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的死亡率在1.8%左右,而在这些死亡的仔猪中,第1周内的死亡率占85%。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压死、冻死、饿死和下痢。因此,做好仔猪生后第1周内的护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1保温防压寒冷对仔猪的直接危害是冻死,而寒冷又是压死、饿死和下痢的诱因,保温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可在产栏内设仔猪保温箱,内吊一只250 w的红外线灯泡,在第1周内仔猪最适合的气温是28~32 ℃。2吃足初乳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而且仔猪在生后24 h内,对免疫球蛋白的吸收非常有效,所以应尽早地让仔猪吃到母乳以获得抗体。3固定乳头为避免放奶时乱…  相似文献   

2.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的死亡率在1.8%左右,而在从这些死亡的仔猪中,第1周内的死亡率占85%以上.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压死、冻死、饿死和下痢.因此,做好仔猪生后1周内的护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仔猪的死亡有80%多是集中在0~30天,而导致0~30天死亡与损失的因素中,下痢是主要原困,特别是生后第1周内更严重,死亡率可达100%。第2周后的仔猪死亡率相对低一点,但也会导致发育不良,形成僵猪。导致仔猪下痢的病原是大肠杆菌,但大肠杆菌并不是致病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所以只有在平时采取综合措施才能预防仔猪的下痢,才能减少对养猪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以青海省民和县小规模养殖的哺乳仔猪为材料,从仔猪初生重、仔猪死亡时间、母猪产仔胎次3个方面对仔猪断奶前死亡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初生重对仔猪死亡有一定的影响;出生后7d内是仔猪死亡的高峰期;初产母猪产仔死亡率高达15.42%.  相似文献   

5.
仔猪死亡多发生在出生后一周内,因此抓好仔猪出生后一周内的饲养与管理非常重要.加强仔猪一周内饲养管理不但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增加仔猪体重,还可对仔猪后期的生长状况带来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在正常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从1%~1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管理混乱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当然,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原因,又有仔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饲养管理的原因,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实际生产中,哺乳仔猪的死亡率在猪场内是最高的。在正常生产状况下,死亡率可以差别很大(从1%~15%),而在母猪健康状况差或管理混乱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可能更高。当然,哺乳仔猪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母猪的原因,又有仔猪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饲养管理的原因,应该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冯元璋 《养猪》2006,(4):41-42
新生仔猪腹泻是引起刚出生仔猪死亡的常见原因,也是养猪场较难控制的疾病之一。引起新生仔猪腹泻的原因很多,而由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所引起的新生仔猪(尤其是初产母猪所产的仔猪)大肠杆菌病(也称新生仔猪肠毒素中毒病,或仔猪黄痢)是最为常见的腹泻病之一。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ETEC特定血清型感染所引起1周龄内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腹泻、排黄色稀粪、急性死亡为特征,常伴有肠炎和败血症病变。以1~3日龄仔猪最为常见,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发病率一般为40%~50%,甚至高达100%,死亡率可高达70%~80%。耐过及…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在猪的整个生长过程中,仔猪阶段的死亡率占猪整个生长过程死亡率的70%左右,而仔猪出生后1~2周死亡率约占仔猪阶段(出生至断奶后2到3周)的65%。由此可见,养好仔猪是关键。如何养好仔猪笔者分三个部分来阐述。1饲养管理与仔猪易发病之间的联系猪只的发病或死亡与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如:初生仔猪防寒保暖不当,极易引起感冒、腹泻甚至死亡;因怕冷扎堆造成压死、压伤;电热板保温灯漏电导致电死电伤也屡见不鲜;母猪母  相似文献   

10.
冬春季气温较低,仔猪容易受寒生病,加上青饲料缺乏,对饲养管理要求就比较高。以前哺乳期死亡率13%以上。其中,产后7d以内的死亡占死亡数的60%左右。就其死亡原因,多是冻死、压死、饿死和疾病死亡,多与天气寒冷有关。因此,冬季仔猪生后一周内是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1.
仔猪黄白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周以内的仔猪,以1~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仔猪白痢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高达50%以上,但死亡率低。仔猪黄白痢是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疾病,因此仔猪  相似文献   

12.
仔猪黄白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在肠道内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周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仔猪白痢一般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高达50%以上,但死亡率低。仔猪黄白痢  相似文献   

13.
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它包括仔猪出生后 1周内所发生的仔猪黄痢 ,2~ 3周龄发生的仔猪白痢和 6~ 15周龄发生的仔猪水肿病。仔猪黄痢又名出生仔猪大肠杆菌病 ,是初生仔猪 (1周内 )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疾病。以剧烈腹泻 ,排黄色、水样、含未消化乳粪便 ,迅速死亡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仔猪白痢是 2~ 3周龄哺乳期内仔猪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浆湖状稀粪便为特征 ,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一般可治愈。但影响仔猪生长发育 ,易常发、多发、时发时愈或此愈…  相似文献   

14.
仔猪腹泻是指4月龄内的仔猪尤其是哺乳仔猪及其刚断奶仔猪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在仔猪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据报道,30千克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10.3%,冬季发病率可达69.9%,死亡率可达19.6%。腹泻造成的危害很大,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甚至死亡。病愈后也往往生长发育不良,日增重明显下降,甚至形成  相似文献   

15.
张益书 《猪业科学》2009,26(3):50-51
在猪的一生中,仔猪的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同时,仔猪阶段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特别是出生后一周和断奶2周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高.仔猪死亡会给养猪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见表1).因此,加强仔猪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断奶仔猪的管理是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养猪生产中,仔猪是物质基础,是发展数量、提高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而新生仔猪死亡率可达50%以上,哺乳仔猪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85%以上,所以说提高仔猪成活率是养猪生产的关键。分析哺乳仔猪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死亡,对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猪的一生中,仔猪的生长发育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同时,仔猪阶段的死亡率也是最高的,特别是出生后一周和断奶2周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其高。仔猪死亡会给养猪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见表1)。因此,加强仔猪的管理,特别是加强断奶仔猪的管理是降低养猪成本,提高养猪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生长受阻和仔猪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仔猪腹泻十分普遍,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46.5%,死亡率达15%。据报道,仔猪腹泻高死亡率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特别是1~3日龄的新生仔猪,7~20日龄的乳猪,断奶后10~15d的仔猪。有的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发病率高达50%以上,死亡率15%~20%。腹泻引起的死亡占仔猪死亡总数的40%。仔猪腹泻导致饲料报酬率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提出了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和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养猪业在不断发展,提高哺乳仔猪成活率是获得养猪效益的基础,现针对哺乳仔猪成活率以及饲养管理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哺乳仔猪死亡原因仔猪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因各种疾病而导致仔猪的死亡,如拉稀、肺炎、缺铁性贫血和其他遗传疾病等。仔猪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尤以生后8日龄内最多。所以加强初生仔猪8日龄内的保温防压护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从出生后10 ̄25天,由于母猪泌乳一般在21天左右达高峰后就逐渐下降,而仔猪的生长发育却在迅速上升,需乳量增加,如不及时喂料,以补充母乳不足,容易造成仔猪营养不足,患病死亡,…  相似文献   

20.
中药治疗仔猪黄白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简称EIEC)引起。其中仔猪黄痢常发生于仔猪出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者居多,常整窝发病,发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有的可达100%。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10~20日龄者居多,发病率可达30%~80%。笔者于2006年春季在张家港市南丰镇用六一散治疗5窝75头仔猪黄痢,治愈69例,治愈率达92%;治疗17窝189头仔猪白痢,治愈162例,治愈率达85.71%。1临床症状1.1仔猪黄痢:患猪多为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初期有1~2头表现全身衰竭,迅速死亡,然后波及整窝。病猪多精神不振,打堆,排黄色浆状稀粪,很快消瘦,最终昏迷、死亡。1.2仔猪白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