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盐酸诺氟沙星在家蚕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家蚕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合理用药的理论依据 ,采用微生物测定法研究了盐酸诺氟沙星在健康家蚕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以MCPKP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 :盐酸诺氟沙星在蚕体内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式模型 ,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 :T1/2Ka=1 797± 0 0 2 3h ,T1/2Kel=1 778± 0 0 12h ,Tmax=3 4 2 8± 0 0 0 8h ,Cmax=14 80 8± 0 6 4 5 μg/mL。  相似文献   

2.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3.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琼  徐兴耀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2001,27(2):119-122,T001,T002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并有弱的胚种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克蚕菌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刘挺  黄可威 《蚕业科学》2002,28(2):129-133
采用微生物法测定 5龄健康家蚕食下克蚕菌后的经时过程血药浓度。用药物动力学软件结合EXCEL程序拟和计算 ,克蚕菌在蚕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动力学和单室模型特征。其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单室模型关系式为C =16 .6 2 87(e-0 119t-e-0 742t) ,实测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与理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相关系数R2 =0 .96 33。求得克蚕菌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 :ka=(0 .74 2± 0 .12 3) /h ;k =(0 .119± 0 .0 0 3) /h ;t1/ 2 (a)=(0 95 8± 0 180 )h ;t1/ 2 =(5 82 1± 0 15 3)h ;Cmax=(9 70 7± 0 16 3) μg/mL ;Tmax=(2 .971± 0 .32 2 )h ;VD=(0 .5 4 3± 0 .0 2 5 )L ;CL =(0 .0 6 5± 0 .0 0 1)L/h ;AUC =(117.5 0 3± 3.30 6 )h·(μg/mL)。  相似文献   

5.
新蚕药蝇僵灵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蝇僵灵是一种能防治多化性蚕蝇蛆和家蚕真菌性病害的新型多功能蚕药。对多化性蚕蝇蛆卵、蛆的最低有效杀灭浓度为 5 0 0倍 ;对家蚕真菌性病害病原孢子最低有效防治浓度为 6 0 0倍。生产实用浓度 375倍 ,对多化性蚕蛆蝇及真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均达 95 %以上。对家蚕的半中毒剂量 (KD50 ) 4龄为 0 746 4μL/头或 0 92 75 μL/g,5龄 3 9390 μL/头或 1 886 0 μL/g ;全部中毒最低剂量 (MED) 4龄为 1 6 0 0 0 μL/头或 2 0 2 0 0 μL/g ,5龄为 12 80 0 0 μL/头或 6 0 95 2 μL/g ,最大安全剂量 (MPD) 4龄为 0 2 0 0 0 μL/头或 0 2 5 41μL/g,5龄为 0 80 0 0 μL/头或 0 333 3μL/g。蝇僵灵原药可自然贮放 2 5a,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7,仅感染寄生蚕的中肠上皮组织;孢子卵圆形,大小2.26±0.21×1.19±0.18μm,孢子具单核,极丝排列7─9圈,各阶段的发育均发生在由寄主细胞内质网膜所形成的寄生囊内。其它特点也与Endoreticulatus属相符,应分类于Endoreticulatus属。该属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
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多态性及对家蚕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三台蚕区捕捉到的菜粉蝶中,分离出形态、大小不同的五种微孢子虫。第一长卵圆形大小为:3.75±0.089~*1.69±0.070μm;第二长卵圆形大小为:3.51±0.079~*1.35±0.05μm;第一卵圆形大小为:3.20±0.179~*1.93±0.086μm;第二卵圆形大小为:3.50±0.075~*2.10±0.040μm;小形微孢子虫大小为:2.50±0.080~*1.15±0.51μm。五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均有感染能力,除小形微孢子虫外,对家蚕均能全身寄生,但对小形微孢子虫的感染寄生部位还暂时不明。  相似文献   

8.
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吡虫啉对蚕的毒性试验表明 :4龄起蚕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2 71mg/L ,致死中量 (LD50 )为0 0 3 4 μg/头。 4龄起蚕连续添食吡虫啉水溶液试验表明 :0 0 0 71mg/mL( 1 4× 1 0 4 倍稀释液 )浓度吡虫啉连续添毒对蚕有明显的毒性 ,茧的经济性状也有显著地下降。 0 0 1 2 5mg/mL( 8× 1 0 4 倍稀释液 )吡虫啉连续添毒 1 2h的蚕 ,上蔟率为 86%,死笼茧率为 3 9%,鲜茧茧层率为 2 1 2 %,比对照区低 0 3 %,而持续添毒则表现为全部死亡。此外 ,吡虫啉对家蚕具有触杀和熏蒸毒性  相似文献   

9.
添加外源核苷酸和氨基酸对雏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密码子使用频率为指导进行日粮氨基酸生物配比。在增加外源核苷酸的条件下 ,雏鸡的日增重明显增加。 34日龄对照组与实验组Ⅰ、Ⅱ、Ⅲ、Ⅳ的日增重分别为 (9.5 2± 0 .4 94 )、(10 .4 9± 0 .2 0 4 )、(10 .2 1± 0 .5 4 7)、(11.4 1± 0 .716 )和 (11.2 1± 0 .2 31) g。肝脏中总RNA含量分别为 (3996 .2± 16 1.5 7)、(44 39.4± 174 .96 )、(42 39.6± 91.12 )、(475 8.4±12 2 .93)、(486 4 .6± 172 .0 4 ) μg/g。结果表明 ,外源核苷酸在家禽体内能被利用 ,且在氨基酸比例趋于平衡时日增重及RNA和DNA总量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0.
刘挺  黄可威 《蚕业科学》2003,29(1):64-66
用平衡透析法测定克蚕菌与家蚕血浆蛋白结合率 ,克蚕菌浓度用标准曲线法求出。克蚕菌血浆浓度在5 74~ 188.6 7μg/mL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 5 3 4 0 %~ 2 9.2 8%。结合参数的最大结合力 ( β)为 5 88× 10 -6mol/g;解离常数 (Kdp)为 1 0 8× 10 -4mol/L ;结合常数 (K)为 9 82× 10 3 L/mol;结合部位 (N)为 0 9132。克蚕菌与家蚕血浆蛋白具有单一类型的结合部位 ,药物血浆浓度升高结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1.
野外昆虫与蚕种生产中的微粒子病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体内分离发现的 5种微粒子虫中 ,除家蚕微粒子虫 ( N osema bombycis)外未发现对家蚕具有较强致病性和胚传性的微粒子虫。野外昆虫中已有大量微粒子虫被发现 ,其中有些对家蚕也有很强的致病性和胚传性 ,但其原始寄主尚有诸多不明之处。所以 ,蚕种生产中防止野外昆虫微粒子虫对生产影响的根本途径在于控制家蚕微粒子虫污染的扩散和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2.
家蚕几种病原微孢子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5,21(2):96-101
从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及桑园害虫中分别收集到四种微孢子虫,MA—1、MD—1、Pha—M和Ha—M。从它们孢子的形态、对蚕的致病性、相互间的血清学关系、在蚕体内的寄生部位和引起的组织与细胞病变以及在蚕体内增殖的生活史等方面与典型的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1与N.bombycis相同;Ha—M可能亦来源于N.bombycis;MD—1为N.bombycis的形态变异株,定名为N.bombycismor.var.;而Pha—M为与N.bombycis不同的种,暂称为Nosemasp。  相似文献   

13.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4.
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养蚕环境中的分布及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3年对农户养蚕环境中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分布状况与动态的监测,初步摸清了家蚕微粒子虫孢子在农村养蚕环境中的分布状况与动态变化规律。为农村蚕区防控家蚕微粒子虫病,以及蚕种生产企业制订原蚕区蚕种生产防病消毒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孢子虫原位杂交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家蚕微孢子虫rRNA基因高度保守的特点,设计合成了1对PCR引物,从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上扩增出1个12kb片段,用同位素标记后作为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特异性探针。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家蚕卵及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从家蚕单粒卵内检测到296粒孢子,对感染家蚕微孢子虫4、6、10d的幼虫均有阳性杂交信号出现。  相似文献   

17.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相似文献   

18.
鲁兴萌  周华初 《蚕业科学》2007,33(2):325-328
综述了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对家蚕微孢子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以及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真菌剂对微孢子虫和真菌的抑制作用,认为研究家蚕微孢子虫和真菌的进化关系对家蚕微粒子病的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柞蚕微孢子虫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啸尘  宁波 《蚕业科学》1999,25(4):221-224
研究报告了柞蚕微孢子虫Nosemaantheraeae(简称N .a)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法 (IGSS)诊断的结果。用抗N .a的单抗结合间接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法 (IGSS)对 6种微孢子虫进行检测 ,在光学显微镜下柞蚕微孢子呈现特异的褐色 ,能与包括家蚕微孢子虫在内的其它 5种微孢子虫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20.
微孢子虫SCM_6(Nosema.sp)对蚕生殖腺侵染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N.bomycis作对照,对SCM_6感染蚕的生殖腺(?、?)采用临时装片和石蜡切片对生殖腺内容物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SCM_6可侵染蚕的生殖细胞.但侵染生殖细胞的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