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来 ,干细胞因其自身的许多特性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生物学特性 ,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在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学、药学研究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干细胞的研究对于科学家重新认识细胞生长、分化、生物发育机制等基本生命规律也将起到重大作用。虽然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大的研究进展 ,并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但仍存在不少技术难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文章就干细胞的概念、特性、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麦冬是我国传统中药之一,兼备保健和治疗作用.为了探究麦冬能否应用在宠物食品中,本试验以不同浓度的麦冬水提物(3.91~8000μg/mL)为受试药物,从细胞的形态、增殖、凋亡及周期4个方面对猫肾细胞(F81)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麦冬水提物没有抑制F81的增殖,且在3.91~62.5μg/mL的浓...  相似文献   

3.
异荭草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含有黄酮类活性成分的化合物。研究表明,异荭草素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不仅可以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还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异荭草素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活性氧水平、诱导肿瘤细胞自噬、阻碍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将异荭草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鸡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Nissl染色、视神经溃变试验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研究了30日龄鸡(P30)视网膜移动性无长突细胞(displace damacrine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野牦牛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效果,研究了组织保存方法、原代培养方法、培养液类型、添加细胞生长因子和冷冻保存液配方对野牦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与传代的作用。结果表明,PBS、D/F12和TCM199适合野牦牛皮肤组织的保存,D/F12和TCM199培养液适合组织块培养,组织块成活率达到(86.29±4.62)%,组织块法适合野牦牛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D/F12培养液培养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效果较好,群体倍增时间和平台期密度分别为38.47 h和2.075×106/mL,正常二倍体核型百分率为84.33%;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产生了较明显的促增殖作用,平台期细胞密度明显增加;2种冷冻保存液(D/F12添加胎牛血清和二甲亚砜及胎牛血清添加二甲亚砜)均能用于野牦牛细胞冷冻,细胞存活率分别是87.33%和89.00%。  相似文献   

6.
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及应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在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生理功能、繁殖障碍疾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筛选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论文就国内外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中常用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等方法以及该细胞体外模型相关应用进行综述,为探索简便、高效的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及国内有关奶牛子宫内膜生理病理的分子细胞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血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红细胞和白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对于进一步了解血细胞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和一些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探讨血细胞的免疫调节机制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Nissl染色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的方法 ,研究了 3 0日龄北京鸭 (P3 0 )视网膜节细胞层 (ganglion cell layer,GCL )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和密度分布。结果表明 ,北京鸭视网膜节细胞层细胞形态多样 ,有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等。不同区域细胞大小差异显著 ,由视网膜中央区向周边部逐渐增大 (CA为 (53 .3 2± 2 0 .53 )μm2 ;NP 为 89.73± 53 .0 1 μm2 ;TP 为1 4 8.71± 86.2 1 μm2 )。细胞数量分布很不均匀 ,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高密度区即中央高密度区(CA约为为 1 0 660个 / mm2 ) ,且由视网膜中央部向视网膜周边部细胞密度逐渐降低 (TP约为53 40个 / mm2 ;NP约为 583 0个 / mm2 )。可见 ,节细胞层细胞由中央区至周边部由小至大递增而细胞密度梯度呈现递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Dolly)的诞生,表明成年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基因组的全能性。本文从“多莉”诞生的背景、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现状、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的核质互作、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制作转基因动物上的应用等方面,概述了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是指分化程度低、多潜能的细胞 ,主要指胚胎细胞和幼稚细胞。人们对干细胞的研究和利用是基于细胞发育的全能性以及干细胞分化多潜能的特性。目前 ,对干细胞的研究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关注。有关胚胎干细胞及干细胞疗法得到了普遍重视 ,其中 ,造血干细胞被成功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在对干细胞的研究和利用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的同时 ,也暴露出一些有关道德和伦理方面的社会问题。但是 ,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深入 ,对干细胞的利用已展现出广阔的前景和产业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形态计测学的方法 ,观察了 1 8匹成熟雌性蒙古马的脑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细胞和催乳激素细胞的数量和面积 ,同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了这两种激素的血浆水平。结果表明 ,每个马脑垂体前叶中 ,生长激素细胞的平均数量为 6 .42× 1 8,每个细胞的平均面积为 82 .40μm2 ;催乳激素细胞的平均数量为 6 .0 7× 1 0 8,每个细胞的平均面积为 47.31μm2 。生长激素的血浆含量平均为 2 .84ng/ m L,但个体差异较大 ,变异系数高达 78.5 % ,催乳激素的血浆含量平均为 7.2 6 ng/ m L。本研究结果揭示 :母马脑垂体生长激素细胞和催乳激素细胞的数量和面积并不是决定母马这两种激素血中浓度的唯一重要因素 ;生长激素血中浓度上的个体差异 ,可能与其搏动性分泌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3.
miRNA在胚胎干细胞(ES)细胞的自我更新及多能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在体细胞形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的过程中,许多miRNA与Sox2、Oct4和Nanog等调控因子组成调控网络。miRNA在细胞周期、重编程及表型建立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另外,在IPS细胞形成中,miRNA很有可能代替关键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哺乳动物核移植供体细胞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细胞类型、细胞年龄和细胞所处的周期时相对核移植胚胎发育的影响,以及目前核移植技术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以晋中绵羊耳缘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通过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对细胞进行了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计数和生长曲线的绘制,探讨了细胞体外培养模式.结果:细胞生长总体趋势呈“S”型;建立了晋中绵羊耳成纤维细胞系,细胞系的建立,使晋中绵羊的重要种质资源在细胞水平上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6.
Pluripotent stem cells, such as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and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a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into all cell lineages of the embryo proper, including germ cells. This pluripotent property has a huge impact on the fields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 developmental biology and reproductive engineering. Establishing the germ cell lineage from ESCs/iPSCs is the key biological subject, since it would contribute not only to dissection of the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germ cell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production of unlimited numbers of functional gametes in vitro. Toward this goal, we recently established a culture system that induces functional mouse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precursors of all germ cells, from mouse ESCs/iPSCs. The successful in vitro production of PGCs arose from the study of pluripotent cell state, the signals inducing PGCs and the technology of transplantation. However, there are many obstacles to be overcome for the robust generation of mature gametes or for application of the culture system to other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and livestock.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requirements for a culture system to generate the germ cell lineage from ESCs/iPSCs.  相似文献   

17.
为了筛选出适应于口蹄疫疫苗生产的最佳细胞株,用自制的GMEM培养基,以30mL/L血清浓度,在同等条件下比较了3种不同来源的BHK-21悬浮细胞培养特性。结果显示,这3种细胞在形态上无明显的差异,在显微镜下不易区分;在培养过程中,BHK-21-L细胞株在最短时间内可达到最大培养密度,细胞生长速度快,细胞活性较高,DNA合成旺盛;BHK-21C13-2P细胞株最大密度较低,在72h~96h被完全阻止在G0/G1,放大比例较小,为1∶1.5~1∶2;BHK-21-B细胞在72h~96h停止增殖,可放大较大比例,但易出现细胞结团、易贴壁的现象,影响细胞的增殖。可见,BHK-21-L细胞是生产口蹄疫疫苗可供选择的最佳细胞株。  相似文献   

18.
细胞的抗原表位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表位疫苗有望成为预防多种病原体感染的理想疫苗,因而被认为是将来疫苗的发展方向。抗原表位是研究抗原的免疫机制和表位疫苗的基础,近年来在表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特别是抗原表位的研究方法。B细胞表位的研究方法已经不局限于通过交叠合成多肽进行研究,又诞生了噬菌体随机肽库以及表位预测等方法;在T细胞抗原表位的研究方面也有了相应的预测方法,尤其是将ELISPOT试验、体外抗原提呈试验等应用于T细胞表位活性的鉴定,极大的促进了T细胞表位的研究进展。文章全面系统地对B细胞表位与T细胞表位的研究方法的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表位和表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先进的多种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牛胚胎生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牛胎儿为材料,从原始生殖细胞(PGC)分离培养出胚胎生殖细胞(EG),并进行传代和鉴定,对影响胚胎生殖细胞分离与培养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以共培养方式培养牛原始生殖细胞时,原代培养都可以出现大量形态较好的EG细胞集落,说明同源的体细胞可以很好地支持PGC的生长和增殖,组织块培养细胞克隆数目较少,PGC很难增殖,不能形成典型的集落,传代也不理想,只传了一代.同时比较了不同传代方法对牛胚胎生殖细胞细胞传代的影响,发现消化+机械分离法和消化+吹打法都可以用于EG细胞的传代.消化+吹打法操作简单,省时省力,也能够很好的保持细胞的增殖活力.原代培养的牛原代胚胎生殖细胞进行了细胞表面标志抗原SSEA-1,3,4鉴定,呈弱阳性.细胞体外培养可以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和类胚体.  相似文献   

20.
Mast cell tumor (MCT) is the most common cutaneous tumor in dogs. We recently revealed that production of stem cell factor (SCF) contributes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neoplastic mast cells in an autocrine/paracrine manner.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echanism in clinical MCTs. In consequence, high SCF expression (>10 times compared to HRMC cells) was observed in 5 of 7 MCT samples used in the study regardless of KIT mutation, which was confirmed in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In addition, production of SCF was observed in Ki-67-positive cells in the MCT xenograf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broad contribution of SCF autocrine/paracrine mechanism on clinical MCTs, providing the rationale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KIT inhibitors regardless of KIT mu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