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产品底播增养殖业是我国沿海和海岛地区新兴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主要养殖品种有海参、鲍鱼、海胆、虾夷扇贝、魁蚶及其他贝类等。搞好水产品底播增养殖业成本核算工作,对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指导企业准确计算收入、费用及效益,促进水产品增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十、虾夷扇贝"明月贝"亲本来源:虾夷扇贝养殖群体。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辽宁大连和山东长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群体中收集挑选的1000枚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和壳高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贝壳双面均为白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虾夷扇贝相比,2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12.3%。适宜在辽宁和山东沿海  相似文献   

3.
大连塔河湾海区虾夷扇贝的性腺发育与繁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方法对大连塔河湾海区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生殖细胞的发育过程,虾夷扇贝的性腺发育可分为5个时期,即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塔河湾海区浮筏养殖的虾夷扇贝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3月中旬,为17.27;该扇贝的繁殖期为4~5月,繁殖盛期为4月中下旬,繁殖期水温为5.0~6.8℃。  相似文献   

4.
扇贝种间杂交的可行性及幼体早期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进行多种杂交组合及自交,试验分为8组,即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华贵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栉孔扇贝♀×虾夷扇贝♂5个杂交组和虾夷扇贝、海湾扇贝、栉孔扇贝3个自交组,在不同温度下比较了各杂交组配子的亲和力,同时对胚胎发育及早期幼虫的生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适温范围内各杂交组正、反交均可受精,其中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虾夷扇贝♀×栉孔扇贝♂杂交组受精率较高,可达80%以上;杂交子一代的D型幼虫大小性状与母本相似。另外还对杂交组合受精率、成活率较低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九、生态养殖.科学调整渔业经济结构和品种结构,大力推行多品种、立体化、低碳型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并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据报道,目前部分海域建设"海底森林",水平面推行贝藻鱼兼养,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养殖,即上层养殖海带等藻类,中层挂养虾夷扇贝、栉孔扇贝等贝类,底层播养海参、鲍鱼等海珍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温度下,各亲本组合受精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0~30℃和19~28℃,虾夷扇贝5~22℃和10~19℃;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0~32℃和19~28℃,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25℃和15~19℃。在适温范围内,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受精率达100%,两杂交组合可达70%以上,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10~19℃和13~17℃;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19℃和15~17℃。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养殖密度(4、6、8、10、12个/层)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域设计了不同密度虾夷扇贝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自试验40 d起,4、6、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均10、12个/层的壳长和个体质量,且在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达最大值,分别为(71.72±3.04) mm和(37.15±7.48) g,高于其他4个试验组,其中,8个/层虾夷扇贝的壳长和个体质量显著高于12个/层的相关指标(P0.05);(2)试验80 d,8个/层虾夷扇贝的日均壳高增长量和存活率分别为(0.38±0.07) mm、(89.17±3.15)%,高于4个/层和6个/层,显著高于10个/层和12个/层(P0.05);(3)在室温条件下[(21.0±0.5)℃],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虾夷扇贝的排氨率变化范围为0.15~0.20μmol/(g·h),耗氧率为1.5~2.0μmol/(g·h),O/N为19.40~19.86,各试验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以2龄普通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外套膜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外套膜特征,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左壳外套膜游离端上的黑色条斑普遍多于右壳,普通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多,而"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少。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均不含色素颗粒,取自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缘膜突起外表皮和感觉突起表皮细胞的顶端胞质分布有大量棕褐色色素颗粒,无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仅个别感觉突起可观察到有少量色素颗粒分布,外套膜其余部位在组织结构上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推测,虾夷扇贝感觉突起以及缘膜突起与贝壳色素富集存在密切关系,这可为虾夷扇贝不同壳色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2龄普通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形态学与显微结构进行观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外套膜具有典型的双壳贝类外套膜特征,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左壳外套膜游离端上的黑色条斑普遍多于右壳,普通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多,而“象牙白”品系虾夷扇贝外套膜游离端上存在的黑色条斑较少。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壳色虾夷扇贝外套膜的生壳突起均不含色素颗粒,取自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缘膜突起外表皮和感觉突起表皮细胞的顶端胞质分布有大量棕褐色色素颗粒,无黑色条斑部位的外套膜仅个别感觉突起可观察到有少量色素颗粒分布,外套膜其余部位在组织结构上均无明显差异。本研究推测,虾夷扇贝感觉突起以及缘膜突起与贝壳色素富集存在密切关系,这可为虾夷扇贝不同壳色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温度对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受精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的影响结果。在实验温度下,各亲本组合受精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0~30℃和19~28℃,虾夷扇贝5~22℃和10~19℃;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0~32℃和19~28℃,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25℃和15~19℃。在适温范围内,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受精率达100%,两杂交组合可达70%以上,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的适温和最适温度范围分别为:海湾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10~19℃和13~17℃;海湾扇贝♀×虾夷扇贝♂15~25℃和17~22℃,虾夷扇贝♀×海湾扇贝♂10~19℃和15~17℃。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各亲本组合胚胎发育速度和成活率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天津农业科学》2016,(2):48-52
扇贝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第3次海洋水产浪潮兴起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给中国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少是新型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以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扇贝加工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扇贝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随机选取山东牟平、山东莱州、大连广鹿岛、大连獐子岛4个养殖群体的虾夷扇贝共计287枚,测量其壳长(x1)、壳宽(x2)、壳高(x3)、活体质量(y)和放射肋数(x4)等指标,比较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数量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影响及不同群体间的形态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4个虾夷扇贝群体间各数量性状与活体质量的关系,建立了各群体数量性状的回归方程.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虾夷扇贝群体的壳长、壳宽、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727 ~0.988,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牟平、莱州、广鹿岛、獐子岛4个群体的壳高对活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最大,分别为0.526、0.422、0.485和0.632,说明壳高是影响4个虾夷扇贝群体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獐子岛群体的壳长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而其他3个群体均是壳宽对活体质量的间接作用最大,说明不同群体之间出现了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4个虾夷扇贝养殖群体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牟平=-94.540+0.565x1+1.491x2+0.968x3,y莱州=-158.247+0.996x1+1.469x2+0.804x3,y广鹿岛=-110.501+0.710x1 +0.629x2 +0.861x3 +0.321x4,y獐子岛=-187.897 +0.397x1 +2.064x2 +2.556x3 +0.118x4,回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不同养殖群体虾夷扇贝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3个时间(0、5、10 min)的超声清洗试验,分析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水质指标以及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虾夷扇贝的最佳清洗时间,并模拟3组扇贝气调包装(80%O2、20%N2)下的流通运输,分析不同清洗时间对活品虾夷扇贝的流通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清洗过程中3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都是100%,且均对质构和糖原无显著影响,其中超声清洗10 min的除杂率最高,为4.02%,菌落总数最少,为1.1×105CFU/mL,清洗后水质变差。不同清洗时间下,模拟运输过程中的虾夷扇贝菌落数均随着清洗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超声清洗10 min虾夷扇贝体内的菌落数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上升速率较为缓慢。超声清洗10 min为较理想的清洗时间,虾夷扇贝品质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5.
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6.
选用39个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对大连獐子岛海域虾夷扇贝一个家系群体(以獐子岛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和日本产野生虾夷扇贝为父母本交配产生的F1代)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等进行了检测,以卡方检验估计群体Hardy—Weinberg平衡。结果表明:在39个基因座位中共检测到105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4个不等,等位基因片段大小为95~440bp,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70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40个,观测杂合度平均值0.6280,期望杂合度平均值为0.524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4556,经卡方检验(P〈0.01)值显示多于半数的位点都发生了偏离。采用SAS8.2软件中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39个微卫星标记与虾夷扇贝群体的生长性状进行连锁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39个微卫星座位中,HLJX202位点与体重、壳长、壳高、壳宽都显著相关,HLJX109、HLJX196位点与体重、壳长、壳高显著相关,HLJX183位点与壳长、壳高显著相关,而HLJX128和HLJX236位点分别只与壳宽和体重显著连锁。  相似文献   

17.
用ISSR—PC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PCR)技术对栉孔扇贝Cld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单对杂交子一代担轮幼虫进行PCR扩增,共得到153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其中母本栉孔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8个,父本虾夷扇贝的特异位点有32个。对ISSR扩增图谱的分析结果证实,所研究的杂交子代是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杂交种。杂交子代与母本栉孔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086,与父本虾夷扇贝的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4402,表明杂交子代在遗传上偏向于母本栉孔扇贝。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进行大规模栉孔扇贝×虾夷扇贝群体的杂种鉴定以及家系中的亲子鉴定提供了基础。[方法]将已发表的25对虾夷扇贝的微卫星引物在栉孔扇贝基因组DNA上进行PCR扩增,并利用筛选出的通用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杂种鉴定。[结果]通过PCR扩增,筛选出6对引物获得扩增产物,其中2对表现为多态性。将这6对具有属间通用性的微卫星引物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进行PCR扩增,均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其中引物P13F449和KMY134的扩增产物中可以明显地分辨出来自父母本群体的特有条带,从而确定了杂交子代的杂种身份。[结论]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间通用微卫星引物是存在的,而且部分引物可以直接用于属间杂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20.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 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0.8047,n=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