和DNA试剂盒提取法,最小细胞数分别为50个和1200个。本研究对微量家鸡囊胚细胞DNA提取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和改进,为家鸡种蛋孵化前性别鉴定技术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美金 《福建水产》2012,34(3):225-230
在生物有机体中,一个细胞核中所含的DNA总量对于某种类有机体是一定的。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测量细胞中的DNA含量,可以用来鉴别有机体的倍性。本研究分别取杂交鲍[即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盘鲍(Haliotis.discus discus)]的一小块触手、足肌,设计不同的振荡时间、不同的DAPI染色时间、不同的取样部位,制备成不同的细胞悬液检查样品;用PA-Ⅱ型倍体分析仪测定其倍性,以探讨其对倍性检测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振荡的最适时间为1.5~2.0 min,染色的最适时间为4.0~5.0 min;取材部位的不同对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超声波法、煮沸法和微波法3种方法分别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环状异帽藻和角毛藻进行细胞破碎及快速制备基因组DNA的研究。通过细胞计数和DNA浓度测定的手段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以选择适合不同藻种的细胞破碎方法。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和环状异帽藻用超声波法破碎效果较好;角毛藻用微波法较好。对用该三种方法制备的基因组DNA做了PCR扩增,电泳检测表明,与CTAB法扩增效果一样。本文建立的微藻DNA快速制备方法有望应用在赤潮藻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面。  相似文献   

15.
DNA疫苗在动物疾病预防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疫苗的出现是疫苗研究史上重大事件,被誉为疫苗研究的第三次革命。DNA疫苗既能激发机体的细胞免疫,也能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在预防和治疗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DNA疫苗预防动物疾病是DNA疫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在一些重大动物疾病预防研究上取得许多突破。可以肯定,随着人们对DNA疫苗免疫机制深入理解以及提高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经验的积累,DNA疫苗定会在预防动物各种疾病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流式细胞术能快速检测生物细胞的DNA含量和细胞周期,在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已得到广泛运用。目前的研究多基于鱼类血液和生殖细胞开展实验,存在周期性和操作难度的限制。该研究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组织进行流式分析,在鳍条组织中得到了明显的峰图,并在4种鱼类的重复实验中得到了稳定结果,且不同鱼类的鳍条组织均存在细胞周期,大部分细胞停留在G_0/G_1期。利用斑马鱼(Danio rerio)作为内标测定出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鳍条组织的相对DNA含量(C值)为(1.25±0.07)pg,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认为利用鳍条组织作为血液和生殖细胞的替代材料进行流式细胞实验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DNA疫苗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类生物制剂,它能诱导动物机体产生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在抗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传统的灭活疫苗相比,其免疫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攻克DNA疫苗免疫效力低下的难题,一些学者已经研制了多种佐剂制品,以提高DNA疫苗对动物疾病免疫保护的能力。该文针对使用佐剂提高DNA疫苗免疫效力的最新概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Separate batches of tiger prawn, Penaeus monodon, were fed three different diets, and the effect of these nutritional treatments on RNA and DNA concentrations in the ovary was examined. The given diets did not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nucleic acids. DNA remained remarkably stable. RNA/DNA ratio varied from 2.18 to 3.62 and largely followed the pattern similar to that of RNA. Differences in the RNA/DNA ratio did not suggest actual quantitative change in DNA per cell.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 need to be differentiated by analysis of nucleic acid contents at cell level for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possible link between the dynamics of change in the nucleic acids and broodstock nourishment.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DNA content in hepatocyte and erythrocyte nuclei of the European sunbleak, Leucaspius delineatus, in relation to nuclear and cell size by means of flow cytometry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he DNA standards, chicken and rainbow trout erythrocytes, were prepared in parallel with both cell types, with initial separation of liver cells in pepsin solution followed by cell filtering. Standards and investigated cells were stained with a mixture of propidium iodide, citric acid, and Nonidet P40 in the presence of RNAse, and fluorescence of at least 50,000 nuclei was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Average cell size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using fresh cell suspension in relation to latex beads of known diameter. The size of nuclei was examined on the basis of digital micrographs obtain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after nuclei staining with DAPI. The sunbleak’s erythrocyte nuclei contain 2.25 ± 0.06 pg of DNA, whereas the hepatocyte nuclei contain 2.46 ± 0.06 pg of DNA. This difference in DNA content was determined spectroscopically using isolated DNA from the two cell types. The modal diameters of the erythrocytes and hepatocytes were estimated to be 5.1 ± 0.2 and 22.3 ± 5.0 μm, respectively,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dal dimensions of their nuclei (measured as surface area) were 15.2 and 21.4 μm2, respectively. The nucleoplasmic index, as calculated from diameters estimated from surface area of nuclear profiles, was 2.51 for the erythrocytes compared with 0.08 for hepatocytes.  相似文献   

20.
A nucleic acid probe for 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 was constructed using recombinant DNA techniques. This probe consisted of a specific viral DNA fragment generated by digestion of CCV DNA with the restriction enzyme EcoRI. The probe was used to examine DNA isolated from tissues of fish that had been injected with CCV. Viral DNA was detected in some tissues of various injected fish. The sensitivity limit of dete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one viral DNA per c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