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流行特点 牛流行性流产是由皮革钝缘蜱疏螺旋体引起的牛蜱传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妊娠后期,母牛呈流行性或地方性流产。牛流行性流产是主要伤害胎儿的慢性疾病,绝大多数胎儿死亡后被排出或出生时、出生后不久死亡,子宫内死亡与自溶现象少见。流产常见于第一胎的放牧母牛或引入疫区的敏感牛。在母牛妊娠的第7-9个月之间最易发生流产,流产率高达75%。在地方性流行区域,圈养牛少见发病。  相似文献   

2.
牛流行性流产的病原可能是一种疏螺旋体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一种牛流行性流产(epizootiebovineabortion),流行达60年以上,在1954年还引起巨大损失。它引起怀孕后期的无症状流产或产生生命力弱的胎儿。将流产胎儿组织制成匀浆,人工感染头...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携带无形体与疏螺旋体的种类和感染情况。采集牦牛体表寄生蜱,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蜱种类。再采用巢式PCR分别扩增无形体科16S rRNA基因和疏螺旋体属的16S rRNA与flaB基因片段,并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和系统进化树构建,从而确定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的种类。结果显示,共采集到818只蜱,其中西藏革蜱占78.97%(646/818)、青海血蜱占21.03%(172/818)。所有蜱中有132只检出无形体,阳性率为16.14%;8只检出疏螺旋体,阳性率为0.98%;3只蜱混合感染牛无形体和疏螺旋体。经进一步分析,仅在青海血蜱中检测到牛无形体(Anaplasma bovis)、埃立克体(Ehrlichia)和疏螺旋体(Borrelia),其阳性率分别为6.98%(12/172),2.33%(4/172)和4.65%(8/172);仅在西藏革蜱中检测到绵羊无形体(Anaplasma ovis),其阳性率为17.96%(116/646)。此外,获得的疏螺旋体16S rRNA和flaB基因序列均与分离自日本大刺血蜱中的Borrelia sp.HM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结果提示,四川石渠县存在牛无形体、绵羊无形体、埃立克体未定种以及疏螺旋体未定种,存在感染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我国已有的4种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情况,以进一步阐明莱姆病在中国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本研究通过筛选扩增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获得1对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后建立用于检测蜱体内伯氏疏螺旋体的PCR方法,其扩增片段大小为307 bp。该方法可检测出10 pg的阿氏疏螺旋体(Ba)、1 pg的伽氏疏螺旋体(Bg)和0.01 pg的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b)的3种不同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的OspA基因组DNA,表明其敏感性较好,适用于蜱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状况的调查。本研究从我国7个省采集到的667只蜱,进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类鉴定表明这些蜱分属革蜱属、血蜱属、牛蜱属和扇头蜱属。PCR检测所获数据表明它们的感染率分别为4%(10/264)、6%(11/137)、31.4%(59/185)和31%  相似文献   

5.
李希强 《动物保健》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6.
李希强 《兽医导刊》2009,(10):43-46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1984年Johnson根据其基因型和表型特征,认为该螺旋体是一个新种,命名为伯格多弗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7.
禽疏螺旋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发生受到地理环境与波斯锐缘蜱分布的限制。家庭鸡舍中捕捉到的蜱,其传染性高于商业鸡舍中的蜱,雄蜱的传染性高于雌蜱。这些蜱可经卵巢把病原传染给后代或叮咬禽后引起禽感染。在波斯锐缘蜱体内,  相似文献   

8.
鸡疏螺旋体(Borrelia gallinarum)又名鹅疏螺旋体(Borr.anserina)或马舒氏螺旋体(Sp.marchouxi)是一种通过蜱虱媒介而引起禽类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早在1891年曾发现一种引起鹅败血症的疏状螺旋体,随之1947年Bourroughs在美国发现了鸡的蜱传鸟类螺旋体病,1956年Francis和  相似文献   

9.
<正> 牛生殖方面的疾病可说是既很复杂又难以签别。这些病常导致母牛流产或不孕。较为常见,多发的首推弧菌病,其次是钩端螺旋体病,第三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牛流行性流产病(EBA)呈地方流行性。牛滴虫病是一种类似性病,病例虽少见,但与弧菌病引起的疾病一样同属生殖方面的疾病。此外,像病毒性腹泻,李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也都和牛的流产  相似文献   

10.
1兔疏螺旋体病 疏螺旋体病亦称莱姆病,是由经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本病以叮咬性皮损、发热、心肌炎、脑炎和关节肿胀疼痛为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建立拉合尔钝缘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从新疆地区绵羊体表采集寄生蜱,借助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特征的准确鉴别,初步筛选出疑似拉合尔钝缘蜱。经PCR扩增、测序获得其18S rDNA、16S rD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oxidase Ⅰ,COⅠ)序列,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参考序列,比对分析同源性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距离评估。本研究全面、清晰地揭示了拉合尔钝缘蜱卵圆形背板、背部圆形盘窝等显微形态特征的细节。同时,在基于16S rDNA与COⅠ序列的邻位相接系统进化树中,拉合尔钝缘蜱分布于两大进化枝之一的软蜱科,同种聚类良好,且拉合尔钝缘蜱种内K2P遗传距离为0~0.3%,本研究方法可快速、准确鉴定拉合尔钝缘蜱物种。  相似文献   

12.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传染病.1977年美国医生A.C Sleere发现康涅狄格州莱姆镇流行的青少年关节炎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称为莱姆关节炎.1982年,昆虫学家Willy Burgdorfer从采自疫区的达敏硬蜱中发现和分离出莱姆病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13.
莱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目前,已有19个国家发现该病流行。我国在山东、新疆、安徽、黑龙江等省区也发现了莱姆病患者。 以前认为蜱虫是莱姆病的主要传播者,近来,临床研究人员又发现狗和蝇类也能携带伯氏疏螺旋体而传播该病,而且狗感染伯氏螺旋体的的危险性更大。当携带伯氏螺旋体的蜱叮咬人时,寄生在蜱体内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诊拉合尔钝缘蜱种属及其感染绵羊的情况,在新疆鄯善县各乡镇(包括四镇、五乡)采集的软蜱(n=67277),借助扫描电镜进行了超微鉴定,结合病原学方法调查了感染当地绵羊的状况。结果经形态超微鉴定该软蜱为拉合尔钝缘蜱;在调查的各乡镇绵羊(n=2 408)中感染拉合尔钝缘蜱的有1 734只,感染率为72.07%,其蜱指数为25~64个(平均蜱指数约28个)。该文首次对鄯善县绵羊感染的软蜱类进行超微鉴定,可为当地养殖羊业的健康发展及有关软蜱传播疾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5.
牛流行性流产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牛感染病原体后,主要症状为流行性或地方性流产。牛流行性流产不仅会对生产期母牛造成器官损伤,同时也会大范围传染其他牛群,造成重大损失。本论文将从牛流行性流产的流行病学出发,介绍牛流行性流产相关临床诊断指标,并提出相关预防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1984年,一种新的疏螺旋体被命名波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波氏是最早观察到这种螺旋体的人,所以用其名来命名。原文发表在1984年的国际分类细菌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34卷4期496~497页。此菌引起人的莱姆(Lyme)病。莱姆是美国一市镇名。人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炎及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可经蜱传播。现知马、牛、犬、鹿,可能还有野鼠均可感染。家畜患病后,主要为关节炎,亦可引起致死性肾  相似文献   

17.
为建立一种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来快速、特异地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根据GenBank发表的伯氏疏螺旋体16SrRNA序列,应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比对,选取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MGB探针,并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及条件,分别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进行扩增;构建伯氏疏螺旋体标准株16SrRNA基因片段阳性质粒,10倍系列稀释后进行real-time PCR扩增,测定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可见:仅伯氏疏螺旋体出现阳性扩增,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钩端螺旋体扩增均为阴性;该方法对阳性质粒的检测限约为100 copies/μL。应用该方法对新疆地区的100份蜱DNA样本进行检测,发现7份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TaqMan-MGB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良好的敏感性,为今后伯氏疏螺旋体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对1983年自新疆首次分离的鸡疏螺旋体进行了形态结构观察。该螺旋体在电镜下可见两端尖细、波浪状线形体,长7.94~11.40μm,宽0.2μm,有4~8个螺旋弯曲度,无鞭毛。在部分螺旋体上发现有出芽现象,芽长0.94μm,宽0.2μm。鸡疏螺旋体(Borrelia gallnarum)是禽类传染性败血症病原体之一,具有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关于鸡疏螺旋体在电镜下的形态,报道较少,现将鸡疏螺旋体在电镜下的形态结构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动物莱姆疏螺旋体病研究进展邱昌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730046)莱姆疏螺旋体病(Lymeborreliosis)是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蜱传性人兽共患性传染病,又叫莱拇病(Lymedisease)或莱姆关节炎(Lymearthri...  相似文献   

20.
牛衣原体病及其防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牛衣原体病中对养牛业危害最严重的是牛衣原体性流产,该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牛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的接触性传染病,以妊娠母牛流产、早产、死产或产无活力犊牛为主要特征。该病的同义名有牛流行性流产、牛地方流行性流产、牛新立克次体性流产。由于奶牛衣原体性流产给奶牛场造成的损失不仅仅是胎儿夭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