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明新育成的杂交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在轻简化栽培中的适宜播种量,采取翻犁人工条播方式进行黔油早2号不同播种量试验,分析不同播种量油菜的田间苗数、农艺性状、生育期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黔油早2号不同播种量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播种量为200g/667m~2处理产量最高,为195.5kg/667m~2;其次是播种量为300g/667m~2和400g/667m~2处理,产量分别为187.8kg/667m~2和186.7kg/667m~2;播种量为700g/667m~2处理产量最低,为160kg/667m~2,且田间有部分植株倒伏。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土壤墒情较好时,直播适宜播种量在200~300g/667m~2,若土壤墒情较差,播种量可选择400g/667m~2。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黔油28号免耕点播种植条件下的适宜播种量及施肥水平,运用最优混合设计方法进行不同播种量、氮肥、磷肥及钾肥施用水平试验,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各试验因子对黔油28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氮肥播种量钾肥磷肥;免耕点播单产140kg/667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播种量269.12~280.88g/667m~2,N 21.91~23.09kg/667m~2,P_2O_512.17~12.83kg/667m~2,K_2O 15.92~16.88kg/667m~2。油菜成株率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成熟期适宜的田间成株数为1.26万~1.82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播种量处理,研究晚粳嘉58、秀水134单晚直播对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与2个品种的田间最高苗、有效穂、产量呈二次曲线效应;与成穂率、植株高、每穂总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分别呈负、正相关;与千粒重分别呈正、负相关。每提高1.0kg/667m2播种量,分别为成穂率减2.0、2.2个百分点,株高降2.42、1.83cm,穂总粒减3.88、12.02粒,结实率减0.37、高1.53个百分点,千粒重提高0.27、减0.09g。2个品种的极限播种量为3.0kg/667m2左右,最适播种量嘉58为1.67kg/667m2,秀水134为2.25kg/667m2。  相似文献   

4.
试验采用单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探讨研究了杂交油菜益油1号在贵州省遵义县海拔950 m地区的最佳群体结构,试验表明不同直播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直播株1.4万~1.6万株/667 m2产量最高,产量分别为183.00~195.00kg/667 m2。  相似文献   

5.
在低施肥水平下,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条件对撒播油菜出苗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撒播油菜雨后抢墒(湿)即时播种,播后浅中耕使籽粒落入土中,油菜出苗快、出苗整齐、出苗率高;在低施肥(纯氮6.9 kg/667m2)水平下,雨后667m2播种量为400 g,可成苗3万株左右,产量达170~180 kg/667m2。  相似文献   

6.
撒直播油菜不同播期的播种量试验表明,直播油菜早播可以获得高产.对于前作不同收割期的田块,可以调整适宜播种量取得相对较高产量.667 m2播种量早播田块150~200g、迟播田块可增至250 g,高产田块油菜植株不少于2万苗.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播期、种植密度以及施氮水平对免耕直播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鄂东南地区免耕直播油菜适宜播期为10月1~15日,适宜密度为3万~5万株/667 m2,适宜施氮水平为纯氮18 kg/667 m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甘蓝型杂交油菜稻田免耕和翻耕条件下直播适宜的播种量。[方法]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品种和播种量的裂区设计试验,并计算植株性状与播种量间的相关性。[结果]翻耕直播比免耕直播的产量高,平均增产5.38%,达显著水平。但翻耕直播栽培与免耕直播栽培播种量相当,虽然产量略有增加,但增加的产值不足以弥补翻耕的劳动成本。不同品种播种量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结合已有的研究统计,得出直播油菜的播种量为3.8~4.5 kg/h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油菜的有效分枝部位增高,株高略有降低,主花序长变短,单株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千粒重降低。[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直播油菜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油菜机械直播适宜密度的确定及适应机械直播高密度条件的油菜品种选育提供科学参考,进行648个甘蓝型杂交油菜组合不同密度(22 463~46 036.55 株/667m2 8个密度设置)田间直播试验,研究油菜直播密度与主花序角果数的相关性,探明不同播种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角果数与主花序角果数在密度26 940 株/667m2时达最大值,在高密度条件(32 205 ~46 036 株/667m2。)随直播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直播密度与主花序角果数的相关系数为-0.3785,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主花序角果数与主花序角果长度、角粒数、主花序长度、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168、0.156、0.7804、0.8198和0.7927,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甘蓝型杂交油菜机械直播密度通过主花序角果数影响其他产量构成因子,进而影响油菜的单株产量。油菜机械直播适宜密度为26 940 株/667m2左右;甘蓝型杂交油菜尽可能选育主花序角果数多的材料,以弥补机械直播高密度条件造成主花序角果数减少的影响,适应油菜机械直播的轻简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试验初步确定本地区直播油菜最佳的播种量为250 g/667 m~2,播种量过小(150 g)或者过大(350 g)均会严重影响产量。250 g/667m~2处理的实际产量为1 88.2 kg/667 m~2,比150 g/667 m~2、200 g/667 m~2、300 g/667 m~2、350 g/667 m~2处理分别多87.7 kg、8.7 kg、45.1 kg、52.6 kg,增产幅度分别为87.3%、4.8%、31.5%、38.87%。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杆菌渗入烟草表皮瞬间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观察实验为例,对植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选题设计、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了探讨。该实验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实验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科学特色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厌氧水解效率,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出一株耐低温兼性厌氧蛋白酶产生菌192.经形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茵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生长8~12h达对数期,初始pH 7.5时酶活力最高.蛋白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5℃、pH 7.0,酶活力最高达39.3 U/mL.该酶在50℃以下,pH 6.0~9.0性能稳定.在60℃以上热稳定性很差,70℃保存lh酶活力全部丧失.  相似文献   

14.
苦荞的成分功能研究与开发应用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苦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它既能食用 ,又能防病、治病 ,为许多其它主要食物所不及。我国有丰富的苦荞资源 ,对苦荞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有利于改善和提高人们的食物结构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贫困山区的脱贫致富。本文就苦荞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开发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与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HPS)可疑菌株。经形态镜检、染色特性、生化和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初步鉴定为HPS。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以HPS GD株作为参考阳性菌株,以P1、P2为引物,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相似文献   

17.
万寿菊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万寿菊又名金盏花、臭芙蓉 ,千寿菊、蜂窝菊 ,属菊科万寿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人工栽培万寿菊主要是取其花朵作为提取黄色素的原料。在正常条件下 ,种植万寿菊可实现公顷产鲜花 2 2 .5t以上、产值可达 135 0 0元左右、利润可达6 0 0 0元左右 ,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镉单一和复合污染及其与常量元素钙、微量元素锌的交互作用对韭菜植株生长发育和Pb、Cd在其根、叶中迁移富集规律的影响。韭菜中Pb、Cd的含量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得。结果表明,韭菜对Pb或Cd的吸收量与土壤单一Pb或Cd污染程度正相关;Pb/Cd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低浓度复合时相互促进吸收,高浓度复合时优先吸收Cd而抑制韭菜对Pb的吸收;锌在高浓度Pb/Cd污染时表现出优良的拮抗作用,可有效降低Pb、Cd的生物有效性并促进韭菜生长。韭菜根是富集Pb、Cd的主要部位,但受代谢方式、迁移率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在根、叶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与叶中Cd的浓度比为1.5左右,Pb浓度比主要为2.5~4.5之间,显示Cd更易迁移至韭菜叶组织中。  相似文献   

19.
随机选取14头秦川牛(其中1.5岁的公、母牛各4头,2.0岁的公、母牛各3头),按性别分为两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中生长激素(GH)、胰岛素(INS)的水平,并对每头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胸深、尻宽、腰角宽等体尺指标及体重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表明:在1.5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2.0岁时公、母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秦川牛体内的生长激素呈下降趋势而胰岛素则呈增加趋势,且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呈差异不显著的负相关(P>0.05)。通过对体尺指数进行分析得出:较1.5岁而言,2.0岁秦川牛体躯发育程度更大,胸围更宽,尻部增幅明显,骨骼等体躯部分生长速度相对减慢,而肌肉等体量部分增长速度则相对加快,符合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秦川牛中、晚熟的特点。将实测体重与经济性能划分标准比较,发现秦川牛仍属于役肉兼用型品种,但经过近几年的选育,体重有了很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仔猪在14日龄接种蓝耳病毒疫苗,25日龄接种猪瘟疫苗,检测接种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后的免疫合格率。[方法]采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猪瘟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表达量。[结果]猪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26.7%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85%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后30 d 10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猪瘟疫苗免疫3 d后,1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7 d后,40%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14 d后,58.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免疫30 d后,83.3%免疫个体为抗体阳性。[结论]仔猪在蓝耳病疫苗免疫3 d后抗体效价最低,30 d后免疫效果很好,接种猪瘟疫苗3 d后抗体效价最低,仔猪不足以抵抗病毒侵袭,虽然蓝耳病疫苗和猪瘟疫苗接种后30 d,抗体水平都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70%的标准,但是猪瘟疫苗免疫效果不能达到100%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