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经鸡胚感染携带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的雏鸡体内ALV-J对新城疫(ND)弱毒疫苗(La Sota株)免疫的抑制作用以及疫苗免疫后增强ALV-J对雏鸡致病作用的可能性,随机选择50个SPF鸡胚经卵黄囊接种模拟ALV-J感染,同时选取等量SPF鸡胚以相同方式接种PBS作为对照。出雏后于接毒组和对照组各取20只SPF鸡在7日龄时免疫ND弱毒疫苗(La Sota株)。2~6周龄时,记录各组鸡的体重和免疫器官指数,并对雏鸡的NDV抗体水平和血液ALV-J病毒载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显示,感染ALV-J的SPF鸡5、6周龄时体重显著低于PBS对照组(P0.05),而感染ALV-J再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后SPF鸡体重进一步降低(P0.05);与PBS对照组相比,6周龄时感染ALV-J的SPF雏鸡胸腺萎缩和脾脏肿大(P0.05),免疫新城疫弱毒疫苗后胸腺和脾脏损伤加剧(P0.05);3、4周龄时感染ALV-J再免疫ND弱毒疫苗组的雏鸡NDV抗体水平极显著低于仅免疫ND弱毒疫苗组(P0.01);4周龄时免疫弱毒疫苗后的SPF鸡血液中ALV-J病毒载量高于未免疫组(P0.01)。研究表明,感染ALV-J的雏鸡在免疫ND弱毒疫苗(La Sota株)后增强了ALV-J对SPF雏鸡的致病作用,提示净化种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鸡胚接种ALV-J相关急性纤维肉瘤浸出液对胚体及雏鸡的致病性,将含ALV-J相关病毒的肉瘤浸出液分别经5日龄胚卵黄囊、11日龄胚绒毛尿囊膜、1日龄雏鸡腹腔接种,比较不同接种方式对SPF鸡胚及雏鸡的致病性.结果表明,5日龄卵黄囊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死胚率为14/30,肿瘤发生率为8/14; 11日龄绒毛尿囊膜接种的鸡胚在18~22日龄引起鸡胚死亡率为17/30,肿瘤发生率为6/17.对雏鸡的致病性比较表明,绒毛尿囊膜接种的13只出壳雏鸡全部死亡,有11只出现肿瘤.结果提示,绒毛尿囊膜接种的致病性不仅高于卵黄囊接种,也高于1日龄雏鸡接种.绒毛尿囊膜接种不仅肿瘤发生率高,且发生得更早、更快,可作为这种急性纤维肉瘤进一步作人工造病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原核表达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gp85囊膜蛋白诱导雏鸡产生保护性抗体及抗ALV-J感染的作用,本研究采用ALV-J gp85重组蛋白与不同免疫佐剂接种雏鸡,检测其免疫后血清抗体变化,并在二免后第35 d进行攻毒,检测鸡体内病毒血症。结果显示单一gp85重组蛋白只能诱导少部分雏鸡产生抗体,抗体效价较低、维持时间短;而弗氏佐剂(F)和CpG(C)佐剂联合重组蛋白能够使所有的免疫鸡产生抗体,效价较高,维持时间约56 d;二次免疫可以增强免疫效果,高效价抗体维持时间进一步延长。重组蛋白免疫组减少病毒血症的免疫保护率为33.3%,而F佐剂组及F和C佐剂与重组蛋白联合免疫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53.8%和66.7%;另外,F和C佐剂与重组蛋白联合免疫明显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力。以上结果表明使用F和C佐剂可以增强gp85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产生较好免疫保护作用,为开发有效的ALV-J亚单位疫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通过选取某育雏场D鸡舍1~28日龄的200羽雏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羽);试验组从1日龄开始添加黄芪多糖,对照组不添加(按照正常保健程序进行饲养管理),研究黄芪多糖对雏鸡均匀度、死淘率、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经试验表明:添加黄芪多糖的雏鸡在体重达标率、均匀度等性能上都优于未添加的雏鸡。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三种免疫增效剂对禽4型腺病毒(FAV-4)TJ1607株灭活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将40只健康雏鸡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鸡转移因子组、黄芪多糖组、枸杞多糖组和对照组,注射FAV-4 TJ1607株灭活疫苗后,鸡转移因子组、黄芪多糖组、枸杞多糖组鸡分别口服鸡转移因子、黄芪多糖和枸杞多糖各1 mL,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在注射完免疫增效剂后的第1,3,5,7,9,11,13,15,17,19,21,22天采集血样用于FAV Ab检测。结果表明:鸡转移因子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第13天时抗体效价出现显著升高(P0.05),黄芪多糖组在第17天时抗体效价出现显著升高(P0.05),枸杞多糖组在第19天时抗体效价出现显著升高(P0.05),且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说明鸡转移因子的免疫增效作用最优,可在临床应用上优先使用,其次是黄芪多糖,枸杞多糖酌情使用。  相似文献   

6.
4日龄AA+肉鸡304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0,500,1 000,1 500 mg/kg饲料的甲砜霉素剂量饲喂6周,研究甲砜霉素对肉鸡免疫器官的病理学损害。试验开始后每天观察肉鸡的临床症状,每周称重1次,计算平均体重,分别在第2,4,6周测定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免疫器官脏器系数,并取免疫器官作石蜡切片以研究甲砜霉素对肉鸡免疫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影响。结果发现,各组死亡率分别为0%,9.21%,64.47%,68.42%;中毒鸡表现为食欲减退、体重增长缓慢、贫血;法氏囊、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减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即使以500 mg/kg饲料的甲砜霉素持续饲喂肉鸡,均可对肉鸡的免疫器官结构造成明显损伤,尤其是体液免疫器官,并且这种损伤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1日龄罗曼褐雏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育雏笼层次和位置对雏鸡生长的影响。试验将240只罗曼褐雏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0只(公、母各半),饲养于含有四列鸡笼的育雏室内,采用叠层式电热育雏,试验期28天。每隔7天空腹称量并记录试验鸡体重。结果表明:上、下两层之间,下层试验鸡体重略高于上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离窗口近的试验鸡较离窗口远的体重明显较高,且4周龄时差异显著(P0.01)。结论:育雏笼层次和位置均能影响雏鸡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接种途径和日龄对SPF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感染模式的影响,本研究分别经11日龄鸡胚尿囊腔、1日龄口服、点眼滴鼻、腿部肌肉注射、颈部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7日龄腹腔注射途径接种了ALV-J CHN06株,于不同时间点(第1、2、4、6周),分别对各试验组的病毒血症、抗体及排毒进行了动态检测。结果显示,11日龄鸡胚尿囊腔组100%(15/15)感染模式为V+S+。1日龄口服组和点眼滴鼻组感染模式以V-S-为主。1日龄颈部皮下注射组、腿部肌肉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在第4、6周的感染模式均以V+S+为主。7日龄腹腔注射组在试验期内仅呈现一过性病毒血症,而且7日龄感染组在第6周的抗体阳性率比1日龄感染组高,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胚胎感染易导致持续性病毒血症,注射途径比非注射途径更易诱导病毒血症和排毒。随着感染日龄的增加,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缩短,排毒时间推后,抗体生成水平升高;防止ALV-J早期感染有利于ALV-J的防控和净化。  相似文献   

9.
通常鸡群通过垂直传播感染ALV-J后的致病性比通过水平传播更为严重。本研究通过对SPF鸡胚卵黄囊接种模拟了ALV-J经垂直传播感染鸡群后的致病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联合使用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Zidovudine(AZT)和Lamivudine(LAM)并观察其对减缓ALV-J垂直传播致病性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未使用药物的病毒感染组其体重、死亡率以及免疫ND和AI-H9灭活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均显著低于使用药物的病毒感染组(P0.05),更显著低于未接毒的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AZT和LAM等逆转录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使用有助于降低ALV-J垂直传播感染对鸡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黄芪多糖对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预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用黄芪多糖(含量分别为0.5%和1%)对抑制鸡胚死亡和雏鸡法氏囊病进行预防试验,结果表明,黄芪多糖组胚胎死亡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P<0.05),黄芪多糖对雏鸡法氏囊病具明显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黄芪茎叶超微粉对雏鸡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将200只1日龄健康雏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40只鸡:Ⅰ组为不用药对照组,Ⅱ组为0.5%黄芪根普通粉对照组,Ⅲ~Ⅴ组分别为黄芪茎叶超微粉的0.5%、1.0%、1.5%3个剂量组。在21、28、35、42和49日龄时检测体重、免疫器官指数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49日龄时测定碳粒廓清率。结果显示,1.0%、1.5%黄芪茎叶超微粉能显著提高雏鸡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P0.05或P0.01);黄芪根普通粉和黄芪茎叶超微粉均可显著提高鸡的体重和胸腺指数(P0.05或P0.01),1.5%黄芪茎叶超微粉的作用效果与黄芪根普通粉的作用相当;黄芪根普通粉和1.0%黄芪茎叶超微粉可以极显著提高雏鸡的碳粒廓清率(P0.01),两者作用相当。研究表明,黄芪茎叶超微粉能够显著提高雏鸡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硒化甘草多糖(Se GUP)对雏鸡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LPS)建立雏鸡免疫应激模型.将试验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LPS组、LPS+黄芪多糖组、LPS+甘草多糖组、LPS+硒化甘草多糖组.于试验第8、10、12天腹腔注射LPS建立免疫应激模型后,试验组分别注射黄芪多糖、甘草多糖、...  相似文献   

13.
将血管瘤病变型相关的J亚型禽白血病病毒(ALV-J)SCAU-HN06株通过尿囊腔途径接种黄鸡11日龄鸡胚,对其出壳后不同时间点(1、2、3、4、5、6、7、8、9、10、12、14、16、18、20周)的病毒血症、ALV-J特异性抗体及泄殖腔拭子p27抗原分别进行了动态检测。试验结果表明,SCAU-HN06组在1周即检测到病毒血症,7周时有一个高峰,9周后病毒血症阳性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从6周时开始检测到ALV-J特异性抗体,但监测过程中抗体阳性率最高仅为33.3%(18周),其余均在22%以下;泄殖腔p27抗原阳性率在前3周迅速升高,3周时达到顶峰,随后维持较高的阳性率。由研究结果可知,经鸡胚接种ALV-J的感染黄鸡可导致持续性病毒血症,并容易产生免疫耐受;这项研究可为黄鸡ALV-J的防控与净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068-2075
将1日龄SPF鸡分别通过口服、点眼、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的方式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cosis virus,ALV-J),监测各感染组鸡的生长性能、带毒和排毒规律,并对其病毒血症、相关免疫学指标及抗体反应进行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各感染组鸡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应答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感染后第2周开始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组可检出泄殖腔排毒和病毒血症,此后持续带毒、排毒;体质量、免疫器官指数以及淋巴细胞转化率、CD4+和CD8+T淋巴细胞数、细胞因子(IL-2、IL-4和IFN-γ)的分泌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抗体转阳不明显。而口服、点眼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引起的免疫抑制程度并不显著。结果表明:1日龄雏鸡感染ALV-J容易造成免疫抑制,其中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感染造成鸡体带毒、排毒和免疫抑制的能力最强。本试验明确了鸡群ALV-J水平传播的不同途径与鸡的感染力、免疫抑制力之间的关系,为研究ALV-J的感染机制、种群净化以及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氟甲砜霉素对实验性鸡巴氏杆菌病的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仕金  蒋志伟 《中国家禽》1998,20(12):13-14
以两倍稀释法测定氟甲砜霉素及甲砜霉素对鸡巴氏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5μg/mL和1.25μg/mL。按10,20和30mg/kg的氟甲砜霉素及30mg/kg的甲砜霉素分别给实验性巴氏杆菌病患鸡肌注,每天给药一次,共5d。药物对鸡巴氏杆菌病的治愈率分别为93.3%,100%,100%和100%,而感染对照组鸡全部死亡。用药组与感染对照组间疗效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鸡枞菌多糖(TAP)对鸡新城疫(N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以黄芪多糖(APS)为阳性对照,通过血凝抑制试验检测雏鸡的新城疫抗体水平及免疫器官指数。结果表明:在首免后35 d内,中剂量TAP可极显著提高雏鸡新城疫抗体水平和脾脏及法氏囊指数(P<0.01);中、高剂量TAP的免疫增强效果均优于相同剂量的黄芪多糖(APS)。说明TAP有望成为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17.
分别经口服、点眼、腹腔注射、肌肉注射模拟水平传播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同时连续10d口服给予泰山松花粉多糖(TPPPS),分别对各组试验鸡体质量及免疫器官指数、带毒、排毒及抗体、相关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显示,饲喂多糖组与接毒组相比,试验鸡体质量及免疫器官指数抑制程度得到改善,血液带毒及泄殖腔排毒量降低,抗体分泌提前、分泌量增加,而IL-2、IL-4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提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CD4+和CD8+T细胞数增加,其中以腹腔注射和肌肉注射组TPPPS的免疫调理作用最显著,而健康对照组饲喂TPPPS后试验鸡相关免疫指标水平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TPPPS对健康雏鸡具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口服TPPPS对不同水平传播途径感染ALV-J引起的免疫抑制具有免疫调理作用,TPPPS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防控ALV-J的早期水平感染,降低其免疫抑制程度,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免疫抑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研究人工接种1日龄及7日龄SPF雏鸡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模拟先天感染及早期感染,检测ALV-J不同感染时间对机体的影响。对感染鸡体质量、免疫器官质量、组织病理学、血细胞、CD4+及CD8+T淋巴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ALV-J对免疫器官抑制显著,尤其是中枢免疫器官,1日龄感染组的抑制程度显著高于7日龄感染组。免疫器官的抑制是产生体质量抑制的根源。病理学观察发现,1日龄感染组中枢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流失严重,间质结缔组织明显增生;而7日龄感染组在3周前表现为免疫细胞增殖,在3周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坏死流失,其他器官主要表现炎性浸润及出血,未见肿瘤增生灶。血细胞检测发现,ALV-J感染组粒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均有下降,但对粒细胞的影响更加明显,1日龄感染鸡更为严重。对胸腺和脾脏CD4+及CD8+T淋巴细胞检测发现,CD4+细胞数量明显下降,而CD8+细胞数量明显升高,说明机体的免疫抑制和这两种细胞的变化高度相关。无论是1日龄还7日龄感染,均在4周龄时达到免疫抑制最低值,因此可以确定ALV-J感染在体内潜伏期约为3~4周的时间。ALV-J造成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为肿瘤的形成及混合感染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验证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鸡传染性法氏囊LX毒株感染未接种法氏囊疫苗的雏鸡,建立动物模型;以自拟乌梅酸枣仁提取物分高、中、低3个剂量组口服,以黄芪多糖为对照,评价其预防和治疗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疗效。结果表明:①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后,预防试验中测试药物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81.85%和48.24%;成活率分别为87.5%和100%。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测试药物中剂量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黄芪多糖组(P<0.05),两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法氏囊指数分别为0.187和0.123,脾脏指数分别为0.361和0.286。中剂量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均明显高于黄芪多糖组,差异显著(P<0.05)。②治疗试验中,测试药物中剂量组、黄芪多糖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29.55%和46.1%,成活率分别为100%和80%。中剂量组、黄 芪多糖组的法氏囊指数分别为0.22和0.25,脾脏指数分别为0.34和0.36。经过统计学分析,上述两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乌梅酸枣仁提取物以200 mg/kg体重口服,连续5 d能有效提高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鸡的成活率,且预防和治疗保护率均超过80%;测试药物通过提高鸡法氏囊、脾脏指数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抵抗病毒侵害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胚胎免疫是一种新兴的家禽免疫方法,该方法是在鸡胚孵化后期对鸡胚进行免疫接种疫苗,免疫鸡胚不仅能抵抗出雏器等因素造成的病原感染,而且还可形成早期免疫力,确保育雏阶段雏鸡健康。最初胚胎免疫是用HVT疫苗接种SPF鸡胚,并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免疫效果。1999年Sharma等应用联苗对SPF鸡胚进行胚胎免疫试验,结果令人满意。最近,该学者等人又用联苗进行了胚胎免疫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