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试验旨在确定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筛选牛支原体免疫保护性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Overlap PCR方法扩增得到点突变后的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48,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诱导剂ITPG的诱导下获得重组蛋白P48,纯化后的重组P48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P48,重组蛋白P48大小约为66ku,纯化后的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血清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D450nm值为1.12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的鼠血清与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及牛支原体全菌蛋白抗原均能产生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表明P48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可作为牛支原体新型疫苗的候选基因,且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与国内外5株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经济动物学报》2021,25(3):132-139
为建立牛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病原-牛支原体的快速富集方法,试验采用PCR方法对牛支原体P48基因扩增,构建重组质粒pET32a(+)-P48。将重组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进行纯化。将纯化的牛支原体P48蛋白作为免疫原与弗氏佐剂混合乳化免疫家兔,获得抗牛支原体P48蛋白的高免血清,同时对高免血清进行纯化。将纯化后多克隆抗体与NHS磁性微球进行耦联,制备免疫磁珠。对耦联缓冲液、抗体浓度进行优化。从富集牛支原体的时间、敏感性和特异性三方面对免疫磁珠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成功地扩增出大小约1 407 bp的P48基因并表达出大小约62 ku的可溶性重组蛋白。制备的多克隆抗体的效价高达1∶64 000,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抗体与磁珠耦联的最佳介质为2-吗啉乙磺酸;抗体质量浓度为200μg/mL与磁珠的耦联率最高;免疫磁珠在15 min之内就能够富集到牛支原体,且富集到浓度为1×10-3ccu/mL,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说明免疫磁珠技术能够快速富集牛支原体,为分离鉴定牛支原体提供一种新的可行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确定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筛选牛支原体免疫保护性基因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为研究对象,运用Overlap PCR方法扩增得到点突变后的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P48,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在诱导剂ITPG的诱导下获得重组蛋白P48,纯化后的重组P48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运用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方法验证其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P48,重组蛋白P48大小约为66 ku,纯化后的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后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反应,血清抗体滴度达到较高水平(D450 nm值为1.126)。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抗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的鼠血清与牛支原体P48重组蛋白及牛支原体全菌蛋白抗原均能产生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表明P48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反应原性,可作为牛支原体新型疫苗的候选基因,且牛支原体新疆分离株P48基因与国内外5株牛支原体P48基因的同源性很高,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牛支原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为牛支原体灭活疫苗的效力检测提供方法。【方法】构建pET-32a-P48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感受态细胞筛选阳性质粒并进行双酶切验证,用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使用镍柱进行蛋白纯化,经SDS-PAGE验证蛋白纯度及分子质量大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P48蛋白特异性和反应原性;将重组P48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建立牛支原体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进行条件优化,确定阴阳性临界值。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敏感性、稳定性、特异性及与平板凝集试验的符合率试验检测。【结果】经SDS-PAGE验证,P48蛋白分子质量大小为62.68 ku,纯度在9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P48蛋白仅与相应抗体结合呈现单一条带,该蛋白特异性和反应原性良好;琼脂扩散方法测得阳性血清效价为1∶64。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条件优化结果为:抗原包被浓度为0.3μg/mL,1%BSA 37℃封闭120 min,待检血清按1∶1 280稀释,37℃孵育60 m...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P109'蛋白分子结构特征与抗原性,本研究对p109'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PCR对其部分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将其克隆至p ET-32a(+)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后经大肠杆菌表达体系进行原核表达,并通过Western-blot分析该蛋白的反应原性。结果表明p109'基因与殊异支原体编码假定蛋白基因MDIS-01350、猪肺炎支原体黏附相关基因p102及编码P102样蛋白基因mhp217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重组P109'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得到表达;经纯化后的重组蛋白与山羊抗绵羊肺炎支原体全菌血清发生结合反应,表明P109'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为后期建立绵羊肺炎支原体特异快速诊断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基于绵羊肺炎支原体表面脂蛋白P60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60蛋白进行抗原性分析,筛选出抗原性最佳的区域,扩增目的基因后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并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正确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用IPTG诱导抗原性最佳蛋白表达并进行诱导时间优化;利用SDS-PAGE分析该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及其表达形式。以重组蛋白作为抗原,绵羊肺炎支原体阳性血清作为抗体,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析其反应原性。以重组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抗原性最佳蛋白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用该方法对20份阴性血清进行检测,计算阴阳临界值;检测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绵羊临床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经DNAStar分析,P60蛋白第58-928位氨基酸区域的平均抗原指数在0.8~1.7之间,亲水指数为0~2.0,证明该区域(P6058aa-928aa)抗原性和亲水性较强;通过PCR扩增得到P6058aa-928aa基因,并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测序证明该重组表达载体与预期结果一致。SDS-PAGE结果显示,IPTG诱导浓度为1 mmol/L,诱导10 h时蛋白表达量较高,蛋白分子质量为42 ku,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对ELISA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抗原包被浓度为0.5 μg/mL,一抗最佳稀释浓度为1∶100,最佳孵育时间为1.5 h,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倍数为1∶4 000,判定阴阳性血清的临界值为0.36。对口蹄疫病毒(FMDV)、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布氏杆菌(Brucella)、牛支原体(Mb)、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Mmc)的标准阳性血清的检测均为阴性,证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血清稀释度为1∶2 048时仍为阳性;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10%,证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利用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间接血凝法对92份羊血清检测结果表明,二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1.6%,阴性符合率为92.6%,总符合率为88.0%。【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为绵羊肺炎支原体的疫苗免疫效果评价和疾病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绵羊肺炎支原体可感染绵羊及山羊,并导致非典型肺炎的发生.P113蛋白是绵羊肺炎支原体推测的粘附素,为进一步研究P113蛋白的功能,本试验对其N端1~231位氨基酸的片段进行了原核表达,并采用Western b1ot方法对P113蛋白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在Rosetta(DE3)工程菌中成功获得表达;经纯化的重组蛋白与抗绵羊肺炎支原体全菌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表明P113蛋白是良好的免疫原.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对BCoV的N基因进行克隆,利用原核表达制备重组N蛋白,以纯化的重组N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ELISA检测方法,并对随机收集的奶牛血清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重组N蛋白大小为50 ku,经Western blot鉴定重组N蛋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牛传染性鼻气管炎gE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为抗原建立检测IBR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通过DANStar比对分析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gE蛋白序列,通过亲和层析对重组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经Western blot检测证明重组表达产物能被IBRV标准性鼻气管炎gE蛋白长度为500 bp的特异性肽序列,随后构建了pCold-TF-gE原核表达体系,并用Ni-IDA进行纯化。以纯化鉴定后的表达产物为抗原(1 μg/mL)包被酶标板制备多克隆抗体血清,并建立检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抗体间接gE-ELISA方法。结果显示:阳性OD450值为0.369,组内组间重复性小于5%,敏感性强,与口蹄疫等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且特异性达95%。利用建立的gE-ELISA方法,同时和IDEXX(IBR)抗体检测试剂盒对200份临床阳性血清进行检测比较,符合率均达到95%。该方法特异敏感高效,可用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血清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以茨城病病毒(IBAV)VP7蛋白为诊断抗原的茨城病(IBAD)血清学检测方法,本研究克隆了VP7蛋白抗原性、亲水性较强部分的编码基因,并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表达了可溶性截短VP7蛋白。用截短VP7蛋白建立了IBAV间接ELISA检测方法。确定的阳性血清的判定标准为不低于0.32。特异性试验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IBAV阳性血清。建立的ELISA方法与中和试验结果比较,符合率为77%。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70份来自云南的牛血清样品进行检测,IBAV血清阳性率为45.7%。该方法的建立为IBAD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以纯化后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糖蛋白(GP)作为抗原,致敏醛化的绵羊红细胞,进行最佳反应条件优化,建立间接血凝抗体检测方法。以EBOV高免马血清、纯化的IgG和精制免疫球蛋白F(ab’)_2为待检样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特异性检测EBOV抗体,与马尔堡病毒、裂谷热病毒等的阳性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假病毒中和试验测得的抗体效价增长规律相一致。结果表明,本试验成功建立了EBOV抗体间接血凝检测方法,该方法安全、简便、快捷,为EBOV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评价提供了又一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采用PCR方法扩增猪细小病毒7型(PPV7)衣壳蛋白基因保守区域493 bp,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构建重组质粒作为标准阳性质粒,以其为模板建立用于检测PPV7的SYBR GreenⅠ实时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在2.85×10^1~2.85×10^8拷贝/μ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斜率为4.158,灵敏度可达到2.85×10^1拷贝/μL。该方法对于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常见病原如PRRSV、PCV2和PRV未出现特异性扩增,表明特异性好。所有标准曲线在溶解温度为83.103℃时出现单一的特异峰。使用本方法检测了2017年山东地区7家养猪场216份临床样品,总阳性率为12.5%。  相似文献   

13.
调控毛囊发育的Wnt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囊周期性发育过程受多种分子及信号通路调控,Wnt信号通路就是其中之一。Wnt信号通路调控动物发育过程中的多个重要环节,包括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及细胞分化等,且在毛囊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这对动物毛皮质量的提高、人皮肤损伤的治疗及日益严重的脱发问题等提供更多的研究思路和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Wnt信号通路已成为信号通路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因此,论文就Wnt信号通路、毛囊发育及Wnt信号通路对毛囊发育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为广大科研人员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引起的危害严重的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肝胆病变,严重者可引起胆管上皮癌,因此华支睾吸虫被国际癌症署(IARC)归为第Ⅰ类生物性致癌因子。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在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均有该病人体感染的报道。近年来,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且受威胁地区和人数不断增加。对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已刻不容缓,传统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弊端。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今后在华支睾吸虫病的基础研究与防控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论文就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及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华支睾吸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添加剂对生长期肉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2月龄体重在407.22kg±21.36kg的西门塔尔肉牛45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饲喂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矿物质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平均日增重试验1组高于对照组,试验2组高于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碱性磷酸酶(ALP)的浓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第20、30、40、50、60天时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在第20天时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40天时试验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G(IgG)的浓度在第20、30天时,试验1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第40、50、60天时,试验1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添加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和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可以提高肉牛的体重,提高肉牛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且包被γ-氨基丁酸(GABA)复合微量元素的作用效果要优于γ-氨基丁酸(GABA)。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与验证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感染MDBK细胞后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通过细胞病变观察、Western blot验证病毒HN蛋白表达,以及病毒增殖复制动力学曲线,确定病毒复制情况。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1MOI基因C型SD2014BPIV3毒株感染MDBK细胞的12h对照组与感染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最后收集BPIV3感染MDBK不同时间点细胞样本,应用RT-qPCR在转录水平验证了天然免疫相关显著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BPIV3毒株在MDBK细胞上有较强的复制能力,从病毒感染12h的转录组数据中获得了1 401个显著差异基因,经过筛选获得了9个与天然免疫相关的基因,最后在转录水平验证了MDA5、IRF7、STAT1、ISG65、TRIM25等9个与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验证了其上、下游通路或同一家族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筛选与验证的BPIV3感染MDBK细胞差异表达天然免疫相关基因,为宿主细胞影响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从濒死期蓝狐肺脏中分离到1株革兰阴性短杆菌,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RNA鉴定、全自动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及khe基因鉴定,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分离菌株的分型、人工感染小鼠试验、药敏试验及毒力基因检测等。最终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K20型肺炎克雷伯菌,命名为SWKp17;同时,Vitek细菌鉴定仪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细菌有致病性和多重耐药性。其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2.9×10~7 CFU;对三代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耐药,但对亚胺培南和多黏菌素敏感。该菌株具有fim、ureA、mrkD及wabG毒力基因,但不具有rmpA、kfu、alls、iroNB、ybtA、uge、iucB等毒力基因。结果表明,引起本次狐狸肺炎的致病菌为非K1、K2、K3、K5、K20、K54及K57型肺炎克雷伯菌,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该菌引起的狐狸肺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广西地区牛源PCV2流行毒株基因组特性和遗传进化情况,运用PCR技术对广西地区采集的210份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其中35份样品为PCV2阳性。将3份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克隆与序列分析,分别命名为PCV2/GX-B2(1 769 nt)、PCV2/GX-B131(1 768 nt)、PCV2/GX-B132(1 767 nt)。同源性显示与猪DK1980PMWS-free株同源性最低(94%),与牛源的Buffalo2株同源性最高(98.6%)。遗传进化分析,3株牛源PCV2毒株均属于PCV2d基因型。本研究报道了PCV2在我国广西地区牛群中的感染情况,并发现广西地区牛群中PCV2的主要流行基因亚型为PCV2d。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在野鸟禽流感病毒紧急疫情检测过程中鉴定并分离到1株H5N8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利用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发育及关键氨基酸位点分析解析了该野鸟源H5N8禽流感病毒分离株遗传进化情况,通过体外复制动力学试验及小鼠感染试验,评价了该野鸟源H5N8禽流感病毒分离株对哺乳动物致病性。进化分析显示,该病毒株属于Clade 2.3.4.4,可以不经适应直接感染小鼠并在呼吸系统内复制,表现出有限的组织嗜性,对小鼠呈低致病性。其在体内外复制能力较低。结果表明,本试验加深了对野生鸟携带H5N8禽流感病毒的认识和理解、对野鸟源H5N8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评价,为预测野鸟源H5N8禽流感病毒遗传进化趋势及其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7至2018年春季罗氏沼虾育苗期间,江苏省高邮市多家育苗场幼体和仔虾持续发生死亡。从发病幼体和仔虾分离到大量优势生长的细菌,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对罗氏沼虾幼体和仔虾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胞外酶及溶血素活性等表型生物学性状检验,测定了代表菌株的16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了16S rRNA和gyr 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结果显示:引起罗氏沼虾幼体大量死亡的病原之一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代表菌株XL2-1对罗氏沼虾仔虾和蚤状幼体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2. 0×106和7. 0×105CFU/m L,胞外酶活性及溶血活性检测表明分离菌不溶血,不产生蛋白酶、卵磷脂酶、淀粉酶、尿酶及DNA酶;分离菌的耐药谱测定结果发现,分离菌对头孢噻肟等7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等9种药物耐药,对头孢曲松等19种药物存在株间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