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鲜鸡肉快速检测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鲜鸡肉快速定量检测方法.共收集到9个鸡种的148个鲜肉样品,采用其中111个样品分别建立脂肪、蛋白质和水分的定量分析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0.994和0.979,校正均方差(RMSEC)分别为0.126、0.198和0.232;对其余37个验证样品进行预测分析,与化学分析值配对t检验,两者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准确、可靠,且分析快速简便,有望在鲜鸡肉质量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肌内脂肪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利用超声波图像来活体预测北京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试验选用382头北京黑猪开展活体测定,性状包括体质量、10~11肋间眼肌面积、背膘厚和眼肌深度,并且采集猪左侧9~13肋之间距离背中线5cm处纵向超声波图像2张,在每张图像10~11肋间选定1个大小为80×80像素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像分析软件(matlab)分别获取了灰度梯度、灰度共生矩阵、小波变换3类图像参数。屠宰后立刻取胴体左侧10~11肋间背最长肌肉样,利用石油醚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以实际测定肌内脂肪含量(IMF)为因变量,体质量、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图像参数为自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预测肌内脂肪含量(PIMF)的模型。重新选择112头北京黑猪利用实测肌内脂肪含量与预测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进行模型验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自变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包括背膘厚、眼肌面积和7个图像参数。预测模型的决定次数(R-Square)和均方误差根(Root MSE)分别为0.305 8和0.006 5。相关性分析结果得到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553 4和0.627 2(P<0.000 1)。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图像活体预测猪肌内脂肪含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可为北京黑猪的育种工作提供一个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3.
样品冷冻前后对测定广东小耳花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9,(2)
<正>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是指沉积在肌肉内的肌纤维间与肌束间的脂肪,是影响猪肉品质诸多因素中的一个重要指标。IMF含量测定的传统检测方法主要是索氏抽提法。本试验采用NY/T821—2004规范的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方法(乙醚-氯仿抽提法),该方法测定时间要求"宜在猪停止呼吸的1~2 h内",即使用鲜样绞碎后进行测定。受试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某社区周边农贸市场中猪肉水分含量,试验采用直接干燥法对从某社区周边农贸市场随机购买的猪肉进行水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参照国家标准《畜禽肉水分限量》,即将猪肉中水分含量大于77%为不合格样品作为判定标准,在A农贸市场检测的34份肉样中有25份合格,合格率为73.53%;B农贸市场的18份肉样中有16份合格,合格率为88.89%;C农贸市场的11份肉样中有10份合格,合格率为90.91%;所有样品的总合格率为84.44%。说明在检测的农贸市场中,有少部分猪肉水分含量超标,可能存在注水现象,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猪肉水分含量的监测,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了日粮中共轭亚油酸 (CL A)对猪肉脂肪酸组成 ,脂质氧化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 2 0头猪喂给含CL A 0 %、1%、2 .5 %和 5 %的日粮 ,饲喂 4周 ,10 5 kg屠宰。宰后 2 4 h取背最长肌处的肉样 ,3cm厚的里肌肉条充氧包装 ,4℃下冷藏 7d。肉样分析最终 p H、肌内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肉色 (L*a*b*)和系水力。日粮添加 CL A降低猪肉中肌内脂肪的亚油酸浓度 ,提高共轭亚油酸浓度 (P<0 .0 5 )。随日粮 CL A水平增加肌肉中 CL A浓度增加但在贮藏期内无变化。对照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比喂给 CL A猪群的高 (P<0 .0 5 )。喂给 CL A日粮的肌内脂肪含量高 ,且猪肉失水力下降。日粮中的 CL A提高了冷藏期间猪肉颜色的稳定性。喂给 CL A的 5 % 7d后的猪群其肉灰白 (L*)和暗红 (b*)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果表明 ,由于饲喂 CL A日粮导致的肌内脂肪含量增加 ,使肌肉的系水力增加 ,同时肌肉的脂质氧化受抑制 ,肉色稳定性提高 ,脂肪酸组成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快速检测羊肉中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选择18、30、42月龄3个年龄组的大青山山羊各20只,采集背最长肌(B)、臂三头肌(Q)、股二头肌(H)3个部位的肌肉样本,共180块,测量蛋白质与总脂肪含量并收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关联含量与光谱数据,分别建立大青山山羊肉中蛋白质与总脂肪含量定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C)值为0.668,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值为0.697;总脂肪预测模型的RMSEC值为0.503,RMSECV值为0.580;选择未参与建模的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样本共27个作为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RPD值为3.71,总脂肪含量预测模型RPD值为3.23。本研究所建模型精确度符合检测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蛋白质和总脂肪含量的快速测定,为羊肉品质分析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不同热处理方式对动物肌肉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热处理后3种肉肌内脂肪过氧化反应终产物丙二醛生成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索氏抽提法测定其肌间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和肌内脂肪含量,并用扫描电镜观察3种肉的肌纤维形貌研究炒、蒸、烤三种不同热处理方式对牛、羊、猪肉肌内脂肪过氧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炒制后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牛、猪肉(P0.05),蒸煮后牛、羊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高于猪肉(P0.05),烤制后牛肉肌内脂肪中MDA含量显著高于羊、猪肉(P0.05);牛、羊、猪肉肌内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依次为52.60、38.49、39.81g/100g;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依次为56.61、54.63、44.73g/100g;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2.70、4.90、5.56g/100g;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0.03g/100g)显著高于牛、羊肉(P0.05),羊肉肌内脂肪含量(20.48g/100g)显著高于牛肉(8.31g/100g)(P0.05);牛和羊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结构紧密,猪肌纤维排列结构则较为松散。热处理温度是影响脂质过氧化程度大小的主要因素,肌纤维排列结构影响肌内脂肪过氧化产物MDA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旨在研究杜长大三元杂猪肉质性状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选取419头杜长大三元杂商品猪,其中阉公猪209头,母猪210头。所有试验猪在相同环境下统一饲养至150日龄后进行屠宰测定,分析不同日增重(ADG)、日均采食量(ADFI)和饲料转化率(FCR)对肉质性状(肉色、肌内脂肪含量、大理石纹、电导率、水分含量、pH值)的影响及性状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杜长大猪肉质性状的变异系数比生长性状高,其中电导率、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含量的变异系数均超过20%,提示该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不同生长性状对肉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日增重组(ADG>1 000 g)猪的pH值和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日增重组(ADG≤900 g)(P<0.05),而肌内脂肪含量随日增重的增加而下降;高日均采食量组(ADFI>2 400 g)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日均采食量组(2 2000.26、2.4相似文献   

9.
《养猪》2016,(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的含量,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的FAS含量分别为(5.7±0.40)mol/L和(4.6±0.43)mol/L,呈极显著差异(P0.01);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5.48%。相关性分析显示,FAS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FAS可通过血液负调控肌内脂肪含量,但肌内脂肪含量是FAS和激素敏感脂酶共同作用的过程,对FAS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大白阉公猪肌内脂肪含量与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猪》2015,(6)
肌内脂肪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决定猪肉嫩度、风味的重要评价指标。试验屠宰40头大白阉公猪,测定其3点平均背膘厚、皮厚、失水率、肉色、大理石纹、p H、肌内脂肪等指标,并开展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肌内脂肪含量(2.35±0.63)%,与大理石纹、宰后45min p H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但是与3点平均背膘厚、板油重、皮厚无显著相关性。试验还发现,大理石纹与肉色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果可为快速、简便测定肉质性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肌内脂肪富含磷脂,与猪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等感官特性直接相关。猪肉品质下降与肌内脂肪含量的下降密切相关,日粮调控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的有效方法。降低猪日粮的蛋白质或赖氨酸水平,提高能量浓度有助于提高肌内脂肪的沉积;日粮中添加共轭亚油酸也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添加甜菜碱、硒或VE等都可不同程度提高肌内脂肪,改善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肉质优良的猪肉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对猪肉品质的影响以及相关脂肪生成基因的表达,本试验以长白猪和松辽黑猪作为试验动物,屠宰后对背最长肌进行pH24、肉色、系水力、嫩度、肌内脂肪含量等肉质性状测定,分析不同品种的肉质性状是否存在差异。同时也检测了背最长肌中脂肪酸合成酶(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和苹果酸酶(ME1)基因等脂肪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期初探影响肉质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松辽黑猪的肉色a*值和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 <0.01),肉色L*值和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长白猪(p <0.01),失水率显著低于长白猪(p <0.05),其它肉质性状松辽黑猪与长白猪差异不显著(p>0.05)。FASN基因和ACACA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个猪种间有显著差异(p <0.05),ME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个组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为猪肉质性状的选育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羽色(白羽、麻羽、黑羽)静原鸡鸡肉的营养成分及其存在的差异性,以第5世代核心群的3个羽色(白羽、麻羽、黑羽)静原鸡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干燥法、索氏抽提法、微量凯氏定氮法和国家标准GB5009.124—2016中氨基酸的测定方法分别对其胸肌、腿肌的初水分、脂肪、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表明,白羽、麻羽、黑羽3个群体的静原鸡胸肌、腿肌的初水分含量分别为71.10%、70.35%、70.69%和72.14%、70.13%、72.08%,差异均不显著(P>0.05)。黑羽静原鸡的胸肌、腿肌脂肪含量分别为2.19%和3.12%,为三组最高,白羽静原鸡为最低。3个群体间麻羽静原鸡胸肌蛋白质含量(24.30%)最高,白羽静原鸡次之,黑羽静原鸡最低;3个群体间腿肌蛋白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个群体鸡肉中氨基酸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胸肌和腿肌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精氨酸等含量次之。胸肌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是麻羽最高;腿肌必需氨基酸麻羽最高、总氨基酸含量白羽最高。该试验结果可为消费者购买静原鸡时的不同消费倾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和胰岛素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克夏猪和藏猪血清中脂联素含量分别为(62.59±5.51)μg/L和(87.79±1.97)μg/L,呈极显著差异(P0.01);胰岛素含量分别为(48.48±3.17)m IU/L和(47.41±0.94)m IU/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50±0.24)%和(5.48±0.44)%。相关性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脂联素可通过血液正向调控肌内脂肪含量,初步阐明了猪血清中脂联素的品种差异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猪肌内脂肪沉积机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的肉质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中与肉质、脂肪沉积性状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FASN和PPARγ基因表达量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肉品质中pH24h值为5.63~5.81;L24h值为48.43~50.02;b24h值为6.90~7.82;48h滴水损失为3.62~3.99;肌内脂肪为1.59~2.21。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结果显示,在不同饲料利用效率大白猪背最长肌中,PPARγ和FASN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差异显著和极显著,二者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正相关;肉质性状相关性分析及肉质性状与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中,高饲料利用效率(High Feed Efficiency,HFE)大白猪的肉色L值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HFE大白猪背最长肌中FASN基因mRNA表达量与L值呈显著正相关,在低饲料利用效率(Low Feed Efficiency,LFE)大白猪背最长肌中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与L值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商品杂交群中根据RN基因型和体重选择64头小母猪,来估测饲喂缺乏赖氨酸的日粮和宰前禁食对鲜肉质量的影响。测定了糖酵解潜力,利用其双峰分布来预测RN基因型,在屠宰前的最后六周饲喂含有4.8(不足的)或6.4g/kg赖氨酸的日粮,在屠宰前12或36小时实施禁饲。缺乏赖氨酸的日粮使肌内脂肪含量增加;禁饲时间对鲜肉质量的影响不一致;携带RN基因的猪肉具有较低的最终pH值和Hunter L。本研究结果表明,饲喂缺乏赖氨酸的日粮能使所有RN基因型个体的肌内脂肪含量增加,但是禁饲时间不会影响鲜猪肉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黄练  骆璐  董春霞 《中国猪业》2014,9(11):36-39
猪肌内脂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风味,本文在简述猪肌内脂肪含量测定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H-FABP)和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基因(ADD1)等肌内脂肪沉积主要候选基因以及micro RNAs对猪肌内脂肪沉积和代谢的调控作用,以期为利用基因调控改善猪的肌内脂肪含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PCR-RFLP技术检测75头乌金猪和41头长白猪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的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D298N主效位点的遗传变异,并用最小二乘法模型分析MC4R基因对猪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乌金猪和长白猪MC4R基因第7跨膜结构功能域TaqⅠ-RFLP位点均存在多态性,基因型为AA、Aa和aa。长白猪AA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高于Aa和aa基因型,但差异不显著(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肌内脂肪(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乌金猪肌内脂肪含量aa基因型显著高于AA和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对PCR-RFLP的最小二乘值最大,证明该基因在该位点对IMF含量的效应值最大。提示,乌金猪和长白猪的MC4R基因对肌内脂肪的调控是由不同的基因型所控制的。乌金猪可通过提高MC4R基因aa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肌内脂肪含量,达到改善乌金猪猪肉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河南省不同地方品种猪肉品质,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地方猪肉品质评价模型,为地方猪肉品质评价提供借鉴。试验选择1个三元杂交品种(对照)、2个地方培育品种和3个河南省地方品种共计66头进行屠宰,测定11项肉质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地方品种猪肉具有肌内脂肪含量高、粗蛋白质含量高、感官品质好的特性,与三元白猪对比,其粗蛋白质含量、L值、肉色评分等肉质指标差异显著,且不同地方品种肉质存在一定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从11个指标中提取了5个主成分,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4.88%,概括为营养因子、感官因子和保水性因子;其中肌内脂肪、24 h大理石纹评分、L24 h值、L45 min值、滴水损失等5个指标为评价猪肉品质的关键指标;根据因子得分和权重构建河南省地方猪肉品质指标评价模型:Y=0.241Y1+0.193Y2+0.129Y3+0.105Y4+0.079Y5,综合评价地方猪F品种(项城猪)得分最高,肉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养猪》2016,(3)
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了不同体重梯度的川藏黑猪配套系和杜长大猪血清中葡萄糖转运蛋白2的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藏黑猪在90 kg、110 kg和130 kg体重时血清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含量分别为56.33、54.51和54.28μ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3.72%、4.41%和4.96%;杜长大猪血清中的葡萄糖转运蛋白2含量则分别为47.28、49.11和47.82μg/L,肌内脂肪含量分别为2.00%、2.50%和2.61%,葡萄糖转运蛋白2相同猪种不同体重间和110 kg、130 kg体重不同猪种间差异均不显著,90 kg体重不同猪种间差异显著(0.0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葡萄糖转运蛋白2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葡萄糖转运蛋白2可能是通过血液来实现对猪肌内脂肪的整体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