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根据数量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概述杂种优势的基因效应和优势构成,讨论了互补优势和互作优势在育种过程中的变化,剖析了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在优势构成方面的差异,并对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研究进行回顾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星华  陈宛妹 《作物学报》1991,17(6):453-460
本文通过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世代平均值分析,估算了 a、d、aa、ad 和 dd 各类基因效应。结果表明:主茎节数、分枝数、不稔荚和百粒重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加性率均在50%以上。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显性效应最重要,显性率分别是59.97%、64.73%和49.79%。所研究的9个性状均表现较高的上位效应,上位率在13.19%(单株粒  相似文献   

3.
若干玉米胚乳突变体基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涛  刘纪麟 《作物学报》1997,23(6):753-758
对5个玉米单隐性胚乳突变体、3个双隐性胚乳突变体的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水溶性多糖、淀粉、粗蛋白、赖氨酸含量测定,并对突变体种子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玉米胚乳突主体的基因效应及其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4.
小麦几个数量性状不同生长时期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把小麦株高,单株叶数和千粒粒重等性状建成划分为个生长时期。采用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对不同生长时期净增量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不同生长时期基因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具有明显差异,遗传模型也有所不同,并且各个时期的基因效应相互独立。上位性效应对于株高和单株叶数的遗传具有重要作用,而粒重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性-生三参模型。  相似文献   

5.
普通小麦主要性状的双交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福亭  郑天存 《作物学报》1994,20(4):432-438
用8个普通小麦品种组配成210个双交组合,研究了株高等10个性状的一般效应、特殊效应和排列效应,分析了这些性状的基因作用方式。最后,讨论了双效试验的亲本选择和田间试验设计以及双交组合的选配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麦7D染色体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和效应估计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维明 Worl.  AJ 《作物学报》1996,22(6):641-646
综合应用方差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和联合定位法将控制抽穗期、有效穗数、小穗数、50粒重和单穗产量等5个性状的6个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在小麦7D染色体上。其中控制粒重的QTL有2个。这些QTL集中分布在着丝粒附近和染色体长臂的末端两个区域。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多数QTL的效应是微效的,控制同一个性状(粒重)的两个QTL的效应几乎相等。比较3种QTL定位法的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简单有效,且当染色体上只有  相似文献   

7.
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糯白等8个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ing(Ⅳ)配成28个杂交组合,分析单株粒重等12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结果表明穗行数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穗长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其余大部分性状的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同时存在,在一般配合力效应上,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效应值不同,各性状值的效应最高出现于不同亲本,在单株产量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大小为南糯白>独白糯>湄潭白糯;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大的组合有南糯白×引糯,南糯白×独白糯等.对这些性状而言,一般配合力高的亲本容易产生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但也不排除从一般配合力都不高的双亲获得较高的特殊配合力的可能性,根据配合力互补原理,可望从8个亲本间选配出高产优质的组合.  相似文献   

8.
水稻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郭平仲  伍时照 《作物学报》1988,14(4):273-278
利用9个水稻品种杂交得到11个组合的 P_1、P_2、F_1、F_2和 B_1、B_2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值分析。文中估算了 a、d、aa、ad 和 dd 各类基因效应、其相应的方差及平方和百分比。分析发现世代间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8个性状中加性率超过50%的是出穗期、株高和百粒重。穗长和总粒数的加性率与显性率之  相似文献   

9.
甜高粱含糖量遗传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低含糖量×高含糖量组合的P1、P2、F1、F2、BC1和BC26个世代的含糖量进行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各世代群体的含糖量不同,杂交后代的含糖量介于双亲之间,且偏向于高含糖量的父本。含糖量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加性效应估值为-4.9900**±0.1713。因此,在选育高含糖量品种时,应利用含糖量遗传的加性效应,选择含糖量高的材料作亲本,且父本的含糖量应该较高。  相似文献   

10.
为给黑龙江省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黑龙江省1961—2017 年79 个观测站的逐日气温资料和DEM数据,采用5 日滑动平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Kendall-Theil 线性趋势估计法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 年黑龙江省稳定通过10℃积温以27~101℃·d/10 a 的趋势显著增加。小兴安岭北部从黑河、孙吴到逊克,再到嘉荫一带,平均气温增加趋势明显大于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和塔河以及三江平原的大部分区域。最低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气温次之,最高平均气温的线性趋势无显著变化;冬季最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夏季。松嫩平原及三江平原地区的热量资源较为丰富,大小兴安岭及张广才岭山区等地区热量资源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穗部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由8个亲本组成的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单株籽粒产量的基因效应。Wr/Vr和D、H、(H/D)分析表明,除单株产量存在显著的上位性,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外,其余4个性状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穗粗、穗行数以加性效应为主,穗长、百粒重、单株产量显性效应和上位性起主要作用;穗粗隐性基因为增效,显性基因为减效,其余性状均为显性基因增效,隐性基因减效;穗长、穗粗、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较高为50.8%~87.9%,百粒重、单株产量较低为21%左右;平均杂种优势效应按强弱顺序是单株产量>百粒重>穗长>穗粗>穗行数。  相似文献   

12.
水稻糯质基因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云碧  申宋坦 《作物学报》1989,15(3):237-242
利用3对糯与非糯近等基因系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3对糯与非糯品系均仅具有千粒谷重这一产量构成性状有极显著的差异,糯稻比非糯稻降低7.3—9.7%,降低的原因并非由于谷粒体积的减小而是由于糙米粒重和谷粒比重的降低。糯稻与非糯稻具有相同的同化产物库容,但由于灌浆不充实,米粒较小,导致糯稻谷壳内余留较  相似文献   

13.
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2个抗病自交系(黄早四、Pa405)与2个感病自交系(掖107、Mo17)配制4套杂交组合,通过对双亲、F1、F2及回交群体苗期植株叶片危害度和成株期植株病级的调查分析,研究了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苗期和成株期玉米杂交组合F1的抗感程度与遗传背景有关,抗性遗传不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掖107组配的两个组  相似文献   

14.
15.
小麦耐热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春-HOPE染色体代换系为试验材料,利用细胞膜热稳定性和大田生产条件下高温胁迫两种方法,对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无论是利用膜热稳定性方法,还是利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进行耐热性评价的方法,HOPE的2A,3A,2B,3B和4B染色体代换到中国春相应染色体后,均显著提高了中国春的耐热性,证明这些染色体含有与耐热性有关的基因。在大田高温胁迫环境条件下,HOPE的3D,4A,5A和5B染色体也表现与耐热性有关。利用单染色体代换系和不同耐热性代换系杂交组合,对耐热性的基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HOPE2A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表现为显性效应,3A,2B,3A和4B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表现为加性效应;3B与4B,3A与2A,3B与2B以及这些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与2A染色体上的耐热性基因之间均可能存在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小麦春化基因Vrn-1的遗传效应,以15个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发育进程的影响,并采用分子标记鉴定了上述品种的Vrn-1等位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Vrn-1等位基因组合的小麦品种抽穗期存在很大差异;3个显性Vrn-1等位基因的遗传效应表现为Vrn-A1>Vrn-D1>Vrn-B1;春...  相似文献   

18.
陆地棉12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世代均值分析方法对4组陆地棉的P1、P2、F1、F2、B1和B26个家系的12个农艺性状的基因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单株铃数、衣分、纤维长度的遗传较复杂,大多数组合除有加性和显性效应外,尚有不可忽视的上位性效应;9个有关早熟和产量性状的遗传较简单,主要是加性遗传效应,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一些组合里也有出现。  相似文献   

19.
Mo17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研究了玉米丝黑穗病重要抗源Mo17在不同感病背景下的基因效应差异。两背景下不同世代间玉米抗丝黑穗病程度存在极显著差异,F1和F2的病株率介于双亲之间,偏向与抗病亲本,均无超亲优势,F1与双亲回交,后代的病株率基本偏向于回交亲本;玉米抗丝黑穗病的遗传分别符合六参数和四参数模型,其遗传贡献中主要以加性和显性效应为主,但在黄早四背景下表现为超显性且存在明显的上位效应,而3788背景下加性、显性效应相当,且仅存在加性、显性上位效应;以Mo17为抗病亲本组合的抗病性至少由1对抗性基因控制,估计的基因对数为0.48~1.03。  相似文献   

20.
烟草青枯病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土传性细菌病害,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威胁烟草安全生产。为揭示烟草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以抗病品种‘岩烟97’、感病品种‘云烟87’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连续2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该组合P1、P2和F6/F7世代的青枯病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岩烟97’的青枯病抗性表型值在烟草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F6/F7)中均呈连续性正态分布,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岩烟97’青枯病抗性的最优遗传模型为4MG-AI,即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模型控制,加性效应中以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最大(14.751),上位性效应中以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主基因遗传效率为87.585%,表明‘岩烟97’的青枯病抗性遗传方式以主基因效应为主,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为烟草抗青枯病主效基因的定位、克隆及紧密连锁标记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