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番鸭细小病毒病(Muscovy duckling parvovirosis,MDPVS)又称3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引起,以1~3周龄雏番鸭为易感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病毒病.临床以腹泻、呼吸困难、脚软、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症状,其致死率达50%~80%[1].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enteritis,DVE),又称鸭瘟(Duck plague,DP),是由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常见于鸭、鹅等雁行目禽类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正鸭瘟(Duck plague,DP)俗称"大头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及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1]。本病的特征是体温升高,病鸭肿头流泪,下痢,食道黏膜出血或坏死,两腿麻痹,排出绿色稀粪,剖检特征可见心脏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肝脏肿  相似文献   

3.
鸭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又名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是能够引起鸭、鹅和天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接触性的传染病.其特征是侵害血管、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出现病变及实质器官有退行性的病变.鸭肠炎病毒自出现到现在已有80多年的历史,本文简要阐述鸭肠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正>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1]。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  相似文献   

5.
蔡宝祥 《中国家禽》2003,25(11):25-26
1 鸭瘟 鸭瘟(Duck plaque)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  相似文献   

6.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又称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是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成员之一,主要引起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发生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 ),又名鸭A (Duck plague),俗称"大头瘟",是鸭、鹅及多种雁形目动物的一种急性、高致死率传染病.该病以前在我国广大养鸭地区散在发生,而且多见于成年种鸭和蛋鸭.  相似文献   

8.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1945年Levine和Fabricant首次发现该病[1],并于1950年首次在美国纽约长岛鸡胚中分离到病  相似文献   

9.
鸭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duck plague)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引起的鸭、鹅和天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血管破坏、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破溃、淋巴器官损伤和实质器官变性.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发展.主要对鸭瘟病毒的病料采集和保存、分离培养、理化特性及血清学诊断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更好地防控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导读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ew gosling type viral enteritis virus,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后1-3,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其是一种能引起3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发病的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综合病例)和病理变化(后期死亡雏鹅病变及其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极相似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简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内雏鸭,以肝炎为特征[1].……  相似文献   

12.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该病以流行广泛、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为特征。鸭瘟病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其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试验以鸭瘟病毒河南  相似文献   

13.
<正>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Mink parvoviral enteritis),又称水貂传染性肠炎(Mink infectious enteritis),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水貂肠炎病毒(Mink enteritis virus,MEV)引起的患貂以剧烈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和高致死性传染病。该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养貂业较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之一,给水貂养殖业造成了巨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1950年用鸡胚分离  相似文献   

15.
人工感染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DEV)CH强毒株感染成年鸭复制鸭病毒性肠炎急性病例,分别于接种后不同时间,取心、肝、肾、脾、胸腺、十二指肠、法氏囊、脑和胰组织,制作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病变最早发生于肝和肾,而鸭死亡后以免疫器官和消化器官损伤最严重;各种细胞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肿胀,染色质或浓缩、碎裂或溶解,线粒体溶解成空泡样结构,其他细胞器破坏;脾、胸腺、法氏囊以及小肠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在感染24h后,在出现细胞坏死的同时还出现较为明显的细胞凋亡变化;而鸭死亡后淋巴细胞主要表现为黑洞核样变化,整个细胞凝聚深染,染色质固缩,细胞浆均质深染,细胞膜模糊或不完整。  相似文献   

16.
鸭瘟又称为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和雁等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软弱、下痢、流泪、部分病鸭头颈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糜烂、淋巴器官受损和实质器官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特征。本病病原俗称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 DPV)或鸭肠炎病毒(Duck en-teritis virus, DEV),一般认为只有一种血清型。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11年将该病原种名改为鸭疱疹病毒1型(Anatidherpesvirus 1, AnHV1),将其归属于疱疹病毒科、α-疱疹病毒亚科、马立克氏病毒属。该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过滤性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80纳米,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鸭细小病毒病是由鸭细小病毒(Duck parvovirus,DP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雏鸭易感,临床主要表现为气喘、脚软和渗出性肠炎,死亡率约50%~80%,在世界各养鸭地区都有分布,其预防和控制已直接关系到水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发展[1]。临床和实验室试验证实番鸭细小弱毒疫苗是预防控制该病最有效措施,而对细小病毒特异性抗体的监测是评价疫苗免疫效果及鸭群合理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2]。目前国内已经报道[3]的检测番鸭细小病毒抗体的方法有血清微量中和试验、微量点凝试验、胶乳凝集反应、琼脂扩散试验,  相似文献   

18.
鸭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瘟( duck plague,DP)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enteritis,DVE),是由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引起的鸭、鹅等水禽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在我国有些地方俗称“大头瘟”.本病最早由Baudet (1923)报道在荷兰家鸭中暴发,随后1930年、1 942年、1952年和1959年多次暴发,但初期一些研究者误认为与鸡瘟有关,直到1942年Bos等通过进一步观察研究确证为一种新的独特的鸭病毒病,第一次提出鸭瘟的名称[1].  相似文献   

19.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临床上具有明显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样出血为特征。其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至3周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感染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和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  相似文献   

20.
鸭肝炎流行动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肝炎(Duck hepatitis,DH)又称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我国自1958年在上海发现本病,至1996年前后,各地暴发与流行的鸭肝炎病原均属于标准DHV-Ⅰ型,其疫情可以被标准DHV-Ⅰ型疫苗及抗体良好控制。1996年福建林世棠报道在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