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低分子质量、富含半胱氨酸、高度诱导性的内源金属结合蛋白。采用RACE技术,首次获得了褶牡蛎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500bp,由长54bp的5′非翻译区,122bp的3′非翻译区和324bp的开放阅读框组成,共编码107个氨基酸。该蛋白序列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28%),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富含金属硫蛋白典型的Cys-X(1-3)-Cys结构,存在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金属硫蛋白特征序列,是金属硫蛋白家族成员。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褶牡蛎体内3种组织(内脏团、鳃、外套膜)中金属硫蛋白mRNA组织特异性表达以及重金属(Cd~(2+)、Zn~(2+))慢毒胁迫效应。结果表明,金属硫蛋白mRNA在褶牡蛎内脏团中相对表达量最高;褶牡蛎内脏团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量与重金属胁迫时间呈现出一定时间效应关系,从胁迫开始至7d表现为正调,而7~10d开始为负调,Cd~(2+)胁迫和Zn~(2+)联合Cd~(2+)胁迫下金属硫蛋白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最大表达量为对照组的42.5倍(Cd),Zn~(2+)联合Cd~(2+)胁迫表现为拮抗作用。本试验结果为生产实践上在多种重金属污染下应用金属硫蛋白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水域污染状况,保护水生生态环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张海琛  马清花  许保可  阿琳林  梁健 《水产学报》2023,47(12):129102-129102
为探究青海湖裸鲤在盐碱耐受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变化,对青海湖河口水域以及入湖淡水河——泉吉河中的青海湖裸鲤的鳃、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青海湖裸鲤耐盐碱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免疫、代谢、渗透相关基因。结果显示,使用Trinity对所有样本质控数据(clean data)进行从头组装后共得到541 429个非冗余的序列(unigene),N50平均长度达612 bp。经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共有832个基因在2个区域中的青海湖裸鲤鳃、肾脏中共表达。经GO功能注释分析,注释到结合(binding)、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单一生物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的DEGs占比较多。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与免疫、代谢、渗透相关的通路得到了富集。根据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实验初步筛选到了青海湖裸鲤渗透相关基因,主要包括钠/钾转运ATP酶(sodium/potassium-transporting, ATPase)、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  相似文献   

3.
以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采用半定量和定量PCR法研究HCO-3分泌相关基因SLC4(solute carrier family 4)和SLC26(solute carrier family 26)家族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组织分布情况,并对不同盐碱环境下肠道中SLC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分析,揭示青海湖裸鲤适应盐碱环境的肠道调节机制。结果表明,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在青海湖祼鲤鳃、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肠道中的表达量较高,其中slc26a6在肠道中高表达,而在鳃中表达量极低,表现出组织特异性;在碱度组[盐度1.31±0.02,碳酸盐碱度(30.66±0.08)mmol·L-1]、盐度组[盐度15.02±0.02,碳酸盐碱度(2.12±0.05)mmol·L-1]和湖水组[盐度14.84±0.03,碳酸盐碱度(29.57±0.11)mmol·L-1]青海湖裸鲤肠slc4a1、slc4a2、slc4a4和slc26a6基因的表达量在胁迫4 d过程中均呈现出先升高后回落的现象,其中湖水组裸鲤肠SLC4、SLC26家族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明显,尤其是slc26a6基因表达量最高上升为对照组的4.9倍,同时,湖水组裸鲤直肠排泄HCO-3浓度也最高,说明盐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通过肠道Cl–/HCO-3交换子(slc4a1、slc4a2、slc26a6)、Na+–HCO-3联合转运子(slc4a4)分泌和排泄机体内积累的碱,这一调节途径有助于青海湖裸鲤补偿因水环境中盐碱度升高而造成的渗透及酸碱失衡。  相似文献   

4.
《海洋渔业》2021,43(5)
通过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转录组数据获得热激蛋白60基因(GpHsp60)的序列片段,利用RACE克隆完善GpHsp60的mRNA全序列,得到序列全长2 995 bp:包括开放阅读框1 728 bp, 5′UTR和3′UTR分别为137 bp和113 bp;编码氨基酸575个,分子量为61.34 kDa,理论等电点为5.38,具有线粒体Hsp60高度保守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青海湖裸鲤幼鱼受碳酸盐碱度(29 mmol·L~(-1))胁迫后,GpHsp60基因在脑、鳃、肝、肾、心脏、肠、肌肉、脾脏和皮肤等组织都有所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胁迫组青海湖裸鲤幼鱼鳃(1.99倍)、脑(1.95倍)、肝脏(3.52倍)、心脏(2.29倍)、肌肉(3.53倍)和肾脏(4.34倍)中GpHsp60基因都呈现高表达,说明以上组织细胞中的Hsp60可能被招募参与应答水环境碱度胁迫;而肠(0.257倍)和脾脏(0.251倍)组织中的Hsp60表达量却呈现下降,这可能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效率降低有关;皮肤组织在受碱度胁迫后GpHsp60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表明青海湖裸鲤幼鱼皮肤组织未参与对碳酸盐碱度胁迫的应答。研究结果为揭示Hsp60基因在青海湖高碳酸盐碱度环境中生活的特有物种青海湖裸鲤在碱度胁迫下发挥的作用,为探讨和研究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水生生物体内分子响应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裸鲤是唯一一种适应青海湖高盐碱水环境的鲤科鱼类。苯丙氨酸-X-酪氨酸-天冬氨酸(FXYD)家族是一类小分子单跨膜蛋白,具有调节离子通道作用,在多种生物的盐度胁迫和盐度适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基于青海湖裸鲤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到16个青海湖裸鲤FXYD(gpFXYD)基因,通过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16个gpFXYD基因成员分属于5个亚型。共线性分析表明,青海湖裸鲤FXYD基因家族中12个成员起源于全基因组复制,且与斑马鱼FXYD基因存在共线性,推测全基因组复制导致了青海湖裸鲤FXYD基因的加倍。分子进化分析显示,gpFXYD1b/1c和gpFXYD5c/5d基因的进化选择压力(Ka/Ks)>1,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正选择,可能发生了适应性进化。不同亚家族在青海湖裸鲤多种组织表达中,gpFXYD1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的心脏和脑组织特异性表达,而gpFXYD7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的脑组织中特异表达,分析gpFXYD基因不同亚型可能在不同组织中发挥功能。组织表达中,gpFXYD5s、gpFXYD6s、gpFXYD11s基因在青海湖裸鲤肾脏和鳃组织中出现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血液和肝脏组织对急性低氧胁迫的生理响应,将体质量(25.3±3.4)g的1龄青海湖裸鲤放在透明密封的(长33 cm×宽22 cm×高18 cm)水槽中,每槽22尾。急性低氧处理前,水槽持续充氧,水体溶解氧浓度为(8.1±0.2)mg·L-1(对照组)。急性低氧胁迫时,终止充氧,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水槽上方,水槽内水体溶解氧浓度快速下降(试验组)。当半数青海湖裸鲤出现如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身体失衡等缺氧症状时[约(43±2)min,溶解氧约为(0.46±0.03)mg·L-1],测定水体溶解氧浓度,同时取样测定青海湖裸鲤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及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急性低氧胁迫后,青海湖裸鲤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其中Na+、K+、Mg2+、Cl-和尿素氮(BUN)浓度与胁迫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a2+浓度显著高于胁...  相似文献   

7.
高碱环境下青海湖裸鲤氮废物排泄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个体生理学及定量PCR方法,研究了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在32 mmol/L(CA32)和64 mmol/L(CA64)碳酸盐碱度胁迫下氮废物排泄规律及鳃和肾组织中Rhesus type b glycoproteins(Rhbg)、Rhesus type c2 glycoproteins(Rhcg2)与urea transporter(Ut)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在32 mmol/L碱度胁迫整个过程中及64 mmol/L碱度胁迫初期裸鲤氨氮排泄率显著降低,但在64 mmol/L碱度胁迫8~20 h、24~72 h时氨氮排泄率基本恢复到胁迫前水平,在32 mmol/L碱度胁迫12~16 h、20~24 h及64 mmol/L碱度胁迫16~48 h时尿素氮排泄率显著升高。定量PCR结果显示,Rhbg、Rhcg2、Ut基因在胁迫过程中都有表达上调趋势,其中32 mmol/L碱性环境下鳃组织中Rhbg基因在胁迫12 h时表达明显上调;64 mmol/L碱性环境下鳃组织中Rhcg2基因在胁迫6 h、48 h、72 h表达明显上调,Ut基因在胁迫6 h表达明显上调,肾组织中Rhcg2基因在胁迫6 h表达明显上调。以上结果表明,裸鲤在高碱环境下虽然前期氮废物排泄受到抑制,但后期会通过启动Rh基因高表达恢复氨氮排泄,同时启动Ut高表达来增加尿素氮排泄来进行氮废物排泄。这一特殊氮废物排泄策略有助于裸鲤更好地适应高碱性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盐度25和水温26~28℃下,将壳长为(35.32±0.89)mm的青蛤暴露于Zn~(2+)质量浓度10.00、19.95、39.81、79.43、158.49、316.23mg/L试验组及空白对照组,得出Zn~(2+)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和安全质量浓度;之后又研究了Zn~(2+)在青蛤鳃和内脏团中的蓄积和血淋巴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Zn~(2+)的96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1.56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92mg/L;96h半致死质量浓度下,Zn~(2+)在青蛤鳃中蓄积速度快于内脏团,血淋巴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先诱导再抑制的趋势,安全质量浓度下无明显变化,但均高于对照组;两种组织中的Zn~(2+)质量浓度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青蛤健康养殖和毒理学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洋渔业》2021,43(3)
为探索SLC蛋白抑制剂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肠道HCO~-_3排泄及酸碱调节的影响,实验设置淡水组及青海湖盐碱水组(以下简称湖水组),通过注射4,4′-二异硫氢基芪-2,2′-二磺酸(4,4′-diisothiocyanatostilbene-2,2′-disulfonic acid disodium salt hydrate, DIDS)控制SLC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蛋白活性,检测裸鲤肠道排泄HCO~-_3含量、血液血气指标以及肠道SLC4A1、SLC4A2、SLC4A4、SLC26A6基因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湖水组裸鲤的血液pH较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_(CO_2)显著降低(P0.05),肠道排泄HCO~-_3浓度显著升高(P0.05),肠道SLC4A1、SLC4A4、SLC26A6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在注射DIDS后,淡水组裸鲤血液pH及HCO~-_3浓度显著上升(P0.05),P_(CO_2)显著降低(P0.05);湖水组裸鲤血液pH及HCO~-_3浓度也显著上升(P0.05),肠道排泄HCO~-_3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裸鲤在盐碱环境下会增加肠道HCO~-_3排泄,但在SLC家族蛋白受到抑制后排泄量降低,相应的血液pH升高、酸碱失衡。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SLC家族蛋白可能对青海湖裸鲤适应高盐碱环境发挥了补偿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该实验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即22℃、27℃和32℃,以27℃为对照组,胁迫时间48 h,分别测定胁迫前后其代谢酶、离子酶活性以及血清中离子浓度。结果显示,2个实验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的变化趋势相反,肝脏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趋势也不同;2个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变化趋势相反,而酸性磷酸酶(ACP)变化趋势相同,乳酸脱氢酶(LDH)在22℃实验组出现波浪式变化(P0.05);血清钠(Na+)、钾(K+)、氯(Cl-)、钙(Ca2+)在各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鳃Na+/K+-ATP酶活性在32℃实验组出现下降趋势,肾脏Na+/K+-ATP酶活性在22℃实验组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2个实验组鳃Ca2+/Mg2+-ATP酶活性和肾脏Ca2+/Mg2+-ATP酶活性皆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正常代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胁迫,以使其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体重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排氨率和排氨量的影响,在21℃左右的水温下,结合对青海湖裸鲤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的测定,采用酚盐分光光度法测定并研究了不同体重下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排氨率。结果表明: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在基础呼吸代谢过程中其排氨量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呈幂指数关系。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的排氨率等也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排氨率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面临盐度胁迫时的分子应答机制, 本研究克隆了青海湖裸鲤葡萄糖调节蛋白 78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 kD, Grp78)基因, 并采用 qPCR 法检测 5‰, 10‰和 15‰盐度胁迫后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的应答模式。结果显示, 青海湖裸鲤 Grp78 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 1962 bp, 编码 653 个氨基酸, 并包含 HSP70 超家族保守结构域。Grp78 在青海湖裸鲤 9 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其中在肠道、肝脏和心脏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组织(n=3, P<0.05)。在鳃组织中, 随着盐度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 Grp78Hyou1Prdx1Nqo1 UBC 基因的表达先被抑制, 随后逐渐上调, 而 DNAJC2、Cu/Zn-SOD、Mn-SOD Hmox1 基因的表达则先上调后逐渐下调, 随后又上调; 在肾脏和肝脏中, DNAJC2Cu/Zn-SODMn-SODHmox1 Nqo1 基因的表达也呈现类似的先上调后下调再上调的模式。以上结果表明,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对盐度胁迫具有复杂的响应, 可能参与了青海湖裸鲤适应和应对盐度胁迫的过程。此外, Grp78 及其相关基因 Hyou1、DNAJC2、Hmox1、Nqo1、UBC、Prdx1、 Cu/Zn-SOD Mn-SOD 参与了机体抗氧化应激调节, 在减少盐度损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N)属苏/丝氨酸蛋白磷酸酶,在软体动物的抗菌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CN基因α型催化亚基(HcCnAα)的cDNA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成功构建pET30a-HcCnAα原核表达载体,将诱导表达、纯化、复性后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和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健康状态和感染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irescens)GL2后HcCnAα在三角帆蚌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HcCnAα cDNA全长2 737 bp,其中3’UTR长131 bp,5’UTR长1 154 bp,CDS区为1 452 bp,编码483个氨基酸,序列包含蛋白磷酸酶保守的PP2Ac结构域;WB和qPCR结果显示,HcCnAα在三角帆蚌各组织中广泛存在,并在闭壳肌、足、性腺、鳃中的表达量较高,在血液中的表达量最低;维氏气单胞菌GL2感染三角帆蚌后3 h到24 h,鳃中HcCnAα的表达量显著升高,6 h时闭壳肌中表达量也显著升高,感染后24 h,肝脏、斧足、血液、外套膜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感染后48 h,闭壳肌、鳃、外套膜、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CnAα基因与其它物种CnAα基因高度相似,具有保守的PP2Ac结构域,在各组织中普遍表达,并参与了三角帆蚌在细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本研究首次克隆了三角帆蚌HcCnAα基因并制备了多克隆抗体,揭示了HcCnAα基因参与三角帆蚌的抗感染免疫应答,为深入研究三角帆蚌的免疫调控机制和疾病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几种重金属离子对半滑舌鳎组织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室条件下,1龄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G櫣nther)暴露在浓度为0·1×10-6mg/L的Pb~(2+)、Zn~(2+)、Cd~(2+)、Cu~(2+)溶液中。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半滑舌鳎的行为发生一定的变化:Cd~(2+)、Cu~(2+)组的鱼行动缓慢,应激性很差,偶尔还出现不协调的颤抖性游泳行为,试验结束时几乎不摄食;Pb~(2+)和Zn~(2+)组的鱼游动积极,与实验前无大差别。利用常规组织切片法检查Pb~(2+)、Zn~(2+)、Cd~(2+)、Cu~(2+)对半滑舌鳎鳃、肝脏、肾脏、脾脏、脑的组织损伤情况。结果显示,Cd~(2+)、Cu~(2+)对鳃、肝脏和肾脏的损伤最为严重,引起了次鳃小瓣结构的崩溃;肝脏细胞脂肪颗粒的变形和大量堆积,造血组织坏死;肾小球结构溃解和管细胞肥大。Pb~(2+)、Zn~(2+)组鱼次鳃小瓣基部上皮呈空泡状,粘液细胞数量减少,氯细胞肥大增生;肝脏脂肪颗粒堆积,肝细胞肥大增生;肾脏血细胞坏死,肾小管形态溃解和管细胞增生。对脾脏和脑的损伤未观察到。将行为学变化和生理损伤结合可以对在人工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的污染及早提出预警。  相似文献   

15.
<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是青海省特有的一种土著鱼类。经过这些年对青海湖裸鲤的研究,其淡水全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为了保护和开发这一资源,笔者在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对青海湖裸鲤进行了商品鱼的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源养殖鱼种来源于青海湖裸鲤原种场西6号鱼池的青海湖裸鲤2龄鱼种,数量为6000尾,放养规格平均为28.54克/尾。2.试验鱼池位于西宁市城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重金属离子Cu~(2+)、Cd~(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急性毒性效应,设置了6个浓度梯度和3个处理时间,观察记录方格星虫死亡情况及组织形态图检。结果表明:1)在具有一定Cu~(2+)和Cd~(2+)浓度处理中的光裸方格星虫均呈现中毒现象,光裸方格星虫的死亡率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具有明显的剂量与时间效应。2)Cu~(2+)对光裸方格星虫的毒性大于Cd~(2+),Cu~(2+)对光裸星虫的48 h LC_(50)和72 h LC_(50)值分别为10.60mg/L和4.36 mg/L,Cd~(2+)的48 h LC50和72 h LC_(50)分别为11.95 mg/L和5.76 mg/L。3)光裸方格星虫的食道及胃肠道是重金属离子的主要侵害部位,也是较先受到毒性作用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Cu~(2+)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的毒性效应,开展了厚壳贻贝幼体在Cu~(2+)水溶液中的96h急性毒性效应实验及7d胁迫实验,将厚壳贻贝内脏团、鳃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脂质过氧化水平(Lipid peroxidation, LPO)以及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s,MT)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Integrated biomarker response, IBR)指数整合4种生物标志物。结果显示,Cu~(2+)对厚壳贻贝幼体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55mg/L,内脏团、鳃组织各个生物标志物指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内脏团、鳃组织SOD、CAT活性以及鳃组织MT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内脏团组织MT含量及内脏团、鳃组织MDA含量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IBR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内脏团组织IBR值高于鳃组织。研究表明,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与Cu~(2+)暴露浓度有关,IBR分析可以辨别不同暴露浓度之间的差异,可以作为量化污染物暴露效应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棒叶蕨藻变种(Caulerpa sertularoides f.Longipes)对重金属离子胁迫的生理响应,通过恒温光照培养方法探讨棒叶蕨藻变种在重金属铜离子(Cu~(2+))、铅离子(Pb~(2+))、镉离子(Cd~(2+))的胁迫下对其日特定生长率(SGR)、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a(Chl-a)、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的胁迫会影响藻体的正常生长,SGR均出现负增长,可溶性蛋白和Chl-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其中Cu~(2+)的影响尤为明显;重金属对藻体生长的抑制能力大小为Cu~(2+)Pb~(2+)Cd~(2+);3种重金属离子对SOD和GST影响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除了Cd~(2+)对SOD影响峰值出现在5.00 mg/L之外,其他处理组的峰值均出现在质量浓度为2.50mg/L时。研究结果可为棒叶蕨藻变种的重金属胁迫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用生命表统计学方法,在0.5×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密度下研究了Zn~(2+)浓度(20.0、50.0、80.0、110.0和140.0μg/L)对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生命表统计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Zn~(2+)浓度对多刺裸腹溞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有显著影响(P0.05),藻密度对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藻密度和Zn~(2+)浓度间的交相互作作用对多刺裸腹溞各主要生命表统计学参数都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三食物密度间,多刺裸腹溞的世代时间在1.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显著短于0.5×10~6和2.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在1.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最高,2.0×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最低。50.0和80.0μg/L的Zn~(2+)使多刺裸腹溞的种群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它各Zn~(2+)浓度组。Zn~(2+)浓度与多刺裸腹溞的生命表统计学参数中的生命期望和平均寿命在0.5×10~6 cells/mL食物密度下存在着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可分别描述为:e0=-0.004x~2+0.063x+348.604(R~2=0.434, P0.05)和t=-0.025x~2-0.507x+84.468(R~2=0.434, P0.05)。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裸鲤与鲤、鲫、草鱼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凯 《淡水渔业》2001,31(5):49-51
本文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4 种鲤科鱼类,即裂腹鱼亚科的青海湖裸鲤、鲤亚科的鲤和鲫鱼、雅罗鱼亚科的草鱼基因组DN A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探讨青海湖裸鲤的系统分类位置.遗传距离指数计算结果显示,鲤亚科2个鱼种间的相似性显著高于青海湖裸鲤和草鱼间的相似性,而裂腹鱼亚科的青海湖裸鲤与另两个鲤亚科三种鱼类之间的差异(0.8769、0.7145、0.6930)明显高于雅罗鱼亚科草鱼与鲤亚科鲤、鲫鱼之间的差异(0.4718、0.5218).在此基础上讨论了RAPD技术适用性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