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21世纪后,乡村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案例,迫切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从乡村旅游的概念出发,乡村旅游的要义包括空间属性、主体属性、资源(产品)属性等核心内涵。基于此,对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亦应从关注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的地理区位及自然文化属性等核心影响因子切入,动态地考量各要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联。结果表明:不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所处发展阶段均不相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要因地、因时制宜,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2.
任大欣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3):284-290
[目的]旨在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影响。[方法]分析乡村旅游产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的进展之后对郎德上寨的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查;针对苗族特色的全民参与乡村旅游制度,对当地村民进行了访谈;在考察乡村旅游的影响方面,主要针对农家乐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当地特色的自然资源和苗族特色的社会制度密不可分;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知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郎德上寨经济、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起着积极作用。[结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重视乡村文化,以及充分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乡村生态旅游是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生态旅游非常适合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较脆弱的欠发达县域开展。通过简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研究进展,以贵州省黔西县为个案,对黔西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从区位、客源、近邻旅游竞合关系、旅游资源互补性和景点离散度5个方面对其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乡村生态旅游的空间布局规划、旅游产品体系设计、旅游景观廊道构建、旅游品牌形象塑造和旅游制度建设5个方面提出了开发设想,以期对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中国较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区域之一。在众多乡村旅游地中,贵州天龙屯堡、郎德苗寨、西江苗寨因核心力量导向差异而形成3种不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公司主导型、社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模式。作为贵州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代表,3种模式各具特色,值得关注。通过对3种不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的市场开拓能力、社区居民获益方式与状况、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及其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为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推动乡村旅游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乡村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指出乡村性的构成元素有地域条件、乡村意象、旅游产业本地化、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5个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农民、旅游者、乡村旅游企业、政府)会不同程度地破坏乡村性,每一个利益主体的意识局限于本部门范围内,主要关心的是自己本部门的利益,为保持乡村性,利益主体的权益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四川省典型的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差异,为乡村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以四川丘陵区的平乐镇和高山峡谷区的梭坡乡为研究区,收集乡村旅游相关文献和资料,使用遥感影像和外业调查绘制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分析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和变化强度,比较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呈耕地和林地减少、交通道路用地和住宅用地增加的趋势,存在明显的农林地相互转化现象,旅游业、农林产业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2)不同乡村旅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丘陵区平乐镇的变化强度大于山地区梭坡乡。四川丘陵、山地乡村旅游地区宜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等制定农林业、旅游业综合规划,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梳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脉络,总结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及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主要研究问题导向表现为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的消费、乡村旅游业的地位与估算、乡村旅游的行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对乡村旅游的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旅游影响与社区参与、古村落旅游开发等方面,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国内乡村旅游问题、成绩同时存在,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完善提高,成绩值得肯定。讨论认为:(1)促进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地方本土经验挖掘,实现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融合。(2)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建设、环境各方面共同发展,才是根本目标,是发展城乡旅游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价和分析新乡市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乡村旅游开发类型综合评价体系,权衡不同开发模式的利弊,根据新乡市乡村旅游的特点,将其开发类型归纳为五类:乡村风景型、红色旅游型、现代新农村型、农业资源型和自然风光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判法,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经营管理等三个准则层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82(最高为1.00)。自然风光型城乡环境建设、自然资源开发、景区投资环境、企业年终效益、游客满意程度方面表现突出,较之其他旅游类型,新乡市应优先发展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产业。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企业年终效益所占权重最大,为13.1%,成为衡量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笔者使用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简化了指标的量化,在权重的估算中去除了人为赋值的主观性,是一种新颖的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中国贫困县乡分布现状,指出“三农”问题最突出地区恰恰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丰富地区;挖掘可开发为乡村旅游的“三农”资源共有3大类9个分类近50个细分类;指出以往乡村旅游开发在投资、市场、产品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对农民显失公平、市场秩序混乱、产品简单低俗;构建系统的解决思路:采用立体的“四位一体”开发管理模式,该系统模式能从根本上体现农民利益、管理市场秩序、使资源科学地转化为产品、拓宽乡村旅游产品新类别。  相似文献   

11.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yearly data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m spots, star hotels and travel agencies of Hainan Province, and comparing all the methods of measuring industrial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is paper chose Hefindahl index, Location Quotient, nearest neighbor index, spatial connection index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to measure Hainan tourism agglomeration. By applying these methods, total tourism agglomeration, agglomeration of tourism factors and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ifferenc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agglomeration increases as time flows, and the eastern part is the most agglomerated, the west takes the second, with the middle ranking the least. The large-scale agglomeration regions are Sanya and Haikou.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ainan tourism spatial agglomeration were concluded as tourism resource endowment, industrial attributes, geographic conditions,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etc. In addition, the paper proposed tourism spatial agglomeration modes of Hainan Province at various spatial scales.  相似文献   

12.
内生式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困境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芬  方妮  周琴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04-310
内生式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意境为核心吸引物的一种自我主导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旅游形式,是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内生式乡村旅游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面临环境恶化、乡村意境破坏、社会矛盾凸显、发展停滞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长沙市桃花岭村农家乐发展进行个案研究,半结构访谈40名经营业者与管理者,研究发现内生式乡村旅游的演变历程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稳定期(停滞期),市场需求满足、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要素,未来应该是将外生式发展理念与内生式发展理念相结合,才可摆脱内生式乡村旅游地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日照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孔悉茹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311-316
中国农业旅游发展较晚,目前关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尚不成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研究。通过对日照市所辖农村区域旅游资源和发展现状的调研,提出农村和农业旅游开发必须树立大农村旅游观念,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当地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农村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目的地规划、旅游产品策划和投融资,以保证旅游开发顺利进行和科学运营,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县旅游资源开发扶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市南江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发展旅游经济对带动贫困农户致富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南江县农村贫困特点和旅游扶贫开发的现状与基础条件,提出旅游扶贫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南江县域贫困人口多,恩格尔系数大,区域连片贫困,多数年份的农业纯收益为负,依托于光雾山风景区进行旅游扶贫开发有效果但不显著。主要结论:南江县扶贫出路在“三农”之外;进一步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的优势条件已经形成,但尚需克服投入、人才、体制、营销和文化挖掘等5个瓶颈,构建旅游整合特色农产品开发机制、当地老百姓参与旅游开发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资源开发的休闲农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阐述了休闲农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涵,认为在休闲农场内建立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考核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区域资源开发的特点,提出了以“资源容量”为核心指标的休闲农场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以福建白沙湾休闲农场为案例,对境影响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认为确定休闲农场的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及其变化规律,是保护和控制休闲农业旅游环境系统,制订旅游经济发展策略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门头沟新型乡村旅游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能从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就成为了人们最好的选择。采用市场调研的方法,选取门头沟各乡镇的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对门头沟乡村旅游市场进行了调研和分析。经过对门头沟乡村旅游经营方和消费者的实地调研。SPSS分析的结果显示,尽管随着近几年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游客不断成熟和个性化,门头沟乡村旅游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门头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条件差、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筹集资金渠道狭窄、游客满意度有待提高等因素,致使门头沟乡村旅游发展还不完善。针对制约门头沟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从文化创意的角度研究门头沟乡村旅游,旨在把门头沟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门头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发展动力机制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以南昌市为最大客源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导向模式,以南昌市为最大旅游目的地着力推进城市即旅游模式,促进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的形成,实现城乡一体化,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  相似文献   

18.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探讨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小怡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5-408
本文主要探讨以民族村寨为主要资源依托的贵州省在开展乡村旅游中如何实现相关利益者的共存,从而实现贵州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