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基因的c DNA序列,并分析其在半滑舌鳎成鱼的组织表达分布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定位和表达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半滑舌鳎BMP4基因c DNA全长为1680 bp,包括了419 bp的5′非翻译区(5′UTR)、编码403个氨基酸的121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以及49 bp的3′非翻译区(3′UTR)。同源性分析和分子进化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与已报道慈鲷科(Cichlidae)各鱼种的同源性最高,并与之共同聚为鱼类BMP4分支。BMP4 m RNA在半滑舌鳎成鱼的13个组织中具有广泛的分布,并在鳃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在背鳍、软骨等组织具有中等水平的表达。此外,BMP4基因在早期胚胎发育阶段(卵裂期和原肠期)具有极高水平的表达,此后其表达水平逐渐降低;但在后期仔鱼期(孵化后3日龄和4日龄),其表达水平再次升高。整体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表明,BMP4 m RNA在早期仔鱼期主要在头部及躯干前部表达;后期仔鱼BMP4基因主要在冠状幼鳍、上下颌及胸鳍处表达;进入稚鱼期后在鳃盖骨及各鳍均有表达。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BMP4在半滑舌鳎早期骨骼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揭示海水硬骨鱼类骨骼发生、发育的调控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在高等脊椎动物骨骼发育的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Runx2和Osterix基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两个转录因子在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成鱼的组织表达分布及其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结果显示,Runx2和Osterix在半滑舌鳎成鱼的13个组织中具有较广泛的分布,并在脾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背鳍、脑等组织中次之,在肝、肠、胃等组织中仅有微弱的表达。在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卵期、仔鱼、稚鱼和幼鱼),Runx2和Osterix的时序性表达特征如下:1) 孵化前,Runx2在卵裂期与原肠期的表达水平最高,在胚胎期最低,而Osterix表达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并在胚胎期达到最大值,表明两个基因功能作用的起始可能存在一定的时序性;2) Runx2和Osterix在1?5日龄仔鱼阶段的表达水平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在10?90日龄稚、幼鱼阶段未呈现特定的变动规律,表达量在一定范围内呈波动变化;3)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基因的表达量在孵化后(1?90日龄)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Runx2和Osterix基因可能共同参与半滑舌鳎早期发育阶段生长发育调控,但其与骨骼发生、发育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的c 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半滑舌鳎PGRMC1 c DNA序列全长1335 bp,开放阅读框长546 bp;其编码的蛋白是单次跨膜蛋白,在N端13~35位氨基酸残基处有一个跨膜区域。半滑舌鳎PGRMC1氨基酸序列与青鳉(Oryzias latipes)相似性最高,达到了82.9%;与青斑河鲀(Tetraodon nigroviridis)相似度为81.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半滑舌鳎PGRMC1与鳉形目和鲀形目鱼类PGRMC1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发现,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各组织广泛表达,其中在卵巢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周期表达变化特征显示:脑中PGRMC1 m RNA在卵巢Ⅲ期表达量升高明显,Ⅴ期表达水平最高(P0.05);垂体中PGRMC1 m RNA表达量在卵巢发育Ⅴ期达峰值(P0.05);在卵巢中,PGRMC1 m RNA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Ⅱ到Ⅴ期稳步上升,Ⅴ期时达到最高值(P0.05)。综上,半滑舌鳎PGRMC1基因主要参与卵巢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并在繁殖期介导孕酮调控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研究结果为半滑舌鳎繁殖内分泌调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通过RACE方法获得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Hh基因家族的Shh基因,该基因全长1 922 bp,其中5′UTR 266 bp,3′UTR 360 bp,ORF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经预测该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28 k D,理论等电点6.95,具有Hh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半滑舌鳎Shh与牙鲆的同源性最高,为82%,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4%~81%,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为61%,与人和鼠的同源性为63%~64%。甲基化结果显示,Shh基因在1龄卵巢中的甲基化程度普遍低于雄鱼与伪雄鱼精巢。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hh基因在胚胎期的囊胚期表达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在雌雄成鱼8个组织器官均表达,在雌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孵化后50 d,雌性性腺中表达量较前期升高,且显著高于同时期雄性性腺中的表达(P0.05),在雄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80~95 d,Shh基因在雄性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8月龄、1龄及2龄雌鱼性腺中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与伪雄鱼。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Shh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与胚胎分化、组织器官形成、雌雄性腺分化及性腺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AP-1家族转录因子c-Jun基因(Jun proto-oncogene)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根据半滑舌鳎转录组数据库中预测的c-Jun序列,通过RACE技术和PCR扩增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Jun基因cDNA全长2093 bp,CDS区域共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5'UTR区域377 bp,3'UTR区域735 bp.SMART分析显示,C-JUN蛋白具有2个结构域:AP-1家族典型结构域Jun,以及高度保守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RLZ).经蛋白多序列同源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半滑舌鳎c-Jun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c-Jun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Jun基因在半滑舌鳎不同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人工感染半滑舌鳎后,c-Jun基因在肝脏、脾脏、头肾、小肠、鳃、血液中表达量都出现不同程度上调,其中,鳃中变化最明显:感染12h后表达量达到0h时的13.20倍.使用LPS、PGN、PolyI:C和WGP病原模拟物刺激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显示,WGP诱导c-Jun基因上调表达,而LPS与PolyI:C均下调基因表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Jun基因在半滑舌鳎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根据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因组数据库中预测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olymeric immunoglobulin receptor, pIgR)序列,通过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pIgR基因cDNA,全长为1419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020 bp,编码339个氨基酸,5′UTR区域为109 bp,3′UTR区域为290bp。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半滑舌鳎pIgR蛋白包含1个信号肽,2个免疫球蛋白功能域(Ig-like domain, ILD)和1个跨膜结构域。经蛋白序列同源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半滑舌鳎pIgR与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和牙鲆(Paralichthy solivaceus)的pIgR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pIgR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在鳃中表达较高,在肌肉中表达最低。经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病原感染刺激后,pIgR基因在半滑舌鳎的5个组织(肝脏、脾脏、肾脏、肠和鳃)中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在脾脏和鳃中48 h达到最高值,在肝脏、肾脏和肠中72 h达到峰值。与内脏组织不同的是,pIgR基因在皮肤中呈一直上升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pIgR基因在半滑舌鳎抵御哈维氏弧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半滑舌鳎髓样分化因子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是Toll/IL-lR家族成员,是TLR信号通路中的一个关键接头分子,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迄今,在重要海水养殖鱼类半滑舌鳎中尚未见有关MyD88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克隆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MyD88基因,并对其表达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半滑舌鳎MyD88基因的cDNA全长为1612bp,其中包括132bp的5′非翻译区(UTR),590bp的3′UTR和编码285个氨基酸残基的858bp的开放阅读框(ORF)。MyD88蛋白在N端具有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C端具有TIR结构域(Toll/IL-1Receptor Domain,TIR),MyD88基因组全长为2923bp,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半滑舌鳎MyD88和牙鲆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yD88基因几乎在所有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血液、脾脏、头肾、肝脏等免疫组织和精巢、卵巢生殖腺中具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利用LPS(lipopolysaccharide)、PGN(peptidoglycan)和poly I∶C作为免疫刺激源感染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结果显示,三者均可诱导MyD88基因的表达上调。鳗弧菌(Vibrio angaillarum)感染实验表明,注射鳗弧菌96h后MyD88基因在脾脏中表达量升高了近180倍、在肝脏中的表达量升高了60多倍;在注射鳗弧菌48h后,头肾中表达量升高了近5倍。上述实验暗示,MyD88基因在半滑舌鳎天然免疫防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半滑舌鳎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StAR基因部分序列,设计RACE引物,克隆了半滑舌鳎StAR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为1 294 bp,5'端UTR为132 bp,3'端UTR为310 bp,开放阅读框(ORF)为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将半滑舌鳎StAR基因与其他物种StAR基因进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半滑舌鳎StAR与塞内加尔鳎、大口黑鲈、花鲈、金头鲷的同源性都达到了85%,与虹鳟、斜带石斑鱼及日本鳗鲡的同源性分别为81%、83%和76%。雌、雄鱼不同组织StAR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StAR基因在雄鱼性腺中高表达,在雄鱼的肝脏、脑及心脏中表达量较低,而在雄鱼的其他组织中不表达;在雌鱼肠中不表达,在其他组织(卵巢、肝脏、脾脏、脑、垂体、肌肉、心脏、肾脏)中微量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不同组织与不同时期性腺表达谱表明,雄鱼性腺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雄鱼其他各组织(P0.05),提示StAR基因对雄鱼精巢发育起重要作用。雄鱼不同时期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StAR基因在66天前的精巢中不表达,在150天时表达量急剧增加,至2龄时表达量最高,3龄时表达量下降,说明该基因在精巢发育成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tAR基因主要在雄鱼精巢的精子细胞中表达,而在雌鱼的卵巢中不表达。研究表明,StAR基因在半滑舌鳎精巢发育中发挥作用,且可能在精子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饲料中分别添加0、200、1200 mg/kg的维生素E(DL-α-生育酚乙酸脂形式)配制成Ec、El和Eh三种试验饲料,饲喂3龄半滑舌鳎亲鱼(雌性1.58±0.19 kg/尾、雄性0.20±0.05 kg/尾)70 d,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E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200 mg/kg的维生素E(Eh组)不仅可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提高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初孵仔鱼长度,而且影响仔鱼质量,仔鱼的成活率、12 d仔鱼长度、生存活力等方面均要高于对照组。而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维生素E(El组)只对亲鱼性腺的发育和初孵仔鱼长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亲鱼产卵量、浮卵率、受精率、孵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E的增加,血清中SOD的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El和Eh试验组卵中干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以及卵子脂肪酸中PUFA、n-3PUFA、n-3HUFA和n-6PUFA的含量均要高于Ec组,El和Eh试验组之间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在半滑舌鳎亲鱼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会亲鱼促进性腺的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卵子和仔鱼的质量。在本试验中Eh组(1200 mg/kg)亲鱼的繁殖性能要优于Ec组(0 mg/kg)和El组(200 mg/kg)。  相似文献   

10.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素,形状为点状为主,在身体有眼侧均匀分布。无眼侧色素完全消失,成为无色。个别个体有眼侧的成体色素形成受阻,幼体色素消失后,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将同一批经雌核发育产生的F1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仔鱼(Pcc)分别置于实验室和池塘进行养殖,结果发现,与池塘养殖雄鱼比例极少相比,实验室养殖中出现了高比例的雄鱼。实验室养殖Pcc F1雄雌比例为(43.6±3.0)%,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比为(4.7±1.2)%。本研究比较了不同养殖模式下雌雄鱼性腺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除Pcc-vasa、Pcc-esr1和Pcc-esr2b外,实验室养殖Pcc F1精巢中性腺分化、受体、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对于池塘养殖的Pcc F1,除Pcc-amh、Pcc-dmrt1b、Pcc-dmrt1c、Pcc-foxl2、Pcc-vasa和Pcc-esr2b外,精巢中性腺分化和受体基因表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卵巢中对应基因的表达量;但精巢中绝大部分类固醇合成酶类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低于卵巢(P0.01)。实验室和池塘养殖Pcc F1雌雄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是类固醇合成酶类及调控芳香化酶的转录因子,这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雌雄激素的合成或调控相关,从而导致不同养殖模式出现不同比例的雄鱼。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旨在为深入构建龙须菜(Gracilaria/Gracilariopsis lemaneiformis)育种体系提供基础数据。采用D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实验室构建的龙须菜GL家系的F1配子体的性状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把F1配子体的综合性状这一模糊量化指标转化为该株系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Ci值的量化指标,进而对各藻株的综合性状优劣进行综合分析,为未来良种的杂交以及选育提供依据。所测的100株藻体中,线性生长速率变化范围为2.0~7.3%/d,变异系数为26.79%,标准差达到1.28,各藻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藻株的分枝数分布很不集中,变异极为显著,其平均数为1.93个,标准差为0.8,变异系数为41.17%,差异明显,变异幅度相对很大。主枝基部直径变化范围1.4~2.2 mm,标准差达到0.18,变异系数在3个性状中最小,为9.87%。线性生长速率、分枝数、基部直径等性状分布均呈现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标准差分析显示,各性状相对本身参数变化幅度较大,说明F1配子体存在一定的性状变异,可以挑选性状差异大的藻种进行杂交以期获得优良藻种。DTOPSIS综合评价分析显示20、47、93、6、31株系综合性状的评价值比较高,为后期人工选育优良藻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