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强壮箭虫Sagitta~a为试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索溶液浸泡、冷滴片、空气干燥及Giemsa染色等方法,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壮箭虫有9对染色体,其中6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2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其核型公式为2n=18=12M+2SM+4T。文中还比较了两种箭虫的染色体核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怀头鲇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10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的计数结果,确定怀头鲇Sihurus soldatovi的2倍染色体数为2n=58。由所测得的核型参数和Levan等提出的染色体划分标准得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为2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为7对。染色体总臂数(NF)为98,怀头鲇的核型公式为2n=58=24m+16sin+14st+4t。  相似文献   

3.
番鸭,家鸭及其属间杂种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骨髓细胞染色制片法,分析了番鸭,白羽蛋鸭及其杂种F1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核型。三种鸭的染色体数目2n绝大多数为78,番鸭的第1号染色体是亚中着丝点染色体(sm)白羽蛋鸭是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第2号均为中部着的丝点染色体(m);性染色体为zz(♂)/zw(♀)型,番鸭的z染色体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白羽蛋鸭为亚端着丝点染色体(st)其余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t)番鸭和家鸭的第1号染色体和z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华山松(Pinus armamdii Franch)的核型。华山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11对(No·1~11)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另一对(No·12)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且染色体均显示带纹结构。  相似文献   

5.
珍稀植物蒙古莸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首次研究了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olica Bunge)根尖染色体的数目、核型.结果表明:蒙古莸染色体为二倍体,数目2n=26,基数x=13;相对长度组成I.R.L.= 6L+6M2+8M1+6S,即具3对长染色体,3对中长染色体,4对中短染色体和3对短染色体;臂比值变化范围是1.02~2.18,核型公式为2n=2x=26=22m+4sm,中期染色体具11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属于"2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48%,未观察到次缢痕和随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细胞学层面分析LA百合品系的遗传特点,为百合遗传育种中亲本选择和后代鉴定提供可靠的染色体信息。[方法]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用Olympus(BX-51)显微镜进行镜检,分析8个LA百合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结果]8个LA百合品种均为三倍体(2n=3x=36),‘Serrada’核型为3A型,其余7个品种均为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1.84%~76.33%;染色体主要由2~3对中部着丝点(m)或近中部着丝点(sm)及近端部(st)和端部着丝点(t)组成;品种间次缢痕的位置和数目有差异。[结论]染色体的随体、次缢痕的特征可作为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依据;大多数LA百合杂种系都含有基因组重组染色体,可用于筛选目标性状优良的子代。  相似文献   

7.
赖双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9-10710
[目的]为特种野猪的遗传学研究、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用外周血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宁波特种野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为38,其中,A组由1~5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B组由6~7号2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C组由8~13号6对染色体组成,属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D组由14~18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X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与家猪相同,但核型有些差异。特种野猪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有5对,与家猪的正好相反。[结论]特种野猪的核型可能是一些罗伯逊易位个体与正常核型个体间反复杂交,染色体重新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对1-6-300/55小粒裸燕麦(Avena,nudibreris)进行染色体组型研究。采用根尖压片法观察鉴定该品种染色体数目为2n=2x=14是稳定的二倍体。对其染色体结构、功能、形态进行了研究。1-6-300/55的七对染色体中有4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2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对具有随体的染色体(Sat),其染色体组型为:2n=4M+2SM+1Sat。没有近端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实验结果证明;该品种为二倍体小粒裸燕麦,确定了7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点,次缢痕的位置。它不同于我国二倍体裸燕麦,属于另一个种.为今后的燕麦分类,杂交育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广东韶关地区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方法]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并比较了同种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结果]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的核型为2n=26=14m+12Sm,NF=52,黑斑蛙的核型为2n:26=16m+8Sin+2St,NF=50,均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虎纹蛙、黑斑蛙分布广泛,生存在不同地理纬度,种群长期地理隔离,加上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广东韶关虎纹蛙、黑斑蛙与其他地理居群的虎纹蛙、黑宽蛙核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地宝兰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研究地宝兰[C.eodorum densiflorum(Lam.)Schltr]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地宝兰的染色体数目2n=54,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54=36m+14sm+4st,主要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核型分类为2C型,比较对称,属于小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广东韶关地区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方法]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黑斑蛙的核型,并比较了同种蛙不同地理居群的核型。[结果]广东韶关地区的虎纹蛙的核型为2n=26=14m+12Sm,NF=52,黑斑蛙的核型为2n=26=16m+8Sm+2St,NF=50,均由5对大染色体和8对小染色体组成。同一种蛙的不同地理居群之间在Sm数目和顺序、次缢痕或随体的位置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结论]虎纹蛙、黑斑蛙分布广泛,生存在不同地理纬度,种群长期地理隔离,加上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能是导致广东韶关虎纹蛙、黑斑蛙与其他地理居群的虎纹蛙、黑斑蛙核型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蝌蚪在不同生长发育变态时期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比值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牛蛙蝌蚪在后肢长出前、后肢长出后到前肢长出前、前肢长出后这3个阶段,尾长/体长、消化道长/体长比值的差异显著,说明此为蝌蚪形态的剧变时期。牛蛙蝌蚪体长生长方程Lt=3.738[1-e-0.0948(t+1.2529)];体重生长方程Wt=123.65[1-e-0.9852(t+1.4058)]2.1819;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0.074 2 L3.067。温度对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在22℃以上时,蝌蚪才能完成变态发育,并以在30℃时的变态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三种豆类植物———蚕豆、豌豆、大豆、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不同类型的染色体 ,研究了其核型 ,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蚕豆属于大型染色体 ,6对染色体平均长度为 11 33μm ,核型分类为2A ,核型公式为 2n =2x =12 =4m + 4Sm (2SAT) + 2ST + 2T ,豌豆属于中等大小染色体 ,7对染色体平均长度为 5 5 0μm ,核型分类为 2A ,核型公式 2n =2x =14=2M + 4m + 8sm ;大豆属于小染色体 ,2 0对染色体的平均长度为 1 93μm ,核型属于 2B类型 ,核型公式为 2n =2x =40 =2M + 30m + 8sm (2SAT)  相似文献   

14.
虎纹蛙白内障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免疫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海南养殖虎纹蛙白内障病病原及其免疫学防治方法。对该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鉴定表明,被分离出的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在所实验的20种抗菌药物中,该菌只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而对其他18种药物均不敏感。通过筛选该病原强毒株制备甲醛灭活疫苗,对健康虎纹蛙进行免疫接种后,可明显提高其对该病的抵抗能力,表明在生产上用免疫学方法防治该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海南养殖虎纹蛙白内障病病原及其免疫学防治方法。对该典型患病个体进行病原分离并鉴定表明,被分离出的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在所实验的20种抗菌药物中,该菌只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头孢哌酮中度敏感,而对其他18种药物均不敏感。通过筛选该病原强毒株制备甲醛灭活疫苗,对健康虎纹蛙进行免疫接种后,可明显提高其对该病的抵抗能力,表明在生产上用免疫学方法防治该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甘蔗斑茅杂交后代BC_1的染色体核型及染色体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蔗斑茅杂种BC1后代崖城01-21和崖城01-36进行内转录间隔(ITS)鉴定和染色体计数与核型分析,探讨甘蔗斑茅杂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行为.结果表明,崖城01-21的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4=100m+4 sm(4SAT),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4.25,平均臂比1.35,染色体属2C型,分子鉴定结合细胞学研究表明其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其染色体遗传为n+n;崖城01-36经ITS鉴定为真实杂种,其体细胞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32=130m+2 sm,最长与最短染色体的长度比为3.94,平均臂比1.27,染色体属2B型,结合其性状的进展,推断亲本向其传递染色体可能以2n+n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化木耳菜Basella alba染色体制片条件,并了解其核型特征,为今后研究不同类型木耳菜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木耳菜品种‘大叶木耳菜’为材料,对影响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取材部位、预处理时间和解离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木耳菜主根根尖的分裂相细胞和中期分裂相细胞比例最多;0.002 mol·L-1的8-羟基喹啉预处理6 h,木耳菜染色体收缩性最好,形态最佳,分散性好;在60℃下1mol·L-1的HCl解离8 min,木耳菜染色体着色良好且细胞质透明,对比度高。木耳菜的核型公式为2n=2x=44=38m(2SAT)+6sm,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0 M2+22 M1+2 S,染色体长度比为1.93,染色体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3.13%~6.06%,着丝粒指数变化范围为35.19%~47.86%,臂比值变化范围为1.09~1.84,第10、16、17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3对染色体具有随体,木耳菜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89%,核型按分类标准属1A型。【结论】明确了木耳菜染色体制片的最佳条件参数,并从细胞遗传学角度揭示了木耳菜的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浙江产黄精属植物一新变种--古田山黄精,并对其与近似种在形态学和核型上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如下:古田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var.gutianshanicuym),2n=2χ=24=1 4m+4sm+6st(2 sc);多花黄精(P.cyrtonema),2n=2χ=22=10m+8sm+4st;长梗黄精(P.filipes),2n=2χ=16=8m(4sat)+8sm.长梗黄精的核型属于2B型;多花黄精属于3B型;古田山黄精属于2C型,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数据统计表明叶片宽度、总花梗长度是古田山黄精与其原变种多花黄精的主要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19.
虎杖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虎杖主要农艺性状间及其与单株产量间的相关关系,为虎杖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参考,对采自川渝两地19份虎杖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y)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主根粗(x8)茎叶鲜重(x9)分枝数(x4)茎粗(x2)主根长(x6)冠幅(x5)株高(x1)主茎叶数(x3)侧根数(x7)。最佳回归方程y=-84.867+6.900x3-46.376x4+1.238x5+225.457x8+0.983x9,R2=0.909,F=23.988**,即主茎叶数、分枝数、冠幅、主根粗和茎叶鲜重是影响虎杖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茎叶鲜重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次是分枝数,第三是主根粗。茎叶鲜重、分枝数和主根粗是虎杖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性状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虎杖高产株型为茎叶茂盛,分枝数较少,主根较粗,主茎叶数、冠幅适中的植株。  相似文献   

20.
以‘美酒’(Spathiphyllum ‘Mojo’)、‘绿巨人’(Spathiphyllum ‘Sensation’)、‘皇后’(Spathiphyllum ‘Queen’) 3个不同叶型的白掌(Spathiphyllum )品种为材料,测定了其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面积、叶脉数、叶厚度、叶尖夹角和叶片全长,定量分析了叶片生长性状、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构建了主要性状的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叶长度与宽度随时间变化的生长进程二维构图呈漏斗形;叶片宽度、叶长、叶面积、叶全长随时间进程而产生较大变化。生长完成的叶片形态在品种间差异显著,叶全长、叶片长度、叶厚度等是叶部形态产生差异的主要性状。选择叶片宽度、叶长、叶面积、叶全长构建了Logistic生长模型y=K/(1+ae?bt),这几个性状生长方程的拟合度R2均超过0.97,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关系数超过0.99,说明这个数学模型能很好地揭示白掌叶片的生长规律。基于生长模型方程求导,结合叶片形态变化,可将白掌叶片生长过程分为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后期3个时期。3个品种的8个叶片性状变异系数分布从18.07%到88.8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H′在2.94~3.28之间,表明性状有遗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