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  相似文献   

2.
从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雏鸭及病死雏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鉴定为鸭肝炎病毒。利用鸭胚肝细胞培养病毒,呈现典型CPE,向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3.
鸭2型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鸭2型疱疹病毒,是一种可侵害番鸭、半番鸭等不同品种鸭的疱疹病毒科新成员,经生物学特性测定、血清学试验及致病性试验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采用SDS-PAGE分析表明该病毒的结构蛋白带有14条,主要结构蛋白带有7条,其分子量分别为310、163、95、79、69、39、15KD,不同于鸭瘟病毒。依据鸭瘟病毒UL6基因的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经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只有鸭瘟病毒核酸提取物可扩增出大约420bp的DNA片段,而鸭2型疱疹病毒核酸提取物、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核酸提取物和正常细胞培养物均未扩增出目的基因片段,可见鸭2型疱疹病毒与鸭瘟病毒在DNA分子水平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揭示了该病毒与鸭瘟病毒在结构蛋白和核酸水平上的差异,进一步表明该病毒不同于鸭瘟病毒,为该病毒的确切分类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常发生于25日龄以内的雏鸭,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鸭病毒性肝炎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很少见报道。以下报道一起鸭病毒性肝炎与曲霉菌病混合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临床上大多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特征。2006年9月份左右在仪征市的周边地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鸭病毒性肝炎发病以后死亡率较高,对一些农村中小型的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我站门诊采集的2例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将死亡的雏鸭的肝脏,送往扬州大学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袁涛  聂奎 《中国家禽》2006,28(3):54-5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传播迅速、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鸭病毒性肝炎分为各自独立的没有血清学关系的Ⅰ型、Ⅱ型和Ⅲ型。1965年英国诺福克已接种了Ⅰ型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的雏鸭发生鸭肝炎,从病鸭中分离到的病原经交叉免疫试验证明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不同,故命名为Ⅱ型鸭病毒性肝炎。20世纪60年代后期Ⅱ型鸭肝炎在商品鸭群中消失,但至80年代英国的诺相克再度发生该病。  相似文献   

7.
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2株病毒,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病毒大小约40nm,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与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8.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3个“白点病”(暂定名)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征电镜观察,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80-230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无血清学相关性,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Ⅲ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相似文献   

9.
据报道,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养鸭的省份均有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但是我国尚无标准的鸭病毒性肝炎精致蛋黄抗体产品面世,为此2008年,洛阳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特组织科技攻关,在上海某鸭场成功地分离到一株强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并试制其精致蛋黄抗体成功,同时申报了《鸭病毒性肝炎精致蛋黄抗体的制备方法》的专利,并于2009年9月29日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证号为(2009)新兽药证字31号。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养鸭业的不断发展,鸭病爆发的频率和类型也随之增多,给养鸭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众多的疾病之中,鸭病毒性肝炎危害更为严重。由于鸭病毒性肝炎易感的是3周龄的雏鸭,尤其是3~7日龄的雏鸭,发病早、死亡率高,给防制带来了难度。近几年来不断有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暂时不能确定的病毒和“新型鸭肝炎病毒”的出现,其中有的不  相似文献   

11.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mL和10^-6.4/0.2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2.
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疹病毒1型(Anatidherpesvirus 1, AnHV1),将其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过滤性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80纳米,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其特点是病鸭日龄小、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本病常给鸭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发病,而是此病的带毒者。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用具、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鸡与鹅都有抵抗力。有人用本病毒给1日龄和1周龄的雏火鸡接种,引起发病,出现本病症状、病变和血清中和抗体,并能从雏火鸡中分离出病毒。通过咽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雏鸭及带毒成年鸭,病愈康复鸭的粪便中,能够继续排毒1~2个月。鸭蛋内不传递病毒。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数在冬季或早春暴发。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致死、高度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并常和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影响了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了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5.
升清汤加味防治雏鸭疑似病毒性肝炎张兆伦(安徽省潜山县梅城镇农技站246300)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病毒引起鸭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快、来势猛、病程短、致死率高。近年来,笔者用升清汤加味对2558只病鸭及带毒鸭进行试治,显效1988只,有效221...  相似文献   

16.
高免卵黄抗体防治鸭病毒性肝炎林志川国营龙海市苍坂农场368107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的病毒性传染病。新发生的鸭群死亡率可达到90%以上,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笔者调查龙海市每年养鸭1500万只左右,近500万只发生鸭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型鸭瘟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起.山东省的潍坊、临朐、昌乐、昌邑、沂源等饲养肉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似的疾病.但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成年鸭发病率较低。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1株病毒,病毒粒子直径80~200nm,呈圆形.有囊膜。进一步试验鉴定,该病毒核酸类型为DNA,ELD50为10^-3.46/0.2mL,对樱桃谷鸭胚、番鸭胚、麻鸭胚及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90%、20%和0%。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碱处理敏感,56℃ 30min能使病毒灭活,该病毒无血凝活性.不能凝集“O”型人、鸡、鸭、鹅、猪、小鼠、豚鼠、绵羊等的红细胞。血清学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阳性血清、雏番鸭细小病毒阳性血清、小鹅瘟阳性血清之间无中和作用,而能部分中和鸭瘟病毒阳性血清,表明该分离株与传统鸭瘟病毒呈部分相关性。初步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成员。鉴于该病用传统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故现暂定名为“新型鸭瘟”。  相似文献   

18.
从广东新兴某鸭场大批发病和死亡的10日龄雏鸭肝、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无血凝性,攻毒1日龄雏鸭能引起100%发病死亡,利用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标准血清进行中和试验、血清被动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为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9.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都较高的烈性传染病。该病毒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对成年鸭和其它禽均无致病力。笔者在1995年~1998年4年中,用中草药治疗雏鸭病毒性肝炎患雏六万多只,治愈率达80%~85%。1临床症状突然发...  相似文献   

20.
Dot—ELlSA用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过碘酸钠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纯化的Ⅰ型鸭肝炎病毒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DHV(鸭病毒性肝炎)的Dot—ELISA方法。该方法简便易行,特异性好,与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等无交叉反应,重复性高,对病毒尿囊液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而对肝脏病料的最低检出范围为1:160。该方法可用于临床发病鸭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