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旨在研究奶牛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变化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将3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研究了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变化对奶牛的瘤胃pH、NH3-N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奶牛的瘤胃pH及NH3-N含量随TMR中的苜蓿干草长度增加有所升高,但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增加TMR中苜蓿干草长度能改变奶牛的瘤胃发酵模式,TMR苜蓿干草长度为5 cm的奶牛瘤胃中乙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1 cm的(P<0.05),其丙酸平均含量则显著低于1 cm的(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显著高于1 cm的(P<0.05)。奶牛瘤胃中丁酸含量和总VFA含量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变化。结果提示,泌乳奶牛TMR中苜蓿干草长度增加有利于奶牛维持较高的瘤胃pH,同时能改变瘤胃的发酵模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水平饲粮对8~10月龄奶牛采食量、瘤胃发酵参数和纤维降解菌的影响。选取24头月龄和体重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后备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通过改变饲粮中粗料羊草的长度来改变peNDF水平。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分别饲喂peNDF1.18实测水平为22.73%、23.92%、25.85%和28.39%的4种饲粮,预试期10d,正试期60d。结果显示:1)peNDF水平对各组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2)瘤胃液pH随着peNDF水平的增加而增加,22.73%组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peNDF水平对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丙酸含量总体上随着peNDF水平的增加而降低,22.73%组极显著高于23.92%组(P0.01)、显著高于28.39%组(P0.05);23.92%组的乙酸/丙酸极显著高于22.73%组(P0.01)、显著高于25.85%组(P0.05);25.85%组氨态氮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3)以22.73%组为对照,其他3组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相对含量随peNDF水平的增加而增加,28.39%组最高,但仍极显著低于22.73%组(P0.01);随peNDF水平的增加,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相对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为25.85%组最高,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综上,适当提高饲粮peNDF水平,有利于提高8~10月龄奶牛瘤胃液pH,改善瘤胃发酵,增加瘤胃中纤维降解菌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peNDF1.18为25.85%是8~10月龄荷斯坦奶牛适宜的peNDF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广丰山羊肉品质、血清酶活性、瘤胃发酵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健康的广丰山羊3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高(H组)、中(M组)和低蛋白质水平(L组)的精料,粗料为芒草鲜草,每组10只(公母各占1/2)。预试期14 d,正试期70 d。结果表明:1)H组的山羊肌肉pH45 min显著高于L组(P0.05),而熟肉率则显著低于L组(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 M组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低于其他2组,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 L组瘤胃乙酸、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H组(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M组瘤胃黄色瘤胃球菌、栖瘤胃普雷沃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白色瘤胃球菌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H组瘤胃的溶纤维丁酸弧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4)L组回肠的绒毛高度以及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显著或极显著高于H组(P0.05或P0.01),其他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饲粮蛋白质水平能够影响广丰山羊肉品质、瘤胃发酵和肠道发育。从本试验结果来看,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能够改善山羊肉品质,提高瘤胃发酵和小肠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藏羊母羊肝脏、瘤胃上皮和空肠黏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同质性良好的3月龄藏羊母羊9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例为3∶7(L组)、5∶5(M组)和7∶3(H组)的日粮。试验分为预试期(10 d)和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1)肝脏组织,M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显著高于L组(P<0.05),M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L组(P<0.05),较H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2)瘤胃上皮,M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高于L组(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含量高于L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显著高于L组和H组(P<0.05),各组间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3)空肠黏膜,M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均显著高于H组(P<0.05),较L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日粮精粗比能够对藏母羊肝脏和胃肠道组织抗氧化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其中以精粗比为5∶5...  相似文献   

5.
TMR日粮不同颗粒大小对奶牛采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择6头体况良好,产奶天数(DIM)接近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重复拉丁方设计,通过给奶牛饲喂由不同颗粒片段大小(长切割L,短切割S,中等水平M)的玉米青贮组成的TMR日粮来研究其对奶牛采食、反刍行为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日粮颗粒片段大小,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NDFI)及酸性洗涤纤维采食量(ADFI)均下降,但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采食量(peNDFI)也下降,L组与S组间差异显著(P<0.05);降低日粮颗粒大小,奶牛的采食时间、反刍时间及总咀嚼时间下降,L组与S组间奶牛的采食和反刍时间差异显著(P<0.05);奶牛的总咀嚼时间L组与M组、M组与S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L组和S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改变日粮颗粒大小对奶牛的DMI等影响不显著,对奶牛的咀嚼活动则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玉米蛋白水解物(CPH)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及纤维素酶活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体重(600±25)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培养底物为TMR。试验设Ⅰ、Ⅱ、Ⅲ和Ⅳ4个处理组,分别添加0、0.06、0.12、0.24 g/L CPH(干物质基础),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测定体外发酵24 h内发酵液的p H、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纤维素酶活、菌体蛋白、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结果显示:(1)添加不同水平CPH处理产气量、慢速产气部分、潜在产气部分和有效产气速率升高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试验组Ⅱ、Ⅲ和Ⅳ产气量分别较对照组升高5.32%、7.45%和10.64%;(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Ⅱ、Ⅲ和Ⅳp H分别降低0.60%、0.75%和1.35%(P0.05),NH3-N浓度分别升高3.05%、4.67%和11.42%(P0.01),总挥发酸、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其中试验组Ⅱ、Ⅲ和Ⅳ总挥发酸浓度分别升高16.81%、19.97%和23.57%;(3)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CPH处理发酵液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Ⅱ、Ⅲ和Ⅳ菌体蛋白浓度分别升高12.48%、30.37%和24.95%(P0.05),体外干物质消失率升高1.42%、8.74%和12.31%(P0.05)。由此可见,TMR中添加CPH可以改善瘤胃发酵,提高瘤胃内纤维素酶活性,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其中以添加0.24 g/L为宜。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粗饲料长度对奶牛咀嚼行为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以3头平均体重为(700±50)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干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饲喂3种粗饲料长度不同的TMR(粗饲料为苜蓿干草,其理论切割长度分别为2、4和8 cm),每期21 d.结果表明,增加粗饲料长度,改变了TMR和剩料中粗饲料长度分布,提高了TMR中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peNDF)含量.随着粗饲料长度的降低,动物干物质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瘤胃液中乙酸/丙酸和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并未影响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0.05).4 cm组和8 cm组的采食时间和咀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2 cm组(P<0.05).结果提示,TMR中粗饲料过短或过长均会对动物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3期瘘管奶牛体外发酵试验,分别饲喂(基础日粮)Ⅰ组、(基础日粮+200 mg大豆黄酮/d)Ⅱ组、(基础日粮+200 mg染料木素/d)Ⅲ组,于采食后0、2、4、6、8 h采集瘤胃液进行pH、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分析,旨在探讨大豆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对奶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为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及新型饲料添加剂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二者对瘤胃各时间点pH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瘤胃液NH3-N浓度的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饲喂后0、2、6、8 h NH3-N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饲喂后4 h,染料木素组瘤胃液NH3-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瘤胃液中丙酸浓度各处理组间在相同的时间点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浓度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发酵后4~6 h染料木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大豆黄酮对奶牛瘤胃发酵未产生影响,染料木素对瘤胃NH3-N、乙酸和TVFA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奶牛瘤胃发酵的影响。在体外培养筛选结果的基础上,利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探讨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瘤胃pH、NH3-N浓度及发酵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水平混合异位酸对瘤胃pH值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添加0.6%DM(H2组)混合异位酸与未添加组(H1组)比较显著降低瘤胃液NH3-N浓度25.50%(P<0.05)。H2组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高于H1组6.9%(P<0.05),H2和H3(0.8%DM)2组乙酸及C2/C3浓度显著高于H1组。结果提示,混合异位酸添加量为0.6%DM时,更有利于改善瘤胃内环境,进而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通过饲喂不同粗蛋白质水平的日粮,研究其对羔羊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从而得出一个合适的日粮蛋白质水平。试验选用120日龄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羔羊18只,随机分成3个处理,公母各半,饲喂代谢能为10.5MJ/kg、粗蛋白水平分别为10.4%、13.0%、15.7%的全混合日粮(A、B、C组),试验期60d。结果表明,随着日粮粗蛋白水平增加,各组羔羊干物质采食量及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组营养成分表观消化率均有升高趋势;瘤胃pH及氨态氮浓度随蛋白质水平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A组羔羊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B、C组(P0.05),B、C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日粮蛋白质水平的提高,乙酸/丙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日粮蛋白质水平对日粮营养成分的表观消化率、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产生影响,但乙酸/丙酸比没有差异,没有改变瘤胃的发酵类型;对于断奶羔羊日粮蛋白质水平13.0%为宜。  相似文献   

11.
能氮同步释放与饲喂频率对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同步指数与饲喂频率差异对绵羊瘤胃发酵及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以4只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杂交羊(东北细毛羊×小尾寒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4种日粮分别以2种同步指数(SI)与2种饲喂频率(FF)组合处理,即Ⅰ组(SI=0.66,FF=2)、Ⅱ组(SI=0.66,FF=4)、Ⅲ组(SI=0.75,FF=2)、Ⅳ组(SI=0.75,FF=4),试验周期为4期。结果表明:Ⅰ组与Ⅱ组、Ⅲ组的平均pH差异显著(P<0.05),Ⅱ组平均N H3-N浓度与Ⅰ、Ⅲ、Ⅳ组差异显著(P<0.05),Ⅰ组与Ⅲ组的丙酸浓度、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显著(P<0.05)。对于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M C P),早晨饲喂后4 h之内,各组M C P的浓度没有差异,12:00开始Ⅳ组与Ⅲ组、Ⅰ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同步指数较高的日粮,丙酸浓度较高,乙酸/丙酸低,M C P产量较高。增加饲喂频率对绵羊瘤胃内环境调控效果甚微,但可以提高M C P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胎次、体重、平均泌乳量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12.5%的常规豆粕,试验Ⅱ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25.0%的常规豆粕,试验Ⅲ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45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但各试验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各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Ⅱ组奶牛的乳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奶牛的乳脂率、乳糖率、非脂乳固体、乳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3)各试验组血浆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浆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应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可以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改善乳成分,同时改善奶牛机体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脂肪酸添加剂对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和甲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1头安装瘤胃瘘管的荷斯坦产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Ⅵ组,每组3头,对照组饲喂全混日粮(TMR),试验Ⅰ~Ⅵ组每天饲喂TMR加50.0 g、100.0 g、150.0 g、200.0 g、250.0 g、300.0 g/头复合脂肪酸日粮,主要探讨复合脂肪酸对奶牛瘤胃甲烷(CH4)产量、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氮(NH3-N)浓度和pH值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TMR中每天添加150.0~200.0 g/头复合脂肪酸,明显(P<0.05)提高奶牛乳脂率和瘤胃乙酸浓度,显著(P<0.05)降低奶牛的CH4释放量、CH4能/GE值和瘤胃NH3-N浓度,对奶牛的标准乳(FCM)、乳干物质、乳蛋白和乳糖均有提高趋势,能有效地提高奶牛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和丁香酚对奶牛消化和泌乳性能、瘤胃发酵及奶品质的影响。试验选择16头初产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牛。试验日粮采用2×2多因子方差设计,2个营养水平(高水平和低水平),2个丁香酚添加水平(0和50 mg/kg),试验进行4周。高营养水平日粮较低营养水平日粮显著提高了干物质摄入量(P0.05),显著降低了养分表观消化系数(P0.05)。随着日粮营养水平的升高,牧草有机物和酸性洗涤纤维在瘤胃的表观消化系数显著升高(P0.05)。高营养水平日粮组较低营养水平日粮组显著降低了瘤胃最大或最小p H(P0.05),同时高营养水平组乙酸含量显著低于低营养水平组(P0.05),而丙酸含量显著高于低营养水平组(P0.05)。高营养水平日粮组较低营养水平组显著提高了泌乳量和乳中真蛋白含量(P0.05),但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低营养水平组(P0.05)。综上所述,高营养水平日粮可以降低奶牛瘤胃p H、纤维消化率及乳中脂肪含量。日粮营养水平和丁香酚对奶牛消化和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无显著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短期人工瘤胃发酵法研究奶牛瘤胃中肽浓度的变化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并探讨瘤胃适宜肽浓度值。试验按0、10、15、16g/L和20g/L氨基氮的肽浓度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测定pH值、氨态氮值及微生物蛋白产量。结果表明:在各个时间点各组之间的pH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8h后,15、16g/L和20g/L3组的NH3-N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于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MCP),在第4h和24h时,15g/L和16g/L组与0g/L和10g/L组分别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2h时,16g/L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本试验条件下,人工瘤胃内适宜的肽浓度为16g/L。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海南霉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发酵模式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体况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采用3×3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为3期,每期15 d,试验设负对照组(不添加任何添加剂)、正对照组(添加10 mg/kg莫能菌素)和海南霉素组(添加7.2 mg/kg海南霉素)。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后,除在采食后2 h显著提高奶牛瘤胃内pH(P<0.05)外,其他时间均无显著影响(P>0.05);采食后0、2、8和10 h,海南霉素组氨态氮(NH3-N)浓度均显著低于负对照组(P<0.05),而采食后6 h,海南霉素有抑制NH3-N释放的趋势(P=0.06);采食后0、2、4和6 h,海南霉素组乙酸浓度及乙酸与丙酸的比值与负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丁酸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05)。海南霉素显著抑制了瘤胃甲烷的产生(P=0.02),海南霉素组的奶牛甲烷呼出量为216.50 L/d,比负对照组降低了14.03%。由此得出结论:饲粮中添加海南霉素可以改变奶牛瘤胃的发酵类型,使其更趋向于丙酸型发酵,并显著降低动物的甲烷呼出量。  相似文献   

17.
不同饲喂模式对奶牛采食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采用4头体重(600±50)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经产奶牛进行试验,比较传统精粗分开饲喂向全混合日粮(TMR)转换时泌乳奶牛的采食、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变化。试验动物所用日粮组成在整个试验期完全相同。前17 d采用精粗饲料分开饲喂的模式,后13 d则采用TMR进行饲喂。在由传统的精粗分开饲喂向TMR饲喂转换过程中,试验牛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DMI)、中型洗涤纤维进食量(NDFI)差异极显著(P<0.01),而与之相对应的采食时间差异不显著;全天的瘤胃pH值试验期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但pH曲线但有趋于平稳的趋势,瘤胃中氨态氮浓度在试验期结束时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8.
以四头瘘管荷斯坦牛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用不同水平的葡萄糖、不同的含水量、不同加热温度处理豆粕,采用尼龙袋法测定各组豆粕的瘤胃降解率,以含不同降解率的豆粕为蛋白质饲料配制成四种TMR日粮,即对照组日粮(豆粕降解率为51.94%)、高降解率豆粕日粮-HD组(豆粕降解率为40.85%)、中等降解率豆粕日粮-MD组(豆粕降解率为38.98%)、低降解率豆粕日粮-LD组(豆粕降解率为28.21%),探讨葡萄糖处理豆粕对奶牛瘤胃内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含不同降解率豆粕的TMR日粮对奶牛瘤胃内环境有影响,随日粮中豆粕降解率的降低,瘤胃pH值增加,氨氮浓度降低,总VFA浓度下降,乙酸浓度升高,丙酸浓度降低,丁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乙酸∶丙酸比值有增加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VFA组成中乙酸比例显著增加(P0.05),丙酸比例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中添加发酵玉米蛋白粉(fermented corn gluten meal,FCGM)对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用3头体重(600±25)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发酵底物为TMR,分为对照组和3个试验组,各组分别在发酵液中添加0、0.3、0.6、0.9g/L FCGM(干物质基础),每个处理3个重复。记录体外发酵12、24、36和48h产气量,测定体外发酵12、24和48h发酵液pH、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MD)、纤维素酶活性、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和菌体蛋白浓度,并测定体外发酵24h发酵液中瘤胃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1)添加不同水平FCGM组的体外产气量(除12h外)、慢速产气部分、潜在产气部分和有效产气速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FCGM处理组的发酵液pH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纤维素酶活性、菌体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氨态氮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失率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且0.9g/L FCGM组达到最高。(3)添加0.6和0.9g/L FCGM组发酵液中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牛链球菌、普雷沃氏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0.9g/L FCGM组达到最高,而产甲烷菌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0.9g/L FCGM组达到最低。综上所述,TMR中添加FCGM可提高体外发酵产气量,增加发酵液内纤维素酶活性、VFA、NH3-N及菌体蛋白含量,提高瘤胃内某些纤维降解菌、蛋白降解菌、淀粉降解菌、真菌和原虫相对丰度,降低产甲烷菌相对丰度,调节瘤胃微生物菌群结构,改善瘤胃发酵,其中以添加0.9g/L FCGM为宜。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