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为分析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与猪细小病毒(PPV)体外共感染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凋亡相关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探讨PCV2和PPV共感染机制及宿主—病毒之间的作用关系,运用病毒滴度和相对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PCV2和PPV感染PBMC后PCV2、PPV的病毒滴度含量及Bcl-2、FasL、p53、Caspase-8、PBR、TNF-α等的转录时相变化。结果表明:PCV2、PPV能够感染PBMC细胞,PCV2/PPV共感染中PCV2、PPV的含量分别在24h显著最高(P<0.001);PCV2、PPV单独感染和PCV2与PPV共感染PBMC后引起Bcl-2、FasL、p53、Caspase-8、PBR、TNF-αmRNA转录水平上升;在3h时PCV2/PPV共感染组PBR、P53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CV2、PPV单感染组(P<0.05),12h时PCV2/PPV共感染组FasL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CV2、PPV单感染组(P<0.05),24h时Bcl-2、Caspase-8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CV2、PPV单感染组(P<0.05),PCV2/PPV共感染组TNF-αmRNA转录水平显著高于PPV组(P<0.05),与PCV2组差异不显著。结论:PCV2与PPV共感染引起细胞凋亡相关因子mRNA转录水平上调,加速淋巴细胞凋亡,本试验为PCV2和PPV共感染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单感染和共感染6周龄健康仔猪,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对血清、组织(心、肝、肺、肾、胰、脾、胸腺、扁桃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中的PRRSV和PCV2载量进行检测,分别采用间接ELISA和间接IFA对血清中的PRRSV和PCV2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采用MTT法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PBLC)的增殖能力进行检测.结果,PRRSV/PCV2共感染组血清、组织中PRRSV的载量均显著高于PRRSV单感染组,PCV2的载量均显著高于PCV2单感染组;共感染组PRRSV和PCV2特异性抗体阳转的时间均晚于并且效价均显著低于PRRSV或PCV2单感染组;共感染组和单感染组PBLC的增殖能力均受到抑制,其严重程度依次为:PRRSV/PCV2组>PRRSV组>PCV2组.由此表明,PRRSV和PCV2在猪体内对彼此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PRRSV和PCV2共感染对猪的免疫抑制具有加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通过DF-1细胞增殖获得高效价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抗原。通过病毒接种量、收毒时间、接毒时间、温度和维持液血清浓度5个培养条件的筛选和优化,对IBDV BJQ902株在DF-1细胞上的增殖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IBDV BJQ902株在DF-1细胞上最佳增殖条件为:在37℃条件下培养,接毒量在0.01%~0.1%之间,接种时间为细胞传代后生长48~72 h,维持液血清浓度为1%~2%,收毒时间为病毒接种后60~72 h。在此培养条件下增殖病毒毒价在108.3~108.7 TCID50/0.1 mL之间。  相似文献   

4.
用猪圆环病毒2型(PCV2)体外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PCV2的病毒载量;同时,在PCV2感染后12 h、24 h、36 h、48 h、60 h、72h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检测PD-1、PD-L1和IL-21的转录水平变化,分析评价PCV2感染对PD-1、PD-L1和IL-21的转录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PD-1在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后72 h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D-L1在感染后转录水平都显著升高,48 h达到峰值;IL-21在感染后48 h转录水平最低。结果表明,PCV2不仅能够在体外感染外周血单核细胞,而且随着病毒载量的增加,导致PD-1、PD-L1和IL-21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以上结果表明,PCV2感染导致PD-1、PD-L1和IL-21的转录水平升高,通过激活PD-1/PD-L1通路,从而抑制IL-21的转录水平;相反,IL-21刺激PD-1、PD-L1的转录水平升高。研究结果为探索PCV2的致病机制和控制PCV2的感染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BJ902株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接种时间和维持液三种因素对在悬浮培养DF-1细胞上的病毒滴度影响,分别以不同MOI的IBDV BJQ902株感染悬浮培养24 h的DF-1细胞,以0.005 MOI的IBDV BJQ902株感染悬浮培养不同时间的DF-1细胞,然后以含2%胎牛血清(FBS)的高糖DMEM(HG-DMEM)作为维持液进行培养,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的细胞病变、收获感染不同时间的病毒液。以0.005 MOI感染悬浮培养24 h的DF-1细胞,然后使用含2%FBS的不同维持液(MEM、HG-DMEM、LG-DMEM)进行病毒增殖,收获不同时间的病毒液,测定病毒液的TCID_(50)。结果显示,以0.005 MOI的IBDV BJQ902种毒接种悬浮培养24 h的DF-1细胞,维持液为2%FBS的HG-DMEM进行病毒增殖,病毒接种后24~36 h收获的病毒毒价可达10~(8.3) TCID_(50)/0.1 m L以上。表明IBDV BJQ902株可以在微载体悬浮培养的DF-1细胞上高密度增殖。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对鸡细胞模式识别受体(PRRs)及天然免疫抗病毒基因转录的影响,本实验分别采用IBDV弱毒感染DT40细胞和强毒感染SPF鸡,以荧光定量RT-PCR(q RT-PCR)检测感染细胞和法氏囊组织中PRRs(TLR2、TLR3、TLR4、TLR7、MDA5和LGP2)及天然免疫抗病毒基因(IPS-1、IRF3、PKR、OAS、Mx)的m RNA转录变化。在IBDV感染DT40细胞的2 h到24 h内,ch MDA5、ch TLR3、ch LGP2、IRF3、PKR、OAS、Mx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分别为324、22、61、29、16、225 000和18 700倍。当采用si RNA分别敲除DT40细胞中ch MDA5、ch TLR3和ch LGP2时,IPS-1、IRF3、PKR、OAS和Mx在IBDV感染后的2 h到24 h差异变化不显著。在IBDV感染SPF鸡法氏囊组织细胞中,ch MDA5和ch TLR3的表达显著降低,而ch LGP2表达无显著差异,IRF3、PKR、OAS和Mx的转录水平显著上升。TLR4和TLR7在IBDV的体外和体内感染试验中均未检测到,而IPS-1在IBDV的体外和体内感染试验中均变化不显著。本实验结果表明,ch MDA5、ch TLR3和ch LGP2在识别IBDV的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IBDV感染严重抑制了PRRS ch MDA5和ch TLR3的转录,并且提示其抑制作用在体内与体外可能存在不同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CAV与REV共感染SPF鸡对疫苗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1日龄SPF鸡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CAV)和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探讨病毒感染对鸡体疫苗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用禽流感病毒(AIV,H5和H9)疫苗免疫后,CAV与REV单独感染均显著抑制了鸡体对H5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HI抗体反应,在CAV与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CAV单独感染后鸡体对新城疫病毒(ND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但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显著,然而,CAV可以显著加重REV感染对鸡体在NDV和IBDV疫苗免疫后抗体反应的抑制作用。从而证实CAV与REV共感染在疫苗免疫抑制上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在牛胚气管细胞(EBTr)中的生长特性和增殖规律,参考文献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BHV-1感染EBTr细胞6、12、24、48、72、96、120、144h后病毒的增殖规律,并观察对应时间点的细胞病变(CPE)。结果显示,用100TCID_(50)的BHV-1感染EBTr细胞,48h后开始出现细胞病变,72h细胞病变明显,120h细胞大部分变圆,开始脱落,144h细胞大面积脱落、崩解。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BHV-1感染EBTr在6h~24h内,病毒缓慢增殖,48h~96h,病毒增殖速度加快,拷贝数呈对数增长,120h~144h,BHV-1的含量仍然呈现升高的趋势,但增长速度变慢。结果证明,BHV-1能够在EBTr中产生CPE,而且CPE程度与病毒DNA增殖规律一致,该结果可以为深入研究BHV-1对EBTr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microRNA(gga-miR-21)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复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PCR方法从鸡的肝细胞基因组中扩增细胞pri-gga-miR-21,克隆于慢病毒表达质粒pL-EGFP中构建重组质粒pL-miR-21。将pL-miR-21与3个包装质粒pLP1、pLP2和pLP/VSVG共转染293FT细胞,制备含gga-miR-2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VL+miR-21。将VL+miR-21感染DF-1细胞,经杀稻瘟菌素筛选获得过表达gga-miR-21的细胞株DF-miR-21,采用定量RT-PCR(qRT-PCR)检测表明,gga-miR-21的表达量比正常DF-1细胞提高60%。将IBDV接种于DF-miR-21细胞,在96 h后,其病毒滴度(104.75TCID50/0.1 mL)显著低于正常DF-1细胞的病毒滴度(108.75TCID50/0.1 mL)。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分析验证,在IBDV基因组VP1基因中存在gga-miR-21的结合靶点。将IBDV感染DF-miR-2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析,VP1蛋白的表达量比正常DF-1细胞显著降低;用qRT-PCR分析,VP1 mRNA水平与正常DF-1细胞没有明显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细胞gga-miR-21可以抑制IBDV的复制,其分子作用机理是在VP1基因翻译水平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和从代谢方面揭示致病机制,本试验以IBDV毒株感染DT40细胞,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4,48,72和96h取样,细胞计数并分离细胞线粒体,通过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水平,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线粒体脂酰-CoA和NADH、NAD+的含量及NADH/NAD+比值,初步评估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线粒体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感染DT40细胞48h后,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在感染后24h开始下降(P0.05),48h后显著被抑制(P0.01);脂酰-CoA和ATP含量在感染后48h显著降低(P0.01),NADH/NAD+比值显著增高(P0.01)。说明IBDV感染DT40细胞后不但对线粒体造成了损伤,而且脂酰CoA的转运和NADH呼吸链受到抑制,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本研究从代谢角度为进一步探索IBDV感染对鸡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