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温对方格星虫幼体发育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兰国宝 《水产学报》2007,31(5):633-638
研究了温度对方格星虫浮游期海球幼体发育和附着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实验用的亲虫来自本地海区,试验幼体通过人工催产和孵化获得。结果表明,浮游期海球幼体的发育时间与温度变化的关系极密切,并遵从Log istic曲线分布。适宜的发育温度为27.5~32.0℃之间。幼体变态发育的临界温度为27.5~28.0℃,适宜水温30.0~34.0℃之间。在30℃以上进行变态发育的幼体,变态率和变态成活率都明显提高,变态后成活率达20%以上。本文还讨论了中国方格星虫自然分布与海区水温分布的关系,认为方格星虫的自然分布自北向南增高的原因与水温有关。  相似文献   

2.
邹杰  杨家林  彭慧婧 《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204-206, 209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3.11×104、2.70×104和1.75×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4.4±2.8)%、(87.6±1.9)%和(83.4±2.4)%;海球幼体体长日均增长49 μm、65 μm和46 μm,变态成活率(27.3±6.3)%、(32.2±4.6)%和(37.8±5.9)%;随着培育产卵次数增多,亲虫的死亡率升高,相对个体产卵量减少;海球幼体变态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后稚虫的生长速度与后期海球幼体的大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裸体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2008~2011年在福建开展裸体方格星虫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结果。每年3~5月从福建沿海采集一定数量的裸体方格星虫亲体,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在海水盐度26~32、水温28.5~30.5℃条件下,孵出的海球幼体经9~13d的培育,变态为稚虫,再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育,达到体长1.0~2.8cm的星虫幼苗。2008、2009、2011年分别培育出方格星虫幼苗1.779×106条、2.88×106条和5.526×106条。  相似文献   

4.
通过人工培育方法,在岩虫亲体3种培育密度(100、200、300尾/m2)于水温(25±0.6)℃、盐度(31±0.5)条件下,获得幼体0.58×104~1.5×104尾;由3种幼虫培育密度(0.2×104尾/m2、0.5×104尾/m2和1.0×104尾/m2)经50 d后获得幼虫0.09×104~0.43×104尾/m2,幼虫体长2.10~2.68 cm,成活率达42%~57%。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人工育苗技术,在滨州无棣沿海开展毛蚶人工育苗试验,摸索出了适合本地区的毛蚶亲贝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和稚贝培育的技术方法。采自滨州海区的毛蚶亲贝经过一个月的培育,95%个体性腺发育成熟,经过阴干流水刺激后自然产卵,在水温25.0~28.0℃的条件下,孵化率90%以上,毛蚶幼体18 d左右平均壳长320μm,进入变态附着期。附着阶段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附着效果好,附着变态率在50%以上,稚贝最适生存盐度为20‰~35‰。育苗试验共获得毛蚶稚贝5 980万粒。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浮游幼体的变态附着率,降低育苗体系成本,最终提升稚参生产经济效益,在水温21.0~22.5℃,盐度30.0~31.0条件下,采用新鲜角毛藻(Chaetoceros)(A组)、浓缩角毛藻(B组)和干酵母粉(C组)3种饵料,进行了为期12 d的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试验(幼体选育后布池密度0.2个/m L),并针对每种饵料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措施。结果显示,各组浮游幼体均能正常发育生长;C组幼体的变态附着率为41.7%,显著高于A组(23.2%)和B组(19.5%)(P0.05);C组每万头稚参的生产成本为9.9元,显著低于A组(29.2元)和B组(33.1元)(P0.05);A组的总换水量为336.0 m3,远高于B组和C组(均为19.2 m3)。试验表明,在仿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采用干酵母粉作为饵料,幼体可以正常发育变态,幼体变态附着率和培育成本都显著优于以新鲜角毛藻和浓缩角毛藻为饵料。  相似文献   

7.
方格星虫亲体培育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亲体进行50 d水泥池培育至成熟试验,试验水温18~24 ℃、盐度27.5~30.8,研究方格星虫人工培育条件下的生活习性与生殖细胞发育,成功实现亲体产卵受精.结果显示:雌星虫成熟率为93.3%,雄星虫成熟率为40.0%,培育平均死亡率为18.7%,试验方格星虫亲体生殖细胞成熟率与自然海区成熟个体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室内人工培育条件下研究了可口革囊星虫繁殖期亲体的怀卵量、产卵量、卵质及产卵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野生群体的亲体平均体重为4.61 g,自然群体雌雄比例是均匀的。怀卵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当个体体重达到一定的规格(≥5.0 g)时,其相对怀卵量反而下降。从2015年6月30日至9月22日,亲体持续产卵85 d,亲体的总产卵量为1 673.0×10~4粒,其中,7月的产卵量为749.5×104~粒,占全部产卵量的44.8%;8月的产卵量为699.5×10~4粒,占全部产卵量的41.8%;9月的产卵量为221.0×10~4粒,占全部产卵量的13.21%。7—8月的受精卵质量优于9月的受精卵质量。  相似文献   

9.
用小球藻进行缢蛏人工繁育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轮虫培养设施.以小球藻作为缢蛏浮游幼虫的开口饵料.采取贝类育苗的一般工艺进行缢蛏的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缢蛏一般于晚上产卵.一直持续至凌晨;2.5 kg亲蛏共获受精卵3.0×107个.缢蛏受精卵在平均水温约15℃时.经25 h发育成2.5×107个D形幼虫,孵化率为83.3%.投喂小球藻后经12 d培育幼虫能够正常变态附着.共获1.0×10,个眼点幼虫.幼虫成活率40%,刚附着稚蛏于室内经40 d的培育获得平均壳长为3 mm稚蛏3.0×106粒,平均成活率30%.  相似文献   

10.
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发育形态学特征,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均在卵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时,卵膜脱落,不发育为表皮。(2)水温为30~31.5℃条件下,卵子受精30 min后开始卵裂,2 h后形成原肠胚,4 h后发育为担轮幼虫,24 h后出膜成为海球幼体,8~9 d后附着变态为匍匐幼体。(3)光裸星虫为典型的螺旋式完全卵裂。担轮幼虫可做旋转式游动,胚体表面密布纤毛,其中,体前端具有一束较长的顶纤毛;纤毛通过卵膜孔中央伸出体外,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类型。胚体形成眼点、肾管等器官。(4)海球幼体游动迅速,摄食浮游植物。口前纤毛环较短,头部具有眼点和神经节;口后纤毛环较长,纤毛类型也分为普通纤毛和勺状纤毛两种;随发育进行,体壁肌肉束不断增强,形成方格状纹理;胃部逐渐前移,肠道不断延长,发生螺旋,在躯干部前段形成肛门。(5)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体表具有角质层,体壁肌肉发达;身体前端形成片状突起,将发育成触手;吻部具有规则排列的乳突;身体末端中央外凸形成球形尾器;收吻肌、腹神经索、固肠肌等器官或组织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8年~2009年,对波纹巴非蛤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体开口饵料、幼虫变态附着和稚贝培育技术等进行研究,人工育苗获得成功。结果表明,在自然水温29.6℃~23℃,盐度28~34,pH值7.8~8.4,溶解氧4~7mg/L的生境下,受精卵约17h发育成"D"形幼虫,第6~7d,幼虫个体大小180μm×165μm(壳长×壳高),开始变态附着。经约80d人工培育,共获得壳长3.4mm~15mm的波纹巴非蛤稚贝21.6万粒。  相似文献   

12.
大竹蛏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2007年对大竹蛏进行了生产性人工繁育试验。对亲本不同批次催产效果、不同规格亲本产卵差异、孵化密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了D形幼虫发育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幼虫发育各阶段生长规律等,结果显示,大竹蛏属分批成熟、分批产卵的潜居性贝类,不同批次个体平均产卵量(36~118)×104cell,个体总产卵量294×104cell。壳长8~10 cm的亲贝产卵量大,催产效果好。受精卵适宜的孵化密度为5~10 cell/mL。在水温21~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8~5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D形幼虫壳长日生长33.33±4.22μm,1 mm前的稚贝壳长日生长108.33±22.57μm,1~10 mm的稚贝平均旬生长量2.12 mm,10.4~30.6 mm的苗种平均旬生长量为2.02 mm。当水温下降到15℃后,大竹蛏苗种生长滞缓。2007年培育出壳长11.52±0.27 mm的稚贝2 165×104cfu,平均成活率12.1%。  相似文献   

13.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4.
2012年06月—2014年09月期间,收集野生泥东风螺(Babylonia lutosa)5 775粒,经培育成活5 246粒,存活率90.8%。亲螺的繁殖期为6—9月,水温在26℃~30℃时为产卵高峰;卵囊呈梯形、马鞍状、透明,单个卵囊卵粒数量309~472粒,平均381粒。在日常饵料中补充金藻、角毛藻等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含量较高的单胞藻,可提高存活率。3年来浮游幼体的变态率逐年提高,并培育出壳高3.08~15.91 mm的泥东风螺苗1 733.85×104粒,同时对泥东风螺从受精卵到变态为稚螺的整个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共分16期。  相似文献   

15.
利用杂交结合选育的方法对我国南方主要鲍鱼养殖品种杂色鲍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共设置2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分5个试验平行组.结果表明,2个组即TW♀×HN♂和TW ♂×HN♀都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其受精率分别为(97.23±1.52)%和(96.30±2.25)%;幼体附着率分别为77.02%和76.69%;幼体存活率分别为66.39%和66.89%;稚鲍壳长日增长分别为136. μm和133.8μm.剥离印d后,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4.1%和74.2%,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TW#♀×HN ♂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 ♀,而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但方差分析表明2个组合正反交的育苗效果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稚鲍的存活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皱肋文蛤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批量优质苗种,研究开展了皱肋文蛤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育苗全程投喂人工培育的单胞藻。结果表明:分六批次催产皱肋文蛤亲贝580 kg,共获受精卵40.336×10~8粒,孵出D形幼虫总量为28.437×10~8只,受精卵孵化率为70.5%;浮游幼虫培育7 d后开始变态附着,获初附稚贝15.157×10~8粒,幼虫变态附着率为53.3%;再经约33 d培育,共培育出平均壳长916.17μm的皱肋文蛤稚贝8.986×10~8粒,育苗成活率为31.6%,平均单位出苗量为249.6×10~4粒/m~2。  相似文献   

17.
大竹蛏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的繁殖季节、亲体暂养与催产、产卵孵化和幼体培育及变态附着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大竹蛏在人工暂养条件下无需特殊的人工催产方法,可自然排放精卵。受精卵在水温22~24℃条件下,23~24小时孵化出D型幼虫,孵化率为58%以上。受精后7~9天完成变态,发育至稚贝。以粒径400~500μm细砂作为附着基,经50天培育可达体长1cm左右的苗种。同时,对大竹蛏的催产方法、产卵行为、附着基的投放和胚胎发育、幼虫发生及生长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2007年5~8月在大连瓦房店市交流岛乡一口面积2.36 hm2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中放置10个200目5m×5m×2.0m和1个长2.0m×宽1.5m×高1.0m的网箱,采用3种方法促进仿刺参繁殖和附着.第一种是让其在室内产卵后发育到耳状幼体初期时,放到室外的大网箱中正常培育.第二种是在室外的小网箱中催熟、产卵,发育至耳状幼体初期放到大网箱中培育.第三种方法是把种参放在大网箱中自然促熟、产卵和培育.经40d的试验,共催产亲参126头,获受精卵1.98亿粒,孵出耳状幼体1.03亿,孵化率52.02%,培育出稚参16.91万头.室内水槽中催产、受精和孵化的效果与室外网箱差异不显著,但室外网箱催产、受精和孵化操作简单,易于大面积推广和生产绿色稚参.  相似文献   

19.
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20.
锯缘青蟹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水泥池培育锯缘青蟹,亲蟹的抱卵率达到85%;sou状幼体的成活率达到80%,但在sou状V期幼体向大眼幼体的变态过程中幼体因蜕皮下遂而大量死亡,最后仅获得3.1万尾I-Ⅲ期稚蟹。幼体蜕皮不遂可能与培育盐度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