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从养殖大菱鲆中分离腹水病病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山东半岛2个不同的养殖场腹水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病原菌,并通过常规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对比对其进行鉴定。[结果]共分离到2株优势细菌。常规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表明,这2株菌分别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表性特征非常相似。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这2株菌与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这2株细菌被鉴定为鲨鱼弧菌(Vibrio carchiariae)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  相似文献   

2.
文蛤生物体及内脏中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鉴定文蛤体内弧菌的类型及致病性强度,并筛选治疗这些病原菌的最佳药物。[方法]用TCBS培养基从文蛤生物体内分离出12株弧菌,对其进行致病性试验,对致病性较强的3株弧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3株菌分别为河流弧菌H04(Vibrio fluvialis),H06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H11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其对环丙沙星、先锋赛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先锋霉素V有耐药性,临床上可以首选环丙沙星、先锋赛作为治疗这些病原菌的药物,其次是头孢曲松、氟哌酸、丁胺卡那、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结论]结果为文蛤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豹纹鳃棘鲈致病性哈维氏弧菌的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养殖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因,从患病豹纹鳃棘鲈血液及内脏、体表溃疡处分离到2株优势菌,其中编号为1031的菌株经人工感染证实能够引起被感染鱼的死亡,为引起该豹纹鳃棘鲈溃疡病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031与弧菌属的基本特征相符,分别基于16SrDNA序列及热激蛋白60基因(hsp60)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菌株1031与哈维氏弧菌聚为一支,置信度均为97%,以1031为模板特异性扩增哈维氏弧菌toxR基因,也得到了预期382bp的核酸片段。综合以上结果,最终确定此次豹纹鳃棘鲈体表溃疡症的病原为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仅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120μg)、菌必治敏感,对诺氟沙星、恩诺沙星、阿奇霉素、强力霉素等均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对药物的敏感性,减少珍珠龙趸养殖业中的病害影响,从患病珍珠龙趸(pearl gentian)(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肝肾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编号为X11XC26,并对其进行了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经攻毒试验证明,该菌对斜带石斑鱼E.coioides有较强的致病性,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1.70×10~5CFU/g,呈急性感染型;对该菌株进行常规生理生化试验、API(32E)系统鉴定和16S r DNA、rct B、top A、mre B、rpo D等5种管家基因序列分析,可将该菌株鉴定为创伤弧菌;通过纸片扩散K-B法测试了该菌株对1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阿莫西林5种药物敏感,对多粘菌素B等11种药物不敏感。本研究中从患病珍珠龙趸体内分离出创伤弧菌在国内属首次报道,而该菌株较强的耐药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分析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三都澳网箱养殖患病的大黄鱼脾、肾分离到2株优势菌(H2013032002和H2013032003),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其为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应用API-20E生理生化和16SrRNA分子系统鉴定,药物敏感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生化鉴定结果显示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符合度为75.2%;16SrR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2株菌与恶臭假单胞菌同源率高达99.0%,确定这2株菌为恶臭假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表明:病原菌对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恶喹酸、卡那霉素等4种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对虾细菌性病原的微生物防控技术,采用牛津杯打孔法对分离自对虾育苗池的一株编号为2021041402-14的细菌(简称“02HN”)进行了抗菌测试,分析其对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哈维氏弧菌(V.harveyi)、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和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e)等6株虾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及最低抑菌浓度,通过浸泡感染测试了菌株02HN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物毒性,采用16S rRNA、gyrB-rpoD串联基因序列比对法及生理生化方法对该菌进行了鉴定,并将该菌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评价该菌对对虾体内弧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02HN对欧文氏弧菌、哈维氏弧菌、坎贝氏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和美人鱼发光杆菌均具有抑菌效果,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32×104、2.32×103、2.32×106、2.32×10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患溃疡病的黄颡鱼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常规方法从患典型溃疡病的濒死黄颡鱼的心脏、肝脏及病灶等处取样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用API 20NE生化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分离获得的4株细菌(YFHS01、YFHS02、YFHS03和YFHS04)对健康黄颡鱼均有很强的致病性,都是黄颡鱼体表溃疡病病原菌,其中YFHS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YFHS02、YFHS03和YFHS04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4株病原菌对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均不敏感;对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广西永福县某养殖场黄颡鱼体表溃疡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与温和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可选用复达欣、先锋霉素Ⅵ、菌必治、庆大霉素、新霉素、氟哌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左氟沙星、先锋必、特治星、氟苯尼考、盐酸沙拉沙星、复方磺胺嘧啶等15种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8.
从牛奶中分离引起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通过细菌培养、形态鉴定、生理生化试验等,对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并对分离病原菌做药敏试验。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试验,并参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鉴定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通过药敏试验,得到该分离菌对头孢噻吩(抑菌圈15.6 mm)、万古霉素(抑菌圈16.0 mm)敏感性最强;其次是庆大霉素(菌圈12.0 mm)、红霉素(菌圈11.3 mm)、青霉素(抑菌圈10.5 mm);敏感低的是四环素(抑菌圈9.0 mm)和诺氟沙星(抑菌圈7.0 mm);最不敏感为环丙沙星(抑菌圈为3.0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肠炎病是目前大菱鲆养殖行业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感染率高,传播迅速。[方法]从山东半岛3个不同的养殖厂肠炎病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了常规生理生化特征测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对比研究。[结果]从发病大麦鲆体内共分离到了株优势细菌。理化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这3株菌中有2株分别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表型特征非常相似,另1株细菌被证实为非弧菌属的细菌,具体定种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这2株弧菌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这些菌株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从发病大菱鲆体内分离菌株的2株细菌被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  相似文献   

10.
乌鳢腹水病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解乌鳢腹水病的发病原因,对患病鱼肝脏、肾脏、腹水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并用分离菌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从病鱼体现人分离到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完全一致的6株菌,人工感洒试验证实均为腹水病原菌,经细菌学鉴定为费氏枸橼酸杆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病原菌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研究证明,乌鳢腹水病的病原为费氏枸橼酸杆  相似文献   

11.
从患病海马Hippocampus kelloggi体内分离到3株菌株,用分离菌株的纯培养物感染健康海马,48 h内海马全部发病,其临床症状与原患病海马相似,经形态学、生化和室内感染试验,鉴定该菌株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 olyticu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菌株对链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氟派酸、四环素、复达欣、菌必治、奈定酸等抗菌药表现为高敏感性;对红霉素、新霉素、先锋霉素Ⅵ、强力霉素、新生霉素、头孢呋肟、呋喃妥因等药物敏感性较高;对氨苄青霉素、羟苄青霉素、头孢氨苄、林可霉素等药物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尼罗罗非鱼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患病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组织分离出2株细菌,命名为M-O1和M-02。用M-O1和M-02分别在实验室人工感染健康的尼罗罗非鱼,被感染鱼3周内全部死亡,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从被感染的鱼体中分离得到2株类似细菌(分别命名为W-01、W-02),说明分离的菌株为本次尼罗罗非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通过生理生化方法进行种属鉴定,确认以上分离到的4株细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z hydrophila),分别命名为M-O1、M-02、W-01、W-02。用19种常见药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药敏试验,4菌株对丁胺卡那、氟哌酸、庆大霉素、链霉素、恩诺沙星、新霉素、氟罗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极为敏感;对氧哌嗪青霉素、利福平、麦迪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对羧苄青霉素、头孢噻吩、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和林可霉素为不敏感。  相似文献   

13.
从疑似感染的成年散养鸡蛋壳和发病雏鸡的肝脏、脾脏中分离到2株细菌,通过培养特性、镜检结果、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等,2株分离细菌均被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命名为AH-DY01和AH-DY02。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AH-DY01对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他12种抗生素耐药;AH-DY02对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和大观霉素敏感,对其他7种药物耐药,2株沙门氏菌均表现多重耐药性。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2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均可致死雏鸡。对分离菌的16S r DNA进行测序与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H-DY01与标准菌株ATCC-1592和ATCC13311的同源性最高,而AH-DY02与日本分离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4.
鲤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患皮肤溃烂的鲤鱼皮肤病灶处和肝脏组织分离到02-5-A、02-5-B和02-9-A、02-9-B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用这4株菌对鲤进行人工感染,均可使试验鱼致病而死,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确认这些菌株皆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药片扩散法,用30种药物对上述4菌株进行药物抑菌试验,其中,左氧氟沙星、氟哌酸、利福平、环丙沙星、白霉素抑菌效果最佳;但是02-5-A、02-5-B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而02-9-A、02-9-B菌株对庆大霉素却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转塘惠"抖抖病"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了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从病蟹体内分离到两株病原茵,均属革兰氏阴性杆茵,单极生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七叶苷、过氧化氢酶阳性,能还原硝酸盐等,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反应与豚鼠气单胞菌基本相同,故鉴定为豚鼠气单胞菌.人工注射感染健康蟹后,均在3 d内死亡,死亡率为100%,证实豚鼠气单胞茵为中华绒螯蟹的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病原茵对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氯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氟嗪酸、壮观霉素、复达欣、头孢呋肟、茵必治、萘啶酸、呋喃妥因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6.
从灰额刺尾鱼(Acanthurus glaucopareius)体表溃烂处及内脏器官中分离到5株较强致病力的菌株,经过人工感染健康鱼证实该菌株是致病菌。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反应测试,结果显示为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应用细菌16S rDNA的通用引物对该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得到1条长度为1 392 bp的核苷酸序列,该序列与溶藻弧菌(登录号GQ455008)的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该致病菌为溶藻弧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痢特灵、氟哌酸、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对甲氧胺嘧啶、氨苄青霉素、阿米卡星、青霉素等药物耐药。研究亮点:通过系统的病原学试验研究,证实了灰额刺尾鱼溃疡病的病原为溶藻弧菌,并验证了该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等特性,以及对该病的病症、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这些结论尚属首次报道,为灰额刺尾鱼溃疡病以及其他海水观赏鱼同类疾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从南宁市售文蛤体内分离获得的待测菌株进行鉴定,为掌握了解广西文蛤产品中弧菌科细菌的带菌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从南宁海鲜市场的文蛤中分离获得4株细菌,观察其菌落形态,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运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TCBS培养基30℃培养24h后,菌株No.8和No.9生长良好,形成直径2mm左右、圆形、隆起的菌落;菌株No.10、No.11生长不良,部分形成直径1mm左右、圆形、隆起的黄色菌落。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o.8、No.9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生长,且不能分解葡萄糖;而菌株No.10、No.11可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且能分解葡萄糖并产气。16SrRNA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No.8与副溶血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9与河流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10、No.11则分别与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聚集为一个分支。综合表型和分子特征可知,菌株No.8为副溶血弧菌,No.9为河流弧菌,No.10为斑点气单胞菌、No.11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药敏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均表现为高度敏感。【结论】南宁市售文蛤产品主要是污染了弧菌属及气单胞菌属细菌,生产上可选用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弄清河流弧菌对海水贝类的危害性,为预防该菌所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TCBS培养基从文蛤生物体内分离出1株弧菌,对其进行鉴定、致病性以及药敏试验。[结果]分离的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根据其生理生化特性可初步鉴定为河流弧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这株河流弧菌对昆明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河流弧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氟哌酸、先锋赛、先锋必、丁胺卡那高度敏感,对安卡青霉素、青霉素G、先锋霉素V、利福平耐药。[结论]临床上,应将选用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氟哌酸、先锋赛、先锋必、丁胺卡那作为治疗河流弧菌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