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以野生型辣椒6421经~(60)Co–γ辐射诱变产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R24–12–6为材料,比较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与野生型农艺性状、叶绿体超微结构、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黄化性状受隐性单基因的细胞核遗传;R24–12–6果长比6421增加2.06cm,果宽、坐果数和单果质量均低于野生型的,其中坐果数与6421有显著差异;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野生型降低,差异显著;R24–12–6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分别为6421的84.80%、87.96%、98.16%和80.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扫描发现辣椒叶色黄化突变体叶绿体数量减少,基粒片层结构减少且排列不整齐。  相似文献   

2.
叶色黄化突变体是开展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以叶色黄化突变体(C528)及其野生型(CCMC)为材料,对其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光合作用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初步调查突变体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突变株C528从子叶期开始表现出叶片黄化,叶片的黄化性状不随发育而转变,其株高、茎粗等显著小于野生型;光合色素质量分数及净光合效率(Pn)显著低于野生型;通过对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等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SOD、POD和CAT活性及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均高于野生型。此研究结果可为阐明黄瓜叶色黄化突变机理及图位克隆突变基因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谷子种质资源,提高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的生产潜力,对EMS诱变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进行研究。以晋谷21号经EMS诱变后选育的叶色黄化突变体谷子作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氮肥处理后,测定叶片中光合能力、光合色素、糖类化合物含量和成熟后农艺性状以及小米品质。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后黄化谷子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增加,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茎粗、千粒质量和小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加。合理施氮一段时间后,能改善和提高黄化谷子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生理代谢,增加黄化谷子的抗倒伏能力和谷子籽粒灌浆效率,优化种子质量和小米品质。  相似文献   

4.
利用γ射线辐照诱发水稻龙特甫B叶色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60Co-γ射线直接辐照龙特甫B干种子,诱发获得了多种类型叶色突变体。M2 代按苗计,白化、黄化和条纹三种叶色突变体的频率依次为0.347% ,0.041% 和0.031% 。对M2 代黄化和条纹两类突变群体的生长发育动态研究发现,其平均叶片数和分蘖数与对照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些黄化和条纹突变体在三叶期后即可转为绿色,其叶片数和分蘖数与对照相近。在用这些叶色突变体与龙特甫A 杂交、回交后的M 4BC1 群体中,分离出正常绿色和带有叶色标记的两类不育株,二者之比接近1∶1。根据苗期和成株期的叶色特征,这些突变系分为 6 种类型。对M 4 突变系的株高、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及相应的 M4BC1 植株的株高和单株穗数进行了考察,发现转绿型突变系及其相应的M4BC1 带叶色标记植株的农艺性状与相应的对照相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黄化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初步定位黄化基因gr1。【方法】以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分别与正常绿色的渭源大黄芥、2598进行杂交,根据杂交F1、F2和BC1材料单株的叶色调查结果进行遗传分析;以从L638-y与2598杂交后代选育得到的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为材料,选用SRAP、SSR、RAPD和AFLP分子标记,采用BSA(Bulk segregant analysis)法,初步定位黄化基因gr1。【结果】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其分别命名为gr1、gr2。将黄化基因gr1初步定位在2个AFLP分子标记EA4TG4和EA7MC1之间,其与2个标记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3.6与21.5cM。【结论】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且黄化基因gr1初步定位在EA4TG4和EA7MC1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测叶片中某一基团的差异,是否与色素有关的生物大分子物质有联系,通过对一个新的薄皮甜瓜叶色黄化突变体(9388-1)及正常叶色薄皮甜瓜(1号)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及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黄化性状在苗期即表达,整个生育期叶片均呈黄色,两者叶绿素含量有极显著差异,且为非致死性总叶绿素缺乏突变体。在植株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两者叶片生物大分子中的OH、CH2、C-O-C等基团的红外吸收峰强度相近,CO2、C=O、CH3基团的吸收峰强度有差异,根和根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水稻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离子束辐照处理早籼品种陆伍红,从M_1代中获得一个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该突变体和陆伍红相比,表现矮秆,分蘖力强,穗粒数少,生育期长,叶色随气温升高由黄变绿.测定叶绿素含量,发现无论是突变体不同生长时期,还是不同播种期的幼苗,其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均和温度关系密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该突变体的黄化性状可以作为标记性状,用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去杂保纯.  相似文献   

8.
 大麦叶色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机理、基因功能鉴定和激素生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本文利用0.5%EMS诱变裸大麦品种“北青7号”干种子,通过自交繁殖分离到M4代黄条纹、淡绿和黄化3种叶色突变体植株。突变体与亲本材料的性状比对分析表明,3种叶色突变体带有矮秆、节间缩短2种突变性状,其中,黄条纹和黄化2种突变体还带有穗长缩短突变。3种叶色突变体的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总叶绿素质量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Chla质量分数下降比Chlb的更快,其中,以黄化突变体中叶绿素质量分数最低、Chla质量分数下降最快。3种叶色突变体在4个时间点的光合效率都显著低于亲本光合效率,其中,黄化突变体光合效率在4个时间点最低。黄条纹突变体光合效率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慢,淡绿和黄化2种突变体的提高和减弱比亲本的快。3种叶色突变体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和光合特性,可能涉及不同的基因突变,在光合作用机理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兰春剑‘隆昌素’正常绿色组培苗为对照,对它的叶色黄化突变体的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及模拟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CO2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低于对照,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高于对照。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最大荧光产量(Fm)较低,其 Fv /Fm、ΦPSⅡ和 qP 均高于突变亲本,这表明叶色黄化突变体具有较高的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和羧化效率都低于突变亲本,光呼吸速率也是低于突变亲本的。  相似文献   

10.
叶色黄化是叶色突变的一种重要类型突变,是研究植物光合系统、叶绿体结构、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等的重要材料,对育种工作有重要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园艺作物叶色黄化突变体的来源、突变发生的生理机制、遗传机制、分子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价值,旨在为园艺作物叶色黄化突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黄瓜黄绿叶突变体光合色素变化及相关基因差异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黄瓜黄绿叶突变体是进行光合系统研究和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明确其叶色突变机理,可为进一步利用该性状进行基因定位、基因克隆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对黄瓜黄绿叶突变体9110Gt叶色黄化和转绿后的光合色素成分、含量和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cDNA-AFLP技术及cDNA-Ad-SRAP技术,进行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获得差异表达片段。【结果】突变体9110Gt和野生型9110G在叶色素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及原叶绿素含量都低于正常株。从该突变材料中分离到的9条与叶色突变基因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结论】该突变体叶色黄化是由于原叶绿素合成受阻从而导致叶绿素a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光合色素比例发生变化,叶色发生变异。基因转录水平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与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发生了突变。  相似文献   

12.
青梗菜黄化突变体pylm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日本武藏野种苗公司引进的青梗菜杂交种华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DH系中,发现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黄化突变体,命名为pylm。与正常的青梗菜相比,pylm外型细弱,植株通体黄化,且下胚轴异常伸长。在幼苗7周大时,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的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2%、75%、58%和66%。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对突变体叶片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体形状不规则,且内部结构不完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pylm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py1和py2)互作控制。根据黄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提出了突变体pylm的遗传模型,并利用此遗传模型结合遗传学原理,以突变体pylm与大白菜DH系F_T杂交所构建的F_3和F_4家系,对黄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利用本研究所获得的只在单一位点存在差异的F_4家系,可以将2对黄化突变基因(py1和py2)分开研究,为2对突变基因彼此分离分别定位创造了可能。本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和克隆黄化突变基因,探明2对基因互作控制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水稻叶色突变体及其基因定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片是植物最主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叶色变异是高等植物中突变频率较高且易于鉴定的突变性状.叶色突变体是植物光合作用机制、叶绿素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和遗传发育调控机理、作物标记性状等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在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发掘、遗传研究、基因定位、基因克隆以及功能研究和突变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色突变体是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一种叶色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绿色的叶色突变类型,目前在水稻中已定位了至少36个转绿型叶色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已被成功克隆。本文综述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特性、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机理及其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植物多数生长发育时间短,生长过程中自然发生,或使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常会出现一些颜色较淡或金黄的突变个体即黄化突变体。这些突变体表型直观,表现为植株矮小,叶绿素较低,植株光合作用受抑制,产量降低,因此黄化突变常被视为有害突变。但近20 a来黄化突变体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与青睐,被用于研究植物叶绿体结构、叶绿素合成代谢等方面。本研究简要介绍了十字花科植物常见的黄化突变类型及其主要的外观特征,综述了十字花科植物黄化突变体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光合色素及其光合性能,并对十字花科植物黄化突变的遗传特性、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为十字花科植物叶色突变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参52  相似文献   

16.
植物叶色黄化突变具有突变频率高、易鉴别等特点,不仅是基础研究的理想材料,在品种选育和改良中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文章从叶绿素生物合成、血红素代谢、叶绿体发育及叶绿体蛋白代谢等方面,对植物叶色突变相关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发现目前对叶色突变分子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叶色突变相关基因功能方面,针对质核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及调控元件的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在相关研究中可利用叶色突变体这一理想材料分析鉴定相关基因功能及其互作关系,从对单一基因的研究转向对多个基因甚至功能基因组的系统研究,尤其加强对质核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及调控元件的研究;叶色突变体作为作物品种改良的一类特殊种质资源,可通过人工诱导方式增加植物突变频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叶色突变体,应用于基因功能及基因间的互作关系等研究,为黄叶植株的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叶色突变不仅能为探究植株叶绿体发育及叶绿素生物合成提供材料,而且在苗期还能作为杂种优势利用的显著标记性状。采用60Co-γ射线照射花蕾与游离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一份稳定遗传的大白菜黄化突变体pem。该突变体全生育期整个植株表现黄化,叶球较小。前期研究已对突变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并预测候选突变基因为Bra024218,其启动子区域有一段30bp的片段缺失,拟南芥同源基因AT4G28210注释功能为胚胎缺陷。RT-PCR结果表明:Bra024218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突变体中表达强度相对减弱,尤其在根和花蕾中表达量显著下降。Bra024218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中均有表达,在突变体中表达强度相对减弱,第1片真叶和第3片真叶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启动子核心区域预测及作用元件分析结果表明,将野生型及突变体中Bra024218启动子连接载体后转入拟南芥。T2代拟南芥植株筛选后进行GUS染色分析。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启动子的表达活性在根、茎、叶、花器官和种荚中均较弱。对叶片的GUS酶活性进行测定,突变体GUS酶活性显著下降。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及烟草叶片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证明Bra024218只在叶绿体中表达。可见,突变体pem是研究大白菜叶绿体发育的理想材料,可为今后对于叶色突变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理化性质及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叶色突变材料的理化和农艺性状调查,为其作为育种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抽穗前对突变体K7231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及成熟后考种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K7231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抽穗前呈规律性变化;农艺性状分析表明,突变株与其野生型株型一致,但产量较对照降低。[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该叶色突变体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水稻淡黄叶突变体安农标810S及其对照安农810S的叶色表现及叶片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突变体从第1片完全叶开始即呈现叶色淡黄,并且在全生育过程中,一直保持淡黄叶性状不发生改变。这样可以快速、准确地从两系法杂交水稻的F1群体中区分不育系自交苗或从繁殖群体中区分杂株。通过石蜡切片观察,突变体叶片结构与安农810S相比无明显变化;通过电镜观察叶绿体超微结构,突变体叶绿体内部结构也未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拟南芥黄化突变体k60是从甲基磺酸乙脂诱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的。该突变体表现为叶色发黄,生长迟缓,叶绿素含量降低。遗传分析发现其为单基因控制的隐性突变。利用遗传作图的方法将突变基因定位于拟南芥5号染色体上CH5-6.0到CH5-6.24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的231 kb区间内。本项工作的研究结果为该突变基因的鉴定奠定了前期基础,并且为研究拟南芥黄化基因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