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stilis)对养殖环境水质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幼体抗病力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P〈0.05)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含量,抑制亚硝酸氮(NO2-N)的产生;当枯草芽孢杆菌投放浓度为1.25×10^4cfu·mL^-1时,水体中COD、NH3-N和NO2-N含量均值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5.30%、59.70%和88.64%;20d后测定对虾的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菌和溶菌活力,各值相对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67、1.64、0.45、3.06、2.57和1.14倍;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0%,增重率是对照组的2.44倍。因此,一定浓度的枯草芽孢杆菌能改善凡纳滨对虾幼体的养殖水质进而提高凡纳滨对虾幼体的抗病力。  相似文献   

2.
以体质量(8.68±1.62)g、体长(9.31±0.65)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48h胁迫,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24 mg·L-1、35 mg·L-1、70 mg·L-1、105 mg·L-1和140 mg·L-1,以氮质量浓度计)硝态氮(NO-3-N)对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活性的影响,探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NO-3-N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不高于140 mg·L-1的NO-3-N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PO、AKP、ACP、i NOS、TNOS、LSZ等酶活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短期影响;随实验时间增加,组间差异减小;第48小时除35 mg·L-1组外,其他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在低盐度胁迫条件下非特异性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凡纳滨对虾[初始体质量(15.82±0.08)g],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Y0),实验组投喂添加了3%酵母水解物的实验饲料(Y3),在室内养殖15d后分别放入盐度为4‰(S4)和28‰(S28)的水体中进行盐度胁迫实验,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虾(根据饲料和盐度不同组合,分组命名为Y0S4、Y0S28、Y0S3、Y0S28)。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活性没有显著影响,但低盐度胁迫1h时,Y3S4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Y0S4组;盐度因素对PO、TNOS活性产生显著影响,低盐度胁迫1h时,S28组PO、TNOS活性显著高于S4;饲料中添加3%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盐度因素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产生了显著影响,S28组ACP活性显著高于S4。由此可见,在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能够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SOD活性,提高对虾的抗氧化能力;在遭遇低盐度胁迫时,对虾能迅速恢复PO、TNOS活性至正常水平,从而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的水体、底质空间和饵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进行了凡纳滨对虾与方格星虫的混养试验。试验池塘1口,面积2800 m2,放养体长0.8~1.0 cm的凡纳滨对虾苗22万尾,放养体长2~3 cm、平均体质量0.402 g的方格星虫苗种6万条。经过117~123d养殖,收获凡纳滨对虾2 453 kg,规格66尾/kg,成活率73.6%,产值58 872元;收获方格星虫268 kg,规格159条/kg,成活率71.0%,产值17688元。试验总产值76560元,利润36218元。  相似文献   

5.
颤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相关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颤藻(Oscillatoria sp.)是对虾养殖水体中的一种常见蓝藻。通过在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中投加不同浓度的颤藻,测定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与体长、体重,以及不同颤藻浓度下凡纳滨对虾的免疫相关酶活力,研究颤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颤藻对对虾的成活率、体长和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藻浓度增加对虾的成活率、体长和体重呈下降的趋势。颤藻对对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酶(PO)、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抗菌活力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的颤藻诱导酶活力增大,当浓度大于12.5 mg/L时,其酶活力呈下降的趋势。当颤藻浓度为2.5 m g/L和12.5 mg/L时,GST、ALP活力分别达到最大值(39.05 U/mg、73.62 U/g)。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颤藻具有一定的毒性,低浓度的颤藻可诱导酶活性增加,高浓度的颤藻能抑制酶的活性和对虾生长。为了保证凡纳滨对虾的健康养殖,养殖水体中的颤藻浓度应该控制在12.5 mg/L以下。  相似文献   

6.
细菌J-10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为试验材料,将细菌J-10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对虾,测定其对凡纳滨对虾血清酚氧化酶(PO)、抗菌活力(Ua)和溶菌活力(U1)、溶血素活性和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用副溶血弧菌进行人工攻毒,免疫保护率达到40%。结果表明,细菌J-10可以增强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稳定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条件下,开展了凡纳滨对虾三段式高密度养殖模式研究。本研究将凡纳滨对虾的整个养殖周期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标粗养殖,放置120万尾凡纳滨对虾P5虾苗,养殖水体96.8 m~3,养殖密度为1.24万尾/m~3水体,经过3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0.28 g/尾,单产为3.4 kg/m~3;第二阶段为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中段养殖,养殖水体338 m~3,养殖密度为3 447尾/m~3,经过30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3.89 g/尾,单产为8.3 kg/m~3;第三阶段为RAS养成阶段,养殖水体676 m~3,养殖密度为1 062尾/m~3,经过41 d的养殖,平均体质量为13.46 g/尾,单产为13.3 kg/m~3。RAS养殖期间养殖水体溶氧(DO)、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_2-N)和弧菌总数均控制在良好的范围,为养殖产量的提高提供了水质保障。总体上,凡纳滨对虾三段式养殖模式能充分利用循环水系统的负载和使用效率,减少了系统的运行成本。本研究为国内凡纳滨对虾的循环水养殖方式与管理提供了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8.
壳寡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壳寡糖(ch itooligosaccharides,COS)对凡纳滨对虾(Litopemaeus vannam ei)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水平的影响,设置了含COS分别为0(对照)、250 mg.kg-1、500 mg.kg-1、750 mg.kg-1和1 000 mg.kg-1的5组试验饲料,进行了4周的饲养试验。结果显示,COS添加量为250 mg.kg-1和500 mg.kg-1时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总数、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提高(P〈0.05),含COS 250 mg.kg-1时对虾血清中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显著提高(P〈0.05),添加量为500 mg.kg-1时酸性磷酸酶(ac id phosphatase,ACP)和溶菌酶(lysozym e,LSZ)活力显著提高(P〈0.05),添加量为250 mg.kg-1和500 mg.kg-1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 ismutase,T-SOD)活力提高不显著(P〉0.05)。由此表明饲料中添加250~500 mg.kg-1COS可使凡纳滨对虾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因子总体活力达到较高水平,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率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试验选取以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板蓝根(Baphicacanthus cusia)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草药饲料添加剂配制5组饲料[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0.1%、0.2%、0.4%和0.8%],连续投喂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初始体质量为(4.14±0.06)g]56 d,每组3个重复,研究复方中草药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虾的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差异显著(P〈0.05);0.2%组和0.8%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肝胰脏和肠道的消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其中0.2%组的肝蛋白酶和肝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1%组和0.4%组的肠蛋白酶和肠淀粉酶显著增高(P〈0.05)。0.2%组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高于对照组;随着中草药添加量的增加,过氧化物酶(POD)指标呈现先下降后增高的趋势,0.4%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草药能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适宜添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10.
<正>虾池水环境是凡纳滨对虾赖以生存的唯一空间,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虾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养虾须先养好水,要保证放苗前水质良好、放苗量合理、饲料质量优质、投喂适量、换水量勿多、水质理化因子稳定等各个环节。现将凡纳滨对虾兑淡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介绍如下。1放苗前期的水质准备凡纳滨对虾兑淡养殖水环境要避开自然海水  相似文献   

11.
对中华绒螯蟹进行颤抖病病毒悬液和PBS(对照)注射感染,研究其血清免疫因子抗菌活性(Ua)、溶菌活性(UL)、凝集活性(HA)、酚氧化酶(PO)、过氧化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0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变化,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人工感染颤抖病病毒后,蟹体内的免疫因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血清中Ua、UL活性先是降低,然后上升至高于正常值水平。P0活性先上升然后下降至低于正常值水平,POD、HA、SOD活性逐渐升高至显著水平;ACP及AKP活性则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基于两级人工湿地的温室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鲫(Carassius cuvieri)生长、脏器系数、血清生理免疫指标及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抵抗力的影响。试验设2 kg·m^-3、4 kg·m^-3、8 kg·m^-3和16kg·m^-3共4种密度组,每组2个平行,养殖68 d。结果显示:1)各养殖密度下鲫生长及脏器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2)与2 kg·m^-3组鲫相比,16 kg·m^-3组鲫血清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显著升高,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蛋白质量浓度虽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差异不显著;3)高密度组鲫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较低密度组弱。以上结果表明,如果以生长为考量指标,温室湿地循环水系统中鲫养殖密度可达16 kg·m^-3,但如此高的密度会对鲫免疫力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光合细菌对尖吻鲈(Latescal carifer)的生长、消化酶及血清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把浓度为8×10^8cfu·mL^-1的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e)的液体制剂分别以0.0%(对照组)、0.5%、1.0%和1.5%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投喂初始体质量为(10.95±0.25)g的尖吻鲈50d。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及饲料系数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蛋白酶、肠淀粉酶及胃淀粉酶在1.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蛋白酶在1.5%组显著低于1.0%组(P〈0.05),但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垂的消化酶在1.5%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在组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该株光合细菌对尖吻鲈的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在1.5%组能显著促进其幽门垂消化酶的活性,在1.0%组显著促进肝蛋白酶及肠和胃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研究密度对网箱养殖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在水温8.2~19.1℃下,将体质量1.02 kg的硬头鳟鱼种养殖在5m×10m×6m网箱中,网箱放置在松花江上游的松山水库中,密度分别为5尾/m~2(Ⅰ组)、8尾/m~2(Ⅱ组)、11尾/m~2(Ⅲ组)和14尾/m~2(Ⅳ组),投喂粗蛋白含量为42%、粗脂肪22%的颗粒饲料,常规养殖。145d的养殖表明:网箱养殖的放养密度对硬头鳟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第Ⅳ组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放养密度为5~11尾/m~2时硬头鳟的生长与密度呈正相关,大于此密度范围则呈负相关。第Ⅲ组鱼的终末体质量、日增重、增重率、利润和利润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4个密度组硬头鳟的产量随放养密度增加而递增。本试验表明:网箱养殖硬头鳟的放养密度为11尾/m~2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吕四渔场鱼卵种类组成和生物密度分布,2008年4月至7月在吕四渔场(32°~34°N)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布设了31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鱼卵调查。调查共发现鱼卵12种,4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5月为鳓(Ilisha elongata),6月和7月均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垂直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1.71 ind·m-3,5月生物密度最高为2.77 ind·m-3,6月最低为0.566ind·m-3,4月和7月居中,分别为2.06ind·m-3和1.35ind·m-3;水平网采样鱼卵平均生物密度为6.675ind·min-1,4月生物密度最高为12.484ind·min-1,其次为5月(6.916ind·min-1)和7月(5.323ind·min-1),6月最低(1.977ind·min-1)。吕四渔场鱼卵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部海区多于南部海区。  相似文献   

16.
红枫湖鱼类资源及空间分布的水声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9月~12月和2011年3月~6月对贵阳市红枫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捕获鱼类28种,分属于4目6科;鱼类的体长为5.68~116.41 cm,优势体长组为11.00~30.00 cm,其中小型鱼体和中大型鱼体占多数。2011年6月运用BioSonics DT-X(200 kHz)鱼探仪对鱼类密度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平均密度为(51.64±36.49)×10-3尾.m-3,不同区域的鱼类密度分布有显著性差异,最大值出现在将军湾[(97.25±12.35)×10-3尾.m-3],最低值位于红枫湖大坝[(14.90±2.56)×10-3尾.m-3],从大坝到将军湾鱼类资源量总体上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红枫湖鱼类分布水层主要在6~15 m,不同水层的鱼类密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5±2)℃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硬葡聚糖(0.2%,G1组;0.4%,G2组)绿原酸(0.04%,G3组;0.08%,G4组)和金丝桃素(0.066%,G5组;0.132%,G6组),连续投喂放在1.0m×0.5m×1.0m网箱内、体质量11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35d,以未添加者为对照组,探讨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添加济对草鱼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影响不显著,当饲料中添加0.08%的绿原酸时,草鱼幼鱼末体质量和肝体比显著增加(P〈0.05);三种添加剂都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添加0.08%的绿原酸效果最好,添加剂各组间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0.132%金丝桃素组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0.2%硬葡聚糖可显著提高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设计水深分别为0.60~1.80 m(SD1)、1.80~3.00 m(SD2)和3.00~5.00 m(SD3)3个水层组,每组设3个平行笼,研究了养殖水层对浙江南麂海区虾夷扇贝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SD3组的壳高、体质量、相对壳高生长率、相对体质量生长率、日增壳高、日增体质量、壳高特定生长率及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SD1和SD2组(P0.05),而SD1和SD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水层对死亡率影响显著(P0.05),依次为SD3SD1SD2。试验期间,各组体质量与壳高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与生长时间呈二次多项式曲线;SD1与SD2的壳高与生长时间呈逻辑斯谛曲线,SD3的呈二次多项式曲线。分析结果:养殖水深1.80~3.00 m为适宜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