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混合感染中鸡毒支原体和副鸡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冀南地区某养鸡场患呼吸道疾病的病鸡群采集5份样品(气管和眶下窦分泌物)中,同时分离到鸡毒支原体和副鸡嗜血杆菌两种病原体。通过病原的分离培养、细菌L型检验、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鉴定,证明分离的鸡毒支原体与国际标准株S6的血清型一致,副鸡嗜血杆菌的血清型为A型,动物试验表明,分离的鸡毒支原体和副鸡嗜血杆菌均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说明该病鸡群同时混合感染了鸡毒支原体和副鸡嗜血杆菌。  相似文献   

2.
青岛地区鸡传染性鼻炎病原株的分离,鉴定与定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3年青岛市周围一些鸡场相继发生了传染性鼻炎,为确诊本病,从一些鸡场选发病典型鸡,进行了细菌分离和鉴定试验,获得副鸡嗜血杆菌4株,按Kume等人方法作血清学定型,所有分离株被定为C型。  相似文献   

3.
广西鸡毒霉形体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广西不同地区采集疑似鸡毒霉形体(MG)感染的46份病鸡病科中分离到7个菌株,经分离培养、L形细菌检验、理化特性鉴定、血清学定型、人工感染试验以及PCR扩增检测等方法鉴定,确定7个分离株为MG。  相似文献   

4.
从不同地区免疫失败鸡场的鸡传染性鼻炎疑似鸡体内共分离到19株细菌,经回归试验、PCR等方法鉴定为副鸡嗜血杆菌。又将分离株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和型特异性单抗进行了血清型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有15株为A型,4株为B型,说明我国鸡传染性鼻炎的流行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应加以注意。另外大多数鸡场的免疫失败是由于免疫效果不良所致,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鸡场的免疫失败是由于B血清型的出现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地区某肉鸡场暴发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病原分离培养与鉴定、病理学检查等方法诊断为鸡波氏杆菌病。人工复制试验结果表明,细菌分离物对鸡和小白鼠均具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磷霉素钠、氟苯尼考等抗生素对分离物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地衣芽孢杆菌对鸡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研究了地衣芽孢杆菌引起鸡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变化、病原鉴定与免疫防治试验。从患病鸡脏器和渗出液,选分得鸡源(S1-S20)20个菌株,根据形态及染色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鉴定S1-S20均定为地衣芽孢杆菌。经试验动物小白鼠和本动物鸡的回归试验,大部分能发病,所表现的临诊症状、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基本一致,死后从脏器中分离到原注射菌。并进行了免疫攻毒试验。1988-1993年用研制的“鸡八联灭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SPF鸡胚盲目传代的方法,分别从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武功县和杨陵区具有传染性支气管为(IB)、临床特征的鸡群中分离到4株病毒。经电形态学观察、核酸型鉴定试验、脂溶剂敏感性试验、NDV干扰试验、回归易感动物试验和鸡胚血清中和试验,鉴定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首次从病原学上证实陕西省确有IB流行,为省内防制该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成都、重庆等10个市、地、县,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鸡场采集108份样品,分离的27个菌株,经L型细菌检验,理化特性鉴定,符合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通过血清学鉴定(生长抑制试验),证实分离的支原体与鸡毒支原体国际代表株S6为同一血清型。人工复制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鸡毒支原体SMG-1和SMG-2具有高致病性,感染鸡出现典型的慢性呼吸道病症状  相似文献   

9.
鸡大肠埃希氏菌地方菌株的致病性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死亡鸡胚、病死鸡中分离大肠埃希氏菌,进行致病性与药敏试验,并鉴定致病性较强的菌株的血清型。结果表明,所分离的菌株绝大多数对一日龄鸡有致病性,所有血清型对头孢唑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0.
鸡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试验对上海地区分离的4株细菌经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血清学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4株细菌用O抗原单因子血清鉴定均为O78;用临床上常用的14种抗菌素纸片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用于临床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地控制了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患病水貂进行病理剖检,细菌纯培养,病毒检测,生化鉴定,确定是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再应用多种抗生素作药敏试验,筛选出了高度敏感的抗菌药。并对山东省威海地区水貂大肠埃希氏菌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吉林白鹅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指导临床合理使用药物 ,有效防治鹅大肠杆菌病 ,采取病鹅的肝、心血作细菌的分离培养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和多种糖发酵试验以及VP、MR试验 ,鉴定该细菌为大肠杆菌 ;采用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 ,测定了 10种药物对鹅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 ,从中筛选出最有效的抗大肠杆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of the immuno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organisms by various assay systems indicated that the most specific and sensitive assays are immunofluorescence, radioimmunoassay, and immunoblot analysis (western blot), followed by sensitive but less specific ELISA and agglutination assays and, finally, by even less sensitive but very specific virus isolation and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chniques. The first test for the clinical detection of FeLV infection in pet cats was the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IFA) test, which was introduced in 1972. The FeLV test is used for detection for FeLV infection and not as a test for leukemia or any other feline disease. The IFA test was compared with an immunodiffusion (ID) test and with tissue culture isolation (TCI) of the virus in 26 cats to establish a standard for FeLV tests. Excellent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IFA and the ID tests (100%).  相似文献   

14.
刘振湘  钟福生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3):181-182,186
2004年11月,湖南某单位10只从市场收购的野生小灵猫发生一起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等综合诊断为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沙门氏菌病。且分离的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力强,抗原模式为1,4,5,12:i:1,2,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其对多种药物具有较强耐药性。通过选取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等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无新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鲜血琼脂和营养琼脂培养基,从自然发病的鸭体内成功分离出链球菌19株,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呈长链状排列,生化试验和动物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所分离的细菌对鸭有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耐药性均很强,除7株对丁胺卡那中度敏感外,其余菌株对丁胺卡那、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等14种药物低度敏感或不敏感。说明鸭链球菌耐药性在不断增强,给鸭链球菌病的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对2014年沈阳地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育肥牛场进行病原分离,得到7株分离菌,对其进行培养形态及染色观察、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动物致病性观察及16S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牛多杀性巴氏杆菌(Pm)。利用Pm种特异性引物及荚膜血清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均得到目的基因条带。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的结果显示,5株分离菌株已对阿米卡星、新诺明产生较强耐药性;7株分离菌均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及氨苄西林敏感。由此确定,分离菌株均为牛荚膜A型巴氏杆菌,且已具有一定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自家灭活苗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病猪体内分离细菌,对分离菌株从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等方面进行鉴定;用纸片扩散法筛选敏感药物,实验室合成氢氧化铝胶佐剂,制备自家苗对其进行防制。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分离菌对头孢噻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高度敏感,用自家苗防制该病安全有效。结果提示,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有通过实验室分离鉴定才可确诊,临床应筛选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制备自家苗对预防该病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Three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for sensitivity in detecting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in a deliberately contaminated Marek's disease vaccine. The most sensitive and rapid test was the in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FAT). The 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test, although simple to perform and only marginally less sensitive than the FAT, was difficult to interpret at low levels of REV. Using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virions were seen only after three subcultures and then not to the same level as that detected by the FAT or immunoperoxidase test. Serum raised against the HPRS-1 strain of REV detected other strains of this virus in the FAT.  相似文献   

19.
何博 《四川畜牧兽医》2010,37(3):26-27,30
从患病死亡的旧院黑鸡病料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细菌,经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最终鉴定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选用临床常用的12种抗生素对该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氟苯尼考敏感;对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卡那霉素、环丙沙星中敏;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辽宁省某养鹅场10日龄患病鹅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利用实验室诊断和药物敏感试验对病菌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沙门氏菌,对培氟沙星、环丙沙星、痢特灵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磺胺嘧啶钠等药物不敏感。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