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少见的以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合并皮肤黏膜色索沉着为特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据相关报道显示在美国大约每6万~30万人有1例PJS患者。月前我国对该病的发病率的报道仍较低。作者收集了近30余年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PJS,现将病例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少见的以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合并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据相关报道显示在美国大约每6万~30万人有1例PJS患者。目前我国对该病的发病率的报道仍较低,作者收集了近30余年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PJS,现将病例综合报道如下。图1 PJS的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图2 PJS的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1临床资料2例病例中,1男1女,年龄分别为10岁、16岁。患者皆是无明显诱因发生口唇周围出现黑斑,逐渐增多,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到手和足的掌面(如图1)。伴有间断腹痛、腹泻。不伴里急后重、畏寒发热、恶心、呕吐等。行肠镜检查见直结肠距肛门5~15 cm有多处的息肉样病变,息肉无特征性表现,有蒂、无蒂、分叶状均可见到(如图2)。息肉主要分布于结肠、直肠。息肉的大小及数量不等,直径可以从1 cm至5 cm以上,以多发为主,多数表面黏膜光滑。经肠镜下经高频电加圈套器切除。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诊断为胃肠多发息肉。经内镜下切除息肉后,腹痛腹泻都能有所缓解,色素沉着无缓解。经随访发现,症状缓解后易复发,时间短,仅为4月余。2讨论PJS是一种极少见的以...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Peutz-Jegher综合征(PJS)的诊治经验,提高其手术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10a PJS的临床资料,分析诊疗情况。结果:10a两院收治PJS9例均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其中保守治疗1例,纤维内镜电切2例,外科手术5例,改良武术中内镜(从胃肠壁切口进镜)配合手术治疗1例,疗效满意。结论:PJS息肉症状轻,小于2cm可内科治疗;于胃、十二指肠及结肠的可内镜电切;多段肠道(特别是空、回肠)的多发性息肉宜行改良武术中纤镜配合手术切除,应避免胃肠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所致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61例由功血、子宫内膜肌瘤或息肉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分析其手术操作,观察术中并发症、术后月经改善情况。结果:61例手术顺利,仅2例因腰麻引起低颅内压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功血患者有效率为87.0%,子宫肌瘤和息肉患者的有效率为100%。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好,创伤小;配合严格B超检测及合理的手术操作可避免漏切,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息肉癌变的内镜诊断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大肠息肉癌变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及寻求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防治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诊断的68例(71个)大肠息内癌变的内镜、病理与临床资料。结果:1660例(2540个)大肠息肉中有68例(71个)癌变,癌变率为4.10%,左半结肠息肉癌变69个,占息肉癌变总数的97.18%。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高(分别为56.76%、14.71%),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为4.17%)。息肉直径>2.0cm者癌变率为37.40%,息肉直径1.0-2.0cm者癌变率为4.64%,息肉直径<1cm者癌变率为0.43%,息肉直径>2.0cm者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广基息肉癌变率10.08%。结论:左半结肠息肉、宽基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6.
黑斑息肉综合征 (Peutz- Jeghers syndrome,PJS)临床较少见 ,本病具有口唇粘膜黑色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及显性遗传之特点 ,其黑色素斑于幼年期出现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肠套叠 ,肠套叠多在青少年期发生 ,腹痛及呕吐常为首诊原因 ,治疗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 ,本病在有家族性患者中恶变率高达 18%~ 2 0 % [1 ,3]。近年来 ,作者治疗兄妹 3例 ,追查其家系共 13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先证者 (IV5) ,男 ,15岁 ,自幼出现口唇、手足指 (趾 )黑色素斑 ,因反复腹痛、呕吐 2个月就诊。腹痛呈阵发性 ,持续及间隔时间长短不等 ,伴恶心、呕吐 ,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摘除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及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在结肠镜下行大肠息肉高频电凝摘除。结果:372例921颗大肠息肉均成功摘除,无一例穿孔,15例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有效止血。结论:采用高频电凝摘除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有效、方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息肉因其有恶变的危险,故视为癌前病变.以往临床上对高位息肉,无蒂广基息肉多采用剖腹手术切除,因其疗程长、创伤大、费用高,病人不易接受.作者自行设计并制作了一种肠腔结扎器(已获国家专利权),采用结扎器经内窥镜结扎息肉基底部,阻断其血循环,瘤体枯萎而自行脱落.在我科结扎治疗直肠息肉62例,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直肠息肉病具有显著的人口学特征,基于年龄为主要风险因素,探讨结直肠息肉患者和肠镜检查结果阴性人群的肠道菌群构成和多样性差异。方法:①筛选出结直肠息肉患者7例以及肠镜检查结果阴性人群47例的粪便样本;②提取样本菌群的DNA、PCR扩增、纯化及产物定量,菌群作16S rDNA基因测序;③样本分组:息肉组(7例)、对照组(47例),后者又分为对照一组(年龄≥40岁)、对照二组(年龄40岁);④使用I-Sanger云平台进行高通量数据分析,物种差异分析使用秩和检验。结果:①Alpha多样性分析,息肉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不同;②在门水平上,息肉组梭杆菌门(Fusobacteri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科水平上,息肉组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产碱杆菌科(Alcaligen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属水平上,息肉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③息肉组与对照一组和2组的Alph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息肉组与对照组肠道菌群构成不同;②随着年龄增大,维荣球菌科(Veillonellaceae)、巨单胞菌属(Megamonas)相对丰度下降与结直肠息肉发病风险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息肉,又称假性血管瘤、出血坏死性息肉、出血性上颌窦炎及血管瘤型息肉等。其临床表现酷似上颌窦恶性肿瘤,易误诊。现将我院1981,06~1986,08收治的五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例1:女,41岁。左侧鼻塞伴流血性分泌物二年,反复小量鼻出血。  相似文献   

11.
问:我老伴的胃有烧灼和阵痛感,有时作呕,病理活检确诊为炎性息肉,不知如何治疗? 答: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症。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无痛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方法对79例无痛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无穿孔,1例带蒂息肉切除后残端出血,3例术后1d少量便血,经治疗2d内出血停止。术后1a 71例行常规复查肠镜,原部位均未发现息肉。结论无痛结肠镜增加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了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与患者的心理护理、预防术后出血和感染,让患者注意饮食和休息、做好出院健康指导等护理方法结合,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儿童大肠息肉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6例共68枚不同大小、有蒂或无蒂、单发或多发的儿童息肉,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切或徒手治疗。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或徒手治疗儿童大肠息肉,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金属钛夹在内镜下粘膜剥离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直肠息肉中的应用、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来在EMR切除直肠息肉并使用钛夹处理创面的1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6例患者术后直肠息肉均予以切除,并使用钛夹处理创面。息肉治疗成功率98.4%(183/186)。3例不成功案例中2例为钛夹1周内脱落导致下消化道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好转,1例为术后第3天钛夹撕脱伤致肠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腹痛或里急后重感16例。结论:金属钛夹在直肠息肉EMR中的应用具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1对于直径较小(10mm)的息肉,靠近肛门(距肛门5cm),如果创面平整、无明显渗血,尽量少用或不用金属钛夹;2钛夹数量不宜太多(3枚);3相较于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的切除,直肠息肉EMR术后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流质饮食时间(建议流质饮食1周);4术后帮助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太硬蹭掉金属钛夹,导致钛夹过早脱落致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院近20年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病理特征和息肉恶变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我院近20年行结肠镜检查的11 677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990 - 1999年的10年间的患者设为A组及2000 - 2009年间的患者设为B组,对比两组的检出率、病理特征和息肉恶变情况.结果 (1)B组的各年龄组大肠息肉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效果和护理。方法对25例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被套扎的息肉蒂部组织完全脱落消失,治愈率100%,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安全、彻底、效果好,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针对性护理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宫腔镜下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方法 146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宫腔镜下电切除术、宫腔镜下刮宫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症状恢复、不良事件及复发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时,两组经期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水平升高,且以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肠镜下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5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除56例中无1例发生出血或穿孔,术后2个月后复查,所有息肉残蒂或残端脱落消失,治愈率为100%。结论尼龙圈套扎联合高频电凝切术治疗大肠巨大息肉安全、彻底,可有效预防和降低出血或穿孔的发生率,提高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成功率和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德国ERBE 公司生产的APC(VI0 200D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息肉进行内镜下治疗.结果 258例老年患者共检出525枚息肉全部使用APC治愈,根据息肉大小和形态,使用APC灼除302枚(57.5%),APC切除89枚(17%),黏膜下注射后APC切除134枚(25.5%),局部渗血者行APC电凝或钛夹止血.术后2例(0.8%)出现少量便血,予药物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和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APC可作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首选治疗,安全性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内镜下诊断、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的临床经验,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11例中6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5例采用高频电圈套凝切。结果全部病例均成功切除了病变并痊愈出院,术中和术后未见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内镜下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息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