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牛乳中多种维生素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主要测定了牛乳中VA、VB2、泛酸、VC以及VE 5种维生素的含量,其中,VA、VB2、泛酸以及VE的检出率均为100%,VC检出率为87.5%,同时研究了不同季节对牛乳中维生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VB2和泛酸含量较稳定,受季节影响小;VA和VE含量均不同程度受到季节的影响;VC含量波动较大,受自身性质和季节变化双重影响。通过研究呼和浩特地区牛乳中多种维生素含量,对乳制品企业强化维生素指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2.
牧场管理水平对原料乳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6个牧场180个原料乳样本的体细胞数、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干物质、黏度、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氨基氮含量,根据牧场管理水平,将样品分为三组(优、良、合格),研究牧场管理水平与原料乳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管理水平牧场之间牛乳体细胞数、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干物质、黏度、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氨基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牧场管理水平与牛乳体细胞数、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干物质、黏度、游离脂肪酸含量、游离氨基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摄入水平维生素B1(vitamin B1,VB1)、维生素B2(vitamin B2,VB2)对6月龄伊犁马血浆VB1含量、红细胞转酮酶活性(erythrocytetransketolase activity,E-TKA)、TPP效应及尿液VB1排出量和血浆VB2含量、红细胞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系数(erythrocyte glutathione reductase activity coefficient,E-GRAC)及尿液VB2排出量的影响,得到6月龄伊犁马对VB1、VB2的适宜需要量。试验选取月龄相近(6月龄)、平均体重为(117.12±13.33) kg、健康状况良好的伊犁马公马25匹,随机分为5组,每组5匹,分别为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试验Ⅳ组、试验Ⅴ组,各组马匹每天饲喂相同营养水平日粮,分别添加0、10、20、30、40 mg的VB1和0、7、14、21、28 mg的VB2,进行为期20 d的饲养试验。结果发现,随着VB1实际摄入水平的升高,伊犁马血浆VB1含量显著升高(P<0.05),E-TKA显著提高(P<0.05),TPP效应极显著降低(P<0.01),尿液VB1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VB2实际摄入水平的升高,伊犁马血浆VB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E-GRAC极显著降低(P<0.01),尿液VB2排出量显著增加(P<0.05)。以血浆VB1含量、E-TKA、TPP效应及尿液VB1排出量和血浆VB2含量、E-GRAC及尿液VB2排出量作为评价指标,得到6月龄伊犁马对VB1、VB2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33.32和18.73 mg/(匹·d)。  相似文献   

4.
试验比较原料乳中三种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分别采用国家标准GB/T4789.2—2010、世界乳品联合会国际标准IDF100A:1987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BAM—2001标准中三种菌落总数的检测方法对原料乳中菌落总数进行测定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种检测方法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IDF100A:1987的检出率最高,菌落易于分辨,但检验周期较长,不利于快速检测;在检测原料乳上,FDABAM—2001优于GB/T4789.2—2010,其共同优点为方法简单,检验周期短。  相似文献   

5.
以2012年和2013年上海市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变化和特征为研究对象,对2年的菌落总数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并考察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平均温度对生鲜乳中菌落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鲜乳菌落总数呈季节性差异,但不同年份的菌落总数质量性状差异也较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平均温度对生鲜乳中菌落总数都有影响,温度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牛乳常规营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选用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地区的荷斯坦奶牛360头、通辽地区的荷斯坦奶牛90头和西门塔尔牛90头及呼伦贝尔地区的荷斯坦奶牛90头和三河牛90头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乳中蛋白质、脂肪、乳糖、干物质及酪蛋白的含量,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牛乳常规营养成分相对含量的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通辽和呼伦贝尔地区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地区荷斯坦奶牛乳中脂肪和蛋白质的相对含量(P<0.05),干物质、乳糖和酪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荷斯坦牛、西门塔尔牛及三河牛奶中蛋白质、乳糖、酪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宋洁  敖长金  王丽芳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12):3590-3597
试验旨在分析季节及养殖模式(奶罐奶和散卖奶)对内蒙古呼和浩特生鲜乳质量的影响,并根据中国生鲜乳质量分级标准对呼和浩特奶罐奶进行质量分级,为内蒙古生鲜乳营养品质提升及质量安全评定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2018年每个季度分别采集呼和浩特不同地区奶牛养殖场生鲜乳30批次,两年共计240批次。根据NY/T 2659-2014、NY/T 800-2004、GB 4789.2-2016方法测定生鲜乳乳脂率、乳蛋白率、体细胞数、菌落总数,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017和2018年呼和浩特生鲜乳乳脂率总体表现为第4季度较高;乳蛋白率最高值均出现在第4季度,分别为3.46%和3.47%,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菌落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第3季度,分别为2.50×104和6.00×104 CFU/mL,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2017年生鲜乳体细胞数在第1季度最高(39.90×104个/mL),显著高于其他季度(P<0.05),2018年生鲜乳体细胞数未表现出明显季节性差异(P>0.05)。2017~2018年呼和浩特家庭式散卖奶乳脂率显著低于规模化牧场的奶罐奶(P<0.05),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均显著高于奶罐奶(P<0.05)。2017年奶罐奶乳脂率、乳蛋白率与2018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细胞数显著高于2018年(P<0.05),菌落总数显著低于2018年(P<0.05)。综上所述,季节对2017和2018年内蒙古呼和浩特生鲜乳乳脂率、乳蛋白率和菌落总数影响较大,对体细胞影响不明显。2017和2018年呼和浩特家庭式散卖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低于规模化牧场奶罐奶,奶罐奶质量安全水平较高,达到特优级标准,规模化养殖方式及优质乳生产将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浊度法来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螯合盐对不同热处理的牛乳处理后显示出不同的浊度,根据这一特性筛选出可以较好区分原料乳、巴氏乳及UHT乳的螯合盐,该检测方法的原理为螯合盐主要通过螯合了牛乳中的钙、对酪蛋白胶粒进行了分散,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螯合盐和钙的复合物,改变了酪蛋白的特性。结果显示柠檬酸盐(柠檬酸三钠、柠檬酸铵)和磷酸盐(六偏磷酸钠、多聚磷酸钠、焦磷酸钠)可以很好将牛乳中的酪蛋白胶粒进行分散,分散后的胶体溶液呈现出可以定量测量的浊度,但柠檬酸三钠对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分散后浊度的区分最为明显,D600 nm值在0~0.15之间为原料乳,0.20~0.50之间为巴氏乳,0.60~1.00之间为UHT乳。浊度法可以快速的鉴别原料乳、巴氏乳和UHT乳,且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费用低。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对云南楚雄市干热气候环境下生长的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青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确定植物乳杆菌在辣木茎叶青贮中的最适添加量。以PKM1品种辣木茎叶为试验材料进行青贮,试验共设5组,分别为CK组(不添加植物乳杆菌)、M1组(添加0.12 g/kg植物乳杆菌)、M2组(添加0.24 g/kg植物乳杆菌)、M3组(添加0.48 g/kg植物乳杆菌)、M4组(添加0.96 g/kg植物乳杆菌)。青贮45 d评价青贮饲料质量。结果显示:各组辣木茎叶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均较好,M3组和M4组辣木茎叶青贮的感官评价均达一级优良,CK组、M1组、M2组辣木茎叶青贮的感官评价达到二级尚好;M3组、M4组辣木茎叶青贮pH值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3组辣木茎叶青贮粗蛋白(CP)含量显著高于CK组、M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生鲜乳的冷却是牛奶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比较不同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品质的影响非常重要。方法 本项目对比了速冷和直冷两种生鲜乳制冷模式对生鲜乳冷却时间、温度、酸度、菌落总数的影响,以期为更好地利用和推广生鲜乳速冷技术提供参考。结果 速冷模式可以在1~3 min内将生鲜乳温度冷却至4 ℃,效率远高于常规直冷模式,综合经济效益显著;在奶罐温度保持上,在4 h内速冷模式下,生鲜乳温度(5.12 ℃)、酸度(13.47 OT)、菌落总数(1.58 CFU/mL)极显著优于直冷模式的温度(5.55 ℃)、酸度(12.92 OT)、菌落总数(4.06 CFU/mL);对温度、酸度、菌落总数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直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菌落总数相关性不显著;在速冷模式下,温度与酸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菌落总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采用速冷模式可有效降低菌落总数,减少微生物繁殖,保障生鲜乳的质量,综合效益显著,为传统牧场奶厅改造,保障优质乳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物种乳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及变化规律,本试验分别从北京、陕西、云南和青海等地区采集奶牛(高蛋白奶牛和低蛋白奶牛)、山羊、水牛和牦牛的乳样(各20个样品),乳样品经7.8 mol/L盐酸水解24 h后,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中17种氨基酸含量,采用SAS 9.0和The Unscrambler 9.8软件分别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水牛乳、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水牛乳中除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外,均显著高于山羊乳、高蛋白奶牛乳和低蛋白奶牛乳(P<0.05);山羊乳中苏氨酸、丝氨酸、缬氨酸、蛋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奶牛乳(P<0.05);除蛋氨酸外,高蛋白奶牛乳中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低蛋白奶牛乳(P<0.05),4物种乳中总氨基酸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PCA结果表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中氨基酸组成及含量相似,而山羊乳中由于较高含量的丝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和酪氨酸使得其与水牛乳、牦牛乳、奶牛乳明显区分开。提示,不同物种乳中氨基酸含量差异显著,且具有一定的种属特性。  相似文献   

12.
原料乳的质量是乳制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因素。我国奶牛养殖分布于不同的区域,不同饲养方式下的原料乳质量差异较大。本研究对不同养殖方式、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的原料乳成份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不同基地牛乳质量数据库,对控制原料乳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内蒙古不同地区生鲜牛乳进行质量等级划分,并对农区与牧区、规模化牧场与散养户奶牛的单产以及乳品质进行比较。[方法]于2023年10月分别从呼和浩特市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呼和浩特市散养户奶牛场、呼伦贝尔市奶牛养殖场、锡林郭勒盟奶牛养殖场采集生鲜乳样品各30批次,共120批次,并收集各奶牛场生产记录信息。测定不同地区乳样的乳成分(乳脂率、乳蛋白率、总固体含量、非脂乳固体含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及菌落总数;依据《生牛乳质量分级》(NY/T 4054—2021)对3个地区的生鲜乳进行质量等级划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农区(呼和浩特市)与牧区(呼伦贝尔市及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规模化牧场与散养户奶牛的平均单产以及生鲜乳品质。[结果]锡林郭勒盟牛场生鲜乳的乳脂率和菌落总数(6.16%,83.10×104CFU/mL)显著(P<0.05)高于呼和浩特市(3.96%,14.05×104CFU/mL)和呼伦贝尔市(4.15%,38.94×104CFU/mL);呼伦贝尔市牛场的生鲜乳体细胞数(39.99万个/mL)显著(P<...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同型发酵乳杆菌对低水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青贮发酵品质及体外消化的影响,本试验以田间晾晒5 h后的紫花苜蓿(干物质含量为50%)为原料,添加不同种类同型发酵乳杆菌[棒状乳杆菌(LCO)、干酪乳杆菌(LCA)、植物乳杆菌(LP)和戊糖乳杆菌(LPE)],调制青贮饲料,青贮60 d后,测定其发酵品质,基于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评价其营养价值,并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其消化效率。结果表明:LPE处理组青贮饲料pH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LCO,LCA和LPE处理组氨态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的非蛋白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LP和LPE处理组快速降解蛋白和中速降解蛋白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而LP和LCA组快速降解碳水化合物显著降低(P<0.05)。体外发酵试验中,LPE组青贮饲料产气量、干物质消化率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干物质含量为50%的低水分紫花苜蓿青贮饲料中,添加戊糖乳杆菌能够提高其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及体外消化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对湖南地区不同奶山羊牧场奶成分进行调研,比较不同牧场间的山羊奶成分差异,同时探讨山羊奶中体细胞数的变化及其对乳成分的影响,为山羊原料奶质量安全评估及制定山羊奶体细胞正常值范围提供一定的参考。采集湖南地区5 个不同奶山羊牧场共75 份奶样,采用Foss Mickro-FT120 乳成分分析仪测定山羊奶中乳脂肪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体、总固体、冰点、密度,同时采用DeLaval Cell Count(DCC)体细胞仪进行体细胞计数。菌落总数和酸度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生乳》(GB19301—2010)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 个牧场山羊奶中乳脂肪率、乳蛋白率、非脂乳固体、冰点、密度、菌落总数均达到国家《生乳》标准,酸度稍高于国家《生乳》标准;其中体细胞数、乳蛋白、非乳脂固体、总固体存在显著差异(P<0.05);乳脂率、冰点、酸度、菌落总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山羊奶体细胞数与乳蛋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338;与乳脂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1;与乳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7,与非乳脂固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21;与总固体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试验选用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健康的荷斯坦奶牛、三河牛各90头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乳中蛋白质、脂肪、乳糖、总干物质及酪蛋白的含量,并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乳脂肪酸的构成及相对含量,对2个品种的牛乳常规营养成分相对含量及脂肪酸的构成和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三河牛乳中脂肪及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荷斯坦牛乳中脂肪及干物质的含量(P<0.05);三河牛乳与荷斯坦牛乳中蛋白质、乳糖和酪蛋白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河牛乳中脂肪酸的显著特点是SFA含量显著低于荷斯坦牛乳中SFA饱和脂肪酸,而其USFA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荷斯坦牛乳中USFA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用过瘤胃豆粕替代新产料中17%的豆粕,以探讨过瘤胃豆粕对高产泌乳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以及乳成分的影响。根据胎次、泌乳天数和产奶量一致的原则随机选择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39)牛群,每5d记录一次各组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试验前后及每个月测定一次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结果表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内干物质平均采食量分别为23.10kg/d和22.34kg/d。不同试验天数试验组的产奶量均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产奶量分别为42.78kg/d和41.63kg/d,比对照组高出1.15kg/d。对试验前后奶牛乳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饲喂过瘤胃豆粕对奶牛乳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8.
选择生活在高海拔(平均海拔4 200 m以上)的青海高原型牦牛(夏季,n=18;冬季,n=18)分析季节对牦牛乳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乳糖、非脂乳固体、灰分、VA和主要反式脂肪酸(反-9-C18:1和反-9,12-C18:2 n-6)含量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而脂肪和主要脂肪酸(C16:0、C17:0、C18:0、顺-9-C16:1、顺-9-C18:1和顺-9,12-C18:2 n-6)含量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说明青海高原型牦牛乳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荷斯坦牛及弗莱维赫牛×荷斯坦牛杂交后代在血液生理生化及乳品质上的差异,选择48头1胎荷斯坦泌乳牛和27头1胎杂交F1代泌乳牛进行乳品质分析;根据体况、泌乳天数相近的原则,从上述牛只中选择处于泌乳中期的荷斯坦牛和F1代牛各8头,采集血液用于生理生化指标分析。结果表明:(1)F1代牛血液TP、ALB、GLB、GLU、CHOL、NEFA、BHBA均高于荷斯坦牛,分别高10.91%、3.93%、17.86%、11.62%、2.05%、53.85%、1.92%,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F1代牛血液A/G、BUN含量低于荷斯坦牛,分别低12.75%、1.46%,差异均不显著(P>0.05);F1代牛血液INS、COR、T3、T4、T3/T4均高于荷斯坦牛,分别高4.47%、102.98%、2.26%、3.98%、13.33%,差异均不显著(P>0.05),表明在血液生理生...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益生菌对塔里木鸽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屠宰性能的影响。选取繁殖周期相同、体重相近的塔里木鸽80对,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对。对照组(A组)塔里木鸽饲喂基础饲粮,F1组、F2组和F3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植物乳杆菌+0.06%丁酸梭菌、0.6%植物乳杆菌+0.12%丁酸梭菌、1.2%植物乳杆菌+0.24%丁酸梭菌。试验期38 d。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F2组雌鸽平均日增重显著升高(P<0.05),F2组塔里木鸽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增加(P<0.01);F2组塔里木鸽屠宰率极显著提高(P<0.01);F1组、F2组塔里木鸽腿肌率显著提高(P<0.05);F3组塔里木鸽全净膛率极显著提高(P<0.01);F1组、F2组塔里木鸽血清总蛋白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