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流行特点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会导致牛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发生混合感染,死亡率增加。常见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致病病毒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犊牛病毒性肺炎,致病病毒为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牛病毒性腹泻,致病病毒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副流感,致病病毒为牛副流感病毒(BPIV)。牛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秋冬、冬春交替时期较为流行。病毒能通过口腔、鼻腔、眼部分泌物,  相似文献   

2.
河南某鸡场和天津某鸡场发生以呼吸道及肾病变为主的疾病,经流行病学检查、病理剖检、病毒分离、电镜检查、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等确诊为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从病死鸡紧组织中分离到的两株病毒(HN(9301)、TJ(9301)),经鸡胚传至6~7代后,均能使50%以上鸡胚发生死亡或矮化;电镜下均见有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HN(9301)直径90~105nm、TJ(9301)直径85~110nm,周围有长18~19.5nm的梨状突起;两株分离毒都符合IBV的生物学及理化特性,与澳大利亚T株存在一定相关性;动物回归得到了与原发病鸡群相同的症状及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白玉军 《动物保健》2014,(8X):55-56
当前许多猪病都是由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们导致的复合性疾病危害极为严重,且难以控制,对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重大阻碍。其中较为严峻的是多种病毒感染相加(特别是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II型、猪瘟病毒、流感病毒的混合感染);其次是多种病毒(特别是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II型、猪瘟病毒、流感病毒)和多种细菌(特别是副猪嗜血杆菌、支原体)感染相加;再者就是多种细菌相加,往往是有几种不同病原体,有的为原发,有的为继发或并发,而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更使病情加重。随着病毒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多,并发或继发细菌性感染的发病率将居高不下,尤其要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继发其它细菌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通过超薄切片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鸭病毒性肠炎病毒(DEV)CH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DEF)中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DEVCH强毒株病毒核酸呈圆形颗粒状,直径35~45nm,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病毒核衣壳呈圆形.直径90~100nm.在胞核和胞浆内都有分布;DEV核衣壳可根据所含核酸形态的差异分为空心核衣壳、内壁附有颗粒型核衣壳、同心圆形核衣壳和实心核衣壳;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皮层结构.呈圆形.直径150~300nm,存在于胞浆空泡内;DEV可在DEF中分别形成胞浆内和胞核内包涵体结构;伴随子代病毒在细胞内的出现,胞浆内迁出现豆英状、马蹄形、半圆形、圆形、同心圆形等与病毒发生有关的电子致密结构。  相似文献   

5.
2004年初以来,杭州地区的几个规模化猪场陆续发生仔猪腹泻、保育猪呼吸困难的疾病,剖检见肺部呈橡皮样,全身淋巴结水肿,部分猪脾脏边缘梗死等,发病率、死亡率较高。设计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或PCR检测;运用伪狂犬病(PR)鉴别试剂盒检测PR,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猪瘟(HC),并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全面检查认为,这几个猪场发生了猪瘟合并猪PRRSV、PCV2感染。  相似文献   

6.
2003年,第四届国际新出现与再出现猪病大会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此届猪病大会的主题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流感(SIV),表明猪圆环病毒病已成为世界猪病热点。南京农业大学吴增坚教授等(2006)对2004年6~12月间华东地区送检的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料进行PCR基因测序。病毒病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列为:蓝耳病病毒:82%(68/83);圆环病毒:80%(52/65);猪瘟病毒:76%(19/25);细小病毒:42%(15/36);伪狂犬病病毒:33%(4/12)。  相似文献   

7.
猪诺如病毒(NoVs)和札如病毒(SaVs),同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人类感染的潜在动物病原体,常见于亚洲国家。本研究从韩国64个猪场收集了537份猪类样,经半巢式RT-PCR检测结果发现,其中10份(1.9%)含有猪诺如病毒(NoVs);经RT-PCR检测结果发现,其中60份(11.2%)含有札如病毒(SaVs),从而表明,韩国猪场中存在这两种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一、禽流感发生的历史回顾 禽流感(AI)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曾给世界养禽业造成巨大损失。禽流感病毒(AIV)对鸡、火鸡、鸭等家禽均有较强的侵袭性。 1.鸡:1878年意大利首次暴发鸡瘟,1955年证实鸡瘟是由 A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1959年英国暴发禽流感,并分离出禽流感病毒(AIV)(H5N1),现在已有研究表明禽流感病毒广泛分布于世界范围,1976年,澳大利亚(H7N7)、1978年比利时(N1N6,H6N2),1979年法国(H9N2);其后美国、以色列、日本、前苏联各地区、香港及内陆都分离出…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牛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病毒因子的理化特性,作用机制及存在形式,本研究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D78(IBDV-D78),貉细小病毒(REV)为指标病毒,应用蚀斑形成抑制试验,核内包涵体形成抑制试验等证明,成牛血清对病毒有较强的非特异性抑制作用(平均抑制率为80%以上)而胎牛血清的这种作用很弱;成牛血清经乙醚,高岭土,受体破坏酶(RDE)处理后,抑制作用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多价荧光抗体监测外源病毒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猪瘟病毒(HCV)、猪细小病毒(PPV),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V),伪狂犬病病毒(PrV),兰舌病病毒(BtV),羊口疮病毒(OV)等六种病毒,多次同时或先后强化免疫猪,制取六价高免血清;用狂犬病病毒(RV)免疫兔,制取RV单价高免血清,分别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制成荧光抗体(FA),并按二者最佳染色价配制成七价(多价)FA。由于各病毒在其宿主细胞中复制部位和与宿主细  相似文献   

11.
本病是由盖他病毒(Getahvirus,Gory)引起的一种母猪繁殖障碍病,导致妊娠母猪产死胎和弱仔。该病毒属于虫媒病毒,为技盖病毒科甲病毒属成员。从60年代初开始,先后从蚊子、健康猪、死亡仔猪、死产胎儿分离到病毒。最先发现于日本的蚊子(atsuyMia等;SChrer等,1962)。Matsump等(1967)从健康猪分离出该病毒。Yago等(987)从死亡的仔猪分到GETV。日本的甲野雄次(1978)还从感染马分离到此病毒。bondda等(1988在日本用GEFV实验感染怀孕母猪,证实了该病毒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原因子之一。sssta等(1991)首次从日本的自…  相似文献   

12.
猪圆环病毒(Porcine circovirus,PCV)属于圆环病毒科,是迄今发现的一种最小的动物病毒。它是一种直径仅为17nm、无囊膜、二十面体对称、共价闭合环状的单股DNA病毒。PCV有PCV1和PCV22种基因型。PCV1无致病性,广泛存在于正常猪体各器官及猪源细胞中;PCV2有致病性,且已经证明,它不仅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也是其他诸多传染病的病原之一。PCV2病毒除了能引起PMWS外,还可造成育肥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并与增生性坏死性肺炎(PNP)、猪呼吸道综合征、怀孕母猪的繁殖障碍、新生仔猪的先天性振颤(CT)、新生仔猪腹泻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接上期)人犬(畜)共患传染病1直接人犬(畜)共患病1.1肠病毒感染病原:ECHO病毒、Coxsackic病毒、轮状病毒。地理分布:世界性;传染途径:消化道(粪便污染);易感动物:人、犬、灵长目及许多哺乳动物;临床症状:人—中度至重度的胃肠炎;犬—无症状,或轻度腹泻。1.2伪狂犬病病原:伪狂犬病病毒;地理分布:世界性;传染途径:直接接触;易感动物:人、犬、猪;临床症状:人—短暂而严重的瘙痒;犬—脑炎,瘙痒。1.3狂犬病(恐水病)病原:狂犬病病毒地理分布:世界性传染途径:动物咬伤、吸入易感动物:人、犬等所有…  相似文献   

14.
对18个发生肠毒综合症的鸡场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出大肠杆菌(16个场)、鸡白痢菌(1个场)、副伤寒菌(4个场)、禽霍乱菌(2个场)、魏氏梭菌(1个场)、球虫卵囊(1个场)。分离到13株病毒,其中8株为低致病力禽流感(H9N2),另外5株为新城疫病毒。经过病毒毒力测定、发病试验、治疗试验以及检测愈后鸡群抗体等试验,证明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感染,是鸡肠毒综合症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鸡病毒性关节炎(Viral Arthritis)给养鸡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主要病毒性病原是禽呼肠孤病毒(Avian orthoreovirus, ARV)。ARV属分节段的RNA病毒,易发生基因变异或重组产生新毒株。近年来,鸡病毒性关节炎频发,新型毒株不断产生,呈现了新的流行趋势。本文从ARV流行情况、鉴别诊断与防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和防控禽呼肠孤病毒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商用BT细胞系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细小病毒(BPV)、呼肠孤病毒3型(Reo3)、牛腺病毒(BAdV-3)、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和牛副流感病毒3型(BPIV-3)6种病毒的污染情况,对购买的商用BT细胞进行病原PCR检测、细胞病变观察、上清液PCR检测,以及阳性病原部分基因序列的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对细胞培养液进行6种病毒的PCR扩增,仅BVDV出现特异性目的条带,其他病原均为阴性;目的条带测序后经BLAST分析,确定为BVDV阳性;7 d内BT细胞未出现细胞病变,细胞上清液可扩增出BVDV目的条带,并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条带亮度逐渐增强;通过基于BVDV 5’UTR、Npro和E2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该毒株与Oregon C24V毒株亲缘关系较近,为BVDV-1a型。结果表明,商用BT细胞存在BVDV-1a污染,因此应加强其相关生物制品的BVDV检测,防止BVDV污染扩散。  相似文献   

17.
“猪无名高热”即猪高热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主要发生在育成期猪和部分母猪,包括猪瘟病毒(HC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流感病毒(SIV)、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多杀性巴氏朴蒲(PM)、弓形体、附红细胞体、伪狂犬病病毒(ADV)、猪网环病毒2型(PCV-II)和猪链球菌属2型(SS-II)、副猜嗜血杆菌(HP)、猪支原体肺炎(MH)、猪霍乱沙门氏菌(SC)等细菌或病毒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8.
研究证明,鸡感染马立克氏病毒(MDV)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糖皮质激素受体(GR)含量减少,其减少程度随病情的发展而加重,不因攻毒后时间的延伸而改变,提示鸡马立克氏病(MD)的发生与发展,与病毒所致PBL的抗应激能力降低有关;MD肿瘤组织的GR含量较正常鸡PBL的减少40%;而含瘤病鸡的PBL GR含量与之基本相同(P>0.05),说明发生肿瘤的MD鸡,其PBL与瘤组织细胞的变化程度相似;M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多重PCR方法对广西主要养鸡地区的514只可疑鸡传染性贫血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病/死鸡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与其他禽免疫抑制性疾病病毒的二重或多重感染率达48.05%;CIAV阳性鸡群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禽白血病病毒(ALV)的群阳性率和个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IAV阴性鸡群,表明CIAV的感染与3种肿瘤病病毒的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中CIAV与MDV的感染具有明显相互促进作用;被调查鸡群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禽呼肠孤病毒(ARV)也有一定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商业鸡群中各种免疫抑制性病毒的混合感染很普遍.与鸡群临床上所表现的生长阻滞、疫苗免疫效果不佳、总的发病率和死淘率增加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仔猪和母猪发生急性感染时,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在其体内很多组织器官(尤其是淋巴组织)中均有病毒存在。繁殖母猪被感染后,临床主要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如屡配不孕,或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少产等。妊娠早期感染(10~30天)时,因胚胎死亡,早期溶解而被吸收,使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妊娠中前期(30~50天)感染时,娩出的胎儿大部分为程度不同的木乃伊化胎儿或弱的活胎儿,在同窝仔猪中如有木仍伊胎儿存在,则可使怀孕期或胎儿娩出间隔时间延长,这样便易导致外表正常的同窝仔猪死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