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推导出了家畜近亲繁殖群体遗传组成的通用公式,据以计算在任何规则与不规则近亲繁殖体系下任意世代家畜群体涉及多个不连锁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表型频率及同一表型内不同基因型频率,研究结果有助于家畜交育种,近交系选育中质量性状的选择,确定适宜的近交程度,群体规模及选择的最佳世代。  相似文献   

2.
当前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家畜的附加性状(亦称标记性状或遗传标记)应包括生化遗传标记和细胞遗传标记两个方面(实际上还应包括生理学的和免疫学的两个方面)。它们是研究品种内和品种间差异的遗传、选择优秀家畜个体或群体、查清地方品种的遗传潜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用途是在家畜育种中可作为标记基因来充实常规的选种方法,特点是在种畜的早期选择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的自然和人为选择使家畜品种经济性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其相关的基因组区域也发生了特定遗传变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基因多态性已经下降或消失,而在群体中保留包含单一单倍型的多个基因。这种基因组上特定区域基因多态性频率的变异被称为选择信号。识别选择信号可以提供家畜驯化机制并进一步揭示表型相关的基因变异。目前,高密度SNP芯片及大规模重测序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家畜选择信号鉴定研究。全基因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有等位基因频率检测法、连锁不平衡检测法和群体分化分析法。作者综述了全基因组范围内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及其在家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为从事家畜育种及生物进化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鲍晶晶  张莉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0):3297-3304
畜禽的选种选育在生产中至关重要,育种值估计是选种选育的核心。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是利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高密度标记估计个体基因组育种值的一种新型分子育种方法,目前已在牛、猪、鸡等畜禽育种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可实现畜禽育种早期选择,降低测定费用,缩短世代间隔,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性,加快遗传进展。基因组选择主要是通过参考群体中每个个体的表型性状信息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基因型估计出每个SNP的效应值,然后测定候选群体中每个个体的SNP基因型,计算候选个体的基因组育种值,根据基因组育种值的高低对候选群体进行合理的选择。随着基因分型技术快速发展和检测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基因组选择方法不断优化,基因组选择已成为畜禽选种选育的重要手段。作者对一些常用的基因组选择方法进行了综述,比较了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基因组选择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展望了其在畜禽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基因组选择是一种全基因组范围内的标记辅助选择方法,是家畜经济性状育种改良的重要技术,利用全基因组遗传标记信息对个体进行遗传评估,能够精准地早期预测估计个体育种值,降低近交系数,大大提高猪育种的遗传进展。随着基因组育种技术不断成熟,基因检测价格不断下降,这项技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奶牛、生猪、鸡等动物的育种工作中,本文将从猪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意义、国内外应用现状与趋势、技术集成、应用前景等4方面进行综述,为猪的基因组选择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奶牛基因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为家畜育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使得家畜育种工作者从分子水平直接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成为可能.研究家畜基因与性状之间关系的过程就是家畜基因组分析,候选基因法与基因组扫描法是基因组分析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它们在奶牛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 遗传工程是指通过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来直接改变群体的基因或基因型频率,以改变某些生物个体或其配子原有的生活特性,使这些个体对群体的配子或合子库产生更大的影响。改变基因频率有条途径:突变、漂变、转移、选择,其中直接地改变可能只有转移和选择。选择在家畜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采用,  相似文献   

8.
1 引言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是各种遗传操作的基础 ,如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等。可以预计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的定位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家畜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必将提高家畜育种的效率。利用遗传标记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 ,为家畜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合适的遗传标记 ,育种工作者只能利用血型、血蛋白及酶的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进行研究 ,因而进展缓慢。新一代遗传标记微卫星的出现 ,使家畜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的研究再度成为热点。本文将进一步讨论在远交群体中进行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定位的统…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lection,GS)技术已经在种猪育种中开展,但为获得较高的收益,还需研究一些应用策略,如确定仔猪基因分型个体比例和早期仔猪留种比例。本试验选择温氏集团出生于2011—2016年的大白种猪作为研究对象,共有超过4.5万条的生长测定记录,超过7万条繁殖记录,和2 090个个体的简化基因组测序(GBS)数据,其中,出生于2016年7~12月的440个体作为候选群体。研究性状包括两个生长性状(校正100 kg日龄和校正100 kg背膘厚)和一个繁殖性状(总产仔数)。为对比预测效果,在候选群体进行育种值预测时,按照是否利用其基因型或表型信息分为4种预测方案,比较不同方案的预测可靠性和个体选择指数的排名情况。结果显示,在预测候选群育种值时,利用其表型或基因型信息均比不利用时的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对生长性状终测前、后进行基因组选择指数计算,发现,终测后指数排名前30%的个体都位于终测前指数排名前60%内。若仔猪出生后仅选择常规BLUP预测指数排名前60%的个体,会导致有接近15%的具有优秀潜力的个体被遗漏。本研究建议,对所有新生健康仔猪都进行基因分型并计算基因组选择指数,然后对指数排名靠前60%的个体进行性能测定。  相似文献   

10.
山羊品种的进化是人为的通过许多世代形成的。当地的气候、环境、突变、迁移、选择以及遗传漂变在山羊品种的进化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突变是遗传变异的源泉,为品种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突变直接导致新等位基因的出现,改变群体已有的基因频率,引起群体遗传结构的改变。迁移是不同群体间由于个体转移引起的基因流动过程,由于山羊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基因频率的不同,而迁移的作用就是通过不同频率的群体间基因流动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迁移引起群体基因频率的变化取决于迁移率和两群体间基因频率差异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彭英林 《畜牧与兽医》1992,24(6):278-279
<正> 遗传学的发展,特别是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创立,为现代家畜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家畜选种技术的提高,在遗传学理论指导下,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各国学者就猪长期选择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本文试就国外关于猪生长速度性状.胴体性状及繁殖性状等三方面的长期选择效果研究作  相似文献   

12.
疾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虽然传统的疾病控制方法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分析在抗性和易感群体中候选基因的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合遗传育种技术,提高家畜的抗病性与健康水平已成为当今提高家畜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an-binding lectins,MBL)是构成人和动物血清补体凝集素途径的主要成分,在先天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笔者简述了MBL的分布、结构、功能,介绍了MBL基因与抗病力的关系,对其作为家畜抗病育种遗传标记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期望MBL作为遗传标记,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进行抗病育种可以培育出抗病力强的家畜品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受到杂交化冲击的地方家畜品种的群体规模和基因频率变化进行了探讨。品种地域群间存在较大差异基础上施行不同程度的杂交,对群体固有特性的影响很大,频率较低的有益性状很容易随群体规模减小而丢失。  相似文献   

14.
在影响家畜数量性状表型值差异的因素中,除了受到微效多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一个或几个主效基因的影响。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基因的效应达到0.5-1.0表型标准差时,可将其看作主效基因。在动物的育种中,把一些与数量性状密切相关的基因作为候选基因加以研究,通过对候选基因与主效基因的连锁确定,从而从分子水平的角度来对家畜进行选择。在遗传育种研究中,家禽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15.
石巍  刘先蜀 《中国蜂业》2006,57(2):23-24
闭锁种群育种,简称闭锁育种,通称闭锁繁育,普遍运用于家畜育种中,例如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家畜“群体继代选育法”就需运用闭锁繁育。该选育法的要点是:①选集基础群。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和搜集育种素材,用其组成基础群,使制约待建品系的每一特征和特性的基因,都汇集在基础群这一基因库内:  相似文献   

16.
联合育种是我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重要工作,联合育种能够扩大群体规模,增加群体内遗传变异,提高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且相较于传统育种方法对低遗传力的繁殖性状有着更明显的效果。本研究收集了河北大好河山养殖有限公司、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石家庄清凉山养殖有限公司(以下分别简称大好河山、京安和清凉山)3家育种场共6 790条大白猪的繁殖性状,构建了基因组选择合并参考群体,通过基因型填充将纽勤50K(Geneseek)芯片基因型填充到液相50K,采用一步法进行基因组联合遗传评估。结果表明:清凉山与裕丰京安两场遗传背景相近,大好河山场与其他两场存在较远的联系;基于系谱信息预测大好河山个体的总产仔数育种值准确性为0.170,基因组预测准确性则为0.324;通过联合基因组遗传评估,总产仔数基因组预测的准确性进一步提升至0.347,比基于单场系谱信息提高了104%。本研究表明通过基因型填充统一各场SNP芯片类型,构建河北省大白猪繁殖性状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从而进行联合基因组选择是可行的,尤其对提高常规育种进展缓慢的繁殖性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胚胎移植、胚胎分割、体外受精或性别鉴别等新繁殖技术的普及,提出了怎样应用上述新技术进行家畜育种的课题。但是经典的家畜育种方法仍然是获得低成本农畜产品的主要的不能忽视的生产技术。本文围绕最近的家畜育种改良技术的发展,回顾有关家畜育种技术的基础知识。1.选择从事家畜育种的人们,对乳或肉等产品经济性状是用一种标准尺度来区分判断理想的家畜个体与不理想的家畜个体,从理想的个体中选留后代,淘汰不理想的个体。(1)遗传基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大白猪的生长性状与瘦素(LP)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关联性,试验以245头大白猪为研究对象,提取猪耳组织DNA,对随机选择的19个样本进行PCR扩增,通过测序的方法寻找LP基因在该群体中的多态性位点,针对已发现的多态性位点设计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专用引物,利用HRM方法对剩余226头个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将所得结果与生产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LP基因序列中检测到一个突变位点(3 469TC),两个等位基因为T和C,三种基因型为TT、TC和CC;该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小群体中分布差异不显著(P0. 05),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但在大群体中分布差异显著(P0. 05),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LP基因在这两个群体中均处于中度多态(0. 25多态性信息含量0. 50); LP基因多态性位点对大白猪6月龄体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P0. 05)。说明LP基因对大白猪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合牦牛生产实践,运用现代家畜育种理论和方法,提出在培育牦牛新品种过程中,应重视种公牛的选择,提高选择技艺,在群体中不断创造变异,迅速扩大优良基因和基因型配套体系的策略和具体方法;同时总结了近十余年来牦牛育种核心群的群体世代改良进展,为牦牛新品种的培育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肤色遗传研究表明,乌骨鸡的乌度性状主要由纤维黑色素基因(FM)和真皮黑色素抑制基因(ID)共同作用决定。FM基因内的两个基因片段(Dup1和Dup2)的异常复制可能是引起乌骨鸡黑色素过度沉淀的关键因素。试验利用白羽肉鸡与丝羽乌鸡杂交经三代闭锁选育后的群体,7周龄时选取体重相近肤色差异较明显的黑色皮肤公鸡(BS)200只和灰色皮肤公鸡(GS)200只,于7、10、15周龄测定皮肤不同位点的L、a和b值,结合系谱信息估计色度指标的育种值,并挑选肤色差异最极端的个体各50只,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Dup1和Dup2基因片段的拷贝数,分析拷贝数与肤色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L、a和b值育种值分别介于0.31~0.35,0.32~0.38和0.16~0.21之间;肤色差异随周龄增加逐渐减小,该性状的选择宜早不宜晚;肩部和肛门周围裸露皮肤的L值在两组间差异显著,可作为选育的主选指标并综合考虑a和b值;两组个体之间的Dup1和Dup2基因拷贝数没有明显差异,无法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