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马鼻肺炎(ER)是由马疱疹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由2个亲缘密切疱疹病毒,即马疱疹病毒l型(EHV-1)和马疱疹病毒4型(EHV-4)引起。EHV-1又称马流产病毒,EHV-4又称呼吸道感染病毒。 1 病原马病毒性流产的病原为马疱疹病毒1型(EHV-1),马呼吸道感染病毒(又称马鼻肺炎病毒)为马疱疹病毒4型(EHV-4),属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的成员。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马疱疹病毒Ⅰ型(EHV-1)的检测方法,本研究以EHV-1 gB基因的一段保守区域(1207 bp~1509 bp)作为检测的目的片段设计引物,通过对其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特异性检测EHV-1的SYBR Green I 荧光定量PCR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灵敏度下限为10拷贝/μL,比常规PCR方法高100倍;与马疱疹病毒4型(EHV-4)及其他马传染病病原体无交叉反应;组内及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该方法检测速度快及高敏感性的特点为马鼻肺炎的防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马鼻肺炎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检测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3.
马鼻肺炎     
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是马属动物几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其病原体为亲缘关系密切的两种疱疹病毒-马疱疹病毒1型(EHV-1)和马疱疹病毒4型(EHV-4)。EHV-1和EHV-4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并对所有年龄和种类的马以及其它马科动物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马鼻肺炎列为B类动物疫病。多年以来,马鼻肺炎一直对世界养马业构成威胁。在大量饲养马匹进行传统耕作或以之作为农业经济一部分的国家中,EHV-1和EHV-4这两种病毒感染呈地方性流行。从马以外的其它马属动物,如斑马、亚洲野驴和驴,已经分离到与EHV…  相似文献   

4.
马鼻肺炎(ER)是由亲缘关系密切的马疱疹病毒1型和马疱疹病毒4型(EHV-1/4)引起的马属动物几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其基因组包含约80个开放性阅读框,至少编码78种蛋白.目前发现EHV-1至少有12种糖蛋白,其中5个糖蛋白(gB、D、H、L、K)是病毒复制所必需的,另6个糖蛋白(gC、E、G、I、M、gp300)不是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上生长所必需的,但存在于高毒力的野毒分离株.gB、C、D是重要的免疫原性抗原具有病毒中和表位,gM的功能是使病毒穿入和细胞间传播.论文就其中9种糖蛋白及其功能进行介绍,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分离1株驴源马疱疹病毒8型(Equine herpesvirus type 8,EHV-8)毒株并分析其遗传特征。从山东省聊城地区某驴场采集病驴肺脏组织,经PCR方法鉴定EHV-8的感染情况;对EHV-8感染阳性的肺组织进行研磨,经反复冻融后接种于兔肾细胞(RK-13)细胞中,盲传3代,待出现细胞病变(CPE)时收集细胞,并通过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透射电镜等技术对EHV-8进行鉴定。利用PCR扩增获得分离株的ORF70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经PCR鉴定获得EHV-8感染阳性的肺脏组织,病料接种易感细胞RK-13后出现典型CPE,分别收集前3代的细胞培养物,经PCR扩增,均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ORF70基因片段,将分离获得的EHV-8毒株命名为SDLC66,序列上传GenBank,获得登录号:MW816102。经测序和序列比对发现,SDLC66毒株与AHV-3毒株(GenBank登录号:U24184.1)ORF70基因的相似性为99%,与国内的EHV-8 wh毒株(GenBank登录号:JQ343919.1)、国外EHV-8/IR/2015/40(GenBank登录号:MF431614.1)、EHV-8/IR/2003/19(GenBank登录号:MF431611.1)参考毒株的相似性最高,均为99.8%。经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SDLC66与EHV-8(EHV-8 wh、EHV-8/IR/2015/40和EHV-8/IR/2003/19株)在一个小分支上,亲缘关系最近;与EHV-1型参考毒株(Hong Kong/57/1984、United Kingdom/32/1982、Oxfordshire/206/2013株)序列来源于同一大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与EHV-4毒株(91c1和TH20p株)亲缘关系较远。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与病毒蛋白特异结合的红色荧光信号;透射电镜观察可见直径约110 nm的圆形病毒粒子,并且核衣壳外有一层亮晕,亮晕外有一层囊膜。说明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1株驴源EHV-8毒株,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和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所1980年首次在我国分离到马鼻肺炎病毒,从而肯定了我国存在有马疱疹病毒1型(EHV_1)引起的流产。为了开展本病的诊断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先后应用马纤维肉瘤继代细胞、驴胎皮肤继代细胞、兔肾原代细胞及马胎儿肺继代细胞等进行了马鼻肺炎补反诊断抗原的试制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quine herpesvirus 1,EHV-1)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规律,试验将该病毒分别接种至Vero细胞、BHK-21细胞和MDBK细胞中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对第3代收获的病毒gE基因进行PCR检测及同源性比对;按照Reed-Meunch方法分别测量3种细胞7个时间点的TCID_(50),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EHV-1对3种细胞有很好的亲嗜性,产生明显CPE;3种细胞都扩增出大小为438 bp的片段,与所选的参考株同源性在99.99%以上;EHV-1在感染3种细胞后0~12 h进入静止期,12~48 h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BHK-21细胞后在36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为1×10~(-8.40)/0.1 mL,感染MDBK细胞及Vero细胞后在48小时时达到最高病毒毒价,TCID_(50)分别为1×10~(-7.35)/0.1 mL和1×10~(-5.80)/0.1 mL。说明BHK-21细胞适合作为EHV-1-XJ2015株体外研究的细胞系。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建立一种检测马疱疹病毒1型(EHV-1)的快速、灵敏、特异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同时评价该方法的可靠性。根据马鼻肺炎糖蛋白B(gB)基因特异保守序列设计多对LAMP引物,利用LAMP 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反应进程,进行引物筛选和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能特异性扩增EHV-1 DNA的LAMP检测方法,并加入SYBR GreenⅠ通过肉眼判断结果。该方法在65 ℃恒温下作用50 min,使EHV-1 DNA获得了高效率的特异性扩增,与其他马易感病毒如马疱疹病毒4型(EHV-4)等无交叉反应;且具有极高的灵敏性,可检测到10-4稀释的目标病毒,比普通PCR的灵敏度高10倍;反应结束后加入SYBR GreenⅠ肉眼观察的结果与LAMP Real Time Turbidimeter LA-320仪监测结果一致。通过将4份临床样品的LAMP检测结果与已得到验证的PCR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符合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简单易操作且设备要求低等特点,具有实地检测EHV-1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的候选毒株,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EHV-1(登录号:KF644579.1)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同源臂引物,以本地区流行株XJ2015株DNA为模板PCR扩增gE基因同源臂gEH1、gEH1,以EGFP表达盒(CMV+EGFP+polyA)为标记基因,酶切后依次连接至载体pUC-19,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UC-gEH1H2-EGFP。将XJ2015基因组与质粒pUC-gEH1H2-EGFP共转染至RK-13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以EGFP为标记进行gE基因缺失毒株的筛选及纯化,并测定重组毒株效价。结果显示:经5轮荧光噬斑纯化、PCR及测序鉴定,成功获取一株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毒株XJ2015-△gE-EGFP,且重组毒株效价(107.1TCID50/0.1 mL)较原毒株(108.8TCID50/0.1 mL)下降约101.7TCID50/0.1 mL。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1株马疱疹病毒1型流行株gE基因缺失突变株,为未来筛选马鼻肺炎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建立马疱疹病毒1型(Equine herpesvirus type1,EHV-1)人工发病模型,确定EHV-1感染马的半数感染量(ID50)及感染发病的判定标准,为该病的预防与治疗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以新疆伊犁地区某发病马场流产胎儿中分离的EHV-1 XJ2015株为研究对象,设立4组不同病毒剂量感染组及对照组,经鼻内喷雾感染马,5 mL/匹,每天观察试验马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14 d后进行剖检,观察各组织脏器病理变化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鼻腔排毒及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EHV-1 XJ2015株感染马的ID50为10-6.67/5 mL,其病毒含量为104.33 TCID50/mL。与对照组相比,1×106和1×105 TCID50/mL感染组马临床评分显著升高,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高达39.5 ℃,一般持续2~6 d)、食欲不振、流浆液性鼻液和下颌淋巴结肿大;且1×106和1×105 TCID50/mL感染组试验马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排毒,肺脏及脑组织中可检测出大量病毒,与对照组相比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P<0.05);病理学检查发现,患马脑组织出现非化脓性脑炎及神经元水肿,肺脏组织出现间质性肺炎、嗜中性粒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和肺泡间隔增厚。以上结果表明,EHV-1 XJ2015株对马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患病马临床症状典型,病毒主要随鼻液排出,并富集在肺脏及脑组织,通过上述指标确定EHV-1感染马发病的判定标准,本试验成功建立EHV-1感染本体动物疾病模型。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建立一种高灵敏性的马疱疹病毒1(EHV-1) 3D数字PCR(3D-dPCR)检测方法,对EHV-1病毒含量较低的样品能准确定量检出,实现马鼻肺炎早期诊断及预防。根据EHV-1糖蛋白B基因保守区域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优化3D-dPCR反应体系中引物探针浓度和退火温度,对该方法进行灵敏性、特异性、重复性分析,建立了EHV-1的3D-dPCR方法。本研究建立的3D-dPCR方法,引物和探针最佳浓度分别为0.4和0.4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60℃,该方法绝对定量曲线的R~2=0.998,线性关系良好,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相比灵敏度高10倍左右,最低检出限为5.83拷贝/μ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3.2%;与EHV-4、马泰勒虫、马病毒性动脉炎的核酸无交叉反应;通过对123份临床样品进行3D-dPCR检测,结果显示,3D-dPCR方法阳性检出率为66.7%,高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中EHV-1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阳性检出率64.2%。3D-dPCR方法对病毒含量较高的样品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对病毒含量较低的样品敏感性更高,能有效检出可疑样品。本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3D-dPCR方法检测低拷贝数的临床样品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EHV-1的准确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马疱疹病毒(equine herpesviruses,EHV)主要有5个型:EHV-1/2/3/4/5,广泛分布于世界马群,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EHV-1/2/4,其中EHV-1是马呼吸道疾病、病毒性流产的主要病因,EHV-2与马的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等有关,EHV-4主要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1~5]。EHV在原发性感染后,病毒可在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和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基因缺失减毒活疫苗的候选毒株,本研究参考GenBank中EHV-1(登录号:KF644579.1)目的基因序列设计同源臂引物,以本地区流行株XJ2015株DNA为模板PCR扩增gE基因同源臂gEH1、gEH1,以EGFP表达盒(CMV+EGFP+polyA)为标记基因,酶切后依次连接至载体pUC-19,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UC-gEH1H2-EGFP。将XJ2015基因组与质粒pUC-gEH1H2-EGFP共转染至RK-13细胞进行同源重组,以EGFP为标记进行gE基因缺失毒株的筛选及纯化,并测定重组毒株效价。结果显示:经5轮荧光噬斑纯化、PCR及测序鉴定,成功获取一株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毒株XJ2015-△gE-EGFP,且重组毒株效价(10~(7.1)TCID_(50)/0.1 mL)较原毒株(10~(8.8)TCID_(50)/0.1 mL)下降约10~(1.7)TCID_(50)/0.1 mL。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1株马疱疹病毒1型流行株gE基因缺失突变株,为未来筛选马鼻肺炎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鼻肺炎的病原是马疱疹病毒l型和马疱疹病毒4型,属于疱疹病毒目,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通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病毒性流产,严重时引发神经性疾病。该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养马业和赛马业的危害很大。本文总结国内外近些年关于马疱疹病毒的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成果,了解国际上关于马鼻肺炎检测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为出入境赛马的马鼻肺炎的检验检疫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马鼻肺炎(Equine rhinopneumonitis,ER)是由马疱疹病毒l型(Equineherpesvirus1,EHV-l)和马疱疹病毒4型(Equineherpesvirus4,EHV-4)引起的一种马属动物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减少、呼吸道症状、妊娠马流产、胎儿死亡以及脑脊髓炎等症状。自Dimock等~([1])于1933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以来,已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相继发现该病,如:日  相似文献   

17.
马疱疹病毒Ⅰ型,目前已公认为马鼻肺炎病的病原,关于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已有些阐述,但驴能否感染本病,尚不清楚。1980年,本所马鼻肺炎研究组的同志从两个马场的马流产胎儿中,用乳金黄地鼠肾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分离出病毒,经实验证实为马疱疹病毒Ⅰ型,将其培养物接种七头妊驴,除4号妊驴正产虚弱的病驴,在产后20小时死亡外,其余妊驴全部流产。经我们对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新疆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主要毒力基因遗传进化情况并构建TK基因缺失株,本研究以EHV-1 XJ2015株DNA为模板,对其主要毒力基因TK、gI和gE全长进行克隆、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扩增TK基因左右重组臂TKL和TKR,构建质粒pUC-TKLR,将扩增后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含有CMV+polyA)插入pUC-TKLR质粒,构建TK基因缺失打靶质粒。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XJ2015株与国外EHV-1分离株TK、gI和gE基因同源性均较高,分别为99.8%~100.0%、99.6%~100.0%和99.9%~100.0%;与EHV-3分离株同源性均最低,分别为72.9%、59.4%和62.1%;遗传进化分析显示,3个基因均与国外EHV-1同属于一个遗传进化分支,与EHV-9和EHV-4进化关系较近,但与EHV-3进化关系较远,表明XJ2015毒株与国外EHV-1毒株TK、gI、gE基因核苷酸上差异不明显,没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功能基因保守且进化缓慢,同源基因功能相同或相近;经PCR扩增、酶切、测序及转染鉴定,本试验成功构建了用于TK基因缺失的打靶质粒pUC-TKLR-EGFP。通过对EHV-1主要毒力基因的分析及TK基因缺失打靶载体的构建,为新疆地区马鼻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TK基因缺失株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马流感(EI)、马鼻肺炎(ER)、布鲁菌病(Brucellosis)、日本脑炎(JE)和沙门菌病等重要传染病在养驴场的危害,在山东聊城市13个规模驴场采集血液、棉拭子和病料等样品共226份,并分别使用双重RT-PCR、real-time PCR、胶体金、C-ELISA、鉴别培养基等方法,对这些传染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H3N8亚型EIV为阴性,马疱疹病毒4型(EHV-4)感染率为3.6%(2/55)、马疱疹病毒1型(EHV-1)为阴性,血清样品中的布鲁菌和JEV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沙门菌属检测显示阴性。验证了这些检测方法对驴群样品检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这些规模化驴场饲养的驴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马疱疹病毒1型(EHV-1-XJ2015)新疆伊犁分离株致病基因型,评估新疆EHV-1-XJ2015的潜在风险因素,本试验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PCR技术扩增EHV-1-XJ2015分离株ORF30基因相应区域,连接至克隆载体,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MD19-T-ORF30。测序结果表明,EHV-1-XJ2015毒株ORF30基因2 254bp处为A,且编码天冬酰胺(N),分析证明EHV-1-XJ2015基因型为非神经型毒株,毒力倾向表现为流产型毒株;遗传进化显示,EHV-1-XJ2015毒株与日本分离株90c16、00c19、HH1、NY03为同一分支,氨基酸同源性最高为100%。本研究结果为开展EHV-1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为新疆地区现有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