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择24头体况、胎次、年龄、体质量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围产前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 g/kg干物质的酵母硒,于产前21 d开始饲喂,分娩后当天停止饲喂。在产前21 d及分娩后6 h内尾静脉采血,使用EDTA抗凝并离心收集血浆。应用UPLCTOF/MS分析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所有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多维统计(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单变量(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产前21 d和分娩当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浆中代谢物差异性,以OPLSDA获得的VIP值gt;1和t检验中Plt;0.1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2组奶牛血浆代谢物在饲喂硒前差异不明显,饲喂硒后有19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后血浆中L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谷氨酰胺、L缬氨酸、酪胺、酮亮氨酸和硫酸吲哚酚显著降低(Plt;0.05),甜菜碱、7甲基黄嘌呤、马尿酸、尿囊素和柠檬酸显著升高(Plt;0.05),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乙二醇单乙醚和氧代己二酸呈降低趋势(0.05lt;Plt;0.1),L肌肽和苯乙酰甘氨酸呈升高趋势(0.05lt;Plt;0.1)。【结论】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硒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脂类和尿嘌呤衍生物的代谢,发挥着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代谢的影响,从代谢物变化的角度阐述其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选择24头体况、胎次、年龄、体质量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围产前期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5g/kg干物质的酵母硒,于产前21d开始饲喂,分娩后当天停止饲喂。在产前21d及分娩后6h内尾静脉采血,使用EDTA抗凝并离心收集血浆。应用UPLC-TOF/MS分析技术,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对所有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数据经预处理后利用多维统计(包括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analysis,OPLS-DA))和单变量(t检验和差异倍数)分析方法,分析在产前21d和分娩当天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血浆中代谢物差异性,以OPLS-DA获得的VIP值1和t检验中P0.1为条件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2组奶牛血浆代谢物在饲喂硒前差异不明显,饲喂硒后有19种差异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后血浆中L-苯丙氨酸、L-亮氨酸、异亮氨酸、L-谷氨酰胺、L-缬氨酸、酪胺、酮亮氨酸和硫酸吲哚酚显著降低(P0.05),甜菜碱、7-甲基黄嘌呤、马尿酸、尿囊素和柠檬酸显著升高(P0.05),L-正亮氨酸、DL-苯丙氨酸、乙二醇单乙醚和氧代己二酸呈降低趋势(0.05P0.1),L-肌肽和苯乙酰甘氨酸呈升高趋势(0.05P0.1)。【结论】在分娩应激状态下,硒可能通过影响氨基酸、脂类和尿嘌呤衍生物的代谢,发挥着抗应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葛根提取物对不孕奶牛人工诱导泌乳效果的影响。【方法】选用10头人工诱导泌乳前产奶量、胎次、体质量相近,空怀没有繁殖疾病的干奶牛,按照配对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饲喂相同基础日粮,试验组奶牛补饲500 mg/(kg·d)的葛根提取物,30 d后对2组奶牛同时进行人工诱导泌乳。在试验第0(补饲葛根提取物前),10,20和30天,采集奶牛血样,分离血浆,测定血浆中雌二醇(E2)、催乳素(PRL)、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孕酮(P4)、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并在诱导泌乳成功后测定其第1、2个月的平均日产奶量和前2个月内的总产奶量。【结果】试验组奶牛血浆中E2、INS的含量较对照组高,其中在饲喂葛根提取物第30天时,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葛根提取物饲喂时间的延长,试验组奶牛血浆PRL、GH含量呈增大趋势,在饲喂第30天时,血浆PRL含量显著高于第0,10和20天(P<0.05),血浆GH含量显著高于第0,10天(P<0.05)。试验组开始产奶的第1个月平均日产奶量较对照组高1.22 kg(P>0.05),第2个月较对照组高2.08 kg(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前2个月内个体牛的总产奶量分别为1 592.67 和1 452.31 kg,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补饲葛根提取物可以增强不孕奶牛人工诱导泌乳的效果,增加产奶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对产后奶牛血液氧化脂质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明确归芪益母复方制剂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机制,为归芪益母复方制剂在产后奶牛保健与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体况相近、2~3胎次的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15头,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n=7)和试验组(n=8),试验组奶牛产后灌服归芪益母复方制剂500 mL/头,连续灌服6 d,对照组奶牛每日灌服等体积饮用水。产后7 d晨饲前于尾静脉采集血液,制备血浆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定量检测2组奶牛血浆中氧化脂质含量,分析2组奶牛血浆氧化脂质代谢轮廓的变化规律,筛选产后奶牛血液中的差异氧化脂质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2组奶牛血浆中共鉴定出44种氧化脂质,其中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物18个、亚麻酸及其衍生物12个、二十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9个、二十二碳六烯酸及其衍生物4个、二十二碳五烯酸及其衍生物1个。产后7 d,试验组奶牛血浆中8种氧化脂质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变化(P<0.05,下同),其中5种脂质分子显著上调(VIP≥1,FC≥2),包括12-HETE、11-HETE...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当前饲料禁抗的背景下,利用低残留、无毒副作用的中草药制剂进行奶牛围产期保健已备受广大养殖企业的青睐。前期研究发现,归芪益母口服液能够减轻产后奶牛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力和缓解能量负平衡,但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评价归芪益母口服液对产后奶牛瘤胃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从新的视角揭示该配方的作用机制。【方法】试验选择18头体况相近、2—3胎次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9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产后0 d灌服归芪益母口服液和饮用水,连续灌服6 d。产后0 d未灌服前和产后7 d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预处理后采用UPLC-MS/MS技术对瘤胃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组瘤胃液代谢物数据导入MetaboAnanlyst 5.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考察两组奶牛瘤胃液代谢轮廓的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产后7 d,试验组瘤胃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明显改变,43种瘤胃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VIP>1,P<0....  相似文献   

6.
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的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分析临床酮病、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的奶牛血浆代谢谱,观察奶牛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寻找内源性代谢分子标记物,用于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进展的特征生物标志物,并阐明该病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临床酮病奶牛血样24例,亚临床酮病奶牛33例,健康对照组奶牛23例,静脉采集试验奶牛血液,分离血浆,检测其β-羟丁酸、血糖等生化指标。将血浆样品预处理后,运用GC/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奶牛血浆代谢产物,利用质谱数据库对其进行鉴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等多元统计方法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通过PLS-DA方法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后,筛选潜在的疾病生物标记物。【结果】 以80例奶牛血浆样品为分析对象,研究建立了内源性代谢物谱的GC/MS分析方法,并利用NIST(2008)商业质谱数据库对检测到的代谢物进行快速鉴定,共检测出267个变量。将代谢组数据导入SIM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代谢组数据可将患病组与健康组分别聚类区分,并且寻找到组间种类无差别代谢物为40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均为32个,临床酮病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有13个差异代谢物。通过查找KEGG数据库,对代谢物进行分析,这些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能量代谢途径相关。【结论】基于代谢组学的GC/MS技术对酮病奶牛血浆进行检测,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共在临床、亚临床酮病和健康组之间发现40种代谢物(主要为脂肪酸,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证明奶牛血浆样品的GC/MS代谢谱可以有效地对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区分。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这些对组间分类有贡献的差异代谢物可能是奶牛酮病诊断的潜在代谢标记物和客观指标。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奶牛临床和亚临床酮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其血浆内的部分代谢物的代谢模式和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此外,新的潜在的代谢物也为奶牛酮病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了一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基于GC-MS技术的蹄叶炎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 tandem mass spectrometer technology,GC-MS)对奶牛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以明确奶牛发生蹄叶炎时血浆中代谢物的变化,进一步揭示其发病机制。【方法】根据蹄叶炎奶牛的临床症状和活动量情况,选取蹄叶炎患病组S和健康对照组C奶牛各10头,采集血浆样品,经衍生化处理后,利用GC-MS方法对两组奶牛的血浆进行全部代谢物检测。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supervised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对蹄叶炎组奶牛和健康组奶牛检测数据进行模式识别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代谢组学的试验结果,检测了与差异代谢通路相关的脂质代谢指标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利用GC-MS方法,在奶牛血浆中共检测到242种代谢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结合t-检验筛选出37种差异代谢物(VIP1,P0.05),其中在蹄叶炎奶牛血浆中3种物质含量上调(FC1),分别是氨基氧乙酸、油酸、乳糖,34种物质含量下调(FC1),包括脂肪酸、氨基酸等。经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变化显著(P0.05)的代谢通路包括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通路,嘌呤代谢通路,甲烷代谢通路,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氰基氨基酸代谢通路。在验证试验中,发现两组奶牛血浆中脂质代谢相关指标差异显著,且蹄叶炎患病牛血浆抗氧化能力显著低于健康牛,与代谢组学结果一致。【结论】利用GC-MS技术分析了蹄叶炎患病牛与健康奶牛血浆代谢谱的变化,发现两组间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了37种差异代谢物,而这些差异分子可能成为奶牛蹄叶炎早期诊断或群体监测的潜在生物标记物。本结果全面揭示了奶牛蹄叶炎发生后血浆代谢物的代谢规律,为进一步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饲粮处理对奶牛产奶量及脂肪组织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不同饲粮处理对奶牛产后泌乳量、血浆瘦素浓度和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妊娠后期健康奶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其中Ⅰ组为对照组,Ⅱ组和Ⅲ组为试验组;Ⅰ、Ⅱ、Ⅲ 3组于产前28 d开始分别饲喂中国奶牛饲养标准(2000)标准饲粮 (能量摄入100%组)、标准增加20%饲粮(能量摄入120%组)和标准饲粮减少20%饲粮(能量摄入80%组);产后各组奶牛均饲喂同一标准饲粮,至56 d结束。【结果】试验结果表明,Ⅲ组与Ⅰ组和Ⅱ组比较,不仅显著提高了产后奶牛产乳量,而且明显提高了产后奶牛血液leptin浓度,同时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水平也增强。【结论】奶牛不同饲粮摄入水平与产奶量、血液leptin和脂肪组织中leptin基因表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日粮中不同硒(Se)水平和不同来源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对绵羊血浆和红细胞膜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的影响。【方法】选用3月龄三元杂交肉用羯羊(无角陶赛特×小尾寒羊×夏洛莱,平均体重为26.3±1.2 kg)32只作为试验羊,采用2×2因子(两个Se水平和两个PUFA来源)设计,随机分为4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5%亚麻油(LO)、LO+2 mg•kg-1硒(LOSe)、基础日粮+5%葵花油(SO)和SO+2 mg•kg-1硒(SOSe)。硒以亚硒酸钠的形式添加。试验结束后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浆及红细胞膜,测定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特征。【结果】日粮加硒提高了绵羊血浆和红细胞膜的抗氧化能力、血浆trans-11-C18:1浓度和红细胞膜trans-10,cis-12-C18:2浓度,增加了饲喂葵花油日粮绵羊血浆中C20:4n-6和红细胞膜中C20:5n-3浓度,对饲喂亚麻油日粮绵羊无影响;饲喂亚麻油日粮绵羊比饲喂葵花油日粮绵羊血浆和红细胞膜中PUFA更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结论】绵羊饲喂富含PUFA日粮,同时添加硒可提高血浆和红细胞膜的抗氧化能力,促进PUFA的沉积;添加硒更有利于饲喂葵花油日粮绵羊血浆和红细胞膜中的PUFA沉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荷斯坦奶牛初乳和常乳中的代谢物进行鉴定与分析。【方法】选择年龄、体况及预产期相近、胎次相同的健康围产期经产荷斯坦奶牛12头,分别于分娩后1 h和21 d采集乳汁,离心并收集乳清,依次记为初乳组(C_0)和常乳组(C_21)。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对初乳组和常乳组乳清进行分析,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和学生t检验,以变量投影重要度(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1,P<0.05为标准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筛选出的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显著差异代谢物筛选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在荷斯坦奶牛初乳组(C_0)和常乳组(C_21)共筛选到97种差异代谢物,通过聚类热图可以看出,大多数代谢物在初乳组的含量高于常乳组;差异代谢物随机森林图显示,排名靠前的9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分别为乌头酸、柠康酸、龙胆酸、泛酸、牛磺酸、氧戊二酸、柠檬酸、6’唾液酸乳糖和精胺。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8条主要的代谢通路分别为酮体的合成与降解、牛磺酸与次黄嘌呤代谢、丙酮酸代谢、嘌呤代谢、嘧啶代谢、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三羧酸循环和丁酸代谢。【结论】荷斯坦奶牛初乳中脂质、氨基酸和核苷酸代谢物的含量高于常乳,而常乳中糖类代谢物含量高于初乳,初乳与常乳中代谢物水平的差异为后续代谢物机制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比较两种干奶期奶牛管理,评估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对奶牛采食量、代谢和泌乳早期产后性能的影响。29头奶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ON组,n=14)奶牛采用传统饲养管理(约60 d,57±5.9 d),饲喂干奶早期奶牛直到其预期分娩。从分娩前21d到预期分娩,奶牛饲料更换为添加3 kg浓缩料的预产犊料。试验组(SDP组,n=15)奶牛采用缩短干奶期饲养管理(35±6.3 d),从产前60 d至分娩连续饲喂后期哺乳饲粮。产犊后,两组奶牛饲喂相同哺乳饲粮。与饲喂60 d的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约为4.11 kg·头-1·d-1,高于对照组,然而对产后干物质采食量无显著影响。试验组奶牛在产后100 d内所产牛奶较对照组减少2.78 kg·d-1,但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两组奶牛体重、体况评分和脂肪厚度均无显著差异。同样,两组奶牛的血浆代谢物质的浓度也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奶牛在分娩前,其pH较对照组降低,乳酸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较对照组增高。在产后,两组奶牛的乳酸、挥发性脂肪酸、NH3和瘤胃液pH均无显著差异。缩短干奶期饲养对犊牛初生重和初乳质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提示,综合考虑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传统的奶牛干奶期饲养管理与采用哺乳饲粮饲喂整个干奶期奶牛来缩短干奶期时间的饲养管理相比,前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方法筛选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性代谢物。【方法】选取产后7—28 d,平均胎次为2—3胎的实验奶牛50头。根据血糖(Glc)、β-羟丁酸(BHBA)和游离脂肪酸(NEFA)的含量与临床发病特点分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其中Ⅰ型酮病20头,Ⅱ型酮病为20头,健康对照组为10头。当患病牛血中BHBA>1.20 mmol·L-1,Glc<2.50 mmol·L-1,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型酮病;当患病牛血浆中BHBA>1.20 mmol·L-1,Glc>2.80 mmol·L-1, NEFA>0.50 mmol·L-1时,被认为患II型酮病;当奶牛血中BHBA<1.00 mmol·L-1,Glc>3.75 mmol·L-1,NEFA<0.40 mmol·L-1时,被认为健康对照组。运用代谢组学中1H NMR技术对实验奶牛的血浆代谢物分析,获得相应的代谢图谱,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的模式判别,从而寻找潜在的生物标记物。【结果】通过1H NMR分析,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的代谢图谱差异明显,3组代谢产物各自聚集,分散区域显著。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比较,获得7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丙氨酸、赖氨酸、β-羟丁酸、丙酮、乳酸等,其中血浆中β-羟丁酸、丙酮、乳酸浓度升高;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肌酸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获得19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酪氨酸、苯丙氨酸、肌酸、β-羟丁酸、丙酮等,其中β-羟丁酸、丙酮浓度升高;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肌酸、肌醇、β-葡萄糖、谷氨酰胺、谷氨酸、柠檬酸、α-葡萄糖、甲酸、甘氨酸、O-乙酰葡萄糖胺、磷酸胆碱浓度呈现下降。Ⅰ型酮病与Ⅱ型酮病比较,获得24种血浆差异代谢物,主要为柠檬酸、组氨酸、β-葡萄糖、异亮氨酸、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等,其中β-羟丁酸、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亮氨酸、缬氨酸、丙酮、亮氨酸、乙酸浓度升高;柠檬酸、酪氨酸、组氨酸、肌醇、谷氨酰胺、β-葡萄糖、苯丙氨酸、谷氨酸、α-葡萄糖、赖氨酸、甲酸、甘氨酸、磷酸胆碱、丙氨酸、O-乙酰葡萄糖胺浓度呈现下降。【结论】1H NMR技术与多元统计分析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的筛选出Ⅰ型酮病、Ⅱ型酮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差异性代谢物,为进一步探究奶牛Ⅰ型酮病、Ⅱ型酮病的发病机理和诊断与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GC/MS技术的产后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代谢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筛选卵巢静止奶牛和正常发情奶牛的血浆差异代谢物,探究奶牛发生卵巢静止时其体内代谢的变化。【方法】在黑龙江省某集约化牛场选取产后60—90 d,年龄、胎次、体况相近的经产高产奶牛为实验动物。根据奶牛的发情表现、直肠检查、B超检查及激素检测的结果,将奶牛分为发情组(A)22头和卵巢静止组(B)20头。应用GC/MS对两组奶牛的血浆样品进行检测得到其代谢组图谱,利用Chroma TOF软件对得到的峰图进行分析,得到原始数据。将标准化的GC/MS数据矩阵导入SIMCA-P+14.0软件包中,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先进行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PCA来观察各样本之间的总体分布和整个分析过程的稳定性,然后用有监督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区分各组间代谢轮廓的总体差异,找到组间的差异代谢物。为防止模型过拟合,采用七次循环交互验证和200次响应排序检验的方法来考察模型的质量。采用多维分析(O)PLS-DA和单维分析(t-test)相结合的办法,来筛选组间差异代谢物。在(O)PLS-DA分析中,变量权重值VIP1的变量为差异变量;在t-test中,P0.05的变量为差异变量。筛选VIP1且P0.05的代谢物作为差异代谢物,最后采用KEGG途径数据库对两组奶牛血浆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及互作网络构建分析。【结果】与正常发情奶牛相比,卵巢静止奶牛血浆中共有20种代谢产物表现异常,其中17种差异表达代谢物与奶牛卵巢静止的发生密切相关,包括水平增加的胆酸,水平下降的香草扁桃酸、烟酸甘氨酸、6-羟基烟酸、β-丙氨酸、L-酪氨酸、苯丙酮酸等,这些代谢产物参与了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的生物合成,并参与了丙酸乙酯、烟酸烟碱、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代谢,它们通过单一途径或综合途径对奶牛卵泡的正常生长产生干扰,从而引起卵巢静止。另外3种化合物亚氨基二乙酸、N-甲基-L-谷氨酸、3-氨基异丁酸可能与氨基酸代谢和细胞能量转运有关,其在奶牛卵巢静止中的生物学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结论】应用GC/MS技术有效的筛选出正常发情奶牛和卵巢静止奶牛之间的血浆差异代谢物,这些差异代谢物提示奶牛产后发生卵巢静止与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有关。这为今后深入探索奶牛产后卵巢静止的发病机理以及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补喂胍基乙酸(GAA)对伊犁马血浆胍基乙酸、肌酸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匹年龄为2~3岁、体重[(373.2±30.53)kg]相近且经过严格训练的速度赛用伊犁马,随机分为4组,每组5匹(3♀+2♂),每日等强度训练。每匹马每天饲喂精料补充料4 kg,自由采食青干草,各组每天每匹马分别补喂0(CON组)、25(25 GAA组)、50(50 GAA组)和75 mg/kg BW(75 GAA组)的胍基乙酸。【结果】 (1)补喂胍基乙酸极显著提高了50 GAA组马匹第1~10 d以及75 GAA 组马匹7 d、10 d的饲喂后2 h血浆Cr/GAA(P<0.01),显著提高了50 GAA组马匹第7 d、10 d的饲喂后2 h血浆肌酐浓度(P<0.05)。(2)补喂胍基乙酸极显著提高了各试验组血浆Cr/GAA(P<0.01),极显著提高了50、75 GAA组马匹血浆肌酸浓度及24 h尿液肌酸代谢物排出量(P<0.01)。【结论】 补喂胍基乙酸提高了伊犁马血浆肌酸代谢物浓度,促进了伊犁马机体对胍基乙酸的快速吸收,以供机体利用,适宜添加水平为50 mg/kg BW。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日粮添加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代谢物的影响,为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在奶牛高效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选取20头1日龄体重为(38±3)kg的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亮氨酸组(1.435 g·L~(-1))、苯丙氨酸组(0.725 g·L~(-1))、混合氨基酸组(1.435 g·L~(-1)亮氨酸和0.725 g·L~(-1)苯丙氨酸),每组5头牛,各组以丙氨酸调节为等氮日粮。犊牛单独饲喂,试验共8周,预试期1周,正试期7周。试验犊牛单圈饲养,试验日粮由原奶和开食料组成。犊牛出生后,1 h内饲喂4.0 L初乳。此后1周为过渡期,日喂原奶2次,每次3.0 L。过渡期内以氨基酸添加量的20%为梯度逐天增加,至出生第6天达到添加量的100%。2—8周为正试期,日饲喂添加氨基酸的原奶2次。第2—3周每次3.5 L,4—8周每次4.0 L。第3周开始定量供给开食料,自由饮水。在犊牛1、3、5、7、8周龄测定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计算体躯指数和体长指数;采集10 mL血液用于获得血清,并检测其氨基酸组成、葡萄糖、尿素氮、胰岛素和胆囊收缩素。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2.0统计软件GLM过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混合氨基酸组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相对于对照组,各处理组显著提高最终体斜长(P0.05)。亮氨酸和苯丙氨酸具有降低最终体高的趋势(P0.10),而苯丙氨酸显著降低最终胸围(P0.05)。与对照组相比,亮氨酸组和混合氨基酸组显著提高犊牛8周龄体躯指数(P0.05)。但各组犊牛初始体重、体斜长、体高、胸围、体躯指数、体长指数和最终体重及体躯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亮氨酸显著提高血清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甘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的浓度(P0.05),趋于增加天冬氨酸和总氨酸浓度(P0.10),但显著降低丙氨酸和甘氨酸浓度(P0.05)。苯丙氨酸显著提高血清苯丙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浓度(P0.05),对照组因添加丙氨酸调节为等氮日粮,其血清丙氨酸浓度显著高于亮氨酸组与混合氨基酸组(P0.05)。苯丙氨酸和亮氨酸对血清各种氨基酸浓度无交互效应(P0.05)。亮氨酸显著提高血清葡萄糖浓度(P0.05),苯丙氨酸降低血清葡萄糖浓度(P0.05),且与亮氨酸存在负交互效应(P0.05)。此外,苯丙氨酸显著提高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但亮氨酸和苯丙氨酸添加对血清中胰岛素及胆囊收缩素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亮氨酸可提高犊牛血清部分必需氨基酸、葡萄糖浓度、8周龄体躯指数和平均日增重。从以上指标可见,亮氨酸添加效果优于苯丙氨酸,但二者在影响血清葡萄糖浓度方面存在负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亚麻籽木脂素对初产奶牛增重及乳房外型指数的影响。【方法】初产荷斯坦奶牛36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基础日粮基础+精料(添加亚麻籽木脂素3.75 g/kg),连续饲喂95 d,分析亚麻籽木脂素对初产奶牛增重及乳房外型指数影响的情况。【结果】添加亚麻籽木脂素的试验组奶牛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增重试验组奶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奶牛后乳房高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后乳房宽度对照组比较无变化,乳房深度试验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乳头长较对照组无差异,悬韧带较对照组提高了11.11%(P<0.05),乳房直径试验组较对照组提高了49.25%(P<0.01),乳房宽度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麻籽木脂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初产奶牛体重增加以及奶牛乳腺外型增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酵母硒对中蜂的工蜂初生重、蜂蜜硒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2群中蜂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仅饲喂糖水,试验组饲喂的糖水中酵母硒添加水平分别为0.2、0.4、0.6 g/kg。然后测工蜂初生重,蜂蜜的硒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指标。【结果】试验组工蜂初生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蜜的硒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蜂蜜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蜂蜜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随糖水中酵母硒水平的增加而升高。【结论】糖水中酵母硒添加水平从0.2 g/kg到0.6 g/kg时能提高工蜂的初生重、蜂蜜的硒含量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1H NMR技术的乳热奶牛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1H谱核磁共振(1H NMR)技术筛选乳热奶牛血清内差异表现的小分子代谢物,从小分子水平和物质、能量代谢的角度探究奶牛发生乳热时其体内的代谢变化。【方法】选取年龄、胎次、体况和泌乳量相近的分娩当天的荷斯坦高产奶牛共32头,根据其血清中钙离子浓度及其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组。其中,24头奶牛为健康对照组(Group1, 血钙浓度 > 2.5 mmol·L-1,无其他任何症状)和8头乳热组(Group2, 血钙浓度 < 1.4 mmol·L-1,伴有明显乳热临床症状)。32头奶牛分别于清晨饲喂和榨乳前从颈静脉采集血液10 mL,置于离心管中,4℃下以1 500 × g 离心20 min,将离心得到的血清装入1.5 mL的EP管中,置于-80℃下待测。待样品解冻后,分别从每个EP管中抽取400 μL血清,加入200 μL缓冲盐溶液,充分混合、离心后,提取550 μL上清液置于5 mm核磁管中,在500 MHz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下采集信号。然后利用Topspin和MestReNova等软件将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傅里叶转换,同时进行调零、校正基线和相位等预处理,去除水峰和尿素峰信号,将一维图谱进行积分分段,并将图谱信息转换为TXT格式文件,以便于后续数据分析,然后使用Chenomx软件进行化合物指认。最后应用SIMCA-P软件对得到的图谱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修正-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SC-PLS-DA), 同时结合SPSS软件对核磁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到的P值以及Loading图,最终筛选出表现差异的小分子代谢物。【结果】本试验成功得到了乳热组和健康对照组奶牛的血清代谢图谱及差异表达代谢物的Loading图;PCA结果显示每组样品均在95%置信区间内,无需剔除,主成分贡献率较低,其中PC1=26.2%,PC2=16.7%,组间差异变量不能被选择;OSC-PLS- DA结果显示经过5次正交信号修正,与分组无关的变量被去除,组间差异达到最大化;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共筛选出9种血清差异表达代谢物,其中4种表达上调,分别为 β-羟基丁酸、丙酮、丙酮酸和赖氨酸,5种表达下调,分别为葡萄糖、丙氨酸、丙三醇(甘油)、磷酸肌酸和氨基丁酸;9种差异代谢产物多为糖和氨基酸,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能量转化网络图,通过多种代谢途径参与了机体能量代谢过程,其中较为特殊的差异代谢产物,如磷酸肌酸可直接为机体提供能量,其表现降低可能与病牛肌无力和瘫痪有关。此外,本试验中乳热组奶牛氨基丁酸降低,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甚至昏迷,这与人类抑郁症患者的氨基丁酸表现相吻合,有关氨基丁酸下降与奶牛乳热精神的关系有待研究者进一步证实。【结论】1H NMR技术能够被应用于筛选奶牛血清表现差异的小分子代谢物,代谢物差异显著;本试验中乳热奶牛血清差异代谢产物表现出能量负平衡及脂肪动员的病理学特征,提示乳热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鸡蛋风味,同时增加蛋中硒含量,观测探究鸡群饲喂添加有红枣粉和有机酵母硒的日粮后,鸡蛋在风味和硒含量方面的变化情况。【方法】试验设1个对照组,3个不同有机酵母硒添加浓度处理试验组。对照组日粮添加无机硒亚硒酸钠0. 3mg/kg;试验组用红枣粉代替玉米粉,同时添加有机酵母硒,有机酵母硒添加浓度分别为0. 3mg/kg、0. 5mg/kg、0. 7mg/kg。【结果】鸡群饲喂3周后,对照组和试验各组的鸡蛋均达到了富硒鸡蛋的标准,对照组鸡蛋中硒含量0. 21mg/kg,三个试验组鸡蛋中硒的含量均在0. 41~0. 44mg/kg之间,蛋中硒含量约是对照组的2倍;同时,添加了红枣粉和有机酵母硒后,各试验组鸡蛋的风味优于对照组,香味更浓郁。【结论】有机酵母硒比无机硒能更好地提高鸡蛋中的硒含量,鸡群饲喂添加有红枣粉和有机酵母硒的日粮后,可明显提高鸡蛋硒含量,并可改善鸡蛋的风味。从成本控制和鸡蛋硒含量的角度考虑,建议有酵母硒的添加量以0. 3~0. 5mg/kg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典型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s,SAs)对玉米幼苗生长、生理及代谢组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玉米对SAs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掖单13为试验材料,以不添加SAs为对照(0 mg/L),以终浓度为10、20、30、40和50 mg/L的磺胺甲基嘧啶(SM1)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2)为处理,测定分析对照及不同处理玉米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玉米幼苗代谢物的含量及种类进行检测。【结果】2种SAs处理后,玉米幼苗的根长、株高、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总体上表现出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被激活,总体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经GC-MS检测出代谢物共70种,主要为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及其衍生物和其他代谢物,将筛选到的12种差异代谢物富集到代谢通路上,结果映射得出7条显著的代谢路径:氨酰基-tRNA的生物合成,氰氨基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结论】SAs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呈低促高抑的效果。高浓度SAs使玉米幼苗生长受抑,光合色素含量降低,遭受氧化损伤,具有不可忽视的生态毒性。氨基酸类代谢物为玉米幼苗响应SAs的关键代谢物。郑单958对SAs的耐性比掖单13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