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采用测SCC的方法,检测412头泌乳奶牛。检测的412头泌乳奶牛中有164头感染乳房炎,头阳性率高达39.81%(164/412)(P0.05);检测1 618个乳区,检出436个阳性乳区,乳区阳性率为26.95%(436/1 618)(P0.05);检测过程中发现30个瞎乳头,瞎乳头率为1.82%(30/1 648)。统计分析发现:该规模奶牛场的乳房炎发病率偏高;奶牛左前乳区、右前乳区、左后乳区、右后乳区的乳房炎感染率有递增的趋势,而前乳区的感染情况要比后乳区轻;乳脂率、非脂乳固体率和乳蛋白率与体细胞数有正相关关系,乳糖率和总固体率与体细胞数有负相关关系,尿素氮率与体细胞数的关系不够清晰。  相似文献   

2.
研究奶牛乳头评分与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改善乳头评分来降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试验随机抽取泌乳奶牛100头,采用电导率法测定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总阳性率为19.0%,奶牛各乳区(左前、右前、左后、右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分别为20%、26%、19%、11%,前乳区的发病率高于后乳区,但差异不显著(P0.05);隐性乳房炎发生率与乳头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91,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与乳头评分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最难防治、花费最多,严重影响奶牛业发展的疾病之一。乳头药浴对乳房炎的预防和治疗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对比利时进口药浴液与国内某品牌药浴液进行了对比试验,从改善乳头皮肤质量(皮肤表面光滑度)、优化乳头括约肌、控制体细胞数上升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挤奶前药浴液(乳洁)、挤奶后药浴液(乳宁)可以使牛乳中的体细胞数出现明显下降,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效果明显,可提高牛乳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准确性,按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乳房外观正常,SCC5×10~5·mL~(-1)的泌乳牛325头,对其后乳区进行分区:乳头池、乳腺池和乳腺,并对不同分区采取3分制的评分制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将后乳区不同分区各分为4组。结果显示,在干净状态下,奶牛后乳区左右不同分区的皮肤温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乳腺、乳腺池到乳头池,其皮肤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有显著降低或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相应为1.90、6.90和1.62℃;随着脏污程度的增加,乳头池、乳腺池、乳腺皮肤的最低温度呈现极显著降低(P0.01),平均温度有降低的趋势,温度变异程度极显著增加(P0.01)。综上表明,脏污程度对奶牛乳区温度分布有重要影响,且乳腺部分最高温度受到的影响较小,是温度法检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较适部分和较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乳房炎及病原菌组成对中国荷斯坦牛测定日泌乳性能及体细胞数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于2009年9月对江苏某奶牛场140头成年中国荷斯坦泌乳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和DHI测定,同时对隐性乳房炎阳性乳区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分析了不同乳房炎类型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对测定日泌乳性能和乳中SCC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牛场临床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和正常奶牛比例分别为10.00%、51.10%和37.90%,其中隐性乳房炎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最多(19头,占26.00%),其次为链球菌单独感染(17头,占23.30%).由1种细菌单独感染的比例为26头(占36.11%),2种或2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44头(占61.11%).乳房炎类型对测定日产奶量、乳糖含量、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4个指标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临床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极显著低于正常奶,同时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极显著高于正常奶,而临床乳房炎奶和隐性乳房炎奶在所有检测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但临床乳房炎奶比隐性乳房炎奶体细胞数高出约100万·mL-1.不同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有极显著影响(P<0.01),而对其它性状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感染奶牛测定日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同时乳中体细胞数显著高于单独感染奶牛(P<0.01).乳房炎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趋势有显著影响(P<0.01),正常奶牛维持较低SCC的能力较强,隐性乳房炎奶牛在下一泌乳月体细胞增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组成类型对乳中SCC的变化无显著影响.奶牛生产中隐性乳房炎发病率高,危害性也最大,不同病原菌混合感染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对测定日产奶量和乳中体细胞数影响最大.该结果为奶牛场采取合理措施,降低隐性乳房炎发生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通辽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选取该地区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合作社和散养农户的60头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结果表明:通辽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为71.67%,乳区阳性率为45.78%;左前、左后、右前和右后四乳区发病率分别为46.67%、48.33%、31.67%和45.00%,乳区发病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奶牛胎次的提高,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r=0.84);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大,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显著提高(P0.01);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每增加10个百分点,奶牛产奶量下降约8.89%。  相似文献   

7.
对某奶牛小区的10头生产奶牛的40个乳区采用隐形乳房炎检测法(BMT)进行检测,通过试验进行奶牛不同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奶牛不同乳区间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关系、BMT法阳性不同反应强度间的乳区阳性率差异比较。结果表明,虽然各乳区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但泌乳奶牛各乳区均可发生隐性乳房炎,并且右后乳区发生较多。前排与后排乳区间发病率有一定差异,并且后排乳区的发病率比前排乳区的发病率稍有偏高。左侧与右侧乳区间发病率有一定差异,而且右侧发病率比左侧发病率稍有偏高。患病乳区以++为主,按反应强度分组后,乳区发病率由低到高排列为+++、+、++。在此试验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预防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PortaSCC(R)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C(R)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快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O),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O.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O.01).  相似文献   

9.
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在临床上不易被发现,常给牧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检测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是判断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依据,因此,如何检测牛乳中的体细胞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以体细胞自动计数仪检测的牛乳体细胞数为基准,用凝乳试验反应法检测的牛乳体细胞数与其对比,结论为凝乳试验反应法检测牛乳体细胞数的准确性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不同牧场中的荷斯坦奶牛为研究对象,以100~200g/(头·d)的剂量添加干酪乳杆菌HM-09和植物乳杆菌HM-10及其代谢产物的复合乳酸菌微生态制剂(有效活菌数≥1.5×109 cfu/g),应用牛场DHI数据中的乳体细胞数(SCC)数据对试验牛只进行隐性乳房炎分析,研究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饲喂5~10d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后,奶牛平均体细胞数显著降低23.8%~62.8%。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复合乳酸菌微生态制剂可应用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利用美国近年研究并应用于实践的博达(Po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某奶牛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试验显示,博达(PortaSCC)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快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此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4.29%(57/105),乳区阳性率为26.03%(107/411);3胎及以上奶牛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极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P<0.01)。  相似文献   

12.
利用美国近年研究并应用于实践的博达(R)(PortaSCC(R))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某奶牛场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试验显示,博达(R)(PortaSCC(R))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快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推广应用价值;此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4.29%(57/105),乳区阳性率为26.03%(107/411):3胎及以上奶牛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极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P<0.01).  相似文献   

13.
中草药复方搽剂防治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用中草药复方透皮吸收搽剂防治奶牛乳房炎,共治疗临床型奶牛乳房炎18例.治愈16例,与抗生素联合用药治愈2例,治愈率达88.9%,有效率为100%:通过体细胞(SCC)的检测判断其对隐性乳房炎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所用中草药搽剂对降低牛乳中体细胞数,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有着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随机采集的奶牛乳样为研究对象,对乳样的电导率与体细胞数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体细胞数在20万~50万个/mL时,奶牛乳汁电导率值在0.40~0.55mho/m之间;体细胞数在50万个/mL以上时,奶牛乳汁电导率在0.6mho/m以上。结果表明,牛乳电导率的变化与体细胞数呈正相关,可确定利用牛乳体细胞数与电导率变化的相关关系可准确判断奶牛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5.
以随机采集的奶牛乳样为研究对象,对乳样的电导率与体细胞数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体细胞在20-50万/mL区间时,奶牛乳汁电导率值在0.40-0.55mho/m之间;体细胞在50万/mL以上时,奶牛乳汁电导率0.6mho/m以上。结果表明,牛乳电导率的变化与体细胞的含量呈正相关,可确定利用牛乳体细胞数与电导率变化的相关关系来准确判断奶牛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16.
北京某牛场24头经BLT检测为阳性的隐型乳房炎患牛,共发现有32个患病乳区,将24头牛分成4个组,每组6头(8个患病乳区)。分别用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200U/乳区、400U/乳区、600U/乳区3个剂量,对照组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0.25g/乳区给药,每天早晚挤奶后乳池灌注,共用4d,研究不同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3个剂量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均能降低牛奶中的体细胞数。2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略优于头孢噻呋钠(P〉0.05);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显著优于头孢噻呋钠(P〈0.01);400U、600U剂量组降低隐性乳房炎牛奶中的体细胞的作用无差异(P〉0.05)。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体细胞数、乳成分之间的关系,对1 125头不同乳房炎发病程度的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和DHI检测,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季度(7~9月)乳汁中体细胞数最高,产奶量最低,乳房炎的阳性率也最高,体细胞数对乳蛋白和乳脂率的影响无显著规律。体细胞评分大于5的奶牛在检测中均呈乳房炎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牛奶中体细胞数、菌落总数与奶牛乳房炎的关系。将体细胞计数低于2.5×105CFU/mL的乳区都认为是无炎症乳区;如果总计数超过1×106CFU/mL,则说明发生了影响乳区的急性炎症;而乳中的体细胞计数在2.5×105~1.0×106CFU/mL之间的奶牛则为隐性乳房炎患病牛。  相似文献   

19.
利用PortaSCC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对太原和朔州两地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PortaSC妒隐性乳房炎测试技术方法简便&#183;陕捷、测定数据准确,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奶牛隐性乳房炎头阳性率为55.5%(111/2O0),乳区阳性率为26.34%(196/744);3胎及以上奶牛乳房炎阳性率达到70.18%(40/57)并显著高于1-2胎35.42%(17/48)(P〈0.01);奶牛个体混合乳样体细胞与个体乳区乳样体细胞平均数呈直线相关,差异极显著(r=0.7418,t〉t0.01,P〈0.01)。  相似文献   

20.
高利多奶牛乳房炎(J5)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上海市10个规模化奶牛场586头奶牛的抗体效价、体细胞数(SCC)、隐性乳房炎患病情况、细菌总数等进行跟踪监测。以验证高利多奶牛乳房炎(J5)疫苗的免疫效果和免疫期。从免疫前后的血清平均ELISA抗体效价监测结果来看,高利多疫苗三免35d左右,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是免疫前的5.4倍。三免后150d左右,疫苗的抗体水平基本降到免疫前水平。从免疫前后SCC监测结果来看,高利多疫苗免疫后奶牛的平均体细胞数呈逐渐下降趋势,免疫组和对照组体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从免疫前后奶样中细菌总数监测结果来看,免疫前后免疫组和对照组奶样平均细菌总数均有下降趋势,免疫组和对照组平均细菌总数差异显著(P<0.05)。从免疫前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来看,隐性乳房炎发病牛数及发病乳区数免疫组与对照组在免疫前后变化不明显,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免疫组要比未免疫组低,经检验差异显著(P<0.05)。高利多疫苗在CCM免疫保护上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但在预防新生犊牛腹泻上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