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27°00’~31°00’N,121°30’~126°30’E)课题调查的渔获样品及其从水产市场所采样品,对东海区黄鲷Dentextumifron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鲷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l=905.75),其次依次为磷虾类(IRI=670.72)、长尾类(IRI=153.93)和头足类(IRI=134.9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pacifica、短鳄齿鱼Champsodonsnyderi、管鞭虾属Solenocerasp.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等;黄鲷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75.00%,个体的平均饱满指数为13.19‰,最高达78.85‰,最低为0.31‰,以上两项指标表明:黄鲷具有中等水平的摄食强度;根据食物的消化等级,黄鲷的消化能力较强,食物转化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
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的摄食习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5月~2009年2月期间采集的渔获样品,对东海中北部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食物组成以磷虾类(IRI=1308.55)为主,其次依次为长尾类(IRI=563.09)、鱼类(IRI=170.59)和糠虾类(IRI=31.85);其优势饵料种类为太平洋磷虾、细巧仿对虾、细螯虾、戴氏赤虾、六丝矛尾鰕虎鱼、漂浮小井伊糠虾等。小眼绿鳍鱼终年摄食,其摄食率为83.25%,最高饱满指数达171.86‰,平均饱满指数18.84‰,这表明小眼绿鳍鱼具有较强的摄食强度。同时单因素方差检验表明,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无显著的季节变化,而有显著的体长变化。  相似文献   

3.
东海区龙头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4月~2009年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所捕获的渔获样品,对龙头鱼进行食性及其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属肉食性鱼类,且存在严重的同类相食现象。龙头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4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中国毛虾、太平洋磷虾、六丝矛尾虾虎鱼等。其中,春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矛尾虾虎鱼、细螯虾、龙头鱼等;夏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中国毛虾、七星鱼等;秋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七星鱼、细条天竺鲷等;冬季的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鱼、带鱼、龙头鱼等。鱼类为其主要饵料类群,樱虾类、磷虾类、长尾类为其次要饵料类群。龙头鱼全年摄食率为47.26%,平均饱满系数为35.43‰,龙头鱼胃平均饱满系数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东海区(26°00'~35°00'N、120°00'~126°30'E)大面调查渔获物的凤鲚(Coilia mystus)样本,对东、黄海凤鲚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凤鲚饵料生物组成共计有10个类群,40种可鉴别饵料(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6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计算结果分析,桡足类(Copepoda)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达到1 869,%IRI占56%,糠虾类(Mysidacea)、磷虾类(Euphausiacea)为次重要类群。(2)凤鲚摄食的浮游动物饵料出现频率达93.66%,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出现频率分别为0.66%、5.68%,属于浮游动物食性。(3)凤鲚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均存在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摄食的饵料种类依次为35种、29种、10种和9种,春季主要摄食桡足类、鱼类和糠虾类,夏季主要摄食糠虾类和桡足类,秋季主要摄食桡足类和磷虾类,而冬季则主要摄食磷虾类和桡足类,各季中优势的单一类群%IRI均超过85%。凤鲚摄食等级较低,摄食等级3级以下四季都在70%以上,空胃率较高,秋季空胃率高达59.7%,平均胃饱满系数春季最高,冬季最低。春季相对其它季节摄食等级较高、空胃率最低、平均胃饱满系数最高,摄食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夏季节的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5.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根据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带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带鱼食物组成以鱼类为主(IRI=7034.95),出现率达65.34%,尾数所占比例为13.68%,重量占93.99%;其次为甲壳类(IRI=1527.99),出现率为18.41%,尾数所占比例为80.11%,重量占2.87%;头足类(IRI=39.42)的出现率为7.58%,尾数所占比例为2.13%,重量占3.07%。摄食的饵料种类数共有62种,其中,鱼类的种类数最多,达38种;其次为甲壳类,14种;头足类为8种。优势饵料种类为带鱼、磷虾、糠虾、刺鲳和七星底灯鱼等。  相似文献   

6.
东海黄鲫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东海区(120~127°E,26~35°N)大面积调查及补充取样取得的黄鲫Coiliamystus(Linnaeus)样本进行分析,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食性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鲫食料生物组成较复杂,共计有15个类群,49种(包括未鉴定到种的种类),4种不可辨认类型饵料。依据相对重要性指数指标来看,磷虾类为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5363,IRI百分比占87.4%,长尾类、樱虾类、糠虾类为次重要类群。(2)黄鲫属浮游动物食性。(3)黄鲫的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生态位宽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近海小黄鱼食性及营养级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林龙山 《海洋渔业》2007,29(1):44-48
根据2003年3~12月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的渔获样品,对小黄鱼胃含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食物组成以甲壳类为主(IRI=8583.10),重量所占比例为43.37%,尾数所占比例为79.66%,出现率为69.77%,其次为鱼类(IRI=1554.87),重量所占比例为55.26%,尾数所占比例为13.91%,出现率为22.48%;优势种类为糠虾、磷虾、七星底灯鱼、脊腹褐虾和鹰爪虾等。摄食强度存在季节变化,空胃率春季最高,达78.50%,其余依次为冬季(58.70%)、秋季(42.50%)和夏季(33.33%)。食物组成也存在季节变化,根据出现率,各个季节均主要摄食甲壳类;根据重量百分比,春季以甲壳类为主食,其余季节均以鱼类为主食。根据小黄鱼摄食饵料的类群组成变化,长江口近海小黄鱼的营养级为2.72级,属于第三营养级中的低级肉食性动物。  相似文献   

8.
闽东北外海光掌蟳数量分布及其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孙忠  刘勇  张壮丽 《海洋渔业》2010,32(2):172-177
根据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蟹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各季度月调查资料,研究分析该海区光掌蟳数量分布变化及其渔业生物学特点。结果表明:光掌蟳在本调查海区分布范围较广,出现频率为39.7%,其渔获量占蟹类总渔获量的19.6%,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91 kg/km2,低于1998~1999年调查的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春、夏季分布范围相对广泛,其渔获量占年总渔获量的80%,秋、冬季数量很少。两次调查时空分布略有不同,1998~1999年渔获量、出现频率、平均资源密度指数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2008~2009年则出现于春季;主要分布密集区域为26°30′~27°45′N、123°00′~125°00′E的水深95~110 m海域,在80 m以内海域没有分布;渔获群体甲宽组成27~106 mm,优势甲宽50~70 mm,占48.8%,雌雄性个体有明显的差异,各季雄性个体均大于雌性;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V期为主,分别占42.7%和29.1%,春、夏、秋季均出现V期亲体,尤以夏季比例最高;摄食等级以1级为主,占36.2%,平均摄食等级为1.31。近十年来群体组成变化不大,但要加强对光掌蟳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陈必哲 《福建水产》1993,(3):34-36,33
短尾大眼鲷俗称“红目狗”属大眼鲷科、大眼鲷属,为暖水性近底层鱼类,我国东海、南海和黄海均有分布。闽东北外海渔场除了短尾大眼鯛外,还有斑鳍大眼鲷和黑鳍大眼鲷,但数量以短尾大眼鲷占绝大多数,是拖网作业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以往福建海区短尾大眼鲷的渔获量很低。东海短尾大眼鲷的开发利用始于七十年代。1972年12月,东海水产研究所和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联合进行“东海外海底鱼资源季节性调查”,在7个航次中,短尾大眼鲷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4%,居首位,从而引起重视。从1980年起,福建省海洋渔业公司开发了闽中渔场的短尾大眼鲷资源,渔获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8年5、8、11月和199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高脊管鞭虾(Solenoceraalticarinata)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5、8、11和2月调查海域高脊管鞭虾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34·7、13·8、4·55和2·89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和8月数量为多,11和2月数量较少;分布区域以调查海域的东北部水域为主,以27°00′~28°00′N,122°30′~124°30′E水深80~100m海域数量为多;渔获体长范围为41~129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mm,占44·7%,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重为12·0g,雄虾平均体重为8·3g,雌雄性比为1:0·66,生殖盛期为8~11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根据1991年1~2月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捕获鱼类4562.49kg,72935尾,198种。其中,暖温种居第1位,有87种,占43.9%;暖水种次之,有86种,占43.4%;冷温种最少,有15种,占7.6%。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于500的鱼类定为优势种,共有5种:竹Jia鱼、带鱼、小黄鱼、Ti鱼、绿鳍马面Tun;IRI值在500~100的鱼类定为常见种,共有10种:银鲳、短尾大眼鲷、黑鳃梅童鱼、短鳍红娘鱼、黄AnKang、细纹狮子鱼、黑AnKang、龙头鱼、黄鲫、白姑鱼。使用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析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D值变动在1.121~7.086之间,H′值在0.586~  相似文献   

12.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优势种群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多齿蛇鲻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兼食底栖生物;短尾大眼鲷和蓝圆以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包括幼鱼)为主,兼食底栖生物;深水金线鱼以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主,兼食浮游动物的食性类型。还分析了4种鱼类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相似文献   

13.
东海和黄海南部细条天竺鲷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在东海和黄海南部4个航次大面调查所获得的细条天竺鲷(Apogonlineatus)样本,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食物多样性、营养级及其季节与体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是细条天竺鲷最主要的食物种类,它们的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分别为46.08和37.46,质量百分比分别为17.90和21.98,个数百分比分别为27.80和12.80。磷虾、十足类、端足类、鱼类和糠虾是其重要的食物类群。不同季节和体长组食物类群的个数百分比及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的差异均极显著,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的替代也非常明显。细条天竺鲷的总空胃率14.01%,胃饱满系数最高76.69‰,平均11.26‰。胃饱满系数的季节差异极显著,而体长变化不显著。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春夏秋冬逐次提高。不同体长组的多样性指数以41~50 mm体长组最高,然后逐次降低;均匀度则呈现出先随个体的生长而降低,至体长61~70 mm后趋于稳定的状况。细条天竺鲷的营养级3.39级,春夏秋冬分别为3.31、3.59、3.39和3.33级。研究表明,细条天竺鲷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动物,以食浮游动物为主,兼食部分游泳动物;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主要食物优势度集中;食性随季节和体长的变动而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13年在我国南海水域调查获得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生物学基础性数据,利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鳍金枪鱼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海黄鳍金枪鱼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Sthenoteuth is oualaniensis)、枪乌贼属(Uroteuthis)、乌贼属(Sepia)、圆鲹属(Decapterus)、蛇鲭属(Gempylus)、帆蜥鱼(Alepisaurus ferox)、日本乌鲂(Bramajaponica)、燕鳐属(Cypselurus)、甲壳类动物及不可辨别鱼类等饵料类群,其中,鸢乌贼(IRI=51.07%)、圆鲹属(IRI=39.81%)及不可辨别鱼类(IRI=6.62%)为主要饵料食物.黄鳍金枪鱼的空胃率、平均饱满指数和食物组成都有明显的月变化(P<0.05).空胃率随叉长组变化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各叉长组之间空胃率变化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随叉长变化较大.当叉长组为130-160 cm时,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在0.50-1.18之间变化,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0.10-0.32之间.基于氮稳定同位素计算的黄鳍金枪鱼各叉长组的平均营养级为3.54.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Pleistophora priacanthusis sp. nov. is described from big-eyes, Priacanthus tayenus and P. macracanthus ,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clinical signs, prevalence, intensity and site of infection of the infected fish, the general effect of the parasite on the host,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sex differences are reported. The morphology of cysts, spores, sporon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new species using the light microscope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6.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7.
官井洋大黄鱼夏季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6月在福建省官井洋海域收集579尾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标本进行胃含物分析,同步采集取样点附近水域浮游动物及张网样品,比较大黄鱼胃含物种类与水域中生物种类组成的相似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食物种类共32种,种类广泛。大黄鱼主要摄食十足类(相对重要性指标百分比%IRI=49.14%)、鱼类(%IRI=20.47%)、磷虾类(%IRI=18.31%)和糠虾类(%IRI=2.34%),具有以游泳动物、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对象的肉食性摄食习性。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相对重要性指标IRI=976.10,%IRI=35.38%)和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IRI=505.27,%IRI=18.31%)为大黄鱼食物组成中最重要的食物种类。海区中,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占所有浮游动物总丰度的45.03%,主要优势种为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优势度Y=0.14)、双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bipinnata,Y=0.09)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Y=0.06);张网渔获物共鉴定91种,主要为细螯虾、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蟳、双斑(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ulatus)、银鲳(Pampus argenteus)鮻和棱(Liza carinatus)。研究表明,大黄鱼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体现在喜好追逐捕食海区中的小型虾类和仔、稚、幼鱼以及体型相对较大的浮游动物磷虾类和糠虾类。  相似文献   

18.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是滤食性鱼类,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从2007年开始,贵阳市每年向红枫湖投放500万鲢、鳙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为了分析红枫湖鲢、鳙对饵料资源的利用情况,在2010年10-11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在2011年5-6月研究了鲢、鳙的摄食强度、食物组成及比例等方面。结果表明:鲢、鳙的总摄食率分别为98.00%、96.93%;冬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分别为44.13~99.79%、46.12~127.00%,春季鲢、鳙的饱满指数范围为53.27~245.14%、49.94~234.32%,鲢、鳙春季的饱满指数显著高于冬季。在食物组成上,鲢的肠道有36种藻类,鳙的肠道有31种藻类。从个数比例来看,鲢、鳙食物中浮游植物占个数组成比例的99%以上,浮游动物很少;但从重量比例来看,浮游动物在鲢、鳙体内分别占(50.993±2.214)%、(90.799±2.321)%。选择性指数E表明鲢对蓝藻门的浮游植物有较大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韩飞  陈新军  林东明  宣思鹏 《水产学报》2019,43(12):2511-2522
现生头足类的性腺发育滞后于个体生长,研究其生殖投入方式对于掌握它们的生长发育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实验利用形态学和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对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体征生长及其生殖投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雌、雄个体均为匀速生长,雌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766 g,雄性个体性腺成熟的最小胴长和最小体质量分别为270 mm和479 g。雌、雄个体的空胃率低,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随着月份推移,个体的体征质量逐步趋好,在性腺发育阶段最差。雌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2.26%±1.33%,缠卵腺指数平均值为34.34%±18.62%;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平均值为1.31%±0.35%。雌、雄个体二者的体征指标与生殖投入指标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性腺发育,体征指标和生殖投入指标呈下降趋势;随着胃饱满度等级增加,体征指标呈下降趋势,生殖投入指标则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茎柔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持续摄食生长,生殖投入倾向于外源性,肌肉组织存储能量部分转化以满足生殖发育所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