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的Ⅲ型溶血素是否具有溶血活性以及Ⅲ型溶血素在SS2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基因敲除法成功构建了SS205ZY的Ⅲ型溶血素(slyrp)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lyrp及双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ly/△slyrp,并比较了野生菌株和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溶血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表明,slyrp基因敲除后可导致SS2裂解红细胞的能力有所下降,而双基因缺失突变菌株△sly/△slyrp的溶血能力完全丧失;slyrp基因敲除后对小鼠的致病力没有影响.结果提示猪链球菌2型Ⅲ型溶血素具有一定的溶血能力,该Ⅲ型溶血素在SS2感染过程中,对溶血素(sly)起协同作用,不是SS2主要的毒力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330-2335
前期发现黏菌素对鼠伤寒沙门菌acrB和cpxR双缺失后的cpxR回补株JS△acrB△cpxR::kan/pcpxR(JS△△/pR)的MIC值较标准株JS显著下降了16倍,且JS△△/pR中PhoPQ和PmrAB之间的连接蛋白基因pmrD的表达量显著降低。为探索cpxR对pmrD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pmrD的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acrB△cpxR::kan/ppmrD(JS△△/pD),并用overlapping PCR扩增得到cpxR和pmrD的共表达基因cpxR-pmrD,构建了cpxR、pmrD共表达菌株JS△acrB△cpxR::kan/pcpxR-pmrD(JS△△/pRD)。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黏菌素对各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s),同时测定了各菌株在LB肉汤中的生长曲线和黏菌素的杀菌曲线。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鼠伤寒沙门菌pmrD的单基因过表达菌株JS△△/pD和cpxR、pmrD共表达菌株JS△△/pRD。MIC结果显示,黏菌素对JS△△/pR的MIC值较JS显著下降(16倍),JS△△/pD的MIC值没有变化,而JS△△/pRD的MIC值显著上升(16倍)。生长曲线显示,JS△△/pR的生长活性最低,JS△△/pD、JS△△/pRD的生长活性均高于JS△△/pR。黏菌素的杀菌曲线显示,JS△△/pRD在不同浓度黏菌素中的存活率显著高于JS△△/pD。这些结果表明:在JS△△背景下,pmrD对菌株黏菌素敏感性的影响依赖于cpxR,cpxR对pmrD的调控具有双向性,即对生理表达的pmrD具有负调控作用,而对过表达的pmrD具有正调控作用。本试验为全面系统阐明cpxR或cpxR与acrB相互作用调控沙门菌敏感性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利用温度敏感型穿梭自杀质粒pSET4s,定点敲除猪链球菌2型野生型强毒株ZY458的lin基因,构建基因缺失突变菌株458△lin,利用家兔感染模型对ZY458及其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研究.家兔感染试验表明,接种ZY458菌株的家兔体质量下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5只家兔4 d内全部死亡;而458△lin感染组家兔生长正常,未出现任何明显临床症状.结果表明,lin基因是猪链球菌2型新发现的一种毒力相关基因,在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布鲁氏菌BvfA对宿主睾丸支持细胞(TM4细胞)的损伤作用,以揭示布鲁氏菌对宿主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RNA-Seq双端测序、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和LC-MS非靶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感染布鲁氏菌S19△bvfA与S19菌株的TM4细胞的组学差异,采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及差异代谢物通路进行分析,并利用平行反应监测(PRM)对蛋白表达量进行验证。【结果】感染S19△bvfA和S19菌株的TM4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共400个,差异表达蛋白共422个,差异代谢产物共271种。多组学联合分析发现,S19△bvfA和S19菌株感染TM4细胞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蛋白和差异代谢产物共同富集的KEGG通路为内源性大麻素信号通路,在该通路中发现S19△bvfA菌株感染TM4细胞的线粒体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复合体(ComplexⅠ)中有20个蛋白表达量下调。PRM验证结果显示,ComplexⅠ中Ndufb11、Ndufa9、Ndufv1、Ndufv2、Ndufs8和Ndufs2蛋白的表达趋势与Label-free蛋白组学技术测定结果一致。【结论】BvfA在布鲁氏菌感染TM4...  相似文献   

5.
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rEPEC)菌株RDEC-1的基因组中lifA基因与LEE(Locus for enterocyte effacement)致病岛相毗邻.本试验通过DNA序列分析、基因打靶技术、细胞因子检测以及动物试验,分析lifA基因完整核苷酸序列及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RDEC-1的lif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完全相同;ifA基因具有降低家兔外周血单核细胞IL-2表达的作用.与野生型菌株RDEC-1相比,被定点敲除lifA基因的RDEC-1突变株(RDEC-1△lifA)口服接种家兔后,排菌量明显降低.利用野生型RDEC-1和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株同时口服接种家兔,从粪便中分离细菌,结果显示野生型RDEC-1是优势菌,而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数量极少.RDEC-1△lifA基因缺失菌株和野生型RDEC-1都能引起特征性家兔肠道上皮的黏附与细胞脱落病变(A/Elesion).表明rEPEC的lifA基因在免疫调节和细菌的肠道定居中起重要作用,这为研究lif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8):1301-1306
利用无疤痕基因敲除方法,构建大肠杆菌FliC基因敲除突变株。基因重组PCR结果显示:在重组转化体中FliC基因完全被卡那抗性基因和CcdB替代,获得Ⅰ型突变株(△1FliC);同时利用基因突变技术,对FliC基因起始密码子进行点突变,将ATG突变为AAA,再次进行基因重组后获得Ⅱ型FliC基因沉默菌株(△2FliC)。利用96孔微量板法,分别对野毒株、△1FliC和△2FliC进行生物膜表型检测,结果显示:△1FliC和△2FliC生物膜形成能力明显低于野毒株,从而为临床上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及疫苗的研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RaGAPDH)在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natipestifer)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采用等位基因交换技术将RaGAPDH的编码基因gap从血清Ⅰ型R.anatipestifer菌株CZ2中敲除,产生gap基因缺失突株CZ2△gap,比较研究该突变菌株与野生型菌株生物学特征的异同及抗RaGAPDH多克隆抗体对雏鸭的被动免疫保护效率。结果显示,突变菌株CZ2△gap在生长曲线、生化特性、细菌菌落形态等方面与野生菌株非常相似,但是对14日龄樱桃谷鸭的LD50由野生株的4.2×107 CFU下降到109CFU,突变株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的黏附、入侵能力明显下降(P<0.01)。此外,动物试验研究表明,抗RaGAPDH多克隆抗体可保护14日龄樱桃谷鸭抗R.anatipestifer感染,0.5,1.0,1.5 mL剂量组的保护率分别为19.5%,50.0%,52.8%,其中1.0,1.5 mL剂量组的差异不显著(P<0.01)。结果表明,R...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鼠伤寒沙门菌双组分信号系统的应答调节蛋白基因cpxR对菌株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本研究以p KD4质粒为模板,利用PCR扩增两侧与cpxR基因上下游同源且含有卡那霉素抗性(kanr)基因的线性打靶DNA片段,在p KD46质粒的辅助下进行Red同源重组,利用线性打靶DNA片段替换鼠伤寒沙门菌CVCC541(JS)株的cpxR基因,再利用p CP20质粒消除FRT位点间的kanr基因,构建基因缺失株JS△cpxR。并将重组表达质粒p BAD-cpxR转化于JS△cpxR中,制备回补菌株JS△cpxR/pcpxR。利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2种代表性抗菌药物对亲本株JS、JS△cpxR和回补菌株JS△cpxR/pcpxR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庆大霉素(GEN)、阿米卡星(AMK)、头孢噻呋(CEF)和头孢曲松(CRO)对亲本株JS的MIC值分别为JS△cpxR的4、4、4和2倍;而随诱导剂L-阿拉伯糖浓度的增高,这4种药物对回补菌株JS△cpxR/pcpxR的MIC值均逐渐恢复到亲本株JS的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关系,而且高浓度诱导时4种药物对回补菌株的MIC分别为JS△cpxR的16、8、8和16倍,其他药物的MIC值未出现明显的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cpxR能够调控鼠伤寒沙门菌对GEN、AMK、CEF和CRO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猪链球菌2型srtA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增了srtA基因的上、下游同源臂P1和P2及其全长序列,利用温度敏感型"自杀性"质粒pSET4s构建了重组质粒pSET4s-P1-P2,并将该质粒电转化入野生菌株SS2(SC21)中,通过抗生素和温度双重筛选,得到srtA基因缺失菌株,命名SC211.同时,将srtA基因定向插入穿梭质粒pAT18,构建穿梭质粒pAT18-srtA,并将该质粒电转入srtA基因缺失菌株SC211中,通过抗生素筛选,得到质粒介导的srtA基因互补菌株SC212.通过PCR、South-ern blotting等对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进行了鉴定.对基因缺失突变菌株和回复菌株传代培养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突变菌株和互补菌株能够稳定遗传.比较了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互补菌株及野生菌株的生长特性、溶血活性、细胞粘附特性,结果表明,3个菌株的生长速度、溶血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基因缺失后SS2对Hep2细胞的粘附能力明显下降,只有野毒菌株的49%,互补菌株粘附能力几乎达到野毒菌株的水平,是野毒菌株的89%.CD1小鼠毒力试验结果显示,srtA基因缺失株SC211的LD_(50)(4.93×10~7)约为野毒菌株SC21的LD_(50)(8.21×10~6)的6倍,质粒介导的互补菌株SC212的LD_(50)(1.43×10~7)是野生菌株SC21的1.7倍,接近野毒菌株的水平,说明srtA基因缺失后SS2毒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利用野生型白色念珠菌RM1000菌株为对照,对实验室提供的△ptc2/△pph3双基因缺失株的表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ptc2/△p ph3双基因缺失株生长缓慢,对数生长期延迟,对SDS敏感。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PTC2和PPH3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评估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及消毒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对S6702△rfaG△csgA、S6702△rfaL△csgA、S6702△rfaG△csgA△ompR和S6702△rfaL△csgA△ompR等4种鸡白痢沙门菌双基因缺失株和三基因缺失株进行了生长曲线、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环境应激试验及消毒剂的灭活效果的测定。结果显示,4株缺失株均丧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保留了与亲本株相似的药物敏感性。多基因缺失株对pH为4.0和8.0的培养条件较野生菌株和单基因缺失株更为敏感,呈现微耐酸和不耐碱的特性;所有菌株对54℃热处理和紫外线处理均敏感。消毒剂对实验菌株的杀灭效果显示,野生菌株和各基因缺失株均对0.01%的聚维酮碘溶液敏感,基因缺失株相比野生菌株过硫酸氢钾复合物更为敏感。因此,鸡白痢沙门菌减毒候选疫苗株对环境应激的抵抗力均有所降低,本研究为该菌后续候选疫苗株的进一步筛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CE129 Ⅵ型的hcp1、hcp2基因缺失株,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APEC野生株CE129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hcp1和hcp2基因进行敲除,获得hcp1、hcp2基因单缺失株CE129△hcp1、CE129△hcp2和双缺失株CE129△hcp1△hcp2。将hcp1、hcp2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和pACYC184中,构建相应的基因回补株CE129△hcp1/phcp1、CE129△hcp2/phcp2和CE129△hcp1△hcp22/phcp1phcp2。通过PCR特异性检测和基因测序显示,上述突变株与回补株均成功构建,且均能够稳定遗传。上述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成功构建,有助于深入了解APEC CE129菌株T6S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APEC的致病机理及其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分子标记、毒力缺失疫苗株△S19-2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构建自杀质粒,用定向同源重组的方法,把改造的萤火虫萤光素酶报告基因Luc NF^+替换布鲁氏菌S19疫苗株Bp26基因部分片段,构建出布鲁氏菌Bp26基因缺失突变株△S19-1。在此基础上,用同样的方法,敲除△S19-1上的毒力基因Bmp18,构建成△S19-2。用PCR与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在布鲁氏菌中表达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Bp26基因与Bmp18基因改造成功,△S19-2具有Bp26基因分子标记、Bmp18毒力基因缺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标记疫苗株来解决流产布氏杆菌(B.abortus)鉴别诊断方面的缺陷,本研究以bp26基因作为重组靶住点,S19为亲本,利用bp26基因ORF外侧序列作为同源重组序列,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为抗性筛选标记,通过双交叉重组筛选获得bp26基因缺失突变的重组S19株,命名为S19-△26.小鼠感染结果表明,突变株S19-△26的残留毒力与亲本株S19相比较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康复时间约为15周,突变株S19-△26、亲本株S19和B.abortus强毒株S544接种小鼠后的第3周能检测出"O"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而第6周开始S19和S544接种小鼠BP26特异性抗体明显升高,S19-△26接种的小鼠一直没检测到BP26特异性抗体.小鼠免疫保护试验显示,脾脏分离CFU数比空白对照要低310g10,S544攻击后脾脏细菌分离数表明突变株具有与亲本疫苗株免疫保护性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S19-△26免疫能够通过血清学方法与野生型B.abortus感染后的免疫反应相区别,具备作为标记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硫辛酸修饰相关酶的功能,构建了大肠杆菌菌体内研究模型。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大肠杆菌的lplA、lipB基因依次进行敲除,获得大肠杆菌lplA及lipB双基因缺失株△lplA△lipB~DH5α。将lplA和lipB基因分别克隆到载体pBAD322G,构建基因回补株ClplA-△lplA△lipB~DH5α和ClipB-△lplA△lipB~DH5α。通过Western blot、质谱分析和补偿试验等方法检测缺失株和回补株对底物的硫辛酸修饰功能。结果显示:上述突变株构建成功并能稳定遗传,回补株构建成功并能发挥生物学功能。补偿试验结果显示,在甘油为碳源的M9基础培养基中,回补株ClipB-△lplA△lipB~DH5α能够生长, ClplA-△lplA△lipB~DH5α补偿硫辛酸后能够生长。以上结果表明,大肠杆菌DH5α硫辛酸修饰功能缺陷菌株构建成功,这有利于以大肠杆菌为生物模型进行其他微生物硫辛酸修饰相关酶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研制更加安全并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及疫苗活载体,本研究通过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细菌同源重组技术,将已缺失cya基因的SL1344株进一步缺失crp基因,构建S.typhi-murium SL1344△crp△cya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双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是以含有重组自杀性质粒pRE△crp的大肠杆菌χ7213为供体菌,SL1344△cya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转移,两步法筛选crp/cya基因双缺失突变株,并通过PCR和测序鉴定。对双缺失菌株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SL1344△crp△cya血清型与亲本株SL1344△cya及野生株SL1344保持一致,并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后的crp基因;其生化特性与亲本株基本相近,但与野毒株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生长速度也更为缓慢;对雏鸡致病性测定试验显示,双缺失株毒力比SL1344至少降低了约106倍。实验结果表明,S.typhimurium SL1344△crp△cya缺失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毒力明显降低,为深入研究以S.typhimurium为载体的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自杀性质粒构建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百日咳黏附素(PRN)缺失突变株以研究PRN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致病机理中的作用,同时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PCR扩增出PRN1(PRN上游基因)和PRN2(PRN下游基因)2个目的基因片段,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连接到PRN1和PRN2之间,将连接好的基因片段克隆到pMEG-375自杀性载体中,构建自杀性载体pMEG375-PRN1-GM-PRN2,将其转化到宿主菌SM-10中,通过宿主菌SM-10与受体菌Bb固相滤膜交配,自杀性载体转移到受体菌,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抗性筛选得到基因缺失突变株,命名为Bb(△PRN).对突变株Bb(△PRN)与野生株WT进行了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溶血特性、细胞黏附特性、毒力、免疫保护性等比较研究.结果表明:Bb(△PRN)具有遗传稳定性;与野生株相比,突变株生长速度较慢,毒力有所下降,溶血活性及对Hep-2细胞的黏附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小鼠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显示,突变株免疫小鼠后可以产生强有力的免疫力,能够抵抗野生株的攻击.Bb(△PRN)突变株构建成功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减毒活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19株猪链球菌2型(S.suis 2)安徽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型及毒力基因变异情况,通过PCR扩增S.suis 2毒力基因cps2J、mrp、epf和sly,对这4种毒力基因的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并与国内外其他分离株的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ps2J、mrp、epf和sly基因在19株S.suis 2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00%、68.4%、68.4%、78.9%;19个受试菌株共分为7个毒力基因型,其中cps2J+/mrp+/epf+/sly+占57.9%,为优势基因型;S.suis 2安徽分离株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序列之间及其与国内其他地区S.suis 2分离株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均在99.1%以上,与国外S.suis 2分离株的相应序列同源性在87.8%~100%之间;19株cps2J+菌株中有1株菌cps2J基因序列有变异,13株mrp十菌株中有6株菌mrp基因序列发生变异,检测的epf和sly基因序列没有变异.表明cps2J +/mrp+ /epf+/sly+是S.suis 2安徽分离株优势毒力基因型,检测的S.suis 2安徽分离株cps2J、epf和sly基因部分序列较保守,mrp基因部分序列存在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9.
为表达猪流行性腹泻病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V)纤突蛋白,利用Mega7基于PEDV纤突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选择新发流行毒株纤突蛋白基因,以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rVSVMT)为载体,在rVSVMT基因组G和L间插入目的基因,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VSVMT-S△19重组病毒,Western blot和RT-PCR鉴定重组病毒是否成功表达PEDV纤突蛋白,采用一步生长曲线鉴定VSVMT-S△19在Vero细胞中的生长特性,并与弗氏佐剂混合后肌肉注射小鼠探究其在动物体内的免疫效果。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插入rVSVMT的纤突蛋白基因序列PEDV/CHN/SH-2012-5属于PEDV新发流行毒株GⅡ型; RT-PCR分析重组病毒表达纤突蛋白基因无突变; Western blot鉴定显示出PEDV纤突蛋白和VSV病毒特征条带;一步生长曲线表明重组病毒VSVMT-S△19体外复制滴度可达108TCID50/m L,与VSVMT-GFP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小鼠动物试验结果表明,重组病毒成功激发PEDV中和抗体产生,与对照PBS接种组差异显著(P<0. 05)。研究表明,利用重组水泡性口炎病毒(rVSVMT)为载体表达GⅡ型PEDV纤突蛋白能有效激发机体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为PEDV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肿病是能由产志贺样毒素型大肠杆菌产生的Stx2e毒素引起的一种细菌传染病,对断奶仔猪有较高的致死率,常造成较大的经济.当前,Stx2e毒素影响病原菌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不明确,Stx2e基因缺失株作为后选疫苗的潜力有待确认.本研究中我们利用Red重组系统构建了大肠杆菌1522 (serotype O139:K12:H1)和1525 (serotype O157:H19)的Stx2e基因缺失株,并通过PCR检验,DNA测序手段以及Vero细胞毒性试验在细胞水平加以验证.研究发现,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1522△Stx2e株的生长特性与原型株相比没有差异,其分解发酵糖类和氨基酸的能力也未发生改变,但是相较野生株,Stx2e基因缺失株粘附猪肠上皮细胞IPEC-J2的能力大幅度降低,可达30%.将表达K99菌毛操纵子基因克隆入1522△Stx2e中,该重组菌能够同时表达K99菌毛和自身的F18菌毛基因,且该重组株的粘附IPEC-J2细胞能力相较原型株增强近l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