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WSS)是由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引起的以感染对虾甲壳内侧出现直径为0.5~2mm大小的白色斑点为主要特征的暴发性传染病。该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都极高,给养虾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WSSV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在甲壳纲和昆虫纲动物中均有其敏感的宿主,以虾、蟹等十足目类为多。目前,普遍认为WSSV存在水平传播(经口感染或浸泡感染)及垂直传播两种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2.
据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基因保守序列,使用Primer Explorer V3软件设计了2条引物,利用PCR的扩增产物,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建立了一种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DHPLC快速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好,与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斑节对虾杆状病毒、肝胰腺细小病毒、对虾杆状病毒以及对虾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较高,约为10-5ng/μL,高于常规PCR及荧光定量PCR的灵敏度。用建立的DHPLC方法对100尾对虾样品进行了临床检测,结果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WSSV的DHPLC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是对WSSV进行有效检测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对虾抗病毒免疫方法,使用实验室动物病毒感染死亡率分析,研究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感染南美白对虾后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预感染IHHNV后的对虾在进行WSSV攻毒后,对虾的存活率得到了提高。荧光PCR检测病毒量的结果显示,预感染IHHNV再用WSSV攻毒,存活虾体内的IHHNV含量比死亡虾高。研究结果初步证明,IHHNV和WSSV在对虾体内存在相互作用机制,且IHHNV具有抑制WSSV复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航  吴小锋 《蚕业科学》2018,44(4):632-637
昆虫杆状病毒一般通过经口感染宿主昆虫的中肠启动原发感染,随后病毒由中肠向其他组织传播,最终形成系统性的全身感染。在此过程中,病毒必须突破昆虫宿主中肠,特别是中肠组织外基膜(basal lamina,BL)的限制。目前提出了杆状病毒从宿主中肠逃逸的2条主要途径,即直接穿越中肠基膜,以及利用气管细胞作为中肠和体腔之间的通道。已有研究表明,杆状病毒基因编码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会引发一系列蛋白酶激活级联反应,造成基膜组分和结构的变化,便于病毒通过。同时,FGF与昆虫气管系统共同作用,使得气管成为病毒突破中肠屏障并快速传播的通道,从而促进病毒建立系统性感染。本文综述了杆状病毒建立系统性感染的机制,以期为制定家蚕病毒病的防控策略以及生物杀虫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VP28基因在家蚕体内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VP2 8是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 (Whitespotsyndromevirus,简称WSSV)的囊膜蛋白。在克隆了VP2 8基因的基础上 ,成功构建了重组转移载体pBlueBacHisC vp2 8和重组杆状病毒HyNPV VP2 8。用重组病毒的细胞培养液注射接种 5龄饷食后的家蚕 ,剪病蚕腹足采血淋巴 ,进行SDS 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 ,结果表明 ,WSSV VP2 8基因在家蚕体内得到了表达 ,特异性条带大小约为 31kD。研究结果为探讨WSSV感染对虾的分子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二温式PCR检测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设计了一对能扩增大小为306bp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某段基因的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了能快速检测WSSV的二温式PCR,在对包括105份临床样品、10份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在内的样品检测结果中,有65份临床样品呈现WSSV阳性,而10份SPF南美白对虾组织样品和其他对虾病害病原的PCR结果为阴性。该二温式PCR最低能检测到1pg的WSSV感染对虾组织样品总DNA。这些结果表明,该PCR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染性。  相似文献   

7.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对养殖对虾危害最大的病毒病。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引起该病的病毒命名尚不统一,有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Baculovirus,WSBV)、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杆状病毒(He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e Necroisis Bacu—  相似文献   

8.
2010年4月至12月间,对广东沿海地区凡纳滨对虾高位池精养、土池半精养和滩涂混养三种养殖模式中的17口池塘进行了采样,检测对虾携带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状况。研究表明,养殖对虾均不同程度携带病毒,而且WSSV感染程度要大于IHHNV,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影响对虾感染病毒程度。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和混养模式对对虾病毒性疾病控制有良好的作用,这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亨德拉病毒(HeV)是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亨尼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可引起马、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感染。动物和人类感染该病毒后病死率很高,且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不同动物的易感情况、发病机理、病理变化、潜在的传播途径等情况等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论文就亨德拉病毒自然宿主和实验动物感染等情况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0.
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CDV)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原。最初被描述为感染家犬的病原,现已被认为是一种可感染多种食肉动物的病毒,可导致被感染宿主发病,甚至大量死亡,并且容易在易感宿主之间跨种属传播。已有的研究表明,CDV暴发对野生生物种群的影响越来越大,并已经威胁到某些濒危野生物种的生存。另有研究表明,CDV甚至有成为人畜共患病原的可能。本研究拟对CDV在易感宿主范围扩大、自身基因突变和进入新宿主动态途径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为研究CDV跨物种传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人工模拟自然感染途径诱发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理模型,本试验采用80日龄京粉鸡随机分成健康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又设10-4、10-5、10-6 3个不同稀释度的剂量组,每组20只,将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经口腔滴注到鸡喉气管内进行攻毒,观察攻毒结果并统计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表明,10-4攻毒剂量组发病时间为1~8 d,发病率100%,死亡率10%;10-5攻毒剂量组发病时间为2~8 d,发病率100%,死亡率5%;10-6攻毒剂量组发病时间为4~9 d,发病率90%,死亡率0%。各组鸡均表现张口呼吸,咳出带血黏液的临床症状,剖检后均可见气管粘膜肿胀、出血,其中10-5组比较典型。10-5组经喉气管内滴注可以引起鸡100%发病,潜伏期、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典型,并且与自然感染基本一致,可用作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玉米顶腐病发病原因研究及防治方法建议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玉米顶腐病的初侵染来源是种子、土壤、病残体带菌,其中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缺乏抗病品种和耕作质量下降是发病严重的主要原因。系统侵染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方式,再侵染发生在感病品种抽穗前后的新叶上,对植株生长和产量形成无重要影响。采取种植抗病品种、轮作倒茬、秋翻灭茬、增施磷、钾、钙元素等保健栽培技术和化学农药喷洒相结合的生态控防措施,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10个县、315只羊采用全身剖检法采集寄生虫标本、分类鉴定,就延安市羊寄生虫区系特点、危害羊的主要寄生虫进行了较具体的阐述,并对羊消化道寄生虫的驱虫时间及驱虫次数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部分地区鸡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五个县(区)鸡球虫种类及感染情况。方法采用群体采样法分别从个调查点采集新鲜鸡粪,检查粪样。阳性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和离心沉淀法进行卵囊分离。显微镜下观察卵囊进行虫种鉴定,并统计各调查点的鸡球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等。结果检查172份鸡的新鲜粪样,得出鸡球虫感染率为100%;共检出7种球虫,经鉴定均隶属于艾美耳属,分别为毒害艾关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堆型艾关耳球虫(E.acervulina),巨型艾关耳球虫(E.maxima),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和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结论鸡球虫在安徽省的这5个县(区)普遍存在,且有的调查点感染强度很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分析新疆昭苏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纯血马在不同月份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为纯血马的健康养殖以及科学驱虫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年龄段纯血马122匹,分为5组,哺乳马驹30匹,青年母马25匹,青年公马20匹,繁殖母马35匹,种公马12匹。采用马场分栏群体舍饲和单厩饲养模式,保证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饲料和饮水充足,分别在5月和10月采集粪便样品。使用虫卵计数法检测马匹粪便中的寄生虫,计算不同年龄纯血马在不同时间段的寄生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结果 5月纯血马马蛲虫以及马球虫感染率较高,除种公马外,感染率均在94.00%以上,其中,哺乳马驹马蛲虫的感染率高达98.89%,哺乳马驹马球虫的感染率高达98.33%。10月纯血马马副蛔虫以及马球虫的感染率均在93.00%以上,其中,繁殖母马马副蛔虫感染率高达99.52%,哺乳马驹马球虫感染率高达98.33%。5月哺乳马驹的马副蛔虫、毛圆线虫、盅口线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均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的纯血马;马蛲虫、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与其他阶段纯血马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月哺乳马驹马副蛔虫、毛圆线虫、裸头绦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除繁殖母马以外的其他年龄段纯血马,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马球虫和埃氏腹盘吸虫的感染强度显著(P<0.05)高于种公马。种公马马副蛔虫与细颈三齿线虫感染强度显著(P<0.05)低于其他阶段的纯血马。不同年龄段纯血马马蛲虫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纯血马感染的肠道寄生虫主要有马蛲虫、马球虫、毛圆线虫、细颈三齿线虫、盅口线虫、马副蛔虫、裸头绦虫以及埃氏腹盘吸虫,不同年龄段、不同月份均有感染,且混合感染较为严重。哺乳马驹感染强度及感染率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纯血马。  相似文献   

20.
肥大细胞在机体防御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大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过敏性痰病中,肥大细胞在机体抵御病原体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除具有识别、吞噬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功能外,尚能加工、递呈抗原和调节免疫反应.肥大细胞有针对病原信号的特异性受体系统和介质.深入阐明肥大细胞在细菌和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和机制,不仅为天然免疫的研究开辟一个新领域,而且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