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1世纪我国畜牧兽医技术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贵喜  吕世秀 《饲料广角》2001,(6):10-12,16
21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世纪,生产绿色食品,开发保健食品,发挥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将是新世纪的四大发展主题,本文围绕这些主题,从绿色畜产品开发、优势饲草料资源开发、国内良种畜禽开发、保健型肉蛋奶开发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世纪我国畜牧兽医技术开发方向。开发中草药制品和微生物制品,替代抗生素、化学药品、激素类在饲料中的使用,配套绿色饲料技术和绿色1饲养中的使用,配套绿色饲料技术和绿色饲养环境技术,生产无有害物质污染的绿色畜禽产吕,开发微生物发酵干燥秸秆,大力发展牛羊,尤其是肉牛和绵羊,开发青贮玉米,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开发优质牧草,为禽畜禽发展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开发高赖氨酸玉米和大麦,为养猪业提供优质饲料,开发黑色猪、地方良种肉鸡、地方良种牛,生产味美吃香的猪鸡牛肉,开发保健型、功能型、风味型肉蛋奶,以满足人们对保健和美食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西部草地资源大开发基本原则、途径与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增加投入。因地制宜与分类开发,掌握开发限度,是西部草地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其开发的主要途径是生态功能。生产功能,后生物生产层的开发。要达到的目标则是高产品和好环境,草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3.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荒山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给贫困山区的农民群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开发体制不完善,难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一方面,开发的面积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过大的一家一户无力开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取广西桑蚕生态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发的意义和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提出了开发策略,旨在为广西桑蚕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兽药产品研发两个开发方向:应用开发和创新开发。结合我国中小型兽药企业,尤其是山东省中小兽药企业产品研发的现状,提出“以应用开发为基础,模仿创新为重点,自主创新为方向”的开发模式,并对这一思路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我国煤层气开发较晚,无论在成藏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勘探开发工艺技术开发方面都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地质具有独特性,使我国煤层气的开发状况不太乐观。本文以新疆吐哈煤矿为例,论述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中急需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大致的趋势规划。  相似文献   

7.
市场纵横     
饲料市场新品种开发有商机   业内人士指出,调整饲料产品结构,开发饲料新品种,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发与我国农村市场相适应的饲料产品。 农村农户饲料,大多利用剩余饭菜、泔水和多余的粮食,为此可开发适应这一特点的浓缩饲料;农民希望饲料成本低,可帮助农民大量开发青饲料;利用微生态处理的饲料原料,畜禽粪便中 NH3就明显降低,畜舍中的恶臭就会减轻,这样的新产品开发、推广应用之后,不仅治理了环境,改善了生产条件,而且饲料的营养成分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二、开发能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和风味的饲料产…  相似文献   

8.
其实市场低迷不等于没有市场、开发艰难不等于不能开发,关键是在于市场开发的思维,有了正确的思维,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会在市场开发过程中游刃有余并脱颖而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浅谈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质量董少运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是项目建设的质量,项目建设质量的高低决定农业综合开发的效益。因此,要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使这项新兴的事业健康的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抓好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一、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地位和...  相似文献   

10.
西部某县“一份‘政府纪要’吓跑东部投资者”一稿,反映了当前西部开发中的一个大问题:即西部以什么样的思想状态和市场环境迎接大开发,吸引投资者? 西部大开发,首先西部自己要动起来,有开发的强烈意识。实工地方保护主义、设置重重壁垒,这等于拒绝开发。西部开发首先是西部人要来个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了,都有对外大开放,这是西部大开发真正“热”起来的前提条件。中央一再强调西部开发要有新思路,这最重要的新思路就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西部…  相似文献   

11.
研究柞蚕(Antheraea pernyi)与栗蚕(Dictyoploca japonica)的人工授精技术,并应用于柞蚕与栗蚕的种间杂交试验,为利用远缘杂交改良柞蚕的经济性状提供试验技术。从种内交配40~60 min的柞蚕雌蛾交配囊中采集精子细胞用于对柞蚕处女蛾的人工授精,其受精蛾率为61.5%,受精卵率为70.5%,孵化卵率为60.8%。栗蚕精子可在种内交配40~75 min的雌蛾交配囊中采集。利用单蛾精液授精和单蛾与多蛾精液互补授精的方法,分别获得了栗蚕♀×柞蚕♂的越冬卵和蚁蚕及柞蚕♀×栗蚕♂的活胚胎。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初步建立的人工授精技术,可以进行柞蚕与栗蚕的远缘杂交。  相似文献   

12.
柞蚕幼虫酯酶同工酶的组织器官及发育时期特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柞蚕不同发育时期及不同组织器官酯酶同工酶的特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柞蚕酯酶同工酶在柞蚕幼虫不同组织器官中的活性及种类差异很大,丝腺中无酯酶存在或者活性极低;血淋巴和马氏管中有少量酯酶存在,但活性较弱;酯酶在柞蚕脂肪体及中肠组织中有强的活性,并且同工酶种类较多。酯酶同工酶在柞蚕幼虫不同发育时期其活性和同工酶带数量上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主带迁移率相同。  相似文献   

13.
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柞蚕新品种选育研究的技术进步、成果水平及产业化程度,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柞蚕新品种选育在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及目前二化性地区主要应用的部分实用品种,提出了目前柞蚕新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是危害柞蚕的主要病原。以柞蚕部分现行品种、杂交种及引进品种为材料,研究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稚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普通孵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而与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及自然发病率无显著相关关系;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5龄壮蚕感染ApNPV后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抗ApNPV病毒性能应依据稚蚕期和5龄壮蚕期2个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是我国柞蚕茧的主要产区和柞蚕资源的主要分布区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辽宁省系统开展了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柞蚕遗传学研究、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柞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概述辽宁省柞蚕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以及基础性评价和创新利用研究主要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柞蚕种质资源研究今后的重点工作:开展对珍稀、濒危柞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柞蚕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评价柞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发掘利用有益的基因资源;深入研究柞蚕主要生物学性状以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目标基因分子标记定位、转基因技术等,促进柞蚕传统育种向现代化育种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柞蚕业发展史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6世纪前后,山东农民创造了一整套柞蚕放养方法。17世纪后期或18世纪初,这套柞蚕放养技术和柞蚕种茧传到辽东半岛和河南省。18世纪中叶前后,更传到陕、川、黔、皖等省。然各地柞蚕业的蓬勃发展则在19世纪后期,海禁大开以后,柞丝绸出口日增,刺激了柞蚕生产。进入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柞蚕业突趋衰落;抗战期间,山东、河南的柞蚕业更陷绝境,但贵卅的柞蚕业却有较大进步。30年代,我国蚕业科学工作者开始把近代科学运用到柞蚕放养上来,改进了我国柞蚕放养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野桑蚕和家蚕的AFLP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AFLP技术和统计学分析原理 ,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 10个不同地区野桑蚕和 33个家蚕品种以及 5个作为外群对照的柞蚕品种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地区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0 419)与家蚕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 (0 0 0 0~ 0 40 6 )相似 ,而家蚕与野桑蚕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0 35 5~ 0 5 32 ) ,明显地小于家蚕与柞蚕 (0 76 1~ 0 86 5 )和野桑蚕与柞蚕 (0 776~ 0 839)之间的遗传距离 ,进一步证明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野桑蚕。聚类分析发现 ,中国一化种与二化种聚类在一起 ,中国二化种与热带种聚类在一起 ,热带种不与一化种聚在一个类群 ,这一结果证明中国二化种在进化上介于一化种和热带多化种之间  相似文献   

18.
用RAPD标记分析部分柞蚕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36份柞蚕(Antheraea pernyi)二化性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PCR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利用筛选出的19个随机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123个信息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14个,多态性比率92.68%;每一个引物可检测出3~9个位点,其多态性比率不尽相同,平均扩增出6.47条带;各品种具有不同数量的特异性带型。供试品种资源的Nei氏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324 3±0.151 5,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87 1±0.197 5,表明长期同地保存的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品种的Nei氏遗传一致性范围在0.495 9~0.837 4之间,达0.6以上的占96.59%,表明多数品种资源的相似程度较高。36份品种资源分别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种为主和以国内外引进种为主聚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19.
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系统开展柞蚕杂种优势的研究,从柞蚕不同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到通过重要生化酶指标预测主要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为柞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对交亲本的亲缘关系、遗传特性、主要性状表现,采用二元、三元或多元杂交形式组配的柞蚕优良杂交组合,使生产上推广的柞蚕新品种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增产增收作用,生产上柞蚕杂交种的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今后应充分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加强柞蚕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及育种材料的创新,提高杂种优势的利用率;针对柞蚕杂交组合的特殊性,在生产上采用合理的放养利用模式,并严格按杂交形式繁育优势杂交组合的对交品种,保证生产用杂交种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主成分分析法在柞蚕品种资源经济性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柞蚕品种资源的性状进行评价和归类,有利于提高柞蚕品种资源鉴定的效率及育种亲本的合理、有效选择。对16份柞蚕品种资源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调查的16个主要经济性状选取出综合产量因子、茧丝效率因子、生命力因子和茧丝产量因子4个主成分,这4个主成分代表了16个主要经济性状信息总量的83.068%,其中包含有关茧丝性状的信息较多。基于4个主成分值的聚类分析,可将16份柞蚕品种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每个主成分在各类群的表现:综合产量因子为第1类群第2类群第3类群第4类群,茧丝效率因子为第4类群第2类群第1类群≈第3类群,生命力因子为第4类群第1类群第3类群第2类群,而茧丝产量因子在各类群的排列规律不明显。依据4个主成分对16份柞蚕品种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三里丝和定州1号排列前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