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研究了Cu(Ⅱ)、Zn(Ⅱ)、Cd(Ⅱ)和Pb(Ⅱ)4种重金属离子对鱼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t))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鱼体不同组织中SOD活性的差别。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鲫Carassius auratus幼鱼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Cu(Ⅱ)(0.06、0.12、0.25、0.50mg/L)、Zn(Ⅱ)(0.60、1.25、2.50、5.00mg/L)、Cd(Ⅱ)(0.60、1.25、2.50、5.00mg/L)、Pb(Ⅱ)(0.06、0.12、0.25、0.50mg/L)溶液中,分别测定染毒24、48、72h后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Cu(Ⅱ)、Zn(Ⅱ)、Cd(Ⅱ)和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相似,即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SOD活性整体上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低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对鲫肝脏、鳃和肌肉组织中SOD活性有明显的诱导作用;高浓度的Zn(Ⅱ)、Cd(Ⅱ)、Pb(Ⅱ)则使组织中SOD活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降低愈加明显;肝脏组织中SOD活性和敏感性均高于鳃和肌肉。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理化因素对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C-18吸附Cd(Ⅱ)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浓度1.2 g/L、Cd(Ⅱ)初始浓度100 mg/L、pH7.0、温度30℃、转速200 r/min的条件下,吸附12 h,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率和吸附量分别达到88.8%和74 mg/g。在金属离子Zn(Ⅱ)、Pb(Ⅱ)、Cu(Ⅱ)、Ag(Ⅰ)共存的条件下,菌株C-18对Cd(Ⅱ)的吸附效果明显受到影响,4种金属离子对菌株C-18吸附Cd(Ⅱ)的影响顺序为Cu(Ⅱ)Zn(Ⅱ)Pb(Ⅱ)Ag(Ⅰ)。  相似文献   

3.
LAS对澎泽鲫鳃及肝脏ATPase和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表面活性剂对水生动物的毒性机制,以澎泽鲫为材料,通过静态毒性试验,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对其鳃和肝脏组织中ATPase,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2.0±0.8)℃条件下,LAS对澎泽鲫的毒性较强,24,48,96h的LC50分别是10.20,8.73,8.43mg/L.LC50LAS对澎泽鲫鳃、肝脏中的Na+-K+-ATPase和Mg2+-ATPase活性影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当LAS质量浓度为2.0mg/L时,对鱼鳃中ATPase活性有显著抑制,对肝脏ATPase活性的抑制达到极显著水平.用量低于4.0mg/L时,LAS对澎泽鲫鳃、肝脏组织中SOD具有激活作用;在LAS用量不低于4.0mg/L时,对鳃、肝脏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在同一浓度下,LAS对肝脏中ATPase,SOD活性的影响都大于其对鳃中相应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体质量为(11.35±1.52)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暴露于不同亚致死浓度的Cu(Ⅱ)(0.055、0.28、1.38、6.88、34.38 mg/L)和Cd(Ⅱ)(0.0048、0.024、0.12、0.60、3.00 mg/L)溶液中96 h,测定其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的活性。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Ⅱ)和Cd(Ⅱ)能诱导克氏原螯虾代谢酶的活性,肌肉和肝胰腺中代谢酶的活性均随Cu(Ⅱ)和Cd(Ⅱ)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Cd(Ⅱ)浓度为0.12 mg/L时,肝胰腺中ACP、AKP、GPT、GOT活性均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58.83%、86.17%、85.66%、70.98%(P〈0.05);Cu(Ⅱ)浓度为0.28 mg/L时,肝胰腺中ACP和AKP活性达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12.53%和94.98%(P〈0.05),Cu(Ⅱ)浓度为1.38mg/L时,肌肉中ACP和AKP活性最高,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42.35%和171.97%(P〈0.05)。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浓度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Zn(Ⅱ)对新月菱形藻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Cd(Ⅱ)能抑制新月菱形藻蛋白质的合成;低于3.0 mg/L的Cd(Ⅱ)、Zn(Ⅱ)能促进新月菱形藻胞内多糖和叶绿素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杨红超  吴艳丽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3):2710-2712,2727
研究了Cu2+和Hg2+2种重金属离子对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了肝脏和肾脏组织中SOD活性的差别。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泥鳅置于不同质量浓度的Cu2+(1.00、1.50、2.00、2.50、3.00 mg/L)及Hg2+(0.05、0.10、0.15、0.20、0.25 mg/L)溶液中,分别测定染毒24、48、72 h后,泥鳅肝脏和肾脏组织中SOD的活性。结果表明,Cu2+和Hg2+对泥鳅肝脏和肾脏组织中SOD活性的影响相似,低浓度的Cu2+和Hg2+对泥鳅肝脏和肾脏中SOD活性有诱导作用;高浓度的Cu2+、Hg2+则使组织中SOD活性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高浓度组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鲫鱼为实验对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LAS和Cd2+进行暴露实验,研究亚急性条件下,LAS、Cd2+及其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SOD、Na+-K+-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一LAS、Cd2+处理条件下,随LAS、Cd2+质量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呈浓度-效应关系;复合处理下,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不同组合对鲫鱼鳃、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影响不同,其中当Cd2+质量浓度为0.4mg.L-1时,肝脏的SOD、Na+-K+-ATPase活性均随LAS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复合组的SOD、Na+-K+-ATPase活性均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处理组(P<0.05);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组鲫鱼鳃SOD、Na+-K+-ATPase活性、肝脏SOD活性显著低于相应质量浓度的单一Cd2+、LAS处理组(P<0.05).在一定质量浓度的组合下,LAS与Cd2+复合污染在SOD、Na+-K+-ATPase水平上表现为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暴露试验法,研究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与重金属Cd2+单独及复合污染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等部位的Cd蓄积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一Cd2+处理时,随着Cd2+浓度增加,鲫鱼鳃、肝脏、肌肉3部位的Cd蓄积量均极显著增加(P0.01),各组织蓄积量顺序为:肝脏鳃肌肉;在LAS与Cd2+复合处理条件下,Cd在这3组织中的分布仍符合以上规律,但鲫鱼各组织对Cd的蓄积量发生改变,其中0.4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对Cd的蓄积(P0.01);2.0 mg·L-1Cd2+与不同浓度的LAS复合处理均能极显著促进鲫鱼肝脏、肌肉对Cd的蓄积(P0.01);另外,2.0 mg·L-1Cd2+与5.0 mg·L-1LAS复合处理能极显著促进鲫鱼鳃对Cd的蓄积(P0.01);其余各复合组与相应单一Cd2+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LAS与Cd2+单一及复合处理对鲫鱼鳃、肝脏、肌肉的SOD、CAT活性均有明显影响,其中鲫鱼肝脏SOD活性变化能更灵敏地反映污染物对鲫鱼的毒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铜对牙鲆CAT、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鳃、肌肉和内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为指标研究了Cu2 污染对牙鲆的损伤作用。通过室内暴露试验,将牙鲆置于不同浓度(0.00、0.01、0.05、0.30、0.50、0.80 mg/L)的Cu2 溶液中10 d,测定其鳃、肌肉和内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Cu2 浓度的增高,牙鲆的3种组织中CAT、SOD、GSH-PX的活性均表现为:Cu2 浓度在0.01~0.05 mg/L出现不同程度的诱导,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水平,Cu2 浓度大于0.05 mg/L时,各酶活性低于对照组水平。可以证实,SOD、CAT、GSH-PX活性变化可以反映牙鲆的伤害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为减轻重金属对猪场废水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从影响程度和毒性机制的角度,分析养猪场废水的有机物降解效果和微生物活性的相互关系。以模拟猪场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在废水中加入不同浓度Zn(Ⅱ)和Cu(Ⅱ)对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iofilm batch reactor,简称SBBR)系统的影响,包括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微生物呼吸、微生物代谢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SBBR系统中,Zn(Ⅱ)、Cu(Ⅱ)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和对微生物呼吸作用的影响均在2~4 mg/L之间,为促进和抑制的分界,且Cu(Ⅱ)对微生物的毒性大于Zn(Ⅱ)。(2)在SBBR系统中,Zn(Ⅱ)、Cu(Ⅱ)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与其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有一定的相互关系,且Zn(Ⅱ)、Cu(Ⅱ)不仅能影响微生物自身活性,还可阻碍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从而抑制COD降解。(3)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简称SMP)因其来源和自身化学特性,在Cu(Ⅱ)的存在下,不能反映微生物代谢活性。  相似文献   

11.
黑麦草抗氧化酶对Cd、Zn和Pb复合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植物抗氧化酶活性与重金属复合污染之间的关系,通过土培正交实验考察重金属Cd(0、10、20、30、40、50 mg·kg~(-1))、Zn(0、150、250、350、450、550 mg·kg~(-1))、Pb(0、100、300、500、700、900 mg·kg~(-1))复合污染在不同胁迫时间(14、21、28、35 d)对黑麦草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d对CAT和POD起激活作用,对SOD起抑制作用;Zn和Pb对CAT和POD起抑制作用,对SOD起激活作用。在重金属复合污染胁迫下,POD和SOD活性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在28 d和35 d时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的260%和637.4%。考虑交互作用,SOD活性对Cd×Zn、Cd×Pb、Zn×Pb有显著响应(P0.05)。3种抗氧化酶中,SOD活性对重金属污染反应最敏感,可以作为表征重金属污染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环境中Cu(Ⅱ)对经济棘皮动物的生理影响,以5月龄和15月龄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dius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对Cu(Ⅱ)浓度的限定值设置试验浓度,测定中间球海胆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体腔液中免疫相关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壳中Cu(Ⅱ)蓄积量。结果表明: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死亡率明显增加,Cu(Ⅱ)对中间球海胆的24 h LC50为0.247 mg/L;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Cu(Ⅱ)对SOD活性均表现为抑制效应,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SOD活性呈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Cu(Ⅱ)对各浓度组内CAT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30 d时各浓度组CAT活性均降到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Cu(Ⅱ)浓度的升高海胆体腔液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表现为升高趋势,30 d时各浓度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2 mg/L浓度组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溶菌酶(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其他浓度组内Cu(Ⅱ)对LZM活性表现为诱导效应;各浓度组内Cu(Ⅱ)对海胆体腔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诱导—抑制效应;中间球海胆壳对Cu(Ⅱ)的蓄积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环境中Cu(Ⅱ)对海胆的生理影响研究及利用海洋生物方法检测海洋中Cu(Ⅱ)污染的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Pb(Ⅱ)、Zn(Ⅱ)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在Pb(Ⅱ)、Zn(Ⅱ)胁迫下对不同浓度总氨氮的吸收过程。总氨氮的设计水平为0、0.25、0.5、1.0、1.5、2.0mg/L,Pb(Ⅱ)、Zn(Ⅱ)的质量浓度为0.5、1.0mg/L,持续时间为12h。结果表明:对照组在0~1h内,孔石莼对总氨氮的吸收速率显著高于之后的时间段,有明显的快吸收过程;在Pb(Ⅱ)、Zn(Ⅱ)的胁迫下,这种初期快速吸收的现象减弱;两种重金属都能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产生抑制作用,其中Pb(Ⅱ)、Zn(Ⅱ)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初期阶段(0~1h)的胁迫作用显著,抑制率达40%~70%;高浓度(1mg/L)的Pb(Ⅱ)、Zn(Ⅱ)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的胁迫作用大于低浓度(0.5mg/L);Zn(Ⅱ)对孔石莼吸收总氨氮的抑制作用强于Pb(Ⅱ)。  相似文献   

14.
用等比例和不等比例2种方式比较了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4种水稻土和1种红壤对Cu(Ⅱ)、Pb(Ⅱ)和Cd(Ⅱ)3种重金属离子的单一吸附和竞争吸附情况。结果表明,在不等比例下(Cu∶Pb∶Cd=10∶10∶1),无论是在单一体系还是在竞争条件下,4种水稻土对Pb(Ⅱ)的吸附量均大于其对Cu(Ⅱ)的。在等比例下(Cu∶Pb∶Cd=1∶1∶1)水稻土对3种重金属的亲和力的相对大小为:Pb>Cu>Cd。在红壤体系中,低pH(pH4.2)时土壤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亲和力的大小顺序与水稻土相同,但在较高pH时(pH5.2)其顺序为Cu>Pb>Cd。这一变化与红壤对Cu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幅度大于对Pb的有关。竞争条件下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均比单一体系中的低,在等比例竞争条件下土壤对Cu和Pb的吸附量的减小幅度比不等比例条件下更大。红壤在pH4.2时对3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比水稻土中的低得多,但在pH5.2时红壤对重金属离子吸附量的增幅又比水稻土中的大得多。表明土壤无机矿物在重金属吸附中起主导作用,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和CEC的大小对重金属吸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水体Cu2+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体Cu2+(0.04、0.4、2、4 mg·L-1)胁迫下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会导致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Cu2+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和T-AOC均具有诱导作用,随实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T-AOC呈峰值变化;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短时间内对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及鳃T-AOC具有诱导作用,但对肝胰腺和肌肉T-AOC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两种组织T-AOC始终低于对照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低于0.4 mg·L-1的水体Cu2+在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解毒能力的可控范围,但高于2 mg·L-1的水体Cu2+会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之抗氧化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在三疣梭子蟹抵御Cu2+胁迫中共同发挥作用,三种组织SOD和T-AOC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重金属浓度的变化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s 70,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重金属Cu(Ⅱ)、Cd(Ⅱ)单一诱导及联合作用下双齿围沙蚕HSP70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Cu(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在诱导的第3天时不同浓度组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依次为22.86μg/L浓度组44.50μg/L浓度组4.45μg/L浓度组,而在诱导的第7天和第14天时HSP70 mRNA表达量与Cu(Ⅱ)浓度呈正相关;Cd(Ⅱ)单独作用时,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则随Cd(Ⅱ)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较Cu(Ⅱ)单独作用下变化趋势平缓;Cu(Ⅱ)和Cd(Ⅱ)联合作用下,沙蚕HSP70 mRNA表达量亦与暴露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在诱导的第3天和第7天时45.70μg/L Cu(Ⅱ)+10μg/L Cd(Ⅱ)浓度组HSP70 mRNA表达量高于Cu(Ⅱ)和Cd(Ⅱ)单一作用,表明Cu(Ⅱ)和Cd(Ⅱ)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氨氮胁迫对泥鳅不同组织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氨氮胁迫对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生态毒理学方法,在淡水中分别添加NH4Cl 0、50、150、250、450 mg/L,并分组。测定21 d内泥鳅肌肉、肝脏、鳃组织中的SOD和GSH-PX活性,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低浓度组(50、150 mg/L)在氨氮胁迫2 d和7 d时,泥鳅肝脏、鳃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14 d和21 d时,逐渐降低。但250 mg/L组和450 mg/L组SOD和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与肝脏和鳃组织相比,肌肉组织内SOD和GSH-PX对氨氮胁迫的反应比较滞后。[结论]氨氮对泥鳅3种组织的SOD和GSH-PX活性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采用桶栽试验的方法,以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 Retz.)为材料,研究不同重金属复合污染条件下斑茅的生长响应及重金属吸收、富集和迁移特征变化,为斑茅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的修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斑茅地上部鲜质量逐渐下降,最多较对照(不添加重金属)下降26.71%;斑茅根、茎、叶组织中的Cd、Zn、Pb、Cu含量也逐渐增加,其根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04.4、2 486.0、379.7、1 457.3 mg/kg,其茎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32.3、1 461.7、77.6、25.3 mg/kg,其叶部Cd、Zn、Pb、Cu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3.6、488.5、21.7、43.5 mg/kg;除对照外,同一处理水平Cd、Zn、Pb、Cu在斑茅中的富集系数表现为茎部ZnCdPbCu,叶部CdZnCuPb;随着复合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斑茅茎部Cd、Zn、Pb、Cu的转移系数逐渐减小,而叶部Cd、Zn的转移系数逐渐增大,叶部Pb和Cu的转移系数先增大后减小。综合考虑,斑茅对Cd、Zn具有较好的吸收累积及转运能力,可作为Cd、Zn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9.
几种重金属对刺参体腔细胞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重金属(Zn2 、Pb2 、Cd2 、Cu2 )对刺参体腔细胞吞噬过程中超氧阴离子(O2-)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Pb、Cd均能抑制刺参体腔细胞吞噬过程中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低浓度重金属离子Zn2 (1、5、10mg.L-1),Pb2 (0.5mg.L-1),Cd2 (0.05mg.L-1)处理刺参体腔细胞能使其吞噬过程活性氧产生增加;高浓度重金属离子Zn2 (50、100、200mg.L-1),Pb2 (1、5、10、50、100mg.L-1),Cd2 (0.5、5、10、50、100mg.L-1)处理能明显地抑制刺参体腔细胞吞噬过程中的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Cu2 在浓度为0.1mg.L-1时就开始对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抑制,随着浓度的加大,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培试验探索不同浓度(0 mg/L、5 mg/L、30 mg/L和60 mg/L)Cu2+或Cd2+胁迫(24 h、48 h、72 h和96 h)后对小麦幼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eal-time Q-PCR)检测Cu/ZnSOD基因表达。结果表明,Cu2+胁迫处理72 h后,各处理SOD活性均较对照极显著提高(P<0.01),且30 mg/L浓度下SOD酶活性最高,是对照的3.67倍;而Cd2+胁迫处理后,幼根SOD活性整体呈现“升-降-升”的趋势,胁迫前期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Cd2+浓度成正比,至72 h酶活性最低。Cd2+胁迫条件下Cu/ZnSOD的表达量明显高于Cu2+胁迫。不同时间Cu2+胁迫下,Cu/ZnSOD基因表达均呈现5 mg/L浓度处理高于60 mg/L和30 mg/L,表明低浓度促进而高浓度抑制该基因表达;而对于Cd2+胁迫,Cu/ZnSOD基因随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至96 h最低。本实验结果表明,Cu2+、Cd2+胁迫处理后浓度对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大。该结果为深入探讨重金属胁迫下小麦幼根中SOD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