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内毒素和连翘酯苷A对鸡脾淋巴细胞中白介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日龄雏鸡正常饲养至50日龄时,心脏采血处死,表面消毒后,剖检用脾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脾淋巴细胞,将脾淋巴细胞分为20个组,具体为4个剂量组×5个时间点。4个剂量组分别为:对照组、LPS组(5μg/m L)、连翘酯苷A预防低剂量组(200μg/m L连翘酯苷A+5μg/m L LPS)、连翘酯苷A预防高剂量组(400μg/m L连翘酯苷A+5μg/m L LPS)。5个时间点分别为0、6、12、24、48 h。通过采用ELISA和Real time-PCR方法检测脾脏淋巴细胞中IL-17水平。[结果]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LPS组脾脏淋巴细胞中炎症因子IL-17含量升高;与LPS组比较,连翘酯苷A组脾脏淋巴细胞中上述炎症因子含量下降,表明脾脏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呈正相关性,通过抑制LPS诱导的鸡脾脏中上述炎症因子的升高,减轻炎症反应。Real time-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LPS组脾脏淋巴细胞中炎症因子IL-17 mRNA表达量升高;与LPS组比较,连翘酯苷A组预防组脾脏淋巴细胞中上述炎症因子表达量下降,变化呈相关性,试验表明连翘酯苷A可以通过转录水平抑制LPS诱导的鸡脾脏淋巴细胞中上述炎症因子表达量的升高,减轻炎症反应。[结论]连翘酯苷A抑制鸡脾脏淋巴细胞中IL-17水平,可起到抗炎功能。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介导PCV2诱导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用5头猪圆环病毒2型(PCV2)及猪呼吸和繁殖综合征病毒(PRRSV)抗体阴性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分离脾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分别以PCV2和PCV2+Mφ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同时设Mφ和淋巴细胞对照组.培养0、6、12、24 h后分别收取各组淋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凋亡率进行测定,半定量RT-PCR法测定淋巴细胞Fas和FasL mRNA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PCV2+Mφ组的淋巴细胞凋亡率在24 h时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PCV2+Mφ组的淋巴细胞6 h时Fas mRNA转录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24 h时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FasL mRNA的转录变化与Fas mRNA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淋巴细胞凋亡率和Fas(FasL)mRNA的转录呈极显著相关(Fas:P=0.000,r=0.606;FasL:P=0.000,r=0.579).表明:巨噬细胞能介导PCV2诱导体外培养淋巴细胞的凋亡,这种细胞凋亡的发生与Fas/FasL系统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选取8头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原、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取其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F-κB抑制剂组(抑制剂组)、PCV2组和NF-κB抑制剂-PCV2组(抑制剂-PCV2组),体外培养24 h后收获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液。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2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检测PCV2感染淋巴细胞的情况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入核情况,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细胞浆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抑制性核因子кB(p-IкB)及NF-κB/p65和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含量的变化,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细胞核中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CV2组IL-4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抑制剂-PCV2组(P0.05),对照组与抑制剂-PCV2组无差异;PCV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剂-PCV2组极显著低于PCV2组(P0.01)。PCV2感染后可在淋巴细胞内观察到PCV2抗原,并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淋巴细胞胞浆内MyD88蛋白含量,PCV2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V2组与抑制剂-PCV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抑制剂和抑制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CV2可感染体外培养的仔猪淋巴细胞,介导MyD88-NF-κB信号途径激活从而调节淋巴细胞IL-4和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4.
选取8头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原、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取其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F-κB抑制剂组(抑制剂组)、PCV2组和NF-κB抑制剂-PCV2组(抑制剂-PCV2组),体外培养24 h后收获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液。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2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检测PCV2感染淋巴细胞的情况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入核情况,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细胞浆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抑制性核因子кB(p-IкB)及NF-κB/p65和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含量的变化,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细胞核中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CV2组IL-4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抑制剂-PCV2组(P0.05),对照组与抑制剂-PCV2组无差异;PCV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剂-PCV2组极显著低于PCV2组(P0.01)。PCV2感染后可在淋巴细胞内观察到PCV2抗原,并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淋巴细胞胞浆内MyD88蛋白含量,PCV2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V2组与抑制剂-PCV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抑制剂和抑制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CV2可感染体外培养的仔猪淋巴细胞,介导MyD88-NF-κB信号途径激活从而调节淋巴细胞IL-4和IL-12的分泌。  相似文献   

5.
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与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PRV)体外单接种和共接种仔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real-time PCR技术定量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PBMC细胞因子IL-2和IL-6的mRNA表达水平,以分析PCV2对PRV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PRV接种组PBMC中IL-2与IL-6的mRNA表达均出现显著上调(P〈0.05),PCV2接种组IL-2与IL-6的mRNA表达在接种后的部分时间也出现显著上调,但PCV2与PRV共接种组的IL-2与IL-6的mRNA表达较PRV组均出现显著下调,表明PCV2能够抑制PRV促进猪PBMC中IL-2与IL-6的mRNA表达上调作用,提示PCV2可能会对PRV的免疫反应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运输应激对猪脾脏中IL-2mRNA、IL-6mRNA、IL-10mRNA及其IL-2RmRNA、IL-6RmRNA表达的影响,并探讨P38MAPK-NF-κB信号途径对其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将19头体重50kg左右的猪随机分为4组,分别进行0、1、2和4h公路运输,运输结束后立即扑杀取脾脏,液氮保存,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3种细胞因子及其IL-2RmRNA、IL-6RmRNA进行定量;另用ELISA方法检测试验猪脾脏组织匀浆液中P38MAPK含量的动态变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F-κB运输前后在脾脏细胞中的分布。【结果】经1、2和4h的运输应激后,脾脏中IL-10、IL-6及IL-6RmRNA的表达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38MAPK变化不明显,NF-κB在脾脏中的表达是先上升,随后稍微下降,到4h时又升高并高于其它3个组;且NF-κB的入核率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结论】运输应激可引起猪脾脏IL-6mRNA、IL-10mRNA和IL-6RmRNA表达的显著变化,且存在时效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所检测的3种细胞因子中,脾脏主要对运输过程中IL-6水平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结合细胞因子表达调控的信号机制表明,NF-κB可能对运输过程中猪脾脏相关细胞因子变化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PCV2感染仔猪急性期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运  华利忠  陈耿  张书霞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4116-4122
【目的】探讨实验性感染PCV2仔猪血清中急性期蛋白浓度和肝脏急性期蛋白表达的变化,为PCV2的致病机制和诊断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19头ELISA检测PCV2抗体阴性的5周龄健康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攻毒组,在攻毒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和肝脏。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APPs的动态变化,荧光定量RT-PCR测定肝脏中APPsmRNA表达,同时观察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仔猪接种PCV2后,肝脏出现实质细胞变性,结缔组织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病理学损伤;血清中,猪主要急性期蛋白(Pig-MAP)在攻毒后7d达到峰值,在7和10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在攻毒后7d和2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载脂蛋白AⅠ(Apo-AⅠ)攻毒后21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差异均不显著;PCV2感染后21d仔猪肝脏中结合珠蛋白(HP)、C-反应蛋白(CRP)、α1-酸性糖蛋白(AGP)和SAAmRNA的表达呈现升高的趋势。【结论】PCV2感染可引起仔猪肝脏出现以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病理学变化,血清APPs浓度和肝脏APPsmRNA表达呈现不同的变化,其中Pig-MAP可以作为病程发展的重要检测指标,对监测PCV2感染、疾病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青藤碱、防己诺林碱、水苏碱、川芎嗪、苦参碱和吴茱萸碱6种中药生物碱对细菌内毒素(LPS)作用下猪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1α(IL-1α)、NO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探讨生物碱抗LPS的药理作用机制.培养猪血管内皮细胞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LPS刺激,3 h后加入高、中、低3种质量浓度的上述6种中药生物碱,继续培养21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IL-1α、NO和6-keto-PGF1α的含量.结果显示青藤碱、苦参碱和吴茱萸碱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分泌IL-1α的水平;青藤碱、水苏碱和川芎嗪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分泌NO的水平;防己诺林碱能显著降低内皮细胞分泌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提示6种中药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可在由IL-1α、NO和6-keto-PGF1α介导的机体炎症、水肿和凝血等病理损伤过程中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猪圆环病毒Ⅱ型(porcine circovirusⅡ,PCV2)引起仔猪免疫抑制的机制,研究了胸腺中抗感染免疫相关基因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其调控机制.选取19头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分为对照组(4头)和试验组(15头),试验组每头仔猪接种PCV2病毒悬液,分别在感染后0、14、21和35 d扑杀采集胸腺.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含量,用比色法检测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用TQ-PCR方法检测胸腺中IL-2、IL-6、IL-10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感染猪胸腺中TNOS和iNOS的活性在试验期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猪(P<0.05),NO含量在感染后14 d极显著升高(P<0.01),IL-2和IL-6 mRNA的表达在感染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猪,尤其在感染后21 d均极显著降低(P<0.01);IL-10 mRNA的表达在感染后14 d极显著升高(P<0.01);IL-6和IL-10与各自受体mRNA的表达变化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NO与iNOS mRNA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胸腺在感染早期表现出较强且适度的抗PCV2感染的免疫应答,感染中期呈现一定的免疫抑制,感染后期有所恢复;胸腺中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与NO-NOS系统的相互调节表现出复杂性与多层次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猪圆环病毒2型(PCV2)干扰伪狂犬病疫苗(PRV)免疫效果的可能机制.[方法]用PCV2与PRV在体外分别单接种和共接种仔猪肺泡巨噬细胞(AM),在接种后不同时间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RV载量与共刺激分子CD80-CD86 mRNA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PRV组上清中PRV载量在接种后都显著(P<0.05)高于PCV2+ PRV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接种后48 h内,PRV组CD80 mRNA水平在接种后增加并在48 h时达到显著水平,而PCV2组与PCV2+ PRV组的CD80 mRNA水平都显著减少;在接种后48 h内,CD86 mRNA水平在PRV组都显著增加,在PCV2+ PRV组则都显著减少,但在PCV2组仅在接种后48 h显著减少.[结论]PCV2能够减少猪AM中PRV载量与CD80-CD86基因转录,这可能是PCV2抑制PRV免疫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IL-2,IL-12、IL-8水平与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2、IL-12、IL-18的水平,观察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展的关系。结果: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IL-2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1),而急性、慢性及重型肝炎患者的IL-12、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乙肝患者免疫状态及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外周血 4 种细胞因子(IL-2、IL-4、IL-15及IL-21)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和正常人表达水平的区别及其与HIV RNA病毒载量和CD3+、CD4+细胞数量的相关性,分析其与HIV感染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 4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和31名正常人,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IL-2、IL-4、IL-15及IL-21),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外周血CD3+、CD4+ T 淋巴细胞数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中HIV RNA水平。结果 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外周血IL-2、IL-15及IL-21水平低于正常人,而IL-4水平高于正常人(P<0.05)。CD3+、CD4+细胞数量和各细胞因子水平显示出一定的相关关系,IL-2和IL-15水平均与HIV-1 RNA载量呈负相关。结论 提示外周血4种细胞因子都可能参与了HIV感染的致病机制,并与HIV RNA病毒载量及CD3+、CD4+细胞数量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IL-2、IL-6、IL-18水平与丙型肝炎病变的关系。方法:运用EL ISA法检测不同类型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3种细胞因子IL-2、IL-6、IL-18的水平,观察感染者细胞因子水平与肝炎发展的关系。结果: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血清IL-2水平出现显著性下调(P<0.05),而慢性及重症肝炎感染者的IL-6、IL-18的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升高程度与病情相关。结论:血中细胞因子水平是判断丙肝感染者免疫状态及进行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运输应激对猪肠系膜淋巴结中IL-2、IL-6、IL-10及其受体mRNA转录的影响,并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核因子κB(NF-κB)对其转录的调控作用,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肠系膜淋巴结中3种细胞因子及其受体mRNA进行定量检测,用ELISA方法检测猪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匀浆液中P38MAPK含量的动态变化,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运输前后NF-κB在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中的分布。结果显示:经1、2和4 h的运输应激,肠系膜淋巴结中3种细胞因子的转录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均是4 h时达到最大值,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 h组和2 h组(P<0.01),而其相应受体的变化趋势不同。NF-κB在肠系膜淋巴结细胞中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到4 h时达到最大,其入核率也是同样的变化趋势。运输应激过程中P38MAPK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运输应激可引起猪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因子及其受体mRNA转录的急剧变化,且存在时效性;NF-κB的激活是调控猪肠系膜淋巴结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血清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4(IL-4)活性的变化.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3% 2,4-二硝基氯苯(DNCB)涂腹致敏,实验组以0.4% DNCB灌肠,每天1次,连续4 d.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4值;观察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大体和镜下改变.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IL-1活性均有显著升高,而IL-4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IL-1、IL-4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The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es types I and II (HTLV-I and -II) have been etiologically linked with certain T-cell leukemias and lymphomas that characteristically display membrane receptors for interleukin-2. The relation of these viruses to this growth factor receptor has remained unexplained. It is demonstrated here that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activator (tat) gene of HTLV-II into the Jurkat T-lymphoid cell line results in the induction of both interleukin-2 receptor and interleukin-2 gene expression. The coexpression of these cellular gene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altering T-cell growth following retroviral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7.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6、IL-8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过敏性紫癜 (HSP)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 EL ISA法对 32例HSP患儿和 2 3例对照组儿童血清 IL - 6、IL - 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HSP患儿的 IL -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6 1.38±99.84 ) vs(4 8.84± 2 7.2 1) ng/ L(P<0 .0 1) ,IL- 8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92 .73± 36 .6 3) vs(5 4 .84± 2 2 .87) ng/ L(P<0 .0 1)。结论 :HSP存在免疫功能紊乱 ,IL- 6及 IL- 8与 HSP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L-18B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7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A级、Child—PughB级、Child-PughC级各25例)和25例正常对照血清IL-18、IL-18BPa亚群(IL-18BPa)水平。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8、IL-18BPa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并且Child—PughA、B、C三级IL-18、IL-18BPa的水平依次递增,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检测血清IL-18、IL-18BP水平有助于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的严重程度,IL-18BP可能不足以中和IL-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