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变异情况,对2018—2019年多次发生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的广西某公司发病鸡群进行IBV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S1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共分离到5株IBV,其S1基因核苷酸相似性为85.2%~99.9%;5株IBV中3株S蛋白裂解位点为HRRRR,2株为RRFRR;2018年分离的2株IBV属于LX4型中的QXⅡ亚型,与疫苗株QXL87处于同一个分支;2019年分离的3株IBV为LDT3-A型,且均为重组毒株,来源于分离株GX-YL161022(QXⅡ亚型,主亲本)与参考株CK/CH/LSC/99I(次亲本)的重组。研究表明这5株IBV主要为LX4型毒株及其参与的重组株,未及时免疫与流行株基因型相同的疫苗以及重组导致的变异可能是造成该养殖场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肾型毒株BJQ、BJS、BJY、SDW和HBN的S1全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并将所分离毒株的S1基因序列与5个参考毒株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IBV分离株S1基因间核苷酸同源性在76.7%~92.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73.9%~89.5%之间.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表明,S1基因多处存在突变、缺失和插入现象,其中在氨基酸69~81和142~150位点区出现较高的变异.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除SDW株与Gray属于相同的进化分支外,其他国内肾型分离株属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韩国、日本等亚洲分离株和美洲分离株分别属于其他不同的进化分支,说明IBV病毒的发生和流行与地域及所致病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纤突蛋白S1基因高变区Ⅰ(HVR Ⅰ)和核(N)蛋白基因变异情况及S1和N基因变异的相关性,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年~2008年的21株IBV的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广西存在着多种基因型IBV流行;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和插入现象;N基因序列存在氨基酸替代现象.21株IBV中12株在S1基因HVR Ⅰ和N基因遗传进化树中均归属相同群,其余毒株却归属不同的群.2005年分离的GX-NN5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了广西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S1和N基因的变异不完全平行,有些毒株间的S1和N基因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RT—PCR方法对近年来本实验室分离的4株肾型IBV陕西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膜蛋白基因(M)和核蛋白基因(N)分别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与肾型疫苗株w93相比,各分离株S1基因均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并且都存在基因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5.8%~99.4%;M基因除了存在点突变外,W09和WNl2在其5’端还存在9个核苷酸的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0%~99.6%;N基N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9.3%~99.5%。4株IBV分离株在S1、M和N基因氨基酸系统进化树上分属于不同的进化群,且都与较早的肾型IBV陕西分离株w118遗传距离较远。结果表明,4株鸡肾型IBV流行毒株的s1、M和N基因均存在不同程度变异,这可能是免疫鸡群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长期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流行株的遗传变异情况,应用RT-PCR方法对2004-2007年的7株广西IBV分离株的纤突蛋白S1基因、核(N)蛋白和膜(M)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广西IBV分离株S1基因存在广泛的基因点突变,部分毒株出现基因插入和缺失,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74.2%~98.7%;N基因无插入和缺失,但存在基因点突变,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1.7%~99.3%;M基因存在点突变和插入现象,分离株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0.7%~98.2%。以疫苗株H120为参照,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都出现了变异,其中S1基因变异程度最大。7株广西IBV在S1、N和M基因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中分别集中在2、3和3个基因群中,其中4株的S1、N和M基因分型结果不一致。结果表明广西IBV分离株的S1、N和M基因已发生变异,广西IBV存在广泛的基因突变、缺失或插入现象。研究的结果提示流行株的遗传变异可能是目前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参考GenBank上的IBVS1基因序列,自行设计合成了一对跨幅约0.6kb的引物,RT-PCR对6株IBV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序列分析显示,这些病毒从时间、空间和组织嗜性都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2株从传染性腺胃炎病鸡中获得病毒(ZC4-3株和DB239-1株)属于既不同于国内其他分离毒株,又不同于国际参考毒株的独立一群。通过对IBV的分析,认为现流行的IBV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分别利用嗜肾性、嗜呼吸道性和嗜腺胃性的毒株研制疫苗,对我国IBV的防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2018年生产鸡群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遗传变异情况,对分离自山东、四川的7株IBV的S1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QX型是目前山东省鸡群中IBV流行的主要基因型;而四川分离株与QX基因型中的BJY株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86.6%,氨基酸同源性为85.2%;且7株分离株与常用疫苗株H120、H52、M41、W93、491等同源性普遍较低,变异较大,可能原因是在长期使用活疫苗免疫的背景下,这种免疫选择压造成了生产现场野毒株的主要基因变异。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的结果对指导临床防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1996-2008年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30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es,IBV)野毒株的M基因,采用RT-PCR方法克隆测定所分离的野毒株和澳大利亚T株的M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与GenBank中公布的部分国内外IBV毒株的M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我国IBV的分子流行学特点和分子遗传变异规律。结果发现所测毒株M基因具有4种不同长度的开放阅读框:669bp、672bp、678bp和681bp,分别编码222、223、225和226个氨基酸的多肽,这些长度的差异是由5′端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造成的。30个IBV分离株间的同源性在89.5%~100%之间。以疫苗株H120氨基酸位置为参照,在被比较的73株IBVM蛋白中发现62个位点存在变异,其中以2~5、10~16、44~46、217~222等4个区域氨基酸取代率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被比较的73个IBV毒株分为5个进化群,我国的IBV分属于其中的4个群,其中第一群和第四群与我国所使用的疫苗病毒株相距较远。同时发现部分近年的分离株与10多年前分离株具有很近遗传进化关系。从M基因看,在我国出现了多种基因型IBV共存的现象,分离株与疫苗株的遗传差异提示我们需要对疫苗的选用做出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到我国2005年-2006年8个省市12株IBV病毒核蛋白基因,并将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以疫苗株H120作为参考毒株,对12株IBV分离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分离株的N基因及其局部功能区序列存在广泛的氨基酸替代现象。同时还发现毒株CK/CH/LSD/05I与疫苗株H120同源性最高(93.4%)。与GenBank中的11个IBV参考毒株核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本研究分离的大部分毒株(9株)分布于第1群中,可见我国主要的IBV分离株在N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进化群。通过与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比较发现,毒株CK/CH/LSD/05I存在基因重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我国2005年-2006年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应用RT-PCR方法扩增了广西1985~2008年的24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的核(N)蛋白基因,并对此24株IBV的N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发现24株IBV分离株N蛋白均舍有一个长1 23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由40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未发现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存在较多点突变现象.与疫苗株H120核蛋白的3个保守碱性氨基酸区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毒株在183~232位存在较多的氨基酸替代现象,部分毒株在334~363位也存在较多的氨基酸替代现象.与GenBank中的13个IBV参考毒株N蛋白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004~2008年的21个分离株中有19个分布于第Ⅰ群中;1985~1988年的3个分离株之间N蛋白核苷酸及其推导氨基酸的同源性均达99%以上,均属于第Ⅲ群中,可见广西不同时期的IBV分离株在N基因进化关系上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进化群.同时研究还发现GX-NN5分离株可能为基因重组病毒.以上结果表明了广西IBV毒株存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1.
12.
安徽IBV地方株AH1-99株S2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RT-PCR技术扩增出IBVAH1-99株的S2基因cDNA,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S2基因全长共1881个核苷酸,编码62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登录的IBVS2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为72.5%~88.99,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0.3%-88.0%;在895nt-900nt处插入了GCG ACT 6个碱基,在1441nt~1446nt处缺失了ATTACT6个碱基。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RT-PCR方法对2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定及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其他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均表明:2株分离毒株与J2、Q1、T3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疫苗株H120和4/91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采取RT-PCR方法对5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扩增、测定及分析,应用DNA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中国常用疫苗毒株、国际上其它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分离毒株与A2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近,与疫苗株H120和Ma5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对自海南省、广西省发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IB)鸡群分离的 4株 IBV分离株 (Ha N- 1/95、Ha N- 2 /95、GX- 1/98、GX- 2 /98)的主要免疫原纤突蛋白 S1基因经 RT- PCR扩增其 5′端约 1.2 kb的目的片段 ,将其插入载体 p MD 18- T中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目的基因的克隆。对克隆的目的基因经限制性酶切分析及 PCR鉴定后 ,以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其核苷酸序列 ,并与 Gen Bank中的参考毒株 (H12 0、SD- 1/97和 Holte)相应序列作比较 ,分析其同源性。结果表明 ,Ha N- 1/95、Ha N- 2 /95、GX- 1/98及 SD- 1/97与疫苗株 H12 0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5 %、99.2 %、97.9%和99.5 % ,其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1%、98.9%、96 .9%和 99.2 %。 GX- 2 /98与 Holte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率为 99.0 % ,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8.6 % ,而与其他中国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 70 %左右 ,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仅为 6 8%左右。  相似文献   

17.
对分离鉴定的鸽源冠状病毒PSH株纤突蛋白S1基因进行RT-PCR法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其S1基因由1 626个核苷酸组成,编码541个氨基酸,S蛋白的切割识别位点为精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精氨酸(RRFRR),与常见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S蛋白切割识别位点相似(RRF/SRR).该病毒与火鸡蓝冠病病毒(TCV)Gh、G1株S1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仅为24.7%、25%,而与IBV H52、H120、M41、Beau、Conn、Gray、Hotel、SH1、SH2、SH5、SH6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在75.0%~99.6%,其中与SH2、SH5的氨基酸同源性更是达到了99.6%,进一步证明该冠状病毒可能来源于IBV.  相似文献   

18.
Xu C  Zhao J  Hu X  Zhang G 《Veterinary microbiology》2007,122(1-2):61-71
Between 2003 and 2005, four strains of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were isolated from the vaccinated chicken flocks in China. The results from chicken embryo cross-neutralization assays showed that all the four isolates were relative to strain A2 of IBV, which was isolated in 1996 in Beijing and related to strain 4/91. The S1 gene of the spike protein was amplified and sequenced. The nucleotide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S1 gene had a similar degree of identity (88.98-99.28%) among the four Chinese IBV isolates. The identity of the S1 protein gene between the four Chinese IBV isolates and 14 strains of other IBVs varied from 70.06 to 81.59%. Phylogenetic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groups of IBVs circulating in China and the disease outbreaks might have been caused by infection of multiple strains of IBV.  相似文献   

19.
One IBV isolate, SC021202, was isolated from the kidneys of the infected young chickens by inoculating embryonated eggs, and its morphology, physiochemical and haemagglutonating properties were detected. Virulence of the isolate SC021202 was determined with specific pathogen-free (SPF) chicken inoculation. Nucleotide acid sequence of S1 gene of the isolate SC021202 was further sequenced and analysed. The physiochemical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isolate SC021202 were in accordance to that of typical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 (IBV). In a pathogenicity experiment, the clinical signs and related gross lesions resembling those of field outbreak were reproduced and the virus isolate SC021202 was re-isolated from the kidneys of the infected chicken. Sequence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full length of the amplified S1 gene of the isolate SC021202 was composed of 1931 nucleotides, coding a polypeptide of 543 amino acid residues. Compared with IBV strains from GenBank, the nucleotide and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S1 gene of the isolate SC021202 shared 60.0-91.4% and 49.1-88.9% identities, respectively. A nucleotide fragment of 'CTTTTTAATTATACTAACGGA' was inserted at nucleotide site 208 in the S1 gene of the isolat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BV isolate SC021202 was a new variant IBV isolate and responsible for field outbreak of nephrit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