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害虫,也是研究低等白蚁木质纤维素二元降解系统的模式生物。将台湾乳白蚁消化道解剖分成唾液腺/前肠+中肠(内源)与后肠(外源)2个部分,以台湾乳白蚁生理临界温度区间(15~42℃)为反应温度,测定内切葡聚糖酶(endo-1,4-β-D-glucanohydrolasease,简称E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ases,简称CBH)、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简称BG)以及滤纸酶(filter paper,简称FPA)的活力,旨在探讨反应温度对台湾乳白蚁内源与外源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整头白蚁的FPA与EG酶活力随反应温度变化趋势一致。整头白蚁BG酶在22~42℃下反应活力无显著差异。反应温度对外源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大于对内源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后肠EG、BG、CBH及FPA最佳反应温度均为32℃,而相应内源纤维素酶最佳反应温度均高于37℃。  相似文献   

2.
水分梯度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水分梯度下湿地土壤4种酶活性动态特征,为全球变化背景下川西高寒湿地土壤响应特征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若尔盖湿地按水分梯度连续变化选取滞水湿地(WT)、湿地中露出水面的泥炭丘(PH)和湿地干旱化后形成的高寒草甸(DG)3类不同的水分生境进行土壤采样,采用微孔板荧光法分析了不同生境下高寒湿地土壤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NAG)和磷酸单酯酶(PME)等4种酶活性的特征。【结果】水分变化对高寒湿地土壤酶活性影响显著,亚层土壤(10~20 cm)酶活性均低于表层土壤(0~10 cm);在湿地干旱化过程中,不同土壤的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表层土壤中NAG活性在湿地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均在干旱化草甸土中最高,亚层土壤NAG活性在干旱化草甸土壤最高,CBH、BG、PME活性在泥炭丘中活性最高;在WT、PH和DG表层土壤平均C/N/P比分别为2∶1∶3、3∶1∶10和2∶1∶3,在PH和DG的亚层土壤中分别为3∶0.7∶10和3∶1∶10。【结论】土壤有关C、N、P循环的酶CBH、BG、NAG和PME的活性在湿地干旱化进程中升高,土壤氮有效性退化成为湿地干旱化的显著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棉铃虫鞣化激素β亚基参与脂肪组织免疫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模式。【方法】利用多肽激素体外处理与活体RNAi验证,将保存的鞣化激素β亚基同聚体重组蛋白,体外处理棉铃虫幼虫脂肪体组织,分别处理0、0.5、1和3 h,及体内注射鞣化激素β亚基dsRNA,72 h后取样,通过qRT-PCR检测棉铃虫幼虫脂肪体相关免疫基因表达模式。【结果】鞣化激素β亚基同源二聚体蛋白体外处理棉铃虫幼虫脂肪体后,免疫相关基因cecropin1、cecropin2、cecropin3、attacin、cecropin D、gloverin、defensin、moricin和lebocin在 0.5 h转录水平迅速上升,随后在1 h恢复至初始水平,在3 h与初始转录水平亦无显著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棉铃虫体内注射鞣化激素Burs- β亚基dsRNA,72 h后,moricin转录水平无显著差异, cecropin1、cecropin2、cecropin3、attacin、cecropin D、gloverin、defensin、moricin和lebocin等8个免疫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均下调。【结论】鞣化激素β亚基同聚体蛋白质能够参与棉铃虫的免疫相关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土壤上胞外酶活性,阐明胞外酶活性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土壤生物肥力差异的机制与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高、中、低肥力的潮土,分析其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以及β-1, 4-葡萄糖苷酶(β-1, 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β-1,4-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该5种酶活性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以及酶活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高肥力土壤SMBC是中肥力土壤的2.6倍,低肥力土壤的5.8倍;高肥力土壤SMBN为中肥力土壤的3.1倍,低肥力土壤的5.5倍。SMBC/SMBN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和综合酶指数均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且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直线正相关关系。SMBC和SMBN每增加1 mg·kg-1,(BG+CBH)和(NAG+LAP)活性分别可提高0.134和10.53 nmol·g-1·h-1。ln (BG+CBH)﹕ln (NAG+LAP)和ln (BG+CBH)﹕ln AP均小于1,表明碳源是潮土养分转化的首要限制因素。高肥力土壤上碳、氮、磷酶活比例较低肥力土壤更接近适宜值。【结论】潮土上应配施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保证充足的碳源以解决养分有效性限制的问题,促进氮磷的养分循环转化。适宜的活性碳氮磷比例是高肥力土壤高产高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gp64基因相对应的多个dsRNA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增殖的抑制效果。【方法】体外合成dsRNA,通过病毒滴度试验、实时定量RT-PCR法研究gp64基因的不同区域、不同长度与RNAi干扰效果的关系。【结果】供试的6个dsRNA的最大抑制效果相当(滴度TCID50的最大抑制差值为4.00左右);经RNAi的不同时间点的gp64 mRNA 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P<0.01),其中48 h的gp64 mRNA的表达量约为对照的1/300。【结论】6个dsRNA均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增殖;gp64 ORF第1 390~1 499位点(G3-3)是RNAi的较佳靶位点。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马缨丹叶片中分离提纯的马缨丹酸、马缨丹烯A和马缨丹烯B 3种三萜类化合物对白蚁的毒杀活性及对其体内纤维素酶的影响,采用滤纸片饲喂法测定了3种化合物对黄胸散白蚁的毒杀作用,并用酶标仪测定了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白蚁体内内切葡聚糖酶(EG)、外切葡聚糖酶(CBH)、β-葡萄糖苷酶(BGL)活性。结果表明,3种三萜类化合物对白蚁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酶活性测定表明,不同浓度马缨丹酸处理黄胸散白蚁12~72 h,白蚁体内的EG、CBH、BGL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对白蚁体内EG活性总体有抑制作用,2 mg/m L在12~36 h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对CBH活性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 mg/m L对CBH活性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对BGL活性则表现为抑制作用。马缨丹烯B和马缨丹烯A对黄胸散白蚁体内3种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显著。因此,3种三萜类化合物对黄胸散白蚁体内的纤维素酶活性均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马缨丹烯B、A抑制作用较强,它们对3种酶活性的影响与浓度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客观评价昆虫消化道外切葡聚糖酶的反应条件,丰富纤维素降解酶资源.【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试验设计,采用DNS法探究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消化道外切葡聚糖酶活性的最适反应条件.【结果】长足大竹象幼虫外切葡聚糖酶最适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pH 4.8,底物反应浓度为0.5%;成虫(雌):反应温度30℃,pH 5.2,底物反应浓度为2%;成虫(雄):反应温度为30℃,pH 4.8,底物反应浓度2%.外切葡聚糖酶在经优化后的最佳反应条件下,酶比活力为成虫雌28.26 U/mg、成虫雄26.42 U/mg、幼虫21.50 U/mg.在最佳单因素及正交反应条件下,幼虫酶比活力显著低于成虫.【结论】长足大竹象外切葡聚糖酶活性最适反应条件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长足大竹象消化道的纤维素降解酶系统和为进一步解决竹材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过程的某些技术难题提供部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
不同肥力潮土的酶活计量比特征及其与微生物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肥力土壤上胞外酶活性,阐明胞外酶活性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土壤生物肥力差异的机制与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高、中、低肥力的潮土,分析其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含量以及β-1, 4-葡萄糖苷酶(β-1, 4-glucosidase,BG)、纤维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β-1, 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β-1, 4-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活性。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该5种酶活性在不同肥力土壤间的差异,以及酶活与土壤微生物量间的定量关系。【结果】高肥力土壤SMBC是中肥力土壤的2.6倍,低肥力土壤的5.8倍;高肥力土壤SMBN为中肥力土壤的3.1倍,低肥力土壤的5.5倍。SMBC/SMBN在不同肥力土壤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碳氮磷转化酶活性和综合酶指数均表现为高肥力土壤>中肥力土壤>低肥力土壤,且土壤胞外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氮表现为直线正相关关系。SMBC和SMBN每增加1 mg·kg-1,(BG+CBH)和(NAG+LAP)活性分别可提高0.134和10.53 nmol·g-1·h-1。ln (BG+CBH):ln (NAG+LAP)和ln (BG+CBH):ln AP均小于1,表明碳源是潮土养分转化的首要限制因素。高肥力土壤上碳、氮、磷酶活比例较低肥力土壤更接近适宜值。【结论】潮土上应配施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保证充足的碳源以解决养分有效性限制的问题,促进氮磷的养分循环转化。适宜的活性碳氮磷比例是高肥力土壤高产高效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从苦茶粕中提取茶皂素,用离体的方法测定它对钉螺中消化酶—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测定的10-150μg/ml的浓度段内,茶皂素对内切β-1,4葡聚糖酶(EG)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最佳茶皂素抑制浓度为100μg/ml;对外切β-1,4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CBH)的作用表现为抑制作用,最佳茶皂素抑制浓度为150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BmSuc1基因在家蚕不同组织及不同时期的表达特征及经昆虫激素处理后的表达变化规律,明确昆虫激素对BmSuc1基因的调控作用,为深入解析BmSuc1基因的功能及其表达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Suc1基因在家蚕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及外源激素处理后的表达特征,并通过双链RNA (dsRNA)干扰试验检测家蚕20-羟基蜕皮素(20E)受体基因(USP)干扰效果及BmSuc1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BmSuc1基因在家蚕中肠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丝腺、表皮和血淋巴,在其他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很低或几乎不表达;BmSuc1基因呈脉冲型的表达模式,在家蚕每个龄期的将眠时、五龄后期(上簇前)及预蛹时的相对表达量较高。利用外源激素[20E和保幼激素(JH)]分别处理五龄第2 d发育良好的家蚕,发现经20E处理后12和18 h,BmSuc1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注射0.1%二甲基亚砜(DMSO)的对照组(P<0.01,下同),但在测定时间范围内JH处理组的BmSuc1基因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体外转录合成USP基因的dsRNA注射五龄第3 d家蚕,注射后24和36 h,USP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下调,即dsRNA干扰成功。利用RNAi技术干扰USP基因能阻断20E信号转导,致使BmSuc1基因表达受抑制,其相对表达量在干扰USP基因后24和36 h显著下调(P<0.05)。【结论】BmSuc1基因主要在家蚕蜕皮和变态时高表达,暗示其可能参与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添加外源20E可诱导BmSuc1基因转录,而阻断20E信号转导途径会抑制BmSuc1基因表达,即BmSuc1基因作为20E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下游靶基因,直接或间接受到20E信号调控。  相似文献   

11.
低温条件下相关关键酶活性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低温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大田分期播种试验,使相同果枝部位棉铃可以处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发育,研究低温对棉纤维发育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低温影响纤维素的累积速率并最终影响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其原因是在不同水平上影响了纤维发育关键酶的活性。在生化水平上,低温(铃龄0~50 d日均温<23.0℃,铃龄25~50 d日均温<21.0℃)提高了纤维中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降低了蔗糖合成酶的活性,且前者对温度更为敏感。在基因表达水平上,低温使Expansin、蔗糖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增加,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与此相反,低温下Expansin到达表达峰值时间推后且维持高表达的时间延长,低温可导致15 d铃龄纤维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而蔗糖合成酶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结论】在纤维品质形成上,低温导致棉纤维伸长期及伸长高峰推后,低温下纤维素累积量、纤维比强度的变化特征与纤维蔗糖合成酶活性及β-1,3-葡聚糖酶基因表达的变化特征高度一致,与β-1,3-葡聚糖酶活性及蔗糖合成酶基因表达受低温影响的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cathepsin B基因对香蕉穿孔线虫(Radopholus similis)繁殖力的影响,探索cathepsin B基因的功能,为利用该基因防治香蕉穿孔线虫和植物寄生线虫组织蛋白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已知香蕉穿孔线虫cathepsin B基因(Rs-cb-1)的序列,从香蕉穿孔线虫克隆cathepsin B基因,以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合成特异的双链RNA(dsRNA),采用dsRNA浸泡的方法对香蕉穿孔线虫进行RNA干扰(RNAi)试验,通过室内接种胡萝卜愈伤组织繁殖线虫的方法,研究cathepsin B基因的沉默效应对香蕉穿孔线虫繁殖力的影响。【结果】用Rs-cb-1dsRNA浸泡12、24、48、72h后香蕉穿孔线虫的平均繁殖倍数分别为165、93、54、53,而未经dsRNA处理的该线虫繁殖倍数均大于420;并且Rs-cb-1dsRNA浸泡的时间不同,对应各处理之间的繁殖倍数差异显著。RT-PCR检测,经Rs-cb-1dsRNA浸泡12h后,目的基因在香蕉穿孔线虫的表达量明显减弱,浸泡24h后其表达量进一步减弱,但还有微量表达,经dsRNA浸泡48、72h后目的基因基本不表达。【结论】Rs-cb-1与香蕉穿孔线虫的繁殖力相关;Rs-cb-1dsRNA的浸泡可以明显抑制cathepsin B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影响香蕉穿孔线虫的繁殖力,但浸泡时间不同Rs-cb-1的沉默效率也不同,沉默效率最好的干涉时间是48h。  相似文献   

13.
鹅源草酸青霉CBHⅠ基因克隆及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鹅源草酸青霉F67(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Thom)纤维素酶二糖水解酶(cellobiohydrolase,CBHⅠ)基因克隆并构建真核表达载体,为该菌株分子特性的进一步研究及构建高效纤维素分解菌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兼并PCR法扩增CBHⅠ基因片段,然后利用改良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技术克隆CBHⅠ基因5′端和3′端侧翼序列,最后采用RT-PCR法扩增鹅源草酸青霉F67CBHⅠ基因序列全长,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PIC9K真核表达载体。【结果】分别扩增到鹅源草酸青霉F67纤维素酶CBHⅠ基因片段A(EU574736)、5′端序列B1(EU603295)、3′端序列B2(EU652768)及全长基因C(EU727171),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PIC9K-CBHⅠ;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蛋白序列与微紫青霉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达76%,前26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疏水性可达2.63,由催化功能域、衔接区和真菌性纤维素结合域构成,其三级结构主要为β-sheet。【结论】鹅源草酸青霉纤维素酶CBHⅠ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进一步丰富了丝状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其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为将该菌株进一步在真核宿主中表达,从而获得高效工程菌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成虫热激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基因进行RNA干扰(RNAi),为分析hsp90基因的功能及将RNAi技术用于害虫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rizol法提取拟黑多刺蚁总RNA,反转录合成cDNA第一链用于hsp90基因的克隆。利用T7RiboMAXTM Express RNAi System将hsp90合成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将其配制成120,60,30,15和7.5ng/μL的溶液饲喂拟黑多刺蚁雌蚁、雄蚁和工蚁成虫进行RNAi,共饲喂14d,记录成虫死亡率,确定dsRNA最适质量浓度,并以此剂量对各品级成虫进行干扰,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干扰效果及干扰hsp90基因对EcR、USP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获得拟黑多刺蚁hsp90基因片段,其长度523bp,并合成了dsRNA。饲喂dsRNA后发现,dsRNA质量浓度越大,拟黑多刺蚁死亡率越高,在dsRNA质量浓度为120ng/μL时,饲喂5d后成虫全部死亡;30ng/μL是dsRNA干扰的最适质量浓度。以30ng/μL dsRNA干扰后,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拟黑多刺蚁每个品级成虫hsp90基因mRNA均被沉默。hsp90基因被干扰后,EcR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USP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采用饲喂法成功干扰了拟黑多刺蚁hsp90基因mRNA的表达;hsp90基因与USP基因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机制,为苯甲酰基脲类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以及新农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棉铃虫为材料,研究了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探讨氟铃脲处理后对棉铃虫几丁质含量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了氟铃脲对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供试棉铃虫3龄幼虫经氟铃脲直接浸渍处理后,逐渐表现出反应迟钝、非正常蜕皮以及表皮发育异常等中毒症状,最终畸形死亡。氟铃脲处理后96h的LC50值为226.43mg/L,表现出较强的触杀作用以及致畸活性。用氟铃脲120和240mg/L处理72h后棉铃虫3龄幼虫几丁质含量显著降低,并且120mg/L氟铃脲处理72h后显著激活了试虫几丁质酶活性,而亚致死质量浓度(60mg/L)诱导棉铃虫体内几丁质酶活性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氟铃脲(60mg/L)处理后显著抑制了棉铃虫幼虫几丁质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论】氟铃脲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能够降低棉铃虫虫体几丁质含量,激活棉铃虫几丁质酶活性,几丁质酶的变化可能与氟铃脲对棉铃虫的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沉默稻纵卷叶螟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CmTre2)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基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CmTre2)设计靶位点,体外合成双链RNA(dsCmTre2),将其注射入稻纵卷叶螟3龄幼虫体内,观察试虫表型变化,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CmTre2的表达水平,测定酶活力。【结果】注射dsCmTre2的幼虫取食量明显下降,生长发育阻滞,体型变小,出现畸形和死亡现象。注射dsCmTre2后5 d,幼虫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活幼虫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CmTre2和几丁质合成酶B基因(CmCHSB)的表达量较对照分别下降53.70%和34.41%;膜结合型海藻糖酶活力较对照组下降35.61%。【结论】CmTre2基因对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该基因的沉默影响几丁质合成,引起发育障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利用RNAi技术在田间防治稻纵卷叶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龄幼虫的杀灭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以及GST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摇蚊4龄幼虫为试虫,分别用5,10,15μg/L雷公藤总生物碱进行处理,以用丙酮处理为对照,24~72 h后观察幼虫反应,测定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并用RT-PCR方法,检测了摇蚊11个GS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龄幼虫具有杀灭活性,24,48,72 h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33.019,19.092和16.760μg/L。在亚致死质量浓度(5,10,15μg/L)下,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4龄幼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同期对照相比,酶活性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73.49%(以1-氯-2,4-二硝基苯(CDNB)为底物)和73.20%(以3,4-二氯硝基苯(DCNB)为底物)。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摇蚊11个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基因中,有2个基因(CtGSTu3和CtGSTu4)在mRNA水平上被诱导上调表达,且mRNA表达量随着雷公藤总生物碱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结论】雷公藤总生物碱对摇蚊幼虫具有较高的杀灭活性,有被开发为摇蚊控制剂的潜能。在亚致死质量浓度(5~15μg/L)处理下,雷公藤总生物碱能显著抑制摇蚊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并诱导CtGSTu3和CtGSTu4 mRNA上调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能量代谢的角度探索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原因,为分析和解决罗氏沼虾生长缓慢问题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合适浓度的siRNA抑制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COX2基因的表达,分析肝胰腺和肌肉中线粒体呼吸链相关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以及ATP含量的变化;通过持续抑制罗氏沼虾COX2基因的表达,分析其对罗氏沼虾生长的影响。【结果】siRNA对罗氏沼虾线粒体编码的COX2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siRNA浓度的增加抑制的作用越明显,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的siRNA抑制作用不明显,浓度为2.0μg/g的siRNA与0.8、1.5、3.0μg/g的siRNA的抑制作用相比效果最好。罗氏沼虾注射siRNA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COX2基因表达量下调,ND1和ATP6基因表达量随之下调,COX、ATP合酶、CCR和ND的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下同),ATP含量降低。连续注射siRNA能持续抑制罗氏沼虾肝胰腺和肌肉中COX2基因的表达,随着siRNA注射次数的增加,抑制COX2基因表达的作用时间也增加,在注射4次2.0μg/g siRNA虾的肝胰腺和肌肉中,COX2、ND1和ATP6的基因表达量持续下调的时间最长,COX、ATP合酶、CCR和ND的酶活性能长期保持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水平,ATP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肝胰腺和肌肉中COX2基因表达被抑制时间的增加,罗氏沼虾的体长与体重增加量越小,养殖28d后,注射1次siRNA和注射4次siRNA的虾的体重净增长分别为0.59和0.34g。【结论】当参与ATP合成的酶的基因表达量和酶活性长时间受到抑制时,会抑制罗氏沼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海藻糖酶基因在表皮几丁质代谢中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昆虫海藻糖酶能够调控几丁质代谢并控制蜕皮过程。本研究通过TRE表达被抑制后,检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蜕皮状况、几丁质含量及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HS)和几丁质酶(chitinase,Cht)基因表达情况,探究不同的海藻糖酶(trehalase,TRE)在褐飞虱表皮中对几丁质代谢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RNAi技术,以实验室饲养种群褐飞虱为材料,通过向其体内注射双链RNA(dsRNA)分别抑制单个海藻糖酶基因或同时抑制多个海藻糖酶基因,注射48 h后通过Trizol法提取褐飞虱总RN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第一链DNA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确定RNAi效果。氢氧化钾法测定48 h褐飞虱整体几丁质含量变化并对蜕皮困难虫体进行拍照;最后采用qRT-PCR检测褐飞虱CHS和Cht在mRNA水平上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分析TRE在调控几丁质代谢中的作用。【结果】与注射dsGFP相比较,其余各注射组褐飞虱整体几丁质含量显著下降,其中dsTRE1混合注射组与Validamycin注射组呈极显著下降,同时褐飞虱出现蜕皮困难等现象。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单个TRE的dsRNA注射后该基因的表达被抑制,但是部分TRE的表达有互补性上升。其中TRE1-2和TRE2在各注射组处理下表达均下降,dsTRE1s对TRE2的表达也有抑制效果,整体上dsTRE1混合注射组和海藻糖酶抑制剂Validamycin抑制效果明显;dsTRE注射组抑制CHS表达效果不明显,Validamycin能够显著降低CHS1和CHS1a在表皮中的表达,且2种dsTRE1注射后CHS1表达在上升,dsTRE1-2注射后表皮中的CHS1a的表达上升;Cht1和Cht8在dsTRE各注射组及Validamycin处理中表达下降或显著下降,dsTRE1-1注射后Cht2和Cht5表达显著上升;dsTRE1-2注射后Cht1、Cht6和Cht8表达下降,Cht2和Cht4表达显著上升;dsTRE2处理组中Cht1、Cht8和Cht10表达下降而Cht9表达显著上升;dsTRE1s注射后,Cht1和Cht5表达显著下降,而Cht9表达显著上升;Validamycin注射组中10个几丁质酶基因表达都显著或者极显著下降。【结论】TRE能够通过调控褐飞虱几丁质代谢途径来控制几丁质的合成,结果可为开展和筛选有效的海藻糖酶抑制剂控制褐飞虱等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白星花金龟幼虫的肠道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降解菌,能够消化和利用大量的木质纤维素。通过刚果红染色法结合滤纸降解法,从其肠道中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较强的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sp.)h9。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该菌的生长及相关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液体CMC-Na培养基中发酵120 h,菌体生长达到稳定期,CMC酶活性也在此时达到峰值为0.19 U·mL~(-1)。通过基因组de novo测序技术获取该菌的全基因组序列,经BLAST软件与GOG和CAZy数据库中的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确定菌株h9具有重要的纤维素降解相关基因及代谢通路,包括内切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外切葡聚糖酶等。从而为筛选优质酶,构建纤维素降解工程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供试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