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形态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雯  葛菁萍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298-304
本试验是以传统微生物学方法对自然发酵豆酱中的霉菌进行形态学分析,初步探究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菌群的变化规律,探索在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组成及优势菌株,这对于豆酱发酵起到关键作用。对不同发酵时间的豆酱样品中的霉菌进行计数、分离,并通过载片培养法对其进行鉴定。利用传统分离培养的方法从传统发酵豆酱中分离得到6株具有代表性的霉菌,对每类中具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进一步的真菌湿室培养法鉴定后,确定了其种属地位,分别为:米曲霉、大毛霉组、犁头霉属、总状枝毛霉组、雅致放射毛霉组和曲霉属,其中米曲霉是优势菌。本研究揭示了豆酱发酵过程中霉菌的菌相组成,这为将豆酱生产由传统制备转向工厂化生产提供了菌株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橙皮辣椒复合型黄豆酱的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辣椒粉添加量、橙皮粉添加量、米曲霉接种量和制醅含水量对豆酱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橙皮辣椒豆酱的最佳发酵工艺,即辣椒粉添加量2.0%,橙皮粉添加量2.5%,米曲霉接种量0.30%,制醅含水量130%。在该条件下研制的橙皮辣椒黄豆酱色泽光亮,营养丰富,有独特的橙皮香气,口感较好。采用80 ℃水浴20 min可对豆酱进行有效杀菌,且不影响豆酱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浙南米醋酿造过程中酒精工段的微生物以及酒精、糊精、氨基酸态氮等代谢成分的变化,探析发酵过程微生物变化对代谢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在发酵第5天数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0.5×103,6.70×103,5.70×103CFU/g;在发酵过程中淀粉被分解利用,糊精含量不断下降,从第1天的5.60 mg/mL降至第15天的0.44 mg/mL;而酒精、氨基酸态氮、总酸含量不断上升,其中酒精含量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14.83%),之后增加缓慢,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则是在第3天分别达到最大值0.39和4.34 mg/mL,之后上升平缓。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粉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玉米波杂饮料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玉米波杂饮料自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制剂添加量3.0%,煮制时间50 min,第2次发酵时间12 h,发酵温度35℃。此条件下制得的玉米波杂饮料总糖含量6.43 g/L,总酸含量2.73%,酒精含量2.60%(V/V),感官品质得分95分,饮料呈米黄色,泡沫洁白细腻,酒香味浓郁,有愉快的偏酸味和较强的杀口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寒地葡萄酒酸度过高的问题,以寒地栽培的"贝达"葡萄为原料,研究了混合降酸工艺对干型葡萄酒品质的影响。根据葡萄酒理化指标和感官评定的结果,最优的混合降酸工艺为:利用Ca CO_3和K_2CO_3对葡萄汁进行化学降酸,然后利用TIB型降酸酵母进行低温酒精发酵,再进行苹果酸-乳酸发酵。该工艺下葡萄酒总酸含量降低了9.26 g/L,感官评定总分较高,与市售"赤霞珠"酒样相近。但是与市售的欧亚种葡萄酒相比,该工艺生产的葡萄酒仍存在缺陷,在后续研究中应从调整化学降酸幅度和酒精发酵工艺的角度来改进工艺,进一步提高寒地干型葡萄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6.
面团形成条件和发酵条件是影响面团营养品质的重要因素,面团加水量、酵母添加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营养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团发酵过程中监控的4种营养物质含量变化最大的是维B1和维B2,其次是蛋白质含量和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维B2在发酵过程中呈现增加的趋势,淀粉含量和维B1含量则降低。采用维B1强化面粉制作的馒头,其维B2含量无显著变化,感官特性和体外消化特性无明显改变。维B1的添加强化了馒头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新鲜毛竹笋为原料,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毛竹笋发酵过程中总酸、亚硝酸盐、pH、乳酸菌总数以及NaCl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毛竹笋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和NaCl含量逐渐增加,亚硝酸盐出现峰值,pH逐渐降低,乳酸菌总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有所增加。此外,竹笋经漂烫后采用乳酸菌发酵对毛竹笋品质的保持效果最好,发酵63 d后毛笋中总酸含量为5.39 g/kg;亚硝酸含量最低(0.45 mg/kg);pH较快趋于稳定;乳酸菌数总数最多,为0.89×106 CFU;NaCl含量最高,为7.46%;鉴定出65种挥发性化合物。从而说明,人工接种乳酸菌进行发酵可以有效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发酵食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黄酒陈化酿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金柑汁、山楂汁开发具有降低燥热性质的黄酒新品种。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加入金柑、山楂汁(6∶1),经陈化的黄酒总糖和高级醇的含量降低,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总醛、总酸和总酯的含量增加。通过动物试验可知,添加金柑汁、山楂汁发酵处理有利于降低黄酒燥热性质,为降燥型黄酒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盘山磨盘柿为试验材料,分别接种两种不同酵母菌发酵酿造柿子酒和柿子醋,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不同酵母菌发酵对柿子酒、柿子醋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的柿子酒与酿酒酵母发酵的柿子酒相比,香气物质的总含量增加了56.42%.其中,月桂酸乙酯、正癸酸、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的含量提高明显,分别提高了177.91%、163.16%、137.36%、147.13%、110.37%.与酿酒酵母相比,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的柿子酒和柿子醋中均新增了一些高级醇、酯及酮类物质,由此可见,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可有效提高柿子酒、柿子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起到提高柿子酒和柿子醋香气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将黄浆水经乳酸菌、酵母菌发酵后,分析发酵产物的总酸量、p H值、氨基态氮和不同有机酸的含量。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重点研究了发酵产物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单一和联合发酵时均显著性提升产物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获得乳酸的最佳发酵方式为乳酸菌单一发酵,获得醋酸的最佳发酵方式为酵母菌单一发酵,获得酒石酸的最佳发酵方式为乳酸菌与酵母菌以接种比1∶4发酵,获得丁二酸最佳发酵方式为乳酸菌与酵母菌接种比3∶2发酵。  相似文献   

11.
以番茄和大米为原料,经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生产蕃茄果醋,并对番茄果醋的生产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复合番茄果醋的发酵工艺为:在34~36℃条件下酒精发酵6d,当酒精含量达到8.5%~8.8%,再在38~40℃下醋酸发酵16d,待醋酸含量达6.5%~7.0%时,结束发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大枣醋酿制的最佳工艺参数,使大枣醋获得最优风味的组合,进而根据口感需要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大枣保健醋。选用新疆大枣,采用液态发酵技术,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酒精发酵温度为31℃,枣汁含糖量为24%,酵母接种量0.3%,发酵时间为8 d,酒精含量为9.0%;醋酸发酵温度为39℃,酒精含量为7%,醋酸菌接种量4%,发酵时间为9 d,总酸为37.2 g/L。风味独特的新型保健醋混合饮料,不仅丰富了枣醋市场,也为相关加工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生产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纳豆激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纳豆营养品质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品种大豆对发酵纳豆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考察了乳酸菌和纳豆芽孢杆菌混合发酵模式对改善纳豆风味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中蛋白含量差异对纳豆品质影响不大,对同一品种大豆而言,种植地域差异对纳豆激酶活性有影响,但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不大;乳酸菌和纳豆芽孢杆菌混合菌种发酵能够明显改善纳豆风味,但同时也会降低纳豆中游离氨基酸含量,适宜的乳酸菌和纳豆芽孢杆菌接种体积比范围(1.2∶1~2.0∶1)对纳豆激酶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适合纳豆激酶表达的最佳接种体积比为1.6∶1。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温度(25,22,15~20℃)发酵条件下对葡萄酒的酒精含量、pH值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125℃条件下酿造的葡萄酒发酵情况最好,酒精含量最高(平均值约为2.5%),酸含量最低(平均pH值约为8.5);222℃条件下发酵情况良好,酒精含量较高(平均值约为2.0%),酸含量较低(平均pH值约为8.0);3室温下的发酵情况较差,酒精含量最低(平均值约为0.3%),酸含量最高(平均pH值约为8.0)。由于室外温度不稳定,室温也会出现温度的小波动,所以室温下(15~20℃)的发酵情况偏差。综上,在25℃的条件下,葡萄酒的各测量指标均达到较好的水平。由于试验中发酵过程未添加任何辅助的发酵剂,属于自然发酵,所以3个温度条件下发酵的葡萄酒酒精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以蟠桃原浆为原料,采用液态发酵工艺进行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分析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糖度对酒精发酵的影响,以及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初始酒精度对醋酸发酵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酒精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29℃,初始糖度12%,此条件下酒精体积分数为6.5%。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6 d,发酵温度30℃,初始酒精体积分数为6.5%,此条件下总酸质量浓度为4.6 g/100 mL。  相似文献   

16.
木薯淀粉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坤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19-123
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淀粉需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工序所需能耗占整个酒精生产30%左右,研究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能降低生产所需能耗,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条件优化,得出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因素为发酵时间,生淀粉酶用量和酵母接种量等,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2.5,生淀粉糖化酶用量315 U/g,酵母接种量7500 cfu/mL,发酵时间5天。发酵醪酒精浓度可达到12.9%(v/v),残糖含量为0.38%,淀粉利用率为73.86%。淀粉利用率不高与低温水解发酵工艺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7.
甜菜固态发酵生产酒精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甜菜发酵生产酒精的条件进行了研究,采用了固态发酵的方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编号为1308-1的南阳混合酿酒酵母菌菌种发酵效果最好。发酵的最佳条件是先对发酵的培养基灭菌,发酵液pH控制在5~5.5之间,接种量为15 ml,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条件下,残糖含量最低,酒精浓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
以小白杏干为原料,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发酵制作格瓦斯饮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小白杏干格瓦斯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小白杏干格瓦斯饮料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小白杏干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接种量4%(V/V),其中酵母菌与乳酸菌比例为3∶1,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18 h。在该条件下制得的小白杏干格瓦斯饮料酒精含量为0.49%(V/V),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9%,总酸含量6.0~7.0 g/L,外观呈深黄色,澄清、透明,具有明显的杏干香气和风味,口感醇厚,酸甜适中。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太谷地区丹魄葡萄酒的品质,研究了经高压静电场预处理葡萄后,苹果酸-乳酸发酵对丹魄葡萄酒新酒理化性质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预处理后的葡萄在苹果酸-乳酸发酵后,丹魄葡萄酒总酸含量降低;口感更加细腻、香气更加复杂,总体对葡萄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仍存在色度下降较大的问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不同苹果酸-乳酸发酵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红枣为试验原料,采用发酵法制备低糖红枣粉。研究了温度对发酵过程中总糖、还原糖、总酚、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糖含量都呈下降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类黄酮和总酚含量逐渐上升然后趋于稳定。不同温度对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及总糖的变化影响较大,但对总酚、类黄酮的变化无显著影响。于25℃条件下发酵得到的低糖红枣粉的品质较好,类黄酮、总酚、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分别为742.15 mg/g,907.87 mg/g,9.74 g/100 g,10.52 g/100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