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对沙门菌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及其耐药性进行研究。通过收集2012年2月-7月间具有典型沙门菌病病变特征的病例,无菌采集病死禽的肝脏、心、卵巢等脏器接种血清营养琼脂培养基,以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纯化分离菌,并检测其生化特点,16S rDNA基因测序法快速鉴定分离菌株,然后进一步鉴定血清型;同时用15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有15株细菌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为无色、透明的菌落,能利用葡萄糖、甘露醇,不发酵乳糖、蔗糖,符合沙门菌的生化特性。同时,15株沙门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的同源性达到97%以上。15株沙门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显示,有7株鼠伤寒沙门菌、5株伤寒沙门菌、2株肠炎沙门菌、1株鸡白痢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细菌对链霉素、萘啶酸、强力霉素和美洛西林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2.
为查找广东某鸡场竹丝鸡雏鸡发病原因,对疑似鸡白痢沙门菌病残鸡进行细菌分离培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鸡场共分离获得2株鸡白痢沙门菌(S1、S2),鸡白痢沙门菌是鸡场此次疫病的主要病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氟苯尼考、盐酸四环素、甲氧苄啶等抗菌药为2株分离株的首选药物,临床治疗建议避免使用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链霉素。试验表明,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治疗应重视多重耐药性问题,通过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分析不同血清型/生物型沙门菌全基因组序列筛选出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菌特异性基因组序列,设计两对引物,建立双重PCR方法鉴别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菌不同生物型,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鸡白痢沙门菌显示417 bp条带,鸡伤寒沙门菌显示417 bp和636 bp两个条带,而阴性对照未出现条带,与预期设计相符。双重PCR体系对56株不同血清型沙门菌鉴定结果与细菌学分离的血清型鉴定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试验建立的双重PCR体系特异性良好,应用上述方法检测鸡场疑似20份临床样本,结果发现8株鸡白痢沙门菌阳性,1株鸡伤寒沙门菌阳性。上述结果表明,已建立双重PCR方法特异性检测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菌。本试验为鸡白痢和鸡伤寒不同生物型沙门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简洁、敏感、特异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23种中药对鸡白痢沙门菌地方株S1、S2及标准株的体外抑菌试验效果。方法:利用平板琼脂打孔法和试管二倍梯度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大小、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地方株S1、S2对黄芩、连翘、五倍子等8种药物极度敏感;对其他的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本试验研究为鸡白痢沙门菌地方株中药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动物源性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及其耐药性.从不同动物病料中分离细菌,以PCR方法鉴定沙门菌,结合玻片凝集法和16S rRNA序列测定确定沙门菌的血清型和分布,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检测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药敏试验检测分离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分离鉴定出58株沙门菌,包括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都柏林沙门菌和阿哥那沙门菌等7种血清型,其中鸡群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肠炎沙门菌次之;水禽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生物被膜测定结果显示51.72%的沙门菌分离株可形成生物被膜,其中83.33%的鼠伤寒沙门菌可形成生物被膜.20种抗生素(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酰胺类、氯霉素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敏感性试验表明所有菌株对林可霉素耐药,51.72%对4种及其以上抗生素耐药,并出现了1株对所有受试抗生素均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是为目前在家禽中分离的优势血清型;同时具有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多重耐药性的沙门菌将对家禽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带来更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通过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及PCR检测,对2010年10月~2012年6月江苏、安徽两省送检的禽源病料进行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1 420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55株鸡白痢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萘啶酸、羧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异恶唑和氨苄西林等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具有较强敏感性.上述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中,有49株(89.09%)为多重耐药菌株,其中以四耐菌株比例最高(25.45%).本研究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控制鸡白痢沙门菌发生与流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华东地区沙门菌分布情况及其优势菌的血清型变异情况.收集2010年10月-2012年8月来源于江苏、安徽、上海等地区的1 730份禽源样品,进行增菌、纯化、PCR鉴定、血清学试验及生化试验,并对7株血清型有变异的疑似鸡白痢沙门菌进行进一步序列测定,对血清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中共分离沙门菌87株,包括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圣保罗沙门菌、鸡白痢沙门菌及阿巴特图巴沙门菌,并且在鸡白痢沙门菌血清型H相存在Hd、Hg阳性的现象.结果提示,中国禽类沙门菌感染以鸡白痢沙门菌感染为主,且存在血清型变异情况,变异概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某黄羽肉种鸡场鸡白痢沙门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随机采集该场孵化至21日胚龄时的117个死亡胚进行鸡白痢沙门菌分离,通过生化鉴定、PCR、血清分型及rfbS基因序列测定等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并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16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出18株鸡白痢沙门菌,分离率为15.38%;18个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多黏菌素B、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链霉素均敏感,而对磺胺异吡恶唑(100%)、萘啶酸(72.2%)、氨苄西林(55.6%)、四环素(44.4%)耐药率较高,且分离株均有多重耐药性。研究表明该黄羽肉种鸡场已受到鸡白痢沙门菌感染的困扰,有必要尽快启动鸡白痢沙门菌防控与净化。  相似文献   

9.
肉鸡鸡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5月,北京郊区某肉鸡养殖户的2 000只7日龄雏鸡出现拉白色稀粪,肝脏有黄色结节等症状和病变的疾病。为探索该病病因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对病鸡样品进行了细菌学检验。通过细菌分离、生化试验、PCR及16 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出1株鸡白痢沙门菌。该分离株感染试验鸡能复制出与其临床表现一致的病例并能引起死亡。表明鸡白痢沙门菌是危害北京郊区该养殖户肉鸡的病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防控雏鸡白痢沙门菌病,试验自保定某蛋种鸡场疑似为鸡沙门菌病雏鸡采取肝脏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鸡白痢沙门菌多价血清学鉴定及沙门菌inv A基因PCR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及对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10株分离菌的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鸡白痢沙门菌的特征,说明从病死雏鸡组织中分离出的细菌为鸡白痢沙门菌。沙门菌inv A基因PCR扩增出373 bp目的片段,进一步证实分离菌为鸡沙门菌。用分离菌株接种雏鸡,其死亡率高达90%,表明该菌株有很高的致病性。10株分离菌株对阿莫西林和青霉素耐药率达100%,对阿齐霉素的耐药率达90%,而对阿米卡星、头孢唑林和庆大霉素耐药性较弱、对氧氟沙星较为敏感。3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42.86%,4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57.14%,5耐菌株多重耐药比例为71.43%,说明雏鸡沙门菌分离株对所试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且表现出多重耐药现象。本试验为鸡白痢沙门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某藏鸡场藏鸡发生以鼻腔与窦发炎、颜面肿胀、流鼻涕和打喷嚏为主要特征的疾病,通过对送检病鸡病原的分离纯化、生化鉴定、16 S rDNA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诊断为副鸡嗜血杆菌感染,将该株副鸡嗜血杆菌的16 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15株巴氏杆菌科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与6株副鸡嗜血杆菌同源性较高,为94.2%~97.2%,与其它菌株16 S rDNA基因的同源性较低。另外,药敏试验表明,本菌株对菌必治、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氨噻肟和阿奇霉素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2.
对临床送检的疑似鸡白痢的病例进行细菌分离,采用PCR方法扩增沙门菌特异的invA基因,结合血清分型和生化鉴定,分析分离株对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共分离出7株细菌,分离菌可以扩增出invA基因的目的条带,均与沙门菌O1、O9、O12因子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不能发酵乳糖,能够发酵葡萄糖,不产生吲哚,与沙门菌菌株的生化反应基本相符。由此判定该分离菌为鸡白痢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药物的敏感性较强,有4个分离株为多重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引起扬州某鸡场雏鸡白色腹泻的病原,采集具有疑似症状病死鸡的心脏、肝脏、脾脏、盲肠等样品,通过前增菌和分离培养后,进行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动力试验、血清型和PCR鉴定、16S rDNA测序、药敏试验以及动物回归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致病菌为鸡白痢沙门菌,动物回归试验能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病症。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青岛市即墨区某鸡场送检的14日龄病雏鸡的病原感染情况及分离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试验采用革兰氏染色、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的方法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到两株病原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经16S rDNA测序及同源性分析,确定两株分离菌分别为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两株分离菌均能引起小鼠死亡,具有较强的致病力,接种沙门氏杆菌的小鼠出现肝脏和肺脏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症状;接种大肠杆菌小鼠的肺脏和脾脏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症状。沙门氏杆菌分离株对链霉素、亚胺培南、氧氟沙星等8种药物敏感,对氨曲南表现中介,对氨苄西林、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大肠杆菌分离株仅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其他药物均存在严重的耐药情况。说明本试验分离到的沙门氏杆菌和大肠杆菌均有较强的致病力,且大肠杆菌分离株存在严重的耐药情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在对某肉鸡养殖场蛋鸡死亡病因诊断过程中,从病死鸡肝脏分离到一株优势菌,对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细菌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致病性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分离菌感染7日龄雏鸡,雏鸡死亡率为100%。分离菌对诺氟沙星表现中敏;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6类11种抗生素类药物耐药。研究为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禽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某蛋鸡场送检的10日龄左右病死雏鸡,进行了病理剖检,并开展了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PCR鉴定、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动物回归、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能够与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阳性血清产生明显的凝集,PCR结果证实该分离株为鸡伤寒沙门菌;动物回归试验中,分离的鸡沙门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分离株对替米考星、磷霉素、阿莫西林耐药,使用敏感药物氟苯尼考对鸡群沙门菌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对鸡白痢沙门菌C79-13株与鸡伤寒沙门菌Sg9株进行了基因组差异片段分析.结果,从C79-13株中共检出13个特异性差异片段.经同源分析,这些序列可分为3类:噬菌体相关序列、质粒相关序列和已知功能序列.这些差异片段包含一些重要的沙门菌毒力相关基因,如编码大肠杆菌素、IpaJ蛋白、尾突蛋白、切除酶的基因.结果表明,鸡白痢沙门菌C79-13株与鸡伤寒沙门茵Sg9株基因组问存在较多差异基因,这些差异片段为确定鸡白痢沙门菌特异性遗传标志,建立分子鉴别新体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建立和优化禽沙门菌分离鉴定的方法。选择山东省某地方品种鸡疑似发生沙门菌病的未出壳死胚样品24份,通过4组不同的培养基组合比较沙门菌的分离情况,选择沙门菌通用引物两对和鸡白痢特异性引物一对进行分离株的PCR检测,比较其特异性,然后进行血清分型和MLST分型,确定沙门菌类型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批样品中TTB比SC增菌效果好,XLD和XLT4选择培养基对沙门菌分离效果相同,最终通过PCR方法鉴定出沙门菌阳性率为58.3%;发现两对通用引物特异性一致,表明可任选一对引物进行PCR鉴定;用鸡白痢沙门菌特异性引物完成的PCR鉴定结果显示,14株沙门菌中有7株为鸡白痢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中有7株鸡白痢沙门菌、7株肠炎沙门菌,共两种血清型;MLST分子分型结果表明,14株沙门菌分为3个ST型,分别是7株ST11、3株ST92和4株ST2151,其中ST11为肠炎沙门菌,ST92和ST2151为鸡白痢沙门菌;本研究表明,疑似沙门菌感染样品经BPW和TTB增菌、XLD或XLT4选择培养基分离培养,最后通过PCR方法可准确完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同时,应用该方法可完成对鸡白痢沙门菌的鉴定,并与血清分型和MLST分子分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根据鸡白痢沙门菌与鸡伤寒沙门菌的rfbS基因在第237和第598位碱基的不同,设计和合成了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引物,建立了快速检测鸡白痢沙门菌的PCR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鸡白痢沙门菌临床分离样品进行了PCR鉴定。结果显示,该PCR方法能够特异性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检测灵敏度达100PgDNA。对35个经常规方法鉴定的鸡白痢沙门菌分离株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进行鉴定,鉴定出33株鸡白痢沙门菌,符合率为94.3%。表明,建立的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准确而快速地鉴定鸡白痢沙门菌。  相似文献   

20.
1株奶牛源约翰逊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了解从奶牛垫料中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菌的病原特征,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染色镜检、16S rDNA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药敏试验测定药物敏感性,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分离菌株毒力情况.结果 表明,分离菌为革兰阴性菌;扩增的16S rDNA序列长度为1283 bp,与约翰逊不动杆菌的核苷酸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