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测定绵羊体内α甘露糖苷酶最适反应的pH,建立一种适合于绵羊血清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检测方法。根据对-硝基苯基-α-D-甘露糖苷在α甘露糖苷酶的作用下可水解产生对硝基酚和甘露的活性,用比色法测定产生的对硝基酚含量,与标准曲线对照,从而求出α甘露糖苷酶活性。试验对2份绵羊血清的α甘露糖苷酶活性在不同pH条件下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绵羊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在pH 3.8时活性比pH 4.6和pH5.0高,差异显著(P<0.05),初步推测绵羊体内α甘露糖苷酶最适反应的pH为3.8。  相似文献   

2.
糖蛋白在免疫识别、信号转导等生命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为研究微孢子虫糖蛋白及其糖基化类型,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微孢子虫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进行分析。真核生物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有6种主要酶类,包括己糖激酶、磷酸甘露糖酶、GDP甘露糖磷酸化酶、Dol-P甘露糖合成酶、甘露糖转移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兔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cuniculi)、肠脑炎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intestinalis)、比氏肠道微孢子虫(Encephalitozoon bieneusi)和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antheraea)的这6种酶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特征及结构域类型,发现这些酶的垂直同源基因比较保守,多重序列比对表明在6种微孢子虫之间,6种酶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同属的微孢子虫多聚为一簇。研究结果表明,N.bombycis、N.ceranae、E.cuniculi、E.intestinalis和N.antheraea 5种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的蛋白质修饰通路是完整、保守的,然而在E.bieneusi中,其关键酶Dol-P甘露糖蛋白甘露糖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比较短,只有342个氨基酸,缺失了关键结构域PMT,因此可能无法完成O-甘露糖糖基化修饰。以上微孢子虫的O-甘露糖糖基化通路中6种主要酶的序列信息,为后续解析家蚕微孢子虫糖基化通路及对糖蛋白糖基化类型与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3.
探究草原毒草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 Bunge)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的毒性作用,为深入解析和再认识黄花棘豆的毒性成分及其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黄花棘豆地上部分植物样品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采用1D-NMR、2D-NMR、IR和UV等波谱解析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测定单体化合物对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的抑制活性,来评价其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从黄花棘豆总生物碱中分离得到4个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1R,8aS)-l-hydroxy-indolizidines (1)、2-epi-lentiginosine (2)、swainsonine (3)和swainsonine N-oxide (4);α-甘露糖苷酶糖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1~4对α-甘露糖苷酶抑制率分别为0.35、0.20、0.94、2.08μmol/L。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黄花棘豆中分离得到,4种生物碱单体均表现出较强的α-甘露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顺序为化合物2>...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873-1877
<正>豆科棘豆属(Oxytropis)和黄芪属(Astragalus)有毒植物统称为疯草。疯草的营养价值丰富,是潜在的优良牧草。但家畜长期或过量采食后,可发生以神经机能紊乱为特征的慢性中毒病,称之为疯草中毒病[1]。中毒家畜表现为共济失调、瘫痪、流产、不孕、出生缺陷和死亡等。疯草导致动物中毒的主要因素是疯草中的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苦马豆素,它能特异性地抑制参与糖蛋白分解代谢的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高尔基α-甘露糖苷酶Ⅱ,破坏细胞内膜系统[2-  相似文献   

5.
探讨小花棘豆中毒对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α-甘露糖苷酶(AMA)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小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机理。将12只和田羊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试验组分别按10 g/kg和20 g/kg的剂量饲喂小花棘豆,饲喂至典型中毒症状出现为止。屠宰后每组随机采集试验羊的丘脑、垂体和性腺,检测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活性及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的AMA2的表达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组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1的表达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结果显示,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和田羊丘脑-垂体-性腺轴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花棘豆的中毒机理,采用苦马豆素、黄花碱以及这2种生物碱的混合物分别对小白鼠进行传统灌胃,并于试验开始后第7、14、21、28和35天分别从各组中随机取4只小白鼠,眼球采血,肝素钠抗凝,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SW具有提高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作用,中等浓度和高浓度的SW在短时间内也可以提高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但时间过长会严重降低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Ts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影响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活性;混合生物碱组表现出与SW组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建立以α-甘露糖苷酶法测定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SW)浓度的方法。SW对α-甘露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程度与其浓度呈线性相关。以对硝基苯基-α-D-甘露糖苷为底物,通过分光光度法(405 nm)检测α-甘露糖苷酶水解产生的对硝基酚吸光度,从而间接测定样品中SW浓度。结果显示:在0.107~1.730 mg/mL SW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平均回收率100.64%,RSD=2.743%(n=8)。试验期家兔血清SW含量随饲喂时间的延长而增高。该方法准确度较高、精密度较好、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较好,可作为SW的微量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1 材料与方法 1.1 酶 碳水化合物复合酶(CS)由韩国首尔Easy Bio System公司提供.CS由40%黑曲霉(PRL 2315)和米曲霉(ATCC 66222)发酵产物和60%脱水大麦芽组成.主要酶种包括,α-1,6-半乳糖苷酶、β-1,4-甘露聚糖酶和β-1,4-甘露糖苷酶.还有少量的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阿拉伯糖苷酶和α-葡萄糖苷酶.  相似文献   

9.
α-半乳糖苷酶催化α-半乳糖苷键的水解,可将饲料及豆制食品中的抗营养因子α-半乳糖苷类转化分解,改善其营养成分。α-半乳糖苷酶在底物浓度富集的情况下还具有转半乳糖基作用,这一特点可用于低聚糖的合成及环糊精的改造。此外,该酶在制药、增稠剂处理和造纸工业也有一定应用。现作者对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α-半乳糖苷酶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采用15种不同方法处理黄花棘豆,检测了不同处理后各组苦马豆素的含量;用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小鼠饲喂试验,对部分小鼠进行了血清中α-甘露糖苷酶的测定;发现有4种处理方法对苦马豆素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与之对应的小鼠血清中的α-甘露糖苷酶与其它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7,(9):1802-1806
疯草已成为危害我国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毒草,其主要有毒成分苦马豆素,能特异性地抑制α-甘露糖苷酶活性造成细胞内异常糖蛋白的形成,异常蛋白的清除主要在溶酶体进行,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活性被抑制使蛋白质清除受阻,最终出现与α-甘露糖苷贮积症相似的病理变化即广泛的空泡变性。自噬可以将自身受损、变性大分子物质运送到溶酶体进行自我消化,有资料显示,自噬降解受阻会导致自噬体蓄积形成空泡样病变。根据自噬的形成和作用机制,我们推测疯草中毒造成的空泡变性可能与自噬有关。现就从疯草中毒机制、自噬分子机制及疯草中毒与自噬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苦马豆素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对山羊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α-AMA)基因进行组织表达谱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参考牛α-AM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克隆山羊α-AMA基因序列,并利用荧光定量RT-PCR进行组织表达谱分析以及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首次获得了山羊α-AMA基因,含有完整CDS编码区3 000bp,编码999个氨基酸,其中前50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其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和预测氨基酸序列与牛的α-AMA相似性最高,分别为95.93%和94.79%。组织表达谱分析表明α-AMA在山羊各组织均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肺脏、肝脏、小脑表达量较高。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α-AMA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38家族成员,有2个保守的结构域,存在9个N-糖基化位点。SWISS-MODEL同源建模山羊α-AMA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本研究为探讨酶的作用机理及疯草解毒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糖基化修饰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对生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蛋白上的糖基可以作为凝集素的结合位点,因此凝集素可以用来鉴别和分析糖链结构,作为糖基化分析方法如质谱法的重要补充。本试验旨在建立和优化研究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猪不同肠段糖基化修饰的差异以及断奶对仔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最适条件为:切片脱蜡后,封闭切片30 min,采用5μg/mL FITC标记植物凝集素(FITC-Lectin)室温孵育1 h,以含有DAPI的封片剂进行封片。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以及定量更为多元化的特点。②生长猪回肠和结肠中糖基化修饰模式不同,回肠主要以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为主,而结肠中主要以N-乙酰葡萄糖胺、岩藻糖和甘露糖为主。除甘露糖分布在非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主要分布在肠绒毛表面和杯状细胞中。③22~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断奶显著降低了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发现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可作为肠道屏障功能完善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糖基化修饰是生命体中最重要的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对生命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蛋白上的糖基可以作为凝集素的结合位点,因此凝集素可以用来鉴别和分析糖链结构,作为糖基化分析方法如质谱法的重要补充。本试验旨在建立和优化研究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猪不同肠段糖基化修饰的差异以及断奶对仔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荧光凝集素免疫组化方法最适条件为:切片脱蜡后,封闭切片30 min,采用5 μg/mL FITC标记植物凝集素(FITC-Lectin)室温孵育1 h,以含有DAPI的封片剂进行封片。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以及定量更为多元化的特点。②生长猪回肠和结肠中糖基化修饰模式不同,回肠主要以岩藻糖、N-乙酰葡萄糖胺为主,而结肠中主要以N-乙酰葡萄糖胺、岩藻糖和甘露糖为主。除甘露糖分布在非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外,岩藻糖和N-乙酰葡萄糖胺主要分布在肠绒毛表面和杯状细胞中。③22~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随着仔猪日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断奶显著降低了28日龄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猪肠道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此方法发现仔猪回肠中N-乙酰葡萄糖胺可作为肠道屏障功能完善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苦马豆素属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是一种极强的α-甘露糖苷酶竞争性抑制剂。研究表明,它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转移,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生,增强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本文就近十几年来有关苦马豆素对于机体NK、LAK、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细胞质、骨髓细胞及骨髓细胞分化成CFU-G、BFU-E、CFU-GEMM集落能力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对苦马豆素作用机理的研究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小花棘豆中毒对家兔睾丸α-甘露糖苷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5,(4):640-644
将24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将小花棘豆全草粉碎后,按Ⅰ组添加15%(含苦马豆素30mg/kg)、Ⅱ组添加30%(含苦马豆素60mg/kg)、Ⅲ组添加45%(含苦马豆素90mg/kg)的比例制作混合饲料,饲喂至典型临床症状出现为止。攻毒后第14、35、70d每次每组随机采集2只家兔的睾丸,检测家兔睾丸AMA活性及其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睾丸高尔基体α-甘露糖苷酶Ⅱ(AMA1)和溶酶体α-甘露糖苷酶(AMA2)均有表达,但各试验组表达转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试验Ⅰ组家兔AMA1和AMA2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家兔AMA1和AMA2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试验的进行抑制效果愈加明显。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毒可影响家兔睾丸AMA的活性及其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17.
变异黄芪有毒成分的分离与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从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 Bunge)中分离出结晶Ⅰ,经紫外、红外光谱及液相色谱分析、α-甘露糖苷酶抑制试验,并与苦马豆素(Swainsonine)标品进行了比较。确证变异黄芪所含主要有毒成分为吲哚兹定生物碱——苦马豆素,经测定其含量为0.029%。  相似文献   

18.
以长白猪精液为材料,采用经典的纯化方法获得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 3.3.1.52,NAGase)的2种同工酶,命名为:NAGaseⅠ和NAGaseⅡ。其中NAGaseⅡ的比活力为358.21U/mg,纯化倍数为6.37倍。以海藻糖、D-甘露糖、蔗糖、葡萄糖为效应物,研究其对该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特定浓度范围内,海藻糖对酶活力基本没有影响;D-甘露糖、蔗糖、葡萄糖对该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D-甘露糖对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非竞争型,抑制常数KI为11.94mmo/L;蔗糖对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竞争型,抑制常数KI为0.56mmol/L;葡萄糖对酶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混合型,抑制常数KI和KIS分别为0.35mol/L和64.29mmol/L。  相似文献   

19.
文章主要测定了α-半乳糖苷酶酶活、pH对酶活的影响,以及α-半乳糖苷酶的耐热性、耐酸性。结果表明,α-半乳糖苷酶各方面的性质都较优越,作为饲料添加剂,能起到降解饲料中存在的半乳糖苷等抗营养因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瘦肉率;降低豆类原料引发的幼龄动物腹泻;降低动物维持需要量,提高饲料能量效价;减少饲料中抗生素的用量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试验主要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α-半乳糖苷酶对猪生产性能、死亡率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体重均匀、27日龄的断奶仔猪192头,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重复8头,公母各半。日粮α-半乳糖苷酶添加量为50 U/kg、100 U/kg和200 U/kg,试验期为150 d。结果显示: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能显著降低仔猪腹泻率和死亡率(P 0.05),在育肥和全期阶段,α-半乳糖苷酶可显著降低料重比(P 0.05);显著提高粗蛋白和粗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 0.05)。结果提示: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可显著提高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降低仔猪腹泻率,添加量为100 U/kg时效果最好。试验旨在研究不同α-半乳糖苷酶添加量对猪生产性能和主要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为进一步推广α-半乳糖苷酶制剂在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