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本文主要研究密度对网箱养殖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8.2~19.1℃下,将体质量1.02 kg的硬头鳟鱼种养殖在5m×10m×6m网箱中,网箱放置在松花江上游的松山水库中,密度分别为5尾/m~2(Ⅰ组)、8尾/m~2(Ⅱ组)、11尾/m~2(Ⅲ组)和14尾/m~2(Ⅳ组),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粗脂肪22%的颗粒饲料,常规养殖。145d的养殖表明:网箱养殖的放养密度对硬头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第Ⅳ组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放养密度为5~11尾/m~2时硬头鳟的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大于此密度范围则呈负相关。第Ⅲ组鱼的终末体质量、日增重、增重率、利润和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个密度组硬头鳟的产量随放养密度增加而递增。本试验表明:网箱养殖硬头鳟的放养密度为11尾/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突破中国北方网箱养殖品种少的缺陷,并合理利用闲置网箱,通过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开展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Oncorhynchus mykiss)的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工厂化养殖进行了对比,达到提高斑点鳟的养殖存活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结果显示:从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9日,3种规格斑点鳟的初始体质量分别为(225.1±36.2)g、(102.8±23.5)g、(55.3±12.3)g,经384 d的工厂化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143.4±253.1)g、(1 763.8±210.3)g、(946.3±120.4)g,存活率分别为91.2%、90.6%、89.3%;经384 d的陆海接力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 408.3±321.2)g、(2 065.5±256.3)g、(1 142.6±156.3)g,存活率分别为87.5%、88.1%、85.3%,其中大规格苗种的平均日增体质量达到8.5 g/d。由此可见,最适宜进行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规格为体质量100 g以上的中等规格斑点鳟,且"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斑点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引进种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及其杂交后代的生存力及稚鱼的生长速度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五项生存力指标由低到高的顺序均是:日本金鳟、杂交金鳟(F1 )、杂交金鳟自交后代(F2 )、野生型虹鳟(P <0 . 0 1 ) ,杂交日本金鳟对纯系日本金鳟体现出杂种优势,但是对于道氏虹鳟来说未体现优势,是由于道氏虹鳟是经过长期选育的良种,杂交后代遗传了它的部分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4.
李大鹏 《水产学报》2004,28(1):54-61
研究了光照强度和周期,水流速度,养殖密度对史氏鲟摄食、生长和行为的影响.光照周期在一定的照度和时间范围内对史氏鲟稚鱼的摄食和生长没有显著影响.水流和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高水流速度和低养殖密度对史氏鲟的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都随流速的增大和养殖密度的降低而增大,条件系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净增重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各密度组的史氏鲟稚鱼的生长离散没有加剧.在流速为0.06 m·s-1和0.18 m·s-1范围内,稚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式为 GE=46.106+142.04V (r=0.5216).特定生长率(SGR)与养殖密度(SD)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其关系式为SGR=4.9728-0.4914SD (r=-0.6553).3种环境因子对稚鱼的食欲未有明显影响,但饵料转化率会随养殖密度的增大和流速的降低而显著性增大.史氏鲟稚鱼在照度100~1100 lx之间的趋光率为49.55%,无显著的趋光性;当亮区照度在13 000 lx以上,稚鱼100%避光.处于全黑条件下的稚鱼的体色却普遍变浅,呈灰白色;而另两种光周期条件下的稚鱼体色深黑,全光照条件下的稚鱼体色与自然光周期下的一样.在试验流速范围内,水流刺激还将影响稚鱼的某些行为,在流水环境中稚鱼喜聚集和逆水游动.  相似文献   

5.
人工养殖山女鳟幼鱼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4年5月30日-2005年2月30日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的生长特性进行观察,观察阶段为山女鳟初孵鱼苗至11月龄。实验期间水温为自然常温(4.7~16.8℃)。结果表明:在这一生长阶段,山女鳟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与水温变化有关,体质量增长量和增长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加快,高峰出现在5月龄(2004年8月),水温为16.83℃,但山女鳟的最适生长温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体质量增长量、相对增长率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的变化相一致;山女鳟的生长指标和生长常数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变化一致,并显现出规律性;从体长和体质量之间的关系可认为山女鳟幼鱼阶段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基本同步,生长式型为匀速生长;山女鳟幼鱼阶段的肥满度与水温变化不一致,随着月龄的变化而波动;饲料的营养配比满足不了各个生长期的营养需求,因此,对山女鳟营养需求及配合饲料的研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60-164]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人工养殖的金鳟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末从日本引进的发眼卵繁育的后代,经过了五年的饲育,金鳟以其特有的生长和市场优势而得到较迅速的推广。为使有意养殖金鳟的读者能尽快熟悉和掌握苗种培育技术,本文将金鳟的人工繁殖和稚鱼培育技术要点叙述如下。一、饲养环境条件金鳟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同虹鳟鱼类似。生长水温在6~20℃,最佳生长水温在14~18℃,低于6℃或高于20℃鱼摄食受到影响。饲养水质要求清澈、洁净无污染,溶解氧要在6毫克/升以上,pH6.5~7,总硬度8~12德国度。饲养池规格:稚鱼池3…  相似文献   

7.
2006年12月甘肃金鳟通过了全国水产原良种委员会的审定,被确定为全国水产养殖新品种。甘肃金鳟与美国金鳟、日本金鳟相比,甘肃金鳟体色鲜艳,通体金黄,眼睛血红色,具有性情温顺、生长快、抗病力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也可作为观赏鱼养殖。为了推广这一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小瓜虫病是对虹鳟、金鳟稚鱼危害较大的一种体表寄生性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大批死亡。为实施无公害虹鳟、金鳟的养殖生产,我们在虹鳟、金鳟稚鱼培育期,试验总结出用辣椒 生姜和鱼虫克星(槟榔 苦楝)等中药浸洗防治小瓜虫病的有效方法,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金鳟是日本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1996年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金鳟属冷水性鱼类,正常生长上限水温为22℃,现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的第2个重要养殖品种。2006年,在青岛市城阳区上马街道进行了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林易  陆露 《内陆水产》2003,28(12):12-12
金鳟,是日本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1996年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金鳟属冷水性鱼类,正常生长上限水温为22℃,接近0℃的水温仍能少量摄食,正常生存。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金鳟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能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池塘流水养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每667米2产量可达1万~2万千克,经济效益极高。现将金鳟池塘流水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池塘建设山涧溪流、泉水、地下水、水库底排水等,均可作为金鳟池塘流水养殖的供水水源。这类水源水温冬季在0℃以上,夏季在22℃以上,水体溶氧在…  相似文献   

11.
在涌泉水温度5.6~10.5℃下,将体质量(17.52±0.22)g的2龄褐鳟Salmo trutta饲养在流水圆柱形平底玻璃钢(半径45cm,高60cm)水槽中,水深40cm,密度分别为6.8kg/m~3(SD1)、10.4kg/m~3(SD2)、14.0kg/m~3(SD3)、17.5kg/m~3(SD4)、21.0kg/m~3(SD5)和24.5kg/m~3(SD6),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探讨养殖密度对褐鳟生长的影响。70d的饲养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放养密度未显著影响2龄褐鳟的存活率(P0.05),净增重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SD5组褐鳟净增重(116.55g/(m~2·d))最大;SD4组褐鳟的日增重(0.25g/d)、增重率(102.07%)和特定生长率(1%/d)显著高于SD3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溶解氧含量(DO)呈极显著下降趋势(P0.01),SD1、SD2、SD3(10.14~11.84mg/L)组极显著高于SD5、SD6组(9.62~11.53mg/L)(P0.05);养殖29d和50d时SD1组NO_2~-含量(0.02~0.06mg/L)与SD3、SD5、SD6组(0.04~0.06mg/L)差异显著(P0.05),其他时间不显著;36d后SD2、SD3(0.17~0.22mg/L)组的NH4-NT显著低于SD6组(0.25~0.38mg/L)(P0.05)。比较分析认为,2龄褐鳟的最佳养殖密度应为17.5kg/m~3,不要低于10.4kg/m~3。  相似文献   

12.
金鳟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鳟 (Oncorhynchus mykiss)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鱼群体中发现的身体呈金黄色的突变品系。 1996年 12月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同型结合纯系发眼卵 1万粒。经 3年多的试验养殖从发眼卵至亲鱼育成及人工繁殖均取得了成功。证明我国的冷水资源适于金鳟养殖,金鳟将成为我国养鳟业的重要养殖新品种。金鳟与虹鳟是同一种鱼类,引进后取名金鳟。   一、生物学特性   金鳟属鲑科鲑属鱼类。同型结合纯系金鳟发眼卵粒径 4.0~ 6.0毫米,因卵内有一直径约 1.5~ 2.5毫米的玫瑰红色油球而呈鲜艳的红色。金鳟体型与虹鳟相似,周身…  相似文献   

13.
国外简讯     
日本开发河豚养殖新法日本长崎水产中心最近开发了一种养殖红鳍东方纯的新技术。使用该技术,红鳍东方(鱼屯)稚鱼饲养至1公斤以上的二龄鱼,存活率达90%:而用过去的养殖法,这种稚鱼生长至二龄鱼时,成活率不到20%,这是因为在网箱中河豚互相撕咬,造成伤口感染的缘故。该中心推断引起互相撕咬的原因是网箱内的河豚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自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养殖密度对长薄鳅稚鱼生长的影响。养殖密度分别为1、2、4、8尾/L,经过28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在1-4尾/L之间,长薄鳅稚鱼的最终体重、特定生长率、日增重都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而升高,进一步增加养殖密度(8尾/L),稚鱼的生长反而下降,饵料转化率和净增重却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组(4、8尾/L)长薄鳅稚鱼个体生长速度离散度明显加大,稚鱼的成活率也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对国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代表性养殖群体开展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评估。利用57K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检测了来自不同地域的6个虹鳟养殖群体样本共计48尾,包括黑龙江虹鳟、黑龙江金鳟、四川虹鳟、四川金鳟、北京虹鳟和北京金鳟,共获得有效SNP位点50201个,在中国虹鳟中的多态比例达到97.7%,表明该芯片虽然基于美国和挪威虹鳟群体设计,但对中国群体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各群体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均值为0.240~0.267,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黑龙江虹鳟、四川虹鳟和北京虹鳟群体内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位点比例为83.6%~84.9%,与国外主流养殖群体相近,而黑龙江金鳟、四川金鳟和北京金鳟,多态位点比例相对较低,在60.2%~76.9%范围内。应用6个中国虹鳟群体和2个美国虹鳟群体数据开展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STRUCTURE分析,结果显示8个群体可分为3个祖源类群,其中3个金鳟群体为遗传联系较紧密的一个类群,黑龙江虹鳟和北京虹鳟为一个类群,而四川虹鳟与2个美国虹鳟群体为一个类群,部分中国养殖群体中有显著离群个体存在,表明群体遗传背景不均一。本研究表明,高密度SNP芯片在我国虹鳟养殖群体遗传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种质资源评估、本土化良种培育、制种和引种工作提供基因组水平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美洲鲥池塘养殖技术,对美洲鲥1~+龄亚成鱼在池塘保温大棚条件下越冬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开展了美洲鲥池塘保温大棚越冬养殖试验,放养密度为4 682尾/hm~2。试验结果:在水温11.2~20.6℃条件下,经150 d的越冬养殖,越冬成活率98.0%,美洲鲥体长增长26.6%,体质量增加96.2%,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 3L~(3.076),R~2=0.922 8,接近于匀速生长,体长、体质量日均增长量随养殖天数的增加呈n形变化,肥满度在1.55~1.71,最大值出现在越冬养殖中期。结果表明:美洲鲥1~+亚成鱼的适宜越冬水温在12℃以上,最佳越冬水温在15℃以上。  相似文献   

17.
山泉水人工养殖金鳟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在贵州省山泉水养殖条件下的营养特点,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山泉水养殖金鳟肌肉中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金鳟含肉率为79.60%,肌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含量分别为75.45%、20.30%、2.61%、1.08%。肌肉中所测到的18种氨基酸总量为63.76%,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26.07%,非必需氨基酸占37.69%,鲜味氨基酸占23.39%。肌肉中含有2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0.83%,单不饱和脂肪酸占31.2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47.92%。矿质元素中常量元素以钾和磷较高,分别为19 030.00 mg/kg和8 913.00 mg/kg;微量元素以铁和锌含量较高,分别为35.03 mg/kg和12.31 mg/kg。结果表明:与甘肃省养殖金鳟相比,贵州省山泉水养殖金鳟肌肉中肌肉的含肉率和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其相当,必需氨基酸总量/氨基酸总量(∑EAA/∑TAA)和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须氨基酸总量(∑EAA/∑NEAA)均低于甘肃省养殖金鳟,但符合WHO/FAO提出的参考蛋白模式,且贵州省山泉水养殖金鳟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甘肃省养殖金鳟,说明山泉水养殖下的金鳟肌肉具有更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稚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养殖密度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稚鱼生长的影响,设置初始密度为0.27(D 200)、0.46(D 350)、0.66(D 500)和0.87(D 650)kg/m2的4种养殖密度,对初始体重3.38 g和体长7.79 cm的2月龄长江鲟稚鱼进行4周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体重、体长、变异系数(CV)、日增重(DWG)、净增重(NY)、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对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D 200组的生长速度最快,与D 350组差异不显著,D 650组生长速度最慢;D 200组的体重、体长、特定生长率、日增重均最大,与D 350组无显著差异,但D 350组的变异系数和饵料系数均较D 200组要小;特定生长率与养殖密度(D)呈负相关关系:SGR=-1.171 5D+6.331 5(R2=0.484 5);变异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关系:CV=3.989 1D+13.533(R2=0.480 5)。此阶段长江鲟稚鱼最适养殖密度为D350(0.46 kg/m~2)。  相似文献   

19.
根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原理,2011年4月16日至11月15日在面积33.3km~2,水深2.5m,盐度0.5~0.7,碳酸盐碱度2.5~2.7mmol·L~(-1)池塘中,研究三种不同混养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存活、生长、免疫相关酶活及水质变化:模式A主养鲫,混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B主养鲫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混养鲢和鳙;模式C主养鲫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混养鲢和鳙,为探索异育银鲫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养殖期间,每月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养殖结束后称量鲫的体质量,统计产量,计算存活率,并检测血清和肝胰脏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模式C的p H在养殖前期要高于模式A和模式B,但氨氮、亚氮、活性磷、叶绿素a大部分时间内要显著低于后两者;模式A和模式B的水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式A和模式C鲫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08.5±26.5)和(516.5±35.0)g,显著高于模式B的(473.0±31.5)g;三者间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模式A最高(95.14±1.47%),模式C最低(86.28±2.16%);模式A血清和肝胰脏中的SOD显著高于模式B和C;模式A血清中的POD水平也很高,与模式B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模式C。结论:模式A中的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模式A相较于模式B和C鲫养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