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735-1743
对从山东某养鸡场分离的29株鸡源大肠杆菌和从广东某兽医站采集的182份死禽器官样品筛查bla_(NDM)阳性大肠杆菌,采用药敏试验检测产NDM(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大肠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检测菌株携带的其他耐药基因;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le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进一步进行接合转移/转化试验、Southern blot杂交以及复制子分型分析bla_(NDM)质粒特征。结果显示:在29株山东鸡源大肠杆菌和182份广东病死禽样品中分别检测到9株和22株bla_(NDM)阳性大肠杆菌,bla_(NDM)基因亚型包括bla_(NDM-1、)bla_(NDM-5和)bla_(NDM-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bla_(NDM)阳性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对其他多类抗生素耐药率也较高;PFGE分型表明,bla_(NDM)阳性大肠杆菌亲缘关系总体较远,在小范围内存在克隆现象;Southern blot和接合转移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bla_(NDM)基因定位于质粒上,且大部分携带bla_(NDM)基因的质粒可进行接合转移,质粒为IncB/O、IncY、IncX3、IncHI2和IncI1-HI2型质粒。结果表明:bla_(NDM)阳性大肠杆菌在广东和山东某些地区流行较为严重,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bla_(NDM)基因主要通过接合转移方式进行水平传播,也存在小范围的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2.
食品动物源产CTX-M-14大肠杆菌传播分子机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保存的2002-2009年分离的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中,挑选16株blaCTX-M-14阳性菌,用PCR方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编码基因、PMQR耐药基因及其他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rmtB和floR);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种族进化关系分析16株细菌的亲缘关系;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复制子分型和blaCTX-M-14上下游插入元件的检测,分析产CTX-M-14大肠杆菌的传播分子机制。PCR检测结果表明,16株食品动物源产CTX-M-14大肠杆菌大多属于系统发育组A组,其次为B1和D组,没有B2组;PFGE分型结果表明,同一时间内不同动物间存在产CTX-M-14共生型大肠杆菌克隆的扩散传播,但养殖场内CTX-M-14主要是随质粒或其他元件进行水平传播;质粒复制子分型结果表明,携带blaCTX-M-14的质粒属于IncK(3/14)、 IncF(5/14)、 IncHI2(1/14)、IncFIB 和 IncF(1/14)、IncHI1和IncN(2/14)、 IncI1(2/14)等,且随着时间推移,复制子的种类呈增多趋势。2002-2007年的菌株blaCTX-M基因的上下游均检测到ISEcp1和IS903;但2009年菌株除了部分在上下游都可以检测到ISEcp1和IS903外,还有的只检测到上游的ISEcp1或下游的IS903;2002-2009年的菌均未检测到ISCR1。16株产CTX-M-14大肠杆菌除了携带其他ESBLs编码基因,如blaCTX-M79和blaTEM-135外,还携带其他重要抗生素耐药基因,如oqxA、floR、aac(6')-1b-cr及rmtB,而且2002-2009年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接合转移试验发现,2002-2005年的菌株,blaCTX-M-14往往发生单独转移,而2009年分离菌blaCTX-M-14往往和floR或rmtB位于同一质粒上发生共同转移。这说明养殖场使用氨基糖苷类或氟苯尼考等任何一种抗生素,都可以筛选出产CTX-M-14大肠杆菌并促进其扩散,所以动物养殖过程中要慎用这些抗生素。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48株猪源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阳性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子中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和分子特性,作者采用PCR和DNA序列测定方法对48株猪源rmtB阳性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子携带的Ⅰ类整合子进行分析,用微量稀释法测定rmtB阳性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子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分析比较基因盒阳性菌和阴性菌的耐药率。结果:48株猪源rmtB阳性大肠杆菌中,5′-保守端的检出率为100%,3′-保守端检出率为77.1%,基因盒的检出率为58.3%;45株接合子中,5′-保守端的检出率为84.4%,3′-保守端检出率为62.2%,基因盒检出率为42.2%。与原菌株比较,接合子携带的耐药基因盒发生了丢失、获得以及置换等变化。比较基因盒阳性和阴性大肠杆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除对大观霉素、安普霉素差异显著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Ⅰ类整合子/基因盒系统在rmtB阳性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子中广泛存在,其5′-保守端、3′-保守端以及耐药基因盒的检出率存在差异,在质粒接合传递过程中,Ⅰ类整合子出现了基因盒的捕获或重组,基因盒携带率与rmtB阳性大肠杆菌及其接合子的多重耐药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产CMY-2大肠杆菌在广东各养殖场的流行情况,对2010—2011年间分离自猪、鸡、鸭、鹅等动物的1293株大肠杆菌,采用PCR方法筛选出blaCMY-2阳性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阳性菌株对17种抗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接合转移试验和XbaⅠ酶切PFGE图谱分析blaCMY-2基因转移扩散的方式。结果显示,1293株大肠杆菌中27 株含有blaCMY-2 基因,检出率为2.09%,均为多重耐药菌株,主要耐药谱型为AMP/CHL/TET/FLF/CTF/CTX/CAZ/CTR/GEN/CIP/ENR/NAL/OQX;27 株携带blaCMY-2 基因菌株中有14 株的blaCMY-2 基因可随质粒转移到受体菌E.coli C600中,且往往与blaTEM-1和(或)qnrS1共同转移;PFGE分析结果显示,27 株携带blaCMY-2 基因菌株共产生17条谱带,其中有4株菌株,两两分别来自同一地区,存在克隆传播关系。提示,在广东地区食品动物养殖场内存在产CMY-2大肠杆菌的克隆传播,且blaCMY-2 基因伴随可转移质粒或其他可转移移动元件可能是造成产CMY-2大肠杆菌流行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耐药性、耐药基因流行情况以及耐药质粒特征,本研究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福建地区分离的67株猪源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大肠杆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通过PCR检测其重要的耐药基因;通过供体菌与受体菌(C600)的接合转移试验,检测携带CTX-M耐药基因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情况,并测定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变化以及耐药质粒的复制子类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呋(100%)、头孢噻肟(100%)和四环素(94.0%,63/67)耐药性较高,对阿米卡星相对敏感,耐药菌株仅占7.5%(5/67)。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53.7%(36/67)的分离株携带3个以上耐药基因,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49.3%,33/67)和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37.3%,25/67)的检出率较高,氟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和oqxAB、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酰胺醇类耐药基因cmlA和磷霉素耐药基因fosA3的检出率在10.4%~19.4%,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rmtB(4.5%,3/67)的检出率最低;其中以CTX-M+mcr-1+floR耐药基因的组成模式流行为主,检出率为25.4%(17/67)。通过接合转移试验共获得21株接合子,与受体菌C600相比,其对受试药物,如头孢噻呋、头孢噻肟和庆大霉素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提高了2~32倍。复制子分型结果显示17株分离菌分型成功,4株分离菌未能分型,其中以IncF型质粒为主。福建地区猪源CTX-M阳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呈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药基因的携带率普遍较高且以mcr-1和floR基因流行为主,耐药质粒以IncF型为主。本研究为福建地区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风险评估与抗菌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广泛传播和扩散,导致全球范围内肠杆菌科细菌对超广谱头孢菌素类的耐药性发展迅速,引起人们高度重视。食品动物源大肠杆菌可作为耐药基因储库,对细菌耐药性在动物、环境和人之间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2009年患病的食品动物,包括鸡、鸭、鹅和猪,分离鉴定了315株大肠杆菌,调查ESBLs和AmpC酶在患病食品动物中的流行分布。经双纸片协同扩散实验筛选出61株ESBL阳性菌株,PCR检测共检测出8种blaCTX-M基因,分别为blaCTX-M-14/14b、blaCTX-M-79、blaCTX-M-65、blaCTX-M-27、blaCTX-M-15、blaCTX-M-24、blaCTX-M-98和blaCTX-M-13,其中检出率最高的为blaCTX-M-79,其次为blaCTX-M-14/14b。本研究还检测出1株新的SHV型酶,命名为SHV-135;PCR共检测出5株大肠杆菌携带质粒源CMY-型AmpC酶,其中2株鹅源大肠杆菌携带1个新型CMY酶,命名为CMY-64。本研究表明患病动物分离的大肠杆菌中ESBLs和AmpC酶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新型β-内酰胺酶检出日益增多,提示兽医临床应慎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为调查太原市周边地区鸡源大肠杆菌(E.coli)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规模化养鸡场采集患腹泻病鸡的粪便样品进行E.coli分离、血清型鉴定及耐药性检测,通过接合试验检测质粒在抗生素抗性水平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到81株E.coli属于15种不同血清型,其中28株属于5种优势血清型,即O1、O8、O78、O84和O143;所有分离菌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qnrA、tetM、tetA、sul2、strA、aadA、floR为检测到的主要耐药基因;分离菌株质粒携带的7种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转移.该研究结果证明E.coli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已普遍存在,其携带的耐药基因可通过接合作用在细菌之间传递.  相似文献   

8.
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选择22种抗生素采用Kirby-Bauer法对山西省部分地区分离的20株致病性鸡源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质粒分析和耐药质粒转化试验,并分析多种中药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消除作用。结果显示,20株试验菌对测试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5耐及5耐以上的菌株占分离菌株的90%,试验菌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90%),其次为恩诺沙星(85%),而对黏杆菌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最低;分离出12种质粒谱型,同一地区、同一鸡场菌株的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不同地区菌株的质粒图谱不同,仅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流行质粒共存;对其中5株菌株进行耐药质粒的转化试验,发现同一质粒可编码1个至数个耐药性基因,不同质粒可以携带相同的耐药性基因;中药单剂或合剂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一定的消除作用,其中黄芩的消除效果最好,中药处理后部分菌株质粒图谱无变化,只有黄连和双黄连造成2条质粒带丢失;对中药提取物作用后的消除子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等多种抗生素恢复了敏感性。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中药治疗鸡源大肠杆菌病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调查养猪场携带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大肠杆菌的气源性传播情况,本试验分别在5个猪场舍内及舍外上风向和下风向不同距离收集空气样品,并在舍内随机采集粪便样品,分离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检测其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以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ac(6')-Ib-cr、qepA)为指示基因,利用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鉴定技术,分别对5个猪场不同样品中大肠杆菌的遗传相似性进行分析,评估其向舍外空气的传播情况。结果显示,5个猪场中的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链霉素、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等12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且呈现多重耐药。ERIC-PCR结果显示,46.34% (19/41)的舍内空气分离株与粪便分离株来源相同,其中73.68% (14/19)的分离株携带的耐药基因也相同;68.42% (26/38)的舍外空气分离株与舍内空气或粪便分离株来源相同,其中65.38% (17/26)的菌株携带相同的耐药基因。结果表明,起源于舍内粪便的携带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大肠杆菌能形成气溶胶污染舍内空气,并借助舍内外气体交换,传播到舍外不同距离空气中(≥400 m),对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及社区居民的健康形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
猪源大肠杆菌质粒和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药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31株猪源大肠杆菌进行6种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qepA和aac(6′)-Ib-cr,并分析PMQR基因阳性菌株染色体gyrA、gyrB、parC、parE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突变区(QRDRs)突变。结果显示,31株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均呈现耐药。在31株猪源肠杆菌中共检测到2株携带qnrB10和4株携带qnrS1基因的大肠杆菌,未检测到qnrA、qepA和aac(6′)-Ib-cr。在PMQR阳性菌株gyrA基因的QRDRs中,低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出现83位S→W突变,高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同时出现83位S→L和87位D→N突变。而在parC基因的QRDRs中,大部分耐药菌株出现80位S→I突变,1株耐药菌株出现45位V→L突变。gyrB和parE基因的QRDRs未检测到突变。结果表明,本地区猪源大肠杆菌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PMQR的出现和QRDRs的点突变可同时协同贡献对喹诺酮类耐药,而PMQR的出现加速了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便捷、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体的免疫层析方法,本研究利用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备金标垫,以PCV2病毒样颗粒(VLPs)和兔Ig G分别作为检测线与质控线组装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与A型塞内卡病毒(SVA)、猪细小病毒(PPV)、伪狂犬病毒(PRV)等猪其它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仅对PCV2抗体阳性血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PCV 2阳性血清最低检测限为1∶6 400稀释度,敏感性较高;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5%,重复性较好。试纸条在4℃保存6个月,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对采集的10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与标准ELISA的总符合率为98%。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V2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稳定等特点,可以做为评价PCV2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感染筛查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更准确研究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猪非结构蛋白抗体变化规律,选取3种不同的试剂盒,分别检测接种O型口蹄疫病毒猪FMDV非结构蛋白3ABC抗体。试验数据表明,人工感染O型口蹄疫病毒猪最早在感染后第5天检测到非结构蛋白抗体,至第7天3ABC抗体全部转为阳性;3种试剂盒检测最早3ABC抗体与症状对应关系有差异,每两种商业试剂盒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A试剂盒显示出最大的灵敏度,而B试剂盒显示最高的特异性,C试剂盒的敏感性依可疑样品的处理方式而变化,因此对3种试剂盒进行比较,发现A试剂盒更稳定,更适合于猪FMDV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构建O型口蹄疫病毒(FMDV)病毒样颗粒编码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将FMDV结构蛋白VP0、VP1、VP3的基因分别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中,再分别通过带有BsmBⅠ、EcoRⅠ和SalⅠ酶切位点的引物,分别对重组质粒pVAX-VP0、pVAX-VP1和pVAX-VP3扩增后进行酶切,用T4连接酶连接得到重组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对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进行PCR鉴定并测序。用脂质体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转染BHK-21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及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VAX-VP0VP1VP3,并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巨型住肉孢子虫(Sarcocystis gigantea)是羊体内一种常见寄生虫,多寄生于羊横纹肌内形成包囊,导致羊肉大量废弃,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尝试筛选能有效诊断住肉孢子虫感染的抗原。通过免疫印迹及质谱分析筛选到巨型住肉孢子虫候选诊断抗原烯醇酶,利用染色体步移技术扩增两侧翼未知序列并表达重组蛋白。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免疫印迹对该蛋白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到的候选蛋白为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SgENO),克隆得到1 181 bp的基因并获得重组蛋白rSgENO。对rSgENO应用进行初步评价,发现其与其他顶复亚门原虫的烯醇酶氨基酸相似性均较高(71%~92.1%),且能被弓形虫和新孢子虫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交叉反应性。本研究克隆并表达了巨型住肉孢子虫烯醇酶,后期评价发现该重组蛋白与新孢子虫和弓形虫有较强的交叉反应性,不能用于羊住肉孢子虫的血清学诊断,但有成为疫苗候选分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新城疫病毒样颗粒已开发成一种高效递送外源蛋白的载体平台。本研究在小鼠模型中开展了嵌合布鲁菌BCSP31病毒样颗粒(BCSP31-cVLPs)免疫原性及其保护效力评价。体内试验数据表明,BCSP31-cVLPs能有效激活脾脏中树突状细胞,进而促进初始型CD3^+CD4^+ T的活化。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结果表明,BCSP31-cVLPs可刺激机体产生针对重组BCSP31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BCSP31-cVLPs可激活T细胞并使其分化。攻毒结果表明,BCSP31-cVLPs具有与疫苗株M5相当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为新型布鲁菌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数据支撑,并扩展了新城疫病毒样颗粒疫苗载体平台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塞内卡病毒A(SVA)作为一种新发病病原,致病机制仍不清楚。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SVA感染PK-15细胞后能使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细胞凋亡。为了深入研究SVA诱导凋亡的情况,在验证SVA各蛋白真核质粒正常表达后,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方法检测SVA各蛋白诱导凋亡的情况,Annexin V-FITC/PI和Hoechst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磷脂酰丝氨酸和核凝聚程度,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技术分析SVA-VP1对凋亡通路中主要调控分子Caspase3、Caspase8和Bax蛋白质和mRNA水平的影响,发现SVA-VP1能够显著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和晚期凋亡,并且能够促进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8及Bax蛋白和mRNA水平的上调。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SVA调控宿主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致病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猪瘟病毒(CSFV)感染无特定病原(SPF)猪后,分离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转录组分析,数据显示病毒感染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8(USP18)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上升。为研究USP18分子对CSFV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构建过表达USP18的细胞系及应用特异性小干扰RNA下调表达USP18的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验证USP18对CSFV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USP18分子能够促进CSFV的复制;通过检测IFN-β、NF-κB及ISRE的启动子活性及I型干扰素(IFN-I)信号通路的下游分子m RNA的转录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双荧光酶报答试验分析USP18对IFN-I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USP18分子抑制IFN-I信号通路。以上结果表明CSFV通过诱导USP18分子的上调表达,抑制了IFN-I途径,从而逃避天然免疫防御,进而促进自身的复制。本研究为明确CSFV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CSFV致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环洞庭湖地区家禽H3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感染情况和进化规律,笔者对2011—2015年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的多个活禽市场与散养鸭场分离的31株H3亚型禽流感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病毒的HA裂解位点不含连续的碱性氨基酸,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各基因片段进化树显示部分病毒的PA与PB2基因与H5在相同分支,部分病毒的NP、PA、PB1与H7处于相同分支,表明H3可能与H5、H7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复杂的基因交换;散养家禽分离的部分H3亚型禽流感病毒内部基因与越南、韩国等周边国家野鸟源的H3、H6、H7、H11等亚型同源性较高,可能有相同的进化来源。进一步将分离的病毒进行全基因比对,可划分出21种不同的病毒基因型。环洞庭湖地区H3亚型禽流感病毒基因来源复杂,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H5N3亚型流感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2017年浙江省分离到的一株H5N3亚型禽流感病毒(AIV)[DK/ZJ/S1368/2017(H5N3)]进行了遗传演化分析及小鼠感染性实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株病毒的HA蛋白裂解位点处仅含一个碱性氨基酸,属于低致病性AIV。同时,该病毒的血凝素(HA)基因与H5N7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聚合酶碱性蛋白2(PB2)基因和核蛋白(NP)基因与H10N7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碱性聚合酶蛋白1(PB1)基因与H1N1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酸性聚合酶蛋白(PA)基因与H6N2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神经氨酸酶(NA)基因与H10N3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基质蛋白(M)基因与H3N8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非结构蛋白(NS)基因与H1N1亚型流感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表明其基因来源复杂。小鼠感染实验结果显示,该分离株无需提前适应即可以在小鼠肺脏和鼻甲中复制,小鼠感染病毒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其体质量变化不明显,表明该病毒对小鼠呈低致病性。本研究通过对该H5N3亚型AIV的生物学特性的分析,发现该病毒基因来源复杂,无需提前适应就可以在小鼠体内复制,具有感染哺乳动物的潜在威胁,提示应当持续加强对H5N3亚型AIV的监测和相关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弓形虫突触融合蛋白STXQa1在虫体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ddFKBP系统构建了STXQa1的条件性过表达虫株。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观察STXQa1的亚细胞定位,通过westen blot及IFA检测STXQa1蛋白的表达;经IFA检测STXQa1蛋白过表达虫株在细胞内的增殖能力、侵入细胞的能力以及逸出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STXQa1定位在虫体空泡样隔室(VAC);利用shield1能够快速调控ddFKBP-STXQa1融合蛋白的表达;过表达STXQa1对弓形虫的细胞内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影响弓形虫的侵入及逸出能力。本研究通过对弓形虫独特的突触融合蛋白STXQa1的表达与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分泌细胞器的成熟和蛋白的分泌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